案一、膝關節疼痛醫案 仇某,男,40歲。2009年12月18日初診。 主訴:雙膝關節疼痛3天。患者3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膝關節疼痛,行走困難,外觀不紅腫,局部皮溫正常;胃納好,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脈未見異常,余無特殊不適。既往無關節炎病史。中醫診斷:痹證,考慮寒濕凝滯經絡。擬當歸四逆湯原方, 處方:當歸6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細辛10克,通草10克,生甘草10克,大棗5枚。5劑,水煎服,日一劑。3劑藥后膝關節疼痛減輕,5劑服完疼痛消失。 按:病愈后患者告知夏天貪涼,可能與此有關,且素有慢性胃腸炎病史,受涼感冒后必定腸鳴腹瀉,提示患者屬于中陽不足證,正是使用桂枝湯的指征,并可作為《傷寒論·不可下篇》中“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條文的參考備注。 案二、凍瘡 患者,女,25歲,2002年12月1 日初診。自訴近5年來每逢寒冷季節雙手必發凍瘡,不能從事清洗等勞動,就診時可見雙手泛發銅錢大小紅腫癢痛,少數紅腫處破潰流水。患者形瘦,面色蒼黃,常常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脈細無力。辨證為陽氣不足,氣血虧虛,寒邪乘虛入侵,致氣血運行阻滯,肢端經絡不通發為凍瘡。治當溫經散寒,養血通脈,酌加溫陽益氣品。處方:桂枝9g,當歸15g,白芍12g,熟地黃10g,黃芪15g,蘇木10g,三七10g,細辛3g,鹿角片10g,木通6g,甘草3g,地龍12g。5劑而愈。 案三、痛經 患者,女,17歲,2003年10月12日初診。自訴2年來每逢月經來潮前2~3天即開始小腹疼痛,有時疼痛難忍,經服止痛藥才得以緩解,直至經凈后疼痛才得以消失。診時面色萎黃,形體較瘦,食欲不振,小腹冷感,喜溫喜按,平素有貪涼飲冷的習慣,舌淡,苔A,脈細澀。證屬血虛寒凝胞宮,胞脈阻滯不通。治當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方用當歸四逆湯化裁:當歸15g,A芍12g,川芎9g,川牛膝12g,香附10g,桂枝9g,川楝子9g,延胡索10g,細辛3g,甘草3g,高良姜9g,大棗5枚。服藥3劑后疼痛消失,又囑每次經前服3劑。連服3個月經周期,告愈。 按語 當歸四逆湯本為治療厥陰病的方劑,其證手足厥寒者乃陽氣不足,寒邪內中,經絡阻塞,不溫四末;脈細欲絕者乃陰血內虛,經行不利所致。本方即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現通認為是木通)而成。當歸、白芍養血和營,桂枝、細辛溫經散寒,甘草、大棗補益中氣,通草(或木通)通行血脈。全方具有和厥陰以散寒之功,調營衛以通陽氣之效。筆者師其意運用于臨床,所治三案其一為寒客上肢末端;其二為寒客胞宮;其三為寒客腰腿。皆用當歸四逆湯化裁治療,取其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功。凡屬氣血虧虛、寒客經脈為患的疾病,只要把握病機,隨癥加減,均可收到異病同治、藥到病除之功。 案四、腰椎間盤突出癥 患者,男,40歲,2003年3月15 E1初診。自述早晨不慎閃腰,突發腰痛且伴左側下肢冷麻脹痛,步履困難,就診時患者左側腰部疼痛難忍,休息平臥時減輕,活動或站立時癥狀明顯加重。腰部板硬,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腰5~骶1椎旁壓痛明顯,且放射到左下肢大腿后側、小腿后部及足小趾,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患者顏面虛浮,形體肥胖,素體形寒喜暖,舌淡苔白膩,脈沉細弱。證屬陽虛寒凝,經脈阻滯。治當溫陽散寒,通脈止痛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15g,白芍12g,細辛6g,川芎9g,葛根20g,地龍15g,三七10g,吳茱萸9g,砂仁9g,木通6g,延胡索10g,桃仁9g,紅花6g。連服5劑,患者疼痛大減。再服5劑,疼痛完全消失。 案五、當歸四逆湯治療肩關節周圍炎11例 肩關節周圍炎中醫稱為“漏肩風”、“肩凝癥”。筆者用當歸四逆湯化裁治療肩關節周圍炎11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本組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齡25~73歲,平均52歲;病程3個月~6年;左肩發病3例,右肩發病7例,雙肩發病1例。 治療方法:以當歸四逆湯為主方:當歸15g,桂枝15g,白芍15g,木通10g,羌活10g,炙甘草10g,細辛3g,蜈蚣粉3g(沖服),大棗15g。加減:氣滯者,加陳皮10g,木香10g,香附10g;氣虛者,加黨參l0g,白術10g;血瘀者,加五靈脂10g,紅花l0g,桃仁l0g;寒凝者加熟附子10g;游走疼痛者,加威靈仙10g,烏梢蛇15g。每日 1劑,水煎,早晚分服,7劑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通過上方治療,11例患者經1~3個療程后均獲痊愈。肩關節疼痛癥狀消失,上肢外展60~l20。時做外旋、內旋、內收動作無任何不適感覺。天氣變化時有酸困不適感覺。 體會:中醫學認為肩周炎是由于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筋骨失于濡養,加之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使筋脈不通,氣滯血瘀,不通則痛,遷延日久,致筋肉廣泛粘連,造成關節疼痛,自主活動受限。故治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為原則。以當歸四逆湯加味治之,方中以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溫氣為佐;以甘草、大棗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木通之淡,而通行其脈道。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年齡小、病程短、身體強壯者治愈率高,一般服4~6劑即可痊愈;病程長、年老體弱者治療時間長,服藥劑數多 案六、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療雷諾病的體會 雷諾病是一種原發于寒冷刺激下的指(趾)動脈痙攣,非繼發也不伴其他相關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是肢端受到冷刺激后,膚色由蒼白變發紺至潮紅,然后再恢復到正常顏色,同時伴有局部發涼、麻木、針刺樣疼痛等,好發于20~40歲女性,男女比例約1∶10,筆者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療該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5例,男2例,女23例,年齡20~39歲,平均29.5歲,有指端淺表潰瘍5例,皮膚硬化萎縮3例,皮溫降低、麻木刺痛25例。 1.2 診斷標準 (1)多發于20~40歲女性,多由寒冷刺激誘發,一般雙手受累,呈對稱性;(2)肢端皮膚在發作時有間歇性顏色變化;(3)少數病例晚期可有指動脈閉塞或手指皮膚硬化,指端淺表潰瘍或壞疽;(4)束臂試驗陰性,血小板計數正常。 1.3 治療方法 采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加味,藥用:桂枝9g,當歸9g,赤芍6g,北細辛2.4g,木通6g,吳茱萸6g,艾葉4.5g,桃仁9g,紅花3g,炙甘草2.4g,紅棗5枚,生姜3片,每日1劑,水煎加清酒同煮,分早中晚3次服藥,連服1個月。 1.4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恢復正常無復發;無效:癥狀無緩解,反復發作。 1.5 結果 25例患者中,23例痊愈,2例無效。 2 討論 雷諾病病因尚未明確,中醫認為本病為血虛寒厥證,素體血虛,復因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四肢失于溫養所致,《素問·五臟生成篇》指出:“故人臥血歸于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本證病機關鍵是陽氣外虛,陰血內弱,復加寒邪凝滯,故其治在溫經散寒同時,又宜養血通脈[1],當歸四逆湯以桂枝湯倍用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服之能使陰血充而客寒除,待陽氣振則手足溫,經脈通而脈氣復,加入吳茱萸、生姜以溫中散寒,降逆和胃,加入艾葉、桃仁、紅花并加清酒同煎,以助活血散寒之力,故可取得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陳明,張印生.傷寒論名醫驗案精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500-501. 作者單位:云南保山,保山市人民醫院 案七、自擬黃芪當歸四逆湯治療尿道炎后綜合征的臨床觀察 【摘要】 目的 評價黃芪當歸四逆湯治療尿道炎后綜合征的療效和不良反應。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開放性對比研究觀察,治療組58例用黃芪當歸四逆湯,1劑/d,分2次服用;對照組33例服用洛沃克(鹽酸黃酮哌酯片)(海王藥業提供)0.2g,3次/d,連用1個月后評價。結果 黃芪當歸四逆湯組治愈率、有效率明顯高于洛沃克組,兩者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0.005)。治療組幾乎沒有不良反應,對照組有輕度不良反應,持續時間較短。結論 黃芪當歸四逆湯治療尿道炎后綜合征效果好。 【關鍵詞】 尿道炎后綜合征;黃芪當歸四逆湯;洛沃克(鹽酸黃酮哌酯片) 尿道炎后綜合征遷延難治,筆者近3年用黃芪當歸四逆湯治療該病58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既往曾患淋菌性尿道炎(GU)或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年齡18~60歲,病程≤36個月,正規治療后淋球菌(NG)、沙眼衣原體(CT)、解脲支原體(UU)、人型支原體(MH)、白色念珠菌培養與毛滴蟲涂片鏡檢連續3次(間隔2周)均為陰性,前列腺液(EPS)中WBC數≤10個/HP。有不同程度的尿道不適感、刺癢、刺痛、排尿灼熱感,殘尿感,小腹墜脹不適或隱痛,會陰、腹股溝、精索、睪丸不適或疼痛,腰背酸困疼痛,下肢麻木,疲軟,頭暈腦脹,記憶力減退,周身乏力,失眠,性欲減退或力不從心,早泄陽痿,外陰皮膚蟻行感等。20種臨床癥狀輕重程度記分,無癥狀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共入選91例患者,均否認有貧血及嚴重肝、腎、心血管病史。 1.2 治療與觀察 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58例,服用黃芪當歸四逆湯(自擬方):黃芪30g,半枝蓮、菟絲子、女貞子、川牛膝、川楝子、麥冬、熟地、茯苓、白芍、川芎、當歸、遠志各15g,人參、肉桂、通草、大棗各6g,木防己、白術、甘草梢、郁金、赤芍、乳香、沒藥、穿山甲、皂角刺各10g,細辛3g,1劑/d,分2次服用;對照組33例,口服洛沃克(鹽酸黃酮哌酯片)0.2g,3次/d。兩組均服藥1個月,每周復診,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根據癥狀積分標準記分,最后作出臨床療效評價。 1.3 療效判定標準 癥狀緩解率=(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痊愈:癥狀緩解率≥90%;顯效:癥狀緩解率為60%~89%;進步:癥狀緩解率為30%~59%;無效:癥狀緩解率<30%;有效率以痊愈加顯效計算。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 見表1,兩組痊愈率及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高度顯著性。治療組與對照組痊愈率相比,χ2=8.14,P<0.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有效率相比,χ2=10.73,P<0.005。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除少部分人服用湯劑感覺輕度惡心,無其他不良反應。對照組8例上腹不適,5例惡心,2例嘔吐,2例頭暈均為輕度,給予對癥處理即可,不必停藥。 3 討論 由于部分淋病及非淋患者,治療不及時或年齡偏大,抵抗力低下,致使尿道黏膜柱狀上皮細胞損傷范圍大。或由于解脲支原體的特殊結構,變形性、可塑性,游動性進入深層組織間葉中引發盆腔底部肌肉習慣性痙攣。使正規治療時間延長,而相關的治療藥物喹諾酮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四環素類等藥物,都有不同的脾胃損害。《素問·五臟別論》說“胃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養五臟氣”,胃氣衰,與胃相表里的脾亦虛,脾胃虛弱,不勝濕邪,而聚濕(內外之濕)生痰,痰濕過盛而流注下焦,積陰成形,結聚宗筋,督脈不通,氣血不暢,腎陰陽俱損。而所有病人診見面色晦暗,小腹隱痛,舌質暗紅,苔微黃,脈弦緊、沉,俱為脈絡瘀阻之征,治當以氣血雙補,陰陽并調,健脾利水,溫經散寒,托毒和營,活血化瘀。 自擬黃芪當歸四逆湯由《外科發揮》內補黃芪湯,《傷寒論》當歸四逆湯,《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外科正宗》透膿散等古老方劑化裁而來。方中芪、參、術、歸、甘草補中益氣,配茯苓健脾滲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佐以肉桂、菟絲子、女貞子補腎強腰,溫陽化氣,以收陽生陰長之效。麥冬養心除煩,有護陰以配陽。遠志寧心安神“長肌肉治一切癰疽”《本草綱目》。熟地大力滋陰補血,半枝蓮抗炎利尿,郁金、川楝子、赤芍、炮山甲、皂角刺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活血化瘀,而乳香、沒藥宣通十二經絡,活血化瘀,推陳出新,去毒、消腫、定痛。木防己既解表又不傷已虛之正氣,得芪、術、甘草之助,衛陽復振,驅濕下行。白芍養血柔肝,營養宗筋,合甘草梢緩急止痛,又甘草梢能清熱解毒,以除莖痛,還能引諸藥入于精室,甘草、大棗之甘,既益氣健脾,又助歸芍補血,桂、辛通陽,合川芎、通草通經脈,使陰血充,客寒除、陽氣振,經脈通。細辛性溫,歸肺腎二經,具有解表散寒、補風止痛,溫化痰飲等功效,既能發散在表之風寒,又能祛除入里之寒邪,辛而不耗氣,溫而不爍液,辛則升浮,宣開氣機通調水道。川牛膝利尿行瘀,引諸藥下行直達病所,諸藥配合,氣血充盛,濕腐祛,邪毒清,通補并用,焉有不效。《醫林改錯,脾癥有瘀血說》:“黃芪甘草湯治老年溺莖如刀割,不論年深日久,立效”,單味黃芪亦補中益氣,既能鼓舞真氣運行,又能兼顧脾、肺、腎三臟之真氣,脾氣升而濁陰自降,配甘草梢藥力更宏,李時珍說黃芪“補丈夫虛損”另芪、芍、桂、大棗益氣溫經主治血痹癥,而芪、歸、山甲、皂刺、川芎為透膿散組方,益氣養血,托毒和營消散通透,“通則不痛”。 洛沃克系平滑肌松弛新藥,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平滑肌具有選擇性解痙作用。使肌肉松弛,消除尿道不適、刺癢、刺痛、灼熱感及尿道膀胱平滑肌痙攣引起的下腹部疼痛、睪丸、會陰疼痛。 總之,黃芪當歸四逆湯治療尿道炎后綜合征效果突出,方便簡捷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山東威海,威海市泌尿專科醫院 案八、當歸四逆湯治療肩周炎68例臨床觀察 當歸四逆湯方出自《傷寒論》,由當歸、桂枝、白芍、大棗、炙甘草、細辛、通草所組成。功能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本方原主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之癥。筆者近年來,運用此方為主治療肩周炎,凡屬血虛、陽氣不足、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的:“失榮則不用”、“不榮則痛”、“不通則痛”諸癥,符合血虛寒阻之癥的肩周炎6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均為門診病人,男30例,女38例,年齡48~70歲;病程最短半月,最長2年;左肩33例,右肩28例,雙肩7例。全部病例均以肩部疼痛和抬肩困難為主癥。痛點以肱二頭肌腱長頭肩峰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最為明顯。 1.2 治療方法 內服當歸四逆湯加減。藥物組成:當歸15g,桂枝10g,白芍30g,羌活10g,細辛5g,制川、草烏各10g(先煎),川三七15g,炙甘草10g,大棗15g。加減:寒邪痹阻證見肩關節疼痛,夜間及陰雨天或受涼加劇,舌苔薄白,脈細弦,加制川、草烏各10g(先煎),威靈仙15g;痰瘀痹阻證見肩關節疼痛不劇,關節僵硬,活動受限,舌紫苔白,脈細澀,加全蝎6g,烏蛸蛇15g;經絡血瘀證見有外傷或久痛不愈者,舌暗紅或瘀斑,苔薄白,脈細弦,加紅花5g,川芎10g,桃仁10g,丹參15g。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煮2次,分服。藥渣裝袋,扎口放藥鍋內再煎煮30min,先熱熏患處,待藥溫適宜后,用藥汁擦洗局部至潮紅,再把藥袋放置患處熱敷,邊敷邊活動患肩。連用10天1療程。無效者停藥,有效者繼續用藥2~3療程,鞏固療效。 1.3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痊愈: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活動恢復正常;顯效:疼痛基本消失,肩關節功能明顯改善;好轉:疼痛明顯減輕,肩關節功能活動有所改善;未愈:病情無改善。 1.4 治療結果 經1~3療程治療,68例中痊愈58例,顯效7例,好轉3例。 2 病案舉例 患者,男,54歲,2001年3月12日初診。左肩關節疼痛2月余,夜間劇痛,寐不安,功能活動障礙,抬肩困難,梳頭、穿衣均感作痛,抬舉受限。近半月來,因氣候變化癥狀加甚,檢查:右肩關節肩峰突部,肱骨大結節處及關節后側壓痛明顯,牽拉受限;右肩關節上舉120°,外展60°,后伸30°,內外旋30°,舌淡苔白膩,脈弦細,證屬痹證(肩凝)氣血虛寒邪阻滯經絡。治以補氣血,溫經除濕,通絡止痛。擬當歸四逆湯為主。處方:當歸15g,川芎10g,桂枝10g,北芪30g,制川、草烏各10g(先煎),川艽10g,白芍20g,細辛5g,羌活10g,川三七15g,炙甘草10g,大棗15g。每日1劑,水煎2次飯后分服。并囑藥渣復煎熏洗熱敷患處,活動關節,以上方加減連用28劑而愈,1年后隨訪未再復發。 3 討論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滑囊和韌帶及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好發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屬中醫學痹證(肩凝)范疇,乃因中老年肝腎不足,氣血虛弱,衛外功能低下,風寒濕邪乘虛侵襲或肌肉筋骨失養,不耐外傷和勞損,致筋脈痹阻,氣血凝滯,痰瘀膠結,筋腱肌肉間膠結粘連活動受限。擬當歸四逆湯為主治療,方中:北芪、當歸、川芎補益氣血;桂枝、制川、草烏、細辛、白芍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羌活引藥上行,祛濕,通絡;川三七、川艽活血祛濕通絡止痛;大棗、炙甘草調和營衛,諸藥配伍,標本同治,共奏益氣血,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 取藥渣復煎熏洗熱敷患處。乃可共助藥力刺激和皮膚滲透作用,促使皮下組織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癥消退,并有止痛作用。并囑患者每天堅持局部關節的活動,能促進療效。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人民醫院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3.名醫臨床驗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