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德必得長壽。心理學家經研究認為,一個人在進行對別人有利的行為過程,或看到他的行為給別人造成有益處的效果時,所體驗到的快樂叫道德快樂。道德愉快有減輕和消除任何精神痛苦的作用。生理學家認為,道德愉快的良好心態,能促進機體分泌有益的激素、酶、乙膽堿,調節血流量和興奮神經細胞,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健康狀況。免疫學家認為,道德愉快的人能增加血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世界衛生組織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概念。健康者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按照社會行為的規范標準來約束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良好的道德、高尚的品質、淡泊的心境是身體健康的保證。若有損社會道德,胡作非為,故意“整人”必然導致緊張、恐懼、內疚和不安的心態,必致早衰。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項內容。主要指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行為規范準則約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李樹彬《學會養生.活100歲》
2.把道德納入健康范疇是有科學依據的。巴西著名醫學家馬丁斯研究發現,屢犯貪污受賄的人易患癌癥、腦出血、心臟病和精神過敏癥。品行善良,心態淡泊,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心胸坦蕩,則會心理平衡,有助于身心健康。相反,有違于社會道德準則,胡作非為,則會導致心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態,有損健康。試看,一個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終日者,何以能談健康!據測定,這類人很容易發生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其免疫系統的防御能力也會減弱,最終會在惡劣心態的重壓和各種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者早衰,或者早亡。——本條信息來自互聯網
3. 60以前沒有病,80以前不衰老,輕輕松松100歲,高高興興一輩子。這是洪昭光教授的話,我把它引用到這里來。我們現在就討論怎樣能夠做到健康百歲?第一個問題,大家知道去年2008年上海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是多少?男女平均81,男性平均79歲,女性平均83歲,離開100歲還有距離。那么我們怎么做到把81歲提高到100歲呢?
什么叫健康?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是這么說的,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適應上都處在良好的狀態,而不是單純的疾病和無病。就是說身體檢查出來沒有病在過去就叫做身體健康,現在不夠了,還包刮心理上就叫做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上就叫做社會適應健康,這三方面都做到后才算是完全健康。而且它涉及的不僅僅是人的心理而且還涉及到道德方面的問題。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這是什么?這是2000年以前20世紀的觀點。
到了21世紀健康要分四個層次,一.生理健康,體格檢查沒有病就是生理健康。第二個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標志是富有同情心和愛心,有了這條才有心理健康,這條沒有心理健康就不具備,以下我羅例了10條心理健康標準:
1富有同情心愛心,有了這一條心理才能健康。
2情緒安定積極向上。
3性格開朗熱愛生活。
4能表現和自己年齡相應的情緒。
5愛做群眾喜歡的事情。
6有責任心。
7有自信心。
8適應能力強。
9和他人能和睦相處。
10知足常樂。
有人說太多了我記不住,我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只要記住第一條有同情心愛心,記住最后一條知足長樂,這兩條做到了就全部做到了。第三個叫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21世紀提出來的要求,前面兩個是20世紀的要求。以前我們在祝酒時只說:“祝你身心健康”身是身體,心是心理,就夠了。21世紀不夠了,要加兩個健康。什么叫道德健康?道德健康的最高標準是無私奉獻,最低標準是不能損害他人利益。道德不健康的標準是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
第四個叫做社會適應健康。什么叫社會適應健康?在職的人你是科長、會計、醫生不錯但家里沒有這些 ,家里只有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媳婦 。我,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一心一意樸在工作上,沒有時間管孩子,結果孩子犯錯誤了,進了少教所了,在20世紀呢,情有可原,因為什么啊?因為他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時間管孩子,導致孩子進了少教所。21世紀就不對了,這就叫社會適應不健康。為什么呢?你是科長、會計、醫生不錯,但你在家里是父親、母親,你孩子進了少教所你就沒有盡到父親或母親的責任,這就是社會適應的不健康。所以21世紀對社會適應健康的要求是很高的,每一個角色你都要適應。不單是單位、家里,在馬路上你是行人,乘在火車上是旅客,到了商店里你是顧客,每一個角色都要適應,所以要求是很高的,比道德健康的要求還要高,這兩個是21世紀提出來的,所以你只有四個健康全做到了,你才是21世紀完全健康的人。下面再講講心理健康的問題。
為什么愛心、同情心是心理健康的標志呢?因為我是一個醫生,先從我們醫務工作者講起,有個醫生技術很好,開刀的技術很高,有個病人生了肺癌住到病房里去,住了一個星期沒有人給他開刀,但晚進來的病人到先開了,他就問他為什么晚進來的開了,我比他先進來到晚開,這就問他你送了紅包沒有,我沒送,這就是不開的原因了,你今天就給他送,送多少告訴他,今天送明天就給他開了,后來揭發了,查出來是事實,這個醫生被開除了,不許做醫生。紅包回扣有沒有?有,我們的統計是一百個里面有一個,99%是不拿的。拿這百分之一來說,你有沒有愛心、同情心啊?沒有愛心、同情心。人家生了癌了,你非要收了紅包才給他開刀,所以這是心理不健康,道德也不健康,社會適應更不健康,他作為醫生合格嗎?不合格。
我再舉一個例子,前幾年有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劉海洋,這個故事講出來可能大家都知道,他是清化大學的一個高材生,他從小學、中學、大學都是考前三名,都是不需要交學費的,這個人天資很高,智商很高,但他從小到大缺乏母愛,父親、母親是離婚的,他跟著父親過,造成他心理的變態。怎么心理變態呢?有一天是星期天,他拿了三瓶濃的硫酸,跑到北京動物園去,把三瓶濃的硫酸灑在三只黑熊身上,有的眼睛瞎了,有的皮膚燒傷了,黑熊在地上痛苦得不得了,他在旁邊非常高興非常滿足,這個事情你們還記得嗎?那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人智商很高,聰明得不得了,后來畢業之后本來要開除的,后來說一直是優材生原諒他一次,分配時沒有一個單位要他。你想想這樣的人分配到你那里做醫生要不要?這樣的人沒有愛心|同情心,技術再高也沒人要,心理不健康,對不對?這個反面的例子說明什么?智商再高,再聰明,心理不健康是沒用的。所以心理健康的標致,是有愛心、同情心 。
最后一個是什么叫知足長樂?每個人都要 知足長樂,不知足長樂心理就不健康。我舉個例子,我們前面5個人,一道分配進來,這5個人要提升一個科長,5個人只提升一個唉,結果甲提升了,乙、丙、丁、戊另4個都沒有被提升。被提升的當然很高興,當科長了,不被提升的不買帳,為什么升他不升我?,我們是同學,我外語比他多懂一門,我工作比他做得多,憑什么升他不升我?為什么我升不到?就發牢騷,一發牢騷怎么樣?工作就不是很積極,專門拿自己的優點來比別人的缺點,那是知足長樂嗎?發牢騷,工作不積極那不是知足長樂。不論是退休的在職的都要知足長樂。如果倒過來想,升他不升我,肯定是有客觀指標的,我肯定在某個地方不如他,我把它改掉了,向他的優點看齊,說不定下次就升我了。——楊菊賢《健康百歲不是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