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外國近現代建筑史

     nqj0108 2013-09-20

    外國近現代建筑史

     

    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發展概述

    第一章 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下半葉歐洲與美國的建筑(看出與古代建筑思潮的脈絡聯系)

    第二章.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對新建筑的探索(體會到現代建筑是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達、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發展起來的)

    第三章 新建筑運動的高潮—現代建筑與代表人物(了解現代建筑各種代表思潮的產生及代表人物)——達到了解現代建筑的發展淵源、開闊知識面、提高素養的目的。

    第四章 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城市建設與建筑活動(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給城市造成的各種矛盾;初期城市規劃的各種設想,有些對現在都有借鑒價值)

    第五章 戰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現代建筑派的普及與發展(現代建筑派的成熟與提高;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又顯現出其不足的一面,蘊釀著后現代建筑的產生)

    第六章 現代主義之后的建筑思潮(區分各種思潮與現代建筑派思潮的差異;代表人物;代表建筑)

    第六章現代主義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發展概述

    外國建筑史的近現代年限劃分(與世界史的劃分略有不同)

    近代開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現代開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

    近現代建筑發展的分期:

    1.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下半葉

    工業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復古主義思潮)

    2.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

    新建筑運動早期(藝術與工藝運動<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維也納學派及分離派、芝加哥學派、德意志制造聯盟)

    3.20世紀初—20世紀中期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新建筑運動的成熟期

    現代建筑早期(表現派、未來派、風格派、構成派)

    現代建筑成熟期(現代主義建筑、五位大師:格羅皮烏斯、柯布西耶、密斯、賴特、阿爾瓦。阿爾托)

    4.20世紀中葉以后:二次世界大戰后——由現代建筑向后現代建筑過渡

    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的傾向

    粗野主義傾向

    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

    典雅主義傾向

    注重高度工業技術的傾向

    講究人情化與地域性的傾向

    講究個性與象征的傾向

    5、現代主義之后的建筑思潮

    后現代主義、新理性主義、新地域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高技派的發展、簡約的設計傾向

     

    第一章 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下半葉歐洲與美國的建筑

    一、工業革命對城市與建筑的影響:

    從1640—1660年 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60—1842年 英國工業革 ,到 1789—1794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歐洲封建制度瓦解和滅亡的時期,是自由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

    特別是在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已從輕工業(如紡織)擴至重工業,鐵產量的大增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術與新形式準備了條件。

    因此,在建筑創作方面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反映當時社會上層階級觀點的復古思潮;另一種則是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術與新形式。

    二、復古主義思潮(古典復興、浪漫主義與折衷主義)

    建筑創作中的復古主義思潮是指從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流行于歐美的古典復興、浪漫主義與折衷主義。

    在歐美流行的時間如:書p4 表1-2-1

    (一)古典復興(Classical Revival)(1760年-1880年)

    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這種思潮曾受到當時啟蒙運動的影響。

    古典復興建筑在各國的發展,有共同之處,但也有所不同

    古典復興建筑的類型,主要是為資產階級政權服務和為社會生活服務的建筑,如: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筑,還有紀念性建筑。

    1.羅馬復興:

    (1)法國:

    法國是古典復興運動的中心。在拿破侖帝國時代,在巴黎建造了許多國家級的紀念性建筑,在這類建筑中,它們追求外觀上的雄偉和壯麗,內部則常常吸取東方的各種裝飾或洛可可的手法,因此形成所謂的“帝國式”風格(Empire Style)

    代表作品

    星形廣場上的凱旋門(1808-1836年)(書p6 圖1-2-2)它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

    (2)美國

    美國獨立后,古典復興建筑盛極一時

    代表作品:

    !) 美國國會大廈(1793—1867年)(書p8 圖1-2-4)

    仿照了巴黎萬神廟的造型,極力表現雄偉的紀念性。

    2) 美國白宮

    (3)英國

    英國在18世紀下半葉興起了羅馬復興的潮流

    代表作品:

    英格蘭銀行(1788~1835年)

    2.希臘復興

    (1)英國:希臘復興的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品:

    .愛丁堡中學(1825-1829年)

    不列顛博物館(1823-1847年)

    (2)德國:德國主要是希臘復興式

    代表作品:

    柏林宮廷劇院(1818-1821年,書p7 圖1-2-3)

    柏林勃蘭登堡門

    (3)美國

    賓夕法尼亞銀行

    (二)浪漫主義(Romanticism)(1760-1880年)

    浪漫主義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活躍于歐洲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另一種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得到一定的反映。

    (1)浪漫主義最早出現于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是它的早期,也稱為先浪漫主義時期。

    先浪漫主義帶有舊封建貴族懷念已失去的寨堡與小資產階級為了逃避工業城市的喧囂而追求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情趣和意識。在建筑上則表現為模仿中世紀的寨堡或哥特風格。

    1) 模仿寨堡的典型

    埃爾郡的克爾辛府邸(1777-1790年)

    2) 模仿哥特教堂的典型

    威爾特郡的封蒂爾修道院的府邸(1796-1814年)

    先浪漫主義在建筑上還表現為追求非凡的趣味和異國情調,有時甚至在園林中出現了東方建筑小品。例如英國布賴頓的皇家別墅(1818-1821年,書p13 圖1-3-3)。

    (2)從19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義的第二個階段,是浪漫主義真正成為一種創作潮流的時期。這時期的浪漫主義建筑以哥特風格為主,故又稱為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

    浪漫主義建筑最著名的作品

    英國國會大廈(1836-1868年,書p9 圖1-2-5)

    英國國會大廈是規模最大、最典型的哥特復興式建筑。

    德國新天鵝堡

    (三)折衷主義(Eclecticism)(1820—1920年)

    折衷主義是19世紀上半葉興起的另一種創作思潮,這種思潮在19世紀以至20世紀初在歐美盛極一時。折衷主義越過古典復興與浪漫主義在建筑樣式上的局限,任意選擇與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不管時期、不管地區),把它們組合成各種式樣,所以也稱之為“集仿主義”。

    折衷主義在歐美的影響非常深刻,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19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又以美國較為突出。

    折衷主義的代表作

    (1) 巴黎歌劇院(1861—1874年,書p10 圖1-2-6)

    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它的立面是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風格,并摻雜了繁瑣的洛可可雕飾。

    (2) 巴黎圣心教堂(1875-1877年,書p11 圖1-2-7)

    屬于拜占庭和羅馬風建筑風格混合的例子。

    (3)羅馬伊曼紐爾二世紀念碑

    法國大革命以后,原來由路易14奠基的古典主義大本營—皇家藝術學院被解散。后被重新恢復,1816年擴充調整后改名為巴黎美術學院,它在19世紀與20世紀初成為整個歐洲和美洲各國藝術和建筑創作的領袖,是傳播折衷主義的中心。(我國第一代建筑師均接受過此類思潮的熏陶)。

    三、建筑的新材料、新技術與新類型

    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結構技術,新的設備,新的施工方法不斷出現,為近代建筑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途。使建筑的高度和跨度突破了傳統的局限,在平面與空間設計上也比過去自由多了,這些突破必然要影響到建筑形式的變化。

    (一)新材料、新結構和新設備

    1.生鐵結構:

    (1)最初應用于屋頂

    巴黎法蘭西劇院(1786年,書p12 圖1-3-2)

    (2)生鐵梁柱和承重墻的混合結構

    英國曼徹斯特的索爾福德棉紡廠的7層生產車間(1801年)

    (3)民用建筑應用鐵構件

    英國布賴頓的印度式皇家別墅(1818-1821年,書p13圖1-3-3)

    重約50噸的鐵制大穹頂被支撐在細瘦的鐵柱上。

    2.鐵和玻璃的配合 (為了采光的需要)

    巴黎植物園的溫室(1833年書14,圖1-3-5)

    第一個完全以鐵架和玻璃構成的巨大建筑物

    3.向框架結構過渡。

    框架結構最初在美國得到發展,因以生鐵框架代替了承重墻,故外墻不再擔負承重的使命,從而使外墻立面得到了解放。

    紐約的哈珀兄弟大廈(1854年,書p14 圖1-3-6)

    芝加哥家庭保險公司的十層大廈(1883-1885年,書p15 圖1-3-8)

    第一座依照現代鋼框架結構原理建造起來的高層建筑,但它的外形還保持著古典的比例。

    4.升降機與電梯

    隨著工廠與高層建筑的出現,垂直運輸是建筑內部交通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促使了升降機的發明。

    1887年開始發明電梯。

    (二)新的建筑類型

    1. 圖書館

    2. 劇場

    3. 火車站

    4. 商場、百貨商店:

    5. 博覽會和展覽館

    在那時的國際博覽會中,有兩次突出的建筑活動:一次是1851年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的“水晶宮”展覽館;另一次是1889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 屆世界博覽會中的“埃菲爾鐵塔”與“機械館”。

    (1)倫敦“水晶宮”展覽館(書p18 圖1-3-13、14)開辟了建筑形式及預制裝配技術的新紀元。

    (2).埃菲爾鐵塔(1887-1889年,書p19 圖1-3-15、圖1-3-17)和機械館(書p19 圖1-3-16)

    埃菲爾鐵塔:

    設計人:居斯塔夫·埃菲爾(1832-1923) **。

    機械館:

    設計人:康泰明(1840—1893年)等三人,建筑師都特(1845—1906年)配合,

    這是一座當時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結構,刷新了當時世界建筑在跨度上的紀錄。

    四、面對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城市的矛盾所提出的探索

    背景:工業城市→生產集中→人口膨脹→資源緊張 、環境惡化→新城市模式的構想

    (一)巴黎的改建(對舊城改造有某些可借鑒的內容)

    (二)“新協和村”(書p23 圖1-4-4)

    和歐文提出“新協和村“的同時,還有傅立葉(1772-1837年)的“法郎吉”、卡貝的“依卡利亞”共產主義移民區等。但這些理想社會主義城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先后均告失敗。

    (三)“田園城市”(書p24-26 圖1-4-5、1-4-6)

    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1850-1925年)關于城市規劃的設想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這是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實際上就是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體。

    霍華德于1903年在距倫敦56 公里的地方建立了第一座田園城市——萊奇沃思(書p26 圖1-4-7)3.5萬人。1919年又在距倫敦西北約36公里的韋林開始建設第二座田園城市(書p26 圖1-4-8)5萬人(但經長期經營未能達到原計劃人數,也未能解決大倫敦工業與人口的疏散問題)。

    但霍華德針對現代社會出現的城市問題,提出了帶有先驅性的規劃思想;對城市規模、布局結構、人口密度、綠帶等城市規劃問題,提出一系列獨創性的見解,是一個比完整的城市規劃思想體系。

    霍華德的名著《明天----一條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系統表達了他的思想。

    20世紀初以來對世界許多國家的城市規劃均有很大影響。

    田園城市理論對現代城市規劃思想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對后來出現的一些城市規劃理論,如“有機疏散”論、衛星城鎮理論都頗有影響。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規劃方案和城市規劃法規中也反映了霍華德的思想。

    霍華德1898年著述《明天----一條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時改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他的設想企圖使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象磁體那樣相互吸引共同結合。它既可具有高效能與高度活躍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環境清潔,美麗如畫的鄉村景色。并認為這種城鄉結合體能產生人類新的希望、新的生活與新的文化

    (四)“工業城市”

    1898年,法國青年建筑師加尼埃(1869-1948年)提出“工業城市”規劃方案(見書 p27 頁)。

    (五)“帶形城市”(Linear City)

    一種主張城市平面布局呈狹長帶狀發展的規劃理論,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師索里亞.伊.馬塔(1844-1920年)在1882年提出的。

    他認為有軌運輸系統最為經濟、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應沿著交通線綿延地建設。

    “帶形城市”的規劃原則是以交通干線作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產用地,平行地沿著交通干線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橫向地來往于相應的居住區和工業區之間。

    (六)美國的方格形城市

    美國城市的開發和建設,是由地產投機商和律師委托測量工程師,對全國各類不同性質不同地形的城市,作機械的方格形道路劃分。

     

    第二章 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對新建筑的探求

    一、建筑探新的社會基礎

    自1871年巴黎公社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內, 隨著鋼筋和鋼筋混凝土的應用日益頻繁,新功能、新技術與舊形式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對古典建筑形式所謂的“永恒性“提出了質疑,從而掀起了一場積極探求適應當時社會需要的新建筑運動。

    這個時期對于新建筑的探索在:凈化造型、注重功能與經濟;強調建筑的工業化生產等方面邁開了新的一步,對當時建筑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歐洲探索新建筑的運動

    (一)探求新建筑的先驅

    1.申克爾(1781-1842年),德國

    原是古典復興(希臘復興)主義者。后提出建筑藝術中的時代性問題。

    代表作品:柏林宮廷劇院,柏林(舊)博物館。

    2.桑珀(1803-1879年),德國

    原致力于古典復興。參加過“水晶宮”建設,后提出建筑的藝術形式應與新的建造手段相結合,即建造手段決定建筑形式,應反映功能與材料、技術的特點。

    3、拉布魯斯特(1801—1875年),法國

    暴露新材料和新結構,造型開始凈化。

    代表作品:

    巴黎圣吉納維夫圖書館(1843-1853年),

    巴黎國立圖書館(1853-1855年)。

    他們都反對學院派拘泥于古典規范的方法,建議用新結構與新材料來創造新的建筑形式。

    (二)藝術與工藝運動(工藝美術運動)

    1.代表人物:

    羅斯金(1834—1896年)和莫里斯(1834—1895年)。

    他們贊揚手工藝產品;建筑上主張到城郊建造“田園式”的住宅,擺脫象征權勢的古典建筑形式。

    這種藝術主張,積極的方面體現在:

    1)反對復古(認為:復古藝術代表了上層資產階級的藝術,它遠離了人民大眾)。

    2)熱衷于手工藝效果和自然材料的美。

    3)力求功能、材料、藝術造型的完美結合。

    消極的方面體現在: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代表人物始終站在工業生產的對立面,將工業生產、機器看成一切文化的敵人。進入20世紀,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轉向形式主義的美術裝潢,僅僅追求表面效果。

    3.代表作品:

    “紅屋”(1859-1860年,書p33 圖2-2-1)

    大膽摒棄了傳統的貼面裝飾,表現出材料本身的質感。

    這種將功能、材料與藝術造型結合的嘗試,對后來的新建筑有一定的啟發。

    (三)新藝術運動: (比利時、德國、英國、西班牙建筑師高迪)

    是在歐洲真正發出改變“建筑形式“信號的運動。始于19世紀80年代的比利時布魯塞爾,隨后向法國、奧地利、德國、荷蘭以及意大利等地區擴展。

    “新藝術派”在建筑方面的表現:

    1)在樸素地運用新材料新結構的同時,處處浸透著藝術的考慮。

    2)建筑內外的金屬構件有許多曲線,或繁或簡,柔化了冷硬的金屬材料,結構顯出韻律感。

    3)努力使工業藝術在房屋建筑上融合起來,但是,這種特征主要表現在室內,外形一般較簡潔。

    它的進步性在于不把目光局限于石材雕塑上,而是探索了新材料;

    局限性在于只限于藝術形式和裝飾藝術手法,只是在形式上反對傳統形式而已,并沒有全面解決建筑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以及新技術的結合問題。

    1.比利時新藝術派

    凡.德.費爾德(1863-1957年)是新藝術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在建筑上他們極力反對歷史樣式。由于鐵便于制作各種曲線,因此在建筑裝飾中大量應用鐵構件,包括鐵梁柱。

    新藝術派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現在室內,外形保持了磚石建筑的格局,一般比較簡潔。有時用了一些曲線或弧形墻面,使之不致單調。

    代表作品:

    布魯塞爾都靈路12號住宅 (1893年,書p34 圖2-2-2)

    2.德國青年風格派

    新藝術運動在德國稱之為青年風格派(中國近現代史中提到,我國青島有不少這種風格的建筑),其主要據點是慕尼黑。

    代表人物:貝倫斯(1868-1940年)和恩德爾(1871-1924年)

    代表作品:路德維希展覽館(書p34 圖2-2-3)

    3.英國格拉斯哥學派

    新藝術派在英國叫“格拉斯哥學派”,是19世紀末,以蘇格蘭的格拉斯哥為基地,以追求建筑及各種設計中藝術革新的學派,以麥金托什、赫伯特.馬可奈、麥當娜姐妹為核心(被稱為“格拉斯哥四人”)

    格拉斯哥學派的設計構圖以直線和直角為基調,配合以細長流暢的曲線,秩序感強,色彩效果緊張而又華麗。

    代表人物:麥金托什(1868-1928年)

    代表作品:

    格拉斯哥藝術學校的圖書館(書p35 圖2-2-4)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大樓

    4.西班牙建筑師高迪(1852—1926年)(后現代派的始祖)

    代表作品:

    1)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圣家族”教堂。

    該建筑是巴塞羅那的標志性建筑(

    2)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巴特羅公寓

    這個建筑標志著他的個人風格的形成。

    3)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米拉公寓(1906年—1910年,書p35 圖2-2-5) 。

    該建筑以造型怪異而聞名于世:

    (四)維也納學派及分離派

    1.背景:

    在新藝術運動影響下,奧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納為首的維也納學派。

    1895年他發表了《現代建筑》一書,指出新結構、新材料必然導致新形式的出現,并反對歷史樣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1897年,維也納學派中的一部分人員成立了“分離派”,宣稱要和過去的傳統決裂。

    代表人物:奧爾布里希和霍夫曼,后瓦格納也參加了該學派。

    2.理論

    維也納學派主張去掉多余裝飾,保持造型線條簡潔,盡可能使用新材料如玻璃、鋼材等。反對歷史樣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分離派主張與過去的傳統決裂,建筑造型簡潔,常用大片的光墻和簡單的立方體,只有局部集中裝飾。和新藝術派不同的是裝飾主題常用直線,使建筑造型進一步走向簡潔的道路。

    3.代表人物及作品

    1)瓦格納(1841-1918年)

    代表作品:

    維也納郵政儲蓄銀行(書p36 圖2-2-6)

    2)奧爾布里希(1867—1908年)

    代表作品:

    維也納分離派展覽館(書p37 圖2-2-7)

    3)洛斯(1870—1933年)

    代表作品:

    維也納的斯坦納住宅(書p37 圖2-2-8)

    三、美國的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與賴特的草原式住宅

    (一)高層建筑的發展與芝加哥學派

    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芝加哥學派,是現代建筑在美國的奠基者。

    1.理論

    芝加哥學派最興盛的時期是1883—1893年。

    重要貢獻:1)工程技術上創造了高層建筑金屬框架結構和箱形基礎;2)在建筑設計上肯定了功能和形式之間的密切關系;3)在建筑造型上趨向簡潔、明快與適用的獨特風格。為了增加室內的光線和通風,出現了寬度大于高度的橫向窗子,被稱為“芝加哥窗”。

    高層、鐵框架、橫向大窗、簡單的立面成為“芝加哥學派”的建筑特點。

    在談到芝加哥學派時不能不提到沙利文(1856—1924年)。他是芝加哥學派的得力支柱與理論家,是美國現代建筑的奠基人、建筑革新的代言人、歷史折衷主義的反對者、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人物。他首先突出了建筑的功能,明確提出“形式隨從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口號。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形式永遠隨從功能”

    2. 芝加哥學派代表作品:

    1)C.P.S. 百貨公司大廈(卡森.皮爾.斯考特百貨公司)(1899—1904年,書p42 圖2-3-7)

    設計人:沙利文

    2)芝加哥家庭保險公司(1883-1885年)

    3)莫納德諾科大廈(1891年,書p40 圖2-3-3)

    設計人:伯納姆、魯特

    (二)賴特的草原式住宅

    賴特是世界四大現代建筑大師之一。

    草原式住宅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其特點:

    1)造型上力求新穎,徹底擺脫折衷主義的常套;

    2)在布局上與大自然結合,多建于森林地區與湖濱;3)平面常作成十字形,并以壁爐為中心;

    4)層高一般較低,出檐大,故室內較暗淡;

    5)慣用水平線條;

    6)起居室開窗較大,以保持與自然界的接觸

    7)屋面坡度平緩,外墻多為磚石本色,與自然協調

    一致。

    代表作品:

    1)羅伯茨住宅(書p44-45 圖2-3-9、2-3-10、2-3-11)建于草地.是賴特設計的小住宅中最優美的作品之一。

    2) 羅比住宅(書p46 圖2-3-12)

    建于城市,強調層層的水平陽臺和花臺,結合周圍的樹木,也能獲得自然之趣.這對后來的城市花園住宅的設計有深遠的影響.

    四、德意志制造聯盟 (側重工業建筑)

    德國在19世紀末工業水平已躍居歐洲第一位,為了使德國的商品在國外市場上能和英國抗衡, 1907年成立了由企業家、藝術家、技術人員等組成的全國性的組織“德意志制造聯盟“ 。同時該聯盟也是建筑方面新思潮的支持者。因它里面有許多著名的建筑師。其中最享有威望的是貝倫斯,它以工業建筑為基地來發展真正符合功能與結構特征的建筑。他認為現代結構應當在建筑中表現出來,這樣才會產生前所未見的新形式。

    代表作品:

    1)德國通用電氣公司透平機車間(1909年,書p50圖2-5-1)

    設計人:貝倫斯

    該車間造型簡潔,摒棄任何附加裝飾,成為現代建筑的先行者,被西方稱之為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筑”。

    2)法古斯工廠(1911年,書p51 圖2-5-2)

    建筑造型簡潔、輕快、透明、表現了現代建筑的特征。

    設計人:格羅皮厄斯(1883-1969年)、A.邁爾(1881-1929年)

    第三講 新建筑運動的高潮——現代建筑派與代表人物

    一、戰后初期建筑探新運動的持續及其流派

    (一)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折衷主義仍運行

    1,古典主義:

    19世紀末新建筑運動越來越引人注目,但古典主義仍相當流行,但已不那么嚴格,常混雜有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也有17、18世紀的古典主義、甚至還有文藝復興的特點,故被稱為“新古典主義”。

    代表建筑:

    1)倫敦人壽保險公司(1924年建成)

    2)曼徹斯特市立圖書館(1924~1934年)

    2,(浪漫的)折衷主義:

    把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建筑式樣湊合在一座建筑中。代表作品: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1923年落成)

    (二)堅持探新的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風格派與構成主義

    1,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產生于德國、奧地利,首先表現在繪畫、音樂、戲劇方面。

    表現主義者認為藝術的任務在于表現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在這種藝術觀點的影響下,第一次大戰后出現了表現主義的建筑。這一派建筑師常常采用奇特、夸張的建筑體形來表現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緒或某種時代精神。

    代表建筑:

    德國波茨坦市愛因斯坦天文臺(1919-1920年)(書58,圖3-3-1)

    設計者:德國的門德爾松(1887-1953)

    表現派建筑師主張革新,反對復古,但他們是用一種新的表面的處理手法去代替舊的建筑形式,同建筑技術與功能的發展沒有直接的關系。它在戰后初期時興過一陣,不久就消退了。

    2、未來主義派(Futurism)

    是第一次大戰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現的一個文學藝術流派。在很多中層階級,對資本主義工業化下的社會現實表示不滿的時候,未來主義派卻對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大加贊賞,對未來充滿希望。

    未來主義者否定文化藝術的規律和任何傳統,宣稱要創造一種全新的未來的藝術。

    1914年,第一次大戰前夕,意大利未來主義者圣泰利亞(1888-1916)在他們舉辦的未來主義展覽會中展出了許多未來城市和建筑的設想圖,并發表了“未來主義建筑宣言”。圣泰利亞在宣言中說“應該把現代城市建設和改造得像大型造船廠一樣,既忙碌又靈敏,到處都是運動,現代房屋應該造得和大型機器一樣。”

    意大利未來主義者在當時沒有實際的建筑作品。但是他們的觀點以及對建筑形式的設想,對20世紀20年代,甚至第二次大戰以后的先鋒派建筑師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3、風格派與構成主義派(Constructivism)

    (1)風格派(De Stijl):

    1917年,荷蘭一些青年藝術家組成了一個名為“風格”派的造型藝術團體。

    風格派有時又被稱為“新造型主義派”(Neo Plasticism)或“要素主義派”(Elementarism)。

    風格派認為最好的藝術就是基本幾何形象的組合和構圖。所以認為線條和色彩是繪畫的本質與要素,應該允許獨立存在。并認為最簡單的幾何形和最純粹的色彩組成的構圖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永恒的繪畫。風格派雕刻家的作品,則往往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立方體和板片的組合。

    代表作品:

    荷蘭烏德勒支住宅(書60,圖3-3-3,61,圖3-3-4,《初步》 )

    設計者:里特弗爾德

    (2)構成主義:

    第一次大戰前后,俄國有些青年藝術家也把抽象幾何形體組成的空間當作繪畫和雕刻的內容。他們的作品,特別是雕塑,很像是工程結構物。這一派別被稱為構成主義。

    代表人物:馬列維奇、塔特林、伽勃。

    代表作品:第三國際紀念碑(書60圖3-3-2)很像是工程結構物。

    在建筑造型上,雖然風格派與構成主義派同樣地堅持運用建筑的最基本要素---梁、柱、板、門、窗或各種結構構件來進行造型。但在手法上風格派比較講究各部分與整體在構圖上的平衡;而構成主義派,在構圖上往往顯得比較唐突、驚險或出其不意。由于風格派比較容易被接受,故又有國際構成主義之稱,而構成主義則被稱為俄羅斯構成主義。

    表現主義派、未來主義派、風格派、和構成主義派等作為獨立的流派存在的時間都不長,20世紀20年代后期,它們漸漸消散,但它們對現代建筑及其后的影響,特別是在思想上,還是相當深遠的。

    三、新建筑運動走向高潮----現代建筑派的誕生

    1、現代建筑派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以德國的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和法國的勒.柯布西耶為代表的歐洲先鋒派(European avant-garde),又被稱為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理性主義(Rationalism)、現代主義派(Modernism)、歐洲現代建筑派與國際現代建筑派(International Modern)。他們是現代運動的主力。另一個是以美國賴特為代表的有機建筑派(Organic Architecture)。

    此外有一些派別人數不多但十分重要,如芬蘭的阿爾托(1898-1976)那樣的人物。他們在建筑觀點上,特別是建筑與社會,和建筑與時代的關系上,贊成歐洲的現代建筑派,也參加了他們發起的CIAM組織,但在設計手法上則傾向于有機性。

    2、現代建筑師們設計方法共同點:(設計方法見書63頁末段)

    (1)重視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為建筑設計的出發點,提高建筑設計的科學性,注重建筑使用時的方便和效率;

    (2)注意發揮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的性能特點,例如,框架結構中的墻可以不承重,在建筑設計中就充分運用這個特點而決不按傳統承重墻的方式對待它;

    (3)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造出適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經濟性提到重要的高度;

    (4)主張創造現代建筑新風格,堅決反對套用歷史上的建筑樣式。強調建筑形式與內容(功能、材料、結構、構筑工藝)的一致性,主張靈活自由地處理建筑造型,突破傳統的建筑構圖格式;

    (5)認為建筑空間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間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要。強調建筑藝術處理的重點應該從平面和立面構圖轉到空間和體量的總體構圖方面,并且在處理立體構圖時考慮到人觀察建筑過程中的時間因素;

    (6)廢棄表面外加的建筑裝飾,認為建筑美的基礎在于建筑處理的合理性和邏輯性。

    3、現代主義建筑的形式特征:

    在20~30年代,持有現代建筑思想的建筑師設計出來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

    (1)平屋頂。

    (2)不對稱的布局。

    (3)光潔的白墻面。

    (4)簡單的檐部處理。

    (5)大小不一的玻璃窗。

    (6)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

    這樣的建筑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于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筑。50年代以后,更多地被稱為“現代主義”,或“現代派”。

    4、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

    1928年,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建筑歷史與評論家S.基甸等,在瑞士拉薩拉茲建立了由8個國家的24位建筑師組成的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

    在1933年的雅典會議上,還提出了一個城市規劃大綱,即著名的“雅典憲章”。自此,現代建筑派成為當時歐洲占主導地位的建筑潮流。由于他們著重于解決一般公眾在生活上的生理與物理要求,采用新技術并著意于建筑空間與建造上的經濟性,建筑風格摒棄歷史傳統與地方特點,以至其形式無論建在哪里都比較近似,因而被建筑評論家希契科克和建筑師飛利浦.約翰遜稱為“國際式建筑“。

    四、現代派建筑的代表人物

    (一)、彼得·貝倫斯(1868~1940)

    德國著名建筑師,工業產品設計的先驅,“德國制造聯盟”的首席建筑師。他對德國現代建筑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是現代建筑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

    由他設計的透平機車間成為德國最有影響的建筑物,被譽為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筑”。貝倫斯后期作品有圣彼得堡的德國大使館、奧地利煙草公司等。1922~1927年任維也納美術學院教授。

    (二)格羅皮烏斯(1883~1969年)與“包豪斯”學派

    1、設計理念

    (1)主張革新,反對復古,建筑應隨時代向前發展,不能從形式上追求風格。

    (2)強調現代工業對建筑的影響,提倡走工業化道路,堅持裝配化生產。

    (3)具有不斷前進的美學觀,主張唯心的抽象藝術。

    (4)設計思想具有鮮明的民主色彩和社會主義特征,設計原則上把功能和經濟放于最重要的位子。

    (5)在建筑教育上從基本技術出發,讓學生先掌握技術,在熟練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

    (6)同時注重建筑的藝術性,認為建筑設計不僅要滿足物質上的要求,還要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2、格羅皮烏斯的貢獻

    (1)積極提倡建筑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

    (2)把大量光線引進室內,是當時現代主義建筑學派主張的現代功能觀點。在總體布局上,為了保證陽光照明和通風,摒棄了傳統的周邊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來決定它們之間的合理間距,以保證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間的綠化空間。這些觀點在格羅皮烏斯1929~1930年和H.沙龍等人共同設計的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40年代初和M.L.布勞耶合作設計的美國匹茲堡的鋁城住宅區中都得到充分體現。

    (3)他對建筑功能的重視還表現在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系來合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這些觀點充分體現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國和E.M.弗萊合作設計的劍橋伊姆品登學院(1936),他和協和建筑師事務所同人設計的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1949~1950)以及西柏林漢莎區的高層公寓(1957)。

    (4)格羅皮烏斯力主用機械化大量生產建筑構件和預制裝配的建筑方法。他還提出一整套關于房屋設計標準化和預制裝配的理論和方法。

    (5)創立包豪斯學校,參加發起組織現代建筑協會,傳播現代主義建筑理論,對現代建筑理論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3、包豪斯

    (1)概況:

    包豪斯是一戰后,由格羅皮烏斯接任”藝術與工藝學校”校長,并將該校與魏瑪美術學院合并,成為專門培養工業日用品和建筑設計人才的高等學院, 簡稱”包豪斯”。以包豪斯為基地,20世紀20年代形成了現代建筑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現代主義建筑,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筑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征的學派。包豪斯一詞又指這個學派。

    (2)包豪斯學派提倡:

    1)客觀地對待現實世界,在創作中強調以認識活動為主,并且猛烈批判復古主義。

    2)主張新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全面認識生活,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并具有表現這個時代的能力為原則。

    3)強調現代建筑猶如現代生活,包羅萬象,應該把各種不同的技藝吸收進來,成為一門綜合性藝術。

    4)強調建筑師、藝術家、畫家必須面向工藝。

    5)學生只有通過手眼并用,勞作訓練和智力訓練并進,才能獲得高超的設計才干。

    6)在教學方法上包豪斯認為指導如何著手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同時強調設計中的集體協作。

    7)包豪斯在十多年中設計和試制了不少適宜機器生產的家具、燈具、陶器、紡織品、金屬餐具、廚房器皿等工業日用品,大多達到“式樣美觀、高效能與經濟的統一”的要求。

    8)在建筑方面,師生協作設計了多處講求功能、采用新技術和形式簡潔的建筑。如包豪斯校舍、格羅皮烏斯住宅和學校教師住宅等。他們還試建了預制板材的裝配式住宅;研究了住宅區布局中的日照以及建筑工業化、構件標準化和家具通用化的設計和制造工藝等問題。

    包豪斯的設計和研究工作對建筑的現代化影響很大。

    教育方針:

    第一,設計中提倡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

    第二,將手工藝與機器生產結合起來

    第三,強調各門藝術之間的交流融合,提倡工藝美術和建筑設計向當時已經興起的抽象派繪畫和雕刻藝術學習

    第四,培養學生既有動手能力又有理論修養

    第五,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掛上鉤

    4、包豪斯校舍(1925年,書68,圖3-5-2~3): 是格羅皮烏斯于1925年,為包豪斯從魏瑪遷到德紹而建的新校舍. (請參考書68~71)

    包豪斯校舍的建筑設計有以下一些特點:(書70)

    1)把建筑物的實用功能作為建筑設計的出發點。

    2)采用靈活的不規則的構圖手法。不規則的建筑構圖歷來就有,但過去很少用于公共建筑中。格羅皮烏斯在包豪斯校舍中靈活地運用不規則的構圖,提高了這種構圖手法的地位。

    包豪斯校舍是一座不對稱的建筑,它的各個部分大小、高低、形式和方向各不相同。它有多條軸線,但沒有一條特別突出的中軸線。它有多個入口,最重要的入口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它的各個立面都很重要,各有特色。建筑體量也是這樣。總之,它是一個多方向、多體量、多軸線、多入口的建筑物。

    格羅皮烏斯在包豪斯校舍的建筑構圖中充分運用對比的效果。這里有高和低的對比、長與短的對比、縱向與橫向的對比等等,特別突出的是發揮玻璃墻面與實墻面的不同視覺效果,造成虛與實、透明與不透明、輕薄與厚重的對比。不規則的布局加上強烈的對比手法造成了生動活潑的建筑想象。

    3)按照現代建筑材料和結構的特點,運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藝術。

    5、代表建筑

    (1)、早期:

    1)1911年,法古斯工廠(書66,圖3-5-1)

    特點:(書67)

    2)1914年,德意志制造聯盟科隆展覽會的辦公樓。

    (2)、中期:

    1)1923年,包豪斯校舍

    2)1928-1934年 他設計的一些公寓建筑得到實現。其中有達默斯托克居住區(1927-1928年)和柏林西門子住宅區(1930年)

    (3)、后期:

    1)1949年 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

    2)1957年 西德住宅國際展覽公寓

    (二)勒.柯布西耶(1887—1966年)

    是現代建筑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是一個狂飆式的人物.

    現代建筑大師,上世紀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他與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組織了國際現代建筑協會。他是現代主義建筑的主要倡導者。

    1、著作

    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這是一本宣言式的小冊子,雖然觀點比較蕪雜,甚至互相矛盾,但觀點明確,即激烈否定19世紀以來因循守舊的復古主義、折衷主義的建筑觀點和建筑風格,激烈主張創造表現新時代的新建筑。

    書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機器”,他提出的“新建筑的五個特點”是:(1)底層架空,由獨立柱支撐;(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的長窗;(5)自由的立面。

    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結構,墻體不再承重以后產生的建筑特點。勒·柯布西耶充分發揮這些特點,在二十年代設計了一些同傳統的建筑完全異趣的住宅建筑。薩伏伊別墅是著名的代表作。

    2、設計理念

    (1)歌頌現代工業的偉大成就,主張建筑師從保守的學院派教條中解脫出來。

    (2)住房是居住的機器,偏愛混凝土,提倡大規模生產房屋來解決社會問題。

    (3)主張平面是關鍵,設計方法由內到外,外部是內部的結果。

    (4)建筑形式:贊美簡單的幾何形體。

    (5)了解羅馬、希臘藝術,強調建筑是一種造型藝術,提倡簡潔的幾何關系。

    (6)早期希望用理性方法來表現思想,主張尋找新的藝術準則,并接受了機器產品的啟示。

    (7)主張學習工程師的思維方法:工程師用幾何來滿足我們的眼睛,用數學來滿足我們的理智,他們的工作簡直就是美的藝術。

    (8)前期偏重于理性主義,后期則轉向浪漫主義。

    3、代表建筑

    (1)薩伏伊別墅(1928~1930年)書76~77,圖3-6-1~3

    這是采用框架結構的著名代表作。特點見書76。

    (2)巴黎瑞士學生宿舍(1930~1932年)書78~79,圖3-6-4~6。

    (3)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設計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柯布西耶的建筑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其特征表現在對自由的有機形式的探索和對材料的表現,尤其喜歡表現脫模后不加裝修的清水鋼筋混凝土,這種風格后被命名為粗野主義。在這個時期,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品有:

    (4)朗鄉教堂(1950~1954年)

    (5)馬賽公寓(1947~1953)

    **(勒.柯布西耶又是一個城市規劃專家,他從事了大量城市規劃的研究和設計,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爾規劃等。

    4、關于現代城市和居住問題的設想

    柯布西耶根據城市發展的歷史和對巴黎市的調查研究,提出一個300萬人口的“光明城市”設想方案。作者的觀點在他的《明日的城市》(1922)中作了表達,后來又在《陽光城》(1933)一書中加以發揮:

    (1)城市按功能分成工業區、居住區、行政辦公區和中心商業區等。

    (2)城市中心地區向高空發展,建造摩天樓以降低城市的建筑密度,使建筑物處在開闊綠地的圍繞之中。

    (3)認為城市道路系統應根據運輸功能和車行速度分類設計,以適應各種交通的需要。

    (4)主張采用規整的棋盤式道路網,采用高架、地下等多層的交通系統,以獲得較高的運輸效率,同時各種工程管線布置在多層道路內部。

    (5)強調現代城市建設要用直線式的幾何體形所體現的秩序和標準來反映工業生產的時代精神。

    柯布西耶的城市規劃思想影響深遠。例如,在城市采用立體式的交通體系,在市區修建高層樓房,擴大城市綠地,創造接近自然的生活環境等原則,已被許多城市的規劃全部或部分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實例有昌迪加爾規劃、巴西利亞規劃和巴黎德方斯區規劃等。

    [他不反對大城市,是一個城市集中主義者,他提出許多設想與措施,如高層建筑和立體交叉等。這些設想后來在世界上一些城市中已經得到實現。說明他的設想是有根據的。

    二戰后他被公認為4位現代建筑大師之一。是現代建筑最偉大的建筑形式給予者。]

    (三)、密斯.凡.德.羅(1886-1969年)德國

    密斯.凡.德.羅的貢獻在于通過對鋼框架結構和玻璃在建筑中應用的探索,發展了一種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極端簡潔的風格。其作品特點是整潔和骨架幾乎漏明的外觀,靈活多變的流動空間以及簡練而制作精致的細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觀點和藝術特色。

    1、設計理念

    (1)同傳統建筑決裂,探求新建筑原則和建筑手法,認為建筑設計必須滿足時代現實主義與功能主義的需要。

    (2)重視建筑結構和建筑手法的改革,提倡工業化,一切問題包括藝術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提倡“少就是多”。一是簡化結構體系,精簡結構構件,以產生很少屏障可做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間。二是凈化建筑形式,精確施工,以便成為不附有任何多余東西而只有直線、直角組成的規整和純凈的鋼和玻璃的方盒子。

    (4)凈化建筑形式、精確施工。

    (5)形式:強調結構的邏輯性,即結構的合理使用與忠實表現。結構體系決定建筑形式,并非功能。

    (6)功能:主張功能服從空間,建造一個實用、經濟的空間,在里面配置功能。

    (7)空間:早期突出“流動空間”,受賴特與風格派的影響,一種向心的流動感;后期走向“全面空間”,帶來一種古典主義的對稱形體。

    2、代表建筑

    (1)、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1929年,書82-84,圖3-7-3,3-7-4,3-7-5)

    (2)、圖根德哈特住宅(1930年)(書85,圖3-7-6~7)

    (3)、紐約的西格拉姆大廈(1954-1958年)(書183,圖4-3-3)

    (4)、法恩斯沃斯住宅(1950年)

    (四)、賴特(1869—1959)美國,原學土木。

    賴特是20世紀美國的一位重要的建筑師,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設計的許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贊揚,是現代建筑中有價值的瑰寶。

    賴特對現代建筑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歐洲新建筑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明顯的差別,他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賴特對現代大城市持批判的態度,他很少設計大城市里的摩天樓。他對于建筑工業化不感興趣,他一生中設計的最多的建筑類型是別墅和小住宅。這些住宅大都屬于中等階級。座落在郊外,用地寬闊,環境優美。材料是傳統的磚、木和石頭,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頂。他在農莊長大,對農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在這類建筑中賴特逐漸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處理手法:

    (1)他設計的住宅有美國民間建筑的傳統,突破了封閉性。適合于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被稱為“草原住宅”。

    (2)他比別人更早地解決了盒子式的建筑。他的建筑空間靈活多樣,既有內外空間的交融流通,同時又具備有安靜隱蔽的特色。

    (3)既運用新材料和新結構,又始終重視和發揮傳統建筑材料的優點,并善于把兩者結合起來。

    (4)同自然環境的緊密配合則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

    賴特的建筑使人覺著親切而有深度,在賴特的手中,小住宅和別墅這些歷史悠久的建筑類型愈加豐富多彩,他把這些建筑類型提到了一個新水平。

    賴特是20世紀建筑界的一個浪漫主義者和田園詩人。他的成就不能到處被采用,但卻是建筑史上的一筆珍貴財富。

     1、有機建筑論

    他以提倡“有機建筑論”而聞名于世,屬于現代建筑中的一個派別,基本觀點是:

    (1)有機建筑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建筑,它的目的是整體性。

    (2)有機建筑是一種“自然的建筑”,結合自然,使自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

    (3)空間是建筑的本質,空間和形式相互作用,達到一種整體目標。

    (4)建筑是用結構表達觀點的科學之藝術,建筑的結構、材料以及建筑的方法融為一體,合成一個為人類服務的有機整體。

    (5)強調建筑的人性化,更多地考慮人的心理。

    (6)對待材料,主張既要從工程的角度,又要從藝術角度理解各種材料不同的天性,發揮每種材料的長處,避開它的短處。

    (7)它認為裝飾不應該作為外加于建筑的東西,而應該是建筑上生長出來的,要像花從樹上生長出來一樣自然。它主張力求簡潔,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樣,認為裝飾是罪惡。

    (8)對待傳統建筑形式的態度是,認為應當了解在過去時代條件下所有能形成傳統的原因,從中明白在當前條件下應該如何去做,才是對待傳統的正確態度,而不是照搬現成的形式。

    (9)認為機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應表現所用工具的特點,有機建筑接受了浪漫主義建筑的某些積極面,而拋棄了它的某些消極面。

    賴特的流水別墅、西塔里埃森冬季營地等是有機建筑的實例。

     2、代表建筑

    (1)、流水別墅(1936年)(書88,圖3-8-3)

    (2)、西塔里埃森(1911年)(書90,圖3-8-6)

    (3)、古根海姆博物館(1942~1959年)(書90-91,圖3-8-7~8)

    (4)東京帝國飯店

    (五)、阿爾托(1898-1976年)芬蘭

    阿爾托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一位年輕和杰出的現代建筑師。他雖然沒有像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和賴特那樣被命名為現代派大師,但他對現代建筑的貢獻,特別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自成一格的設計風格---建筑人情化(humanizing architecture)---大大地豐富了現代建筑的設計視野,為現代建筑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

    代表建筑:

    1、圖爾庫報館的辦公樓與印刷車間(1928-1930年)

    是他的第一個現代派作品,也是芬蘭第一座現代建筑。

    2、帕米歐結合病療養院(1929-1933,書95,圖3-9-1~2)

    3、維堡市立圖書館(1935年)(書96-97,圖3-9-3~5)

    4、1938年世界博覽會的芬蘭館(書98,圖3-9-6)

    5、瑪麗亞別墅(書98-100,圖3-9-7~9)

    第四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城市建設與建筑活動

    戰后的建筑概況

    (一)西歐

    1、英國

    (1)在建筑設計上,現代建筑派在戰爭期間在英國完全站穩了腳。

    (2)提前著手城市規劃。自1941年起,便已開始著手重建被戰爭破壞的城市的規劃和設計。如倫敦和考文垂。。到50年代中葉,倫敦周圍的8個衛星城鎮便已擁有原計劃人口的一半了。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研究并加以完善。于是從60年代起,不僅注意了設計的多樣化和創造地方特色,并把有些新城的人口從原來規劃的5萬擴大到10萬。

    (3)20世紀60年代下半期,面對尖銳的城市交通問題,英國開始研究舊城中心的改建。其基本見解之一是:建造架空的“新陸地”。“新陸地”的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機動車交通與服務設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擾地自由往來與房屋之間。這樣的見解已被應用到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如倫敦的南岸藝術中心(書105,圖4-1-2)

    (4)從世界范圍來看,英國在高技派方面的貢獻是最杰出的。自70年代起,一些英國建筑師們(見書105),采用各種尖端的工程技術,來創造端莊與優雅的建筑。

    2、法國

    (1)戰后現代建筑派取代了學院派。

    (2)戰后住宅建設成為當務之急,因法國的建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嚴重的破壞,解決的辦法是:大量采用6.24米模數的預制構件(可加快建設速度)。

    到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圖盧茲.勒.米拉居住區(書107,圖4-1-3)宣告了法國的大量性居住建筑已由采用預制構件進入到全預制裝配的工業體系。

    (3)實施巴黎改建計劃 1961年巴黎通過了醞釀已久的限制城市中心發展,把工廠和辦公樓搬到郊區以及在巴黎周圍發展5個新城。

    (4)建筑設計方面的成就 (見書106及注解)

    柯布西耶設計的馬賽公寓是一幢從城市規劃角度出發而設計的房屋。

    其后,柯布西耶設計的朗鄉教堂又轟動了整個建筑學壇。

    戰后也在建筑技術上不斷創新。巴黎的國家工業與技術中心的陳列大廳建于1958年,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間結構,也是跨度最大的薄殼結構。

    1977年,國立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因它表現出了一個完全不同于過去人們所認為的文化建筑應有的典雅面貌而引起人們的廣泛議論和注意。

    3、前西德

    (1)修復重建歷史建筑

    (2)20世紀50~70年代,西德的建筑開始趨向現代化,出現了不少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建筑,如:

    柏林的愛樂音樂廳(1959—1963年,書316 圖5-9-5)

    斯圖加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公寓(書109,圖4-1-4),

    明斯特的新劇院(1955年,書109,圖4-1-5),

    慕尼黑的巴伐利亞發動機廠(1972年,書109,圖4-1-6),外形為氣缸形。

    前西柏林的國際會議中心(書110,圖4-1-7)

    4、意大利

    在設計思想上,戰前占主導地位的是折衷主義的新傳統派(第五章講),但同時又具備尊重新技術的特點。戰后,全面走上現代建筑的道路。

    當時的建筑風格有兩種傾向:

    (1)羅馬、都靈和巴勒莫等地的新現實主義,反對抽象,主張表達與日常生活戚息相關的風格。如:

    羅馬蒂布爾蒂諾區(書111,圖4-1-8)

    (2)傾向于理性的分析和建造技術。如:

    羅馬火車站(1948-1951年)(書111,圖4-1-9)

    米蘭的貝拉斯加塔樓(1958年)(書112,圖4-1-10)。

    (二)北歐:

    1、瑞典、丹麥與芬蘭 (遠離戰爭)

    瑞典住房的風格具有北歐的”人情化”與”地方性”傾向,很早就宣布全國基本解決了住房問題(丹麥、芬蘭與之基本相同).

    2荷蘭

    探索構成城市的“基本單元”(勒.柯布西耶所謂的“居住單元”)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基本單元是由多種不同類型的住宅組成,又稱為”形象組團”,以便與兩次大戰之間,歐洲現代派提倡的”行列式”加以區別. 如:

    亨格洛的小德里恩住宅區(1956~1958年),(書117,圖4-1-17).

    (三)美國

    二戰中美國雖參戰,但因遠離戰場,不僅沒受損失,還發了戰爭財.

    1、戰后影響美國建筑發展與變化的因素:1)強大的物質技術力量;2)雄厚的技術人員隊伍;3)出現了一大批專門投資于房屋建設與營造的大業主。

    這些大業主,他們經常獨家包攬某一城市的主要建筑業務,用設計競賽或提供研究基金來左右設計方向,使建筑成為自己產品的廣告或市場。

    2、高層建筑是美國戰后建筑的一個主要方向,一是用地緊張,二是業主想以此來炫耀自己的財富和威望。關于高層建筑后面將還有較為詳細的內容。

    3、居住建筑方面,在城市和鄉村均有發展。戰后由于私人汽車的普及,擁有郊區住宅,在60年代幾乎成了每個美國人所向往的美景。 城市住宅主要是高層的,有極為豪華的可供百萬富翁居住的公寓,也有供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地標準公寓。

    4、建筑設計方面,美國在二戰期間,終于擺脫了學院派設計思想的束縛,全面走上現代建筑的道路。

    在美國,戰前就有賴特和諾伊特拉(圖4-1-19的住宅便是他的作品)這樣出色的建筑師,又有20世紀30年代涌入美國的德國現代派建筑師,并擔任要職,這就奠定了歐洲現代建筑派理論在美國的根基。但美國畢盡不同于歐洲,歐洲的經驗到了美國之后,便成了附有美國特色的東西了。

    50年代下半期,美國掀起了一股稱為“典雅主義“之風。

    60年代末美國又出現了一股批判現代建筑的理性原則,這是現代主義之后(后現代主義)的先聲。

    (四) 巴西

    拉美國家雖和美國一樣遠離戰場,但由于新老殖民主義者對他們的長期控制,使各國之間發展極不平衡, 古巴屬發展較好的.

    在設計上受歐美的影響較深,形式多樣化,但由于工業基礎較差,建筑技術較為落后,在造型上傾向于在嚴謹中求奇特,喜用曲線的形體和變化多端的遮陽板,這些已成為拉美國家建筑風格的特征. 見書121,圖4-1-21佩德雷古胡 綜合住宅區(1947-1952年)..

    在城市規劃上,拉美國家一般不太重視.但從1957年起,巴西新都巴西利亞的建設卻轟動了世界,從規劃到設計,都表現出了很大的魄力和決心.

    (五)日本

    日本雖為戰敗國,但戰后經濟恢復發展極快,到20世紀60~90年間,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強國,直到現在(德國第三).這說明他雖然資源缺乏,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是能夠很好生存的,不別去侵略別的國家.

    它的建筑和其經濟一樣,發展迅速,各方面均已步入西方先進的建筑行列,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看一看。值得一提的是柯比西埃、賴特在日本有較大影響。

    (六)前蘇聯

    對其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設計思想。

    斯大林時期:在戰前30年代就提倡“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藝創作思想和方法,戰后更被奉為建筑設計的指導思想。認為”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形成建筑物的思想藝術和建筑形象“,把建筑設計局限為只是藝術創作,而且是某種既定形象的藝術創作。把高大雄偉和繁瑣裝飾當作是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和富裕的表現。在批判世界主義,強調民族風格的口號下,把帝俄時代從俄羅斯文藝復興到折衷主義藝術形式視為社會主義的民族形式。凱旋門與大柱廊成為經常出現的建筑構圖母題。連伏爾加河—頓河的船閘也做成這類形式(書130,圖4-1-32)。為了訪古,甚至研究怎樣用機械的手段來生產仿制的古典柱式和裝飾構件。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臺,提出要從實際出發,建筑師必須重新認識自己的任務。50年代開始,隨著文學藝術創作得到解凍,不僅20年代的俄羅斯構成主義重新獲得肯定,連歐美的各種思潮也得到反映。}

    二、戰后的城市規劃與實踐

    (一)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城市規劃與建設:舊城規劃重建、發展新城(疏散人口)、解決房荒(建筑工業大發展)。

    戰后重建工作:

    1、英國的城市規劃:大倫敦規劃、建設小新城、首創步行商業街。

    戰爭尚未結束(1941年)就預見性地做好了某些城市的規劃。

    (1)大倫敦規劃 (大城市的典型)

    大倫敦規劃結構為單中心同心圓封閉式系統,其交通組織由5條同心環路與10條放射路組成。(見書136,圖4-2-2)

    (2)哈洛新城 :(小城市的典型之一)被譽為第一代新城。是20世紀40年代倫敦附近8座新城之一。

    哈洛新城(書137,圖4-2-3)于1947年開始規劃(占地25.6平方公里,人口8萬)。

    戰后第一代新城的共同特點是:規模較小、人口密度較低、按鄰里單位進行建設、功能分區比較嚴格、道路網為環路加放射路組成。

    (3)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業步行區:

    斯蒂芬乃奇:1946年規劃,首創完整步行商業街的先例。

    考文垂市中心步行商業街(書138,圖4-2-6~7)1947年規劃,0.4平方公里。形成考文垂平面布局的模式。詳見書138。

    2、法國 : **采用6.24m×6.24m模數,大量應用預制構件,迅速解決房荒。

    勒阿弗爾的戰后重建

    城市總體規劃、道路、街坊以及房屋設計都納入統一的6.24m×6.24m模數(書138,圖4-2-8),為建筑、道路、管網工程的廣泛工業化設計和施工創造了條件。預制構件在城市建設中第一次被大量應用。

    3、波蘭、前蘇聯的戰后重建

    (1)波蘭

    華沙的戰后重建:

    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對這個傳統文化古城的建設工作基本上按戰前原樣重建,被稱為“華沙模式”,以區別于另起爐灶進行重建的荷蘭“鹿特丹模式”

    (2)前蘇聯(書140)

    斯大林格勒的戰后重建:沿伏爾加河50公里長,布置成“帶形“城市,建成區距河流不超過3~4公里。

    戰后莫斯科的建設要求進一步美化市容。

    (二)20世紀50年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

    20世紀50年代,在區域規劃和國土規劃的指引下進行了舊大城市外圍建小新城和新建大城市的城市建設和改造。

    1、瑞典新城魏林比與英國新城坎伯諾爾德

    (1)瑞典魏林比(書142,圖4-2-11~12),1950年規劃,用地1.7平方公里,2.3萬人,斯德哥爾摩的子城。

    (2)英國坎伯諾爾德(書143,圖4-2-13~14),1956年規劃,格拉斯哥子城,被譽為是第二代新城的代表,人口7萬。

    與第一代新城相比,布局上比較集中緊湊,有較高的人口密度,改變了以鄰里單位組成的分散式結構形式。

    2、朝鮮平壤的重建(書143-144)

    平壤重建的特點:平地起家、全部新建、速度快、規模大。

    3、新建的大城市:印度昌迪加爾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亞

    (1)印度昌迪加爾(書144,圖4-2-15--16):1952年,勒.柯比西埃 規劃,人口50萬,用地約40平方公里。

    (2)巴西新都巴西利亞(1957年新建,書145,圖4-2-17,下東上西)規劃用地152平方公里,人口50萬。

    4、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書146,圖4-2-20)

    占地13。7平方公里, 人口7萬,綠化占總面積1/2。

    5、意大利羅馬的古城與古建筑保護

    戰后,一些國家對于有歷史意義的城市往往成片、成區地進行保護。其中意大利的羅馬最具代表性。它采取了避開古城另建新城的規劃手法。對古羅馬保護得十分完整,而新羅馬又建設得非常現代化,被譽為“歐洲的花園”。

    古羅馬古城劃分為絕對保護區和外觀保護區兩部分。(書147,圖4-2-21)。 在古建筑群的四周臨近或相互之間不準隨意插建別的建筑,以免混淆古建筑的個性和特色,破壞古建筑群的環境。

    6、50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步行商業街、郊區購物中心、室內步行街和地下商業街(書147~149)

    (1)塔皮奧拉城市中心(書147,圖4-2-22)

    (2)林巴恩步行商業街(書147-148)

    (3)美國的郊區購物中心

    美國底特律的郊區購物中心(書149,圖4-2-25)

    (4)美國的室內商業街(書148-149)

    (5)日本地下商業街(書149)

    (三)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城市規劃與建設

    城市規劃向多學科發展,使城市規劃成為一門高度綜合性的學科。

    規劃范圍已從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大城市圈規劃,到合理分布城鎮體系的多方面綜合布局。

    多核心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連綿區逐漸成為當前世界大城市的發展趨勢之一。形成帶形地帶,組成相互依存、經濟共同興衰的組合體。

    1977年12月,在秘魯利馬召開了國際建協會議,總結了1933年《雅典憲章》公布以來40多年的城市規劃理論和實踐,并提出了城市規劃的新憲章《馬丘比丘憲章》(書150,倒數第三段)

    1、法國的國土整治與日本的四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

    (1)法國的國土整治與區域規劃(書151)

    (2)日本的四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書151)

    2、大城市總體規劃—1971年實施的莫斯科總體規劃(多中心、開放式)

    莫斯科總體規劃于1961年公布,1971年批準(書152,圖4-2-26~27)。

    新規劃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城市規劃結構從單中心演變成多中心,二是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環境生態諸方面問題。

    3、20世紀60年代以來新城建設---英國米爾頓.凱恩斯與法國巴黎新城

    60年代以來,原有新城的規劃模式已不適應新的要求,又鑒于新城對疏散大城市人口作用不大,英、法、日本等國著手建設一些規模較大,在生產、生活上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英國第三代新城米爾頓.凱恩斯與法國巴黎新城。

    (1)米爾頓.凱恩斯:第三代新城

    新城規劃的主要特點:(書153)

    1)土地使用與交通緊密結合。

    2)購物中心布置在居住小區邊緣。

    3)交通系統的高效率和經濟性。

    4)突出城市中心。

    5)具有傳統的田園城市特色。

    (2)巴黎的新城(書154)

    1965年法國通過的“大巴黎規劃”確立建設5個新城。

    巴黎新城規劃的共同特點是:(書154)

    1)城市的性質都是綜合性,其規模較大(25-50萬人)。

    2)城址充分利用原有城鎮基礎,由現有小城鎮組織而成。

    3)新城占地很廣,鄉村氣息濃重。

    4)創建有吸引力的新城中心,并考慮分期發展階段的完整性。

    5)新城與母城以及新城之間有完善的快速交通聯系,新城之間的快速交通不需穿越巴黎市區。

    4、科學城與科學園區---日本筑波科學城、關西科學城、美國硅谷科學園區

    5、大城市內部的更新與改造---日本新宿副中心、巴黎德方斯、紐約羅斯福島、英國巴比坎中心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家大城市內部的主要問題是城市經濟行政中心的容納能力超過極限以及由于郊區化而引起的內城衰退。為疏解中心區的超負荷,各國采取建設副中心,使一中心變為多中心的規劃方式。

    (1)日本新宿副中心(書158)

    (2)巴黎德方斯副中心(書158-160)

    (3)紐約羅斯福島(書160)

    (4)巴比坎中心(160-162)

    6、古城和古建筑保護

    20世紀60年代以來,古城與古建筑保護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1964年公布了保護歷史性城鎮的國際憲章《威尼斯憲章》,2005年10月21日,ICOMOS 第15屆會議在我國西安召開,通過了“西安宣言”。1972年11月聯合國通過了一項“保護世界文化與天然遺產公約”。

    60年代以來各國對古城和古建筑的保護已擴大到文物環境的保護,即對擁有古建筑較多的、有價值的街區實行成片、城區的保護,直至整個古城的保護。**(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居世界第三(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共有29處。)**意大利的威尼斯、美國的威廉斯堡市將整個城市當作文物保護下來。

    (1)法國巴黎

    法國政府在1977年通過法令,把巴黎分為三部分:(書162-163)

    1)歷史中心區,即18世紀形成的巴黎舊區,主要保護原有歷史面貌,維持傳統的職能活動。

    2)19世紀形成的舊區,主要加強居住區的功能,限制辦公樓的建造,保護19世紀統一和諧面貌。

    3)對周邊的部分地區則適當放寬控制,允許建一些新住宅和大型設施。

    (2)瑞士伯爾尼老城絕對保護區(書163-164)

    (3)美國威廉斯堡(書164)

    (4)日本京都、奈良(書165)

    7、城市中心、廣場、步行商業街和地下街市

    (1)城市中心商務區(CBD)的建設(書165)

    (2)城市中心的改建(書165-166)

    (3)城市廣場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國外城市廣場,為避免交通干擾和創造安謐謝赫、豐富生動的城市環境景觀,有從平面型廣場向下沉式空間型廣場發展的趨勢。城市廣場設計趨向于實現廣場的步行化、多樣化、小型化和個性化。

    實例見書167-168

    1)美國新奧爾良的意大利廣場:

    2)日本筑波中心廣場

    (4)城市步行商業街(書169-171)

    (5)地下街市(書171-172)

    8、居住環境與居住區建設

    (1)居住環境(書173)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圍繞改善居住條件和優化人居環境,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都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和推動工作,并開展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建設試點工作。

    1976年,聯合國在溫哥華召開了第一次人類住區國際會議,并在內羅畢成立“聯合國人居中心”(現改名為聯合國“人類居住”署)。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通過了“21世紀行動議程”中的“人類社區”綱領性文件。1996年6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召開了第二次“人類居住”會議,并發表了宣言。

    國外的居住環境設計,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趨向科學化、完善化。

    (2)工作居住綜合區(書173-174)

    (3)整體式居住小區(書175)

    1)住宅連續布置,配以相應的公共設施,組成為整體。

    2)住宅坐落在公共設施上組成整體平臺式小區。

    3)一棟樓組成一個整體式 小區。

    (四)對未來城市的設想(書176—180自學)

    1、空間城市、插入式城市、行走式城市

    2、海上城市、海地城市、摩天城、吊城、地下城市、山洞城市

    3、沙漠城市、太空城市、外星城市

    4、仿生城市

    第五章 戰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現代建筑派的普及與發展

    一、進程中的反復與建筑既有物質需要又有情感需要的提出

    形成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現代建筑派經過兩次大戰之間、戰爭時期與戰后恢復時期的考驗被證明是符合時宜的,于是逐步取代了在西方馳騁了數百年的學院派而成為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建筑思潮。

    現代建筑派在歷史上曾被稱為歐洲的先鋒派、現代運動、功能主義派、理性主義派、現代主義派、國際式等等。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所講述的五位大師。

    為了前后聯系,理清思路,現對前面所學內容略加回顧。

    現代建筑的內容:

    a .包括德國包豪斯的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定居法國的瑞士建筑師勒.柯布西耶為代表的理性建筑;

    b .美國的賴特和德國的沙龍為代表的有機建筑;

    c .芬蘭建筑師阿爾托為代表的建筑人情化與地域性。

    他們都具有現代派的共同特點:見書p232

    (1)堅決反對復古,要創時代之新,新的建筑必須有新功能、新技術,其形式應符合抽象的幾何形美學原則

    (2)承認建筑具有藝術與技術的雙重性,提倡兩者結合

    (3)認為建筑空間是建筑的主角,建筑設計是空間的設計及其表現,建筑的美在于空間的容量、體量在形體組合中的均衡、比例及表現。此外,還提出了所謂四向度的時間——空間構圖手法

    (4)提倡建筑的表里一致,在美學上反對外加裝飾,認為建筑形象應與適用、建造手段和建造過程一致:其中歐洲的理性組合一在形式上主張采用方便建造的直角相交、格子形柱網等等:有機建筑與建筑人情化在這方面基本上是這樣做的,但不堅持

    現代建筑派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雖在各國站穩了腳跟,但其間它不僅要與學院派的復古主義作斗爭,還要受到“新傳統”派的排擠與打擊。

    (一)新傳統派

    “新傳統派”實質上是一個政治美學感甚強(即服從于當時統治者的需要),但在手法上又相當保守的學派。

    “新傳統派”:

    a.繼承了學院派的全部構圖手法,如講究軸線、對稱、主次、古典比例、和諧、韻律等等;

    b.在形式上則剝掉原來明顯的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裝飾,代之以簡化了的具有國家傳統特色的符號;

    c.另外在體形上也進行了簡化,使之接近現代式。

    代表建筑:新德里的總督府(書p235 圖5-1-3)

    現代建筑派同新傳統派斗爭最激烈的地方,卻是在那些曾經孕育過現代運動的國家,如前蘇聯、意大利、德國。尤其在德國,包豪斯最后被希特勒政權所查封。

    (二)內部分歧

    現代建筑派在與對立面的斗爭中,隨著時代的進步,也警覺到自己的不足。如

    a.1943年S.基甸等三人,提出“紀念性九點“,其中就提到“市民要求能代表他們社會與社區生活的建筑,以及能表達他們抱負、幸福、與驕傲的紀念性等”;

    b.在討論城市公共空間形象時,又提出了在實踐中,新建的建筑是否要與原先圍合這個空間的周圍的歷史建筑形式相呼應等問題。

    但老前輩們沒有給年輕的一代作出切實可行的判斷,使年輕的一代很失望。

    這一隔核在CIAM的第九次會議上被公開化了:

    a.在會上以史密森夫婦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建筑師,公開批評了“雅典憲章”中把城市簡化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分區。

    b.年輕一代更關心的是城市的具體形態同社會心理學之間的關系。他們提出了居住區除家庭細胞之外,還需要有城市環境的可識別性,如社區感、歸宿感、鄰里感與場所感等。

    于是大會決定在下一次會議,即CIAM第十次會議中來重點討論這個問題,并成立了一個以第九次會議的積極分子組成的小組,為下次會議作準備。這個小組后來被大家稱之為TEAM X(我國譯成“第十次小組”)。

    1956第十次會議召開時,老一輩建筑師都未來參加,會議由十人小組按議程作了匯報后宣布長期休會。

    然而,戰后由于現代建筑派已成為主流,因此就要適應社會上各種不同的人們在生活與活動中的各種不同的物質與感情的需要。因此20世紀50年代,便先后出現了把滿足人們的物質要求與感情需要結合起來的各種設計傾向,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八種傾向。“二戰”后的這些建筑思潮分為兩大類:重理、偏情。

    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5~1955年

    歐洲“理性主義”的發展:包括密斯技術精美傾向;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的傾向;阿爾托的“地方性”、“人情化”。

    美國賴特的“有機建筑”。

    第二階段:1960~1969年

    形式多樣化,英國建筑師史密森夫婦為代表的“粗野主義”;美國建筑師E.D.斯通和M.雅馬薩奇為代表的“典雅主義”,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筑中運用和表現高技術的“高技術傾向”;強調建筑造型親切宜人的“人性化”建筑等。

    第三階段:1970~今

    現代建筑仍然為主,但出現“后現代派”,根本上否定了現代建筑的基本原則,講究“形與意”,偏重歷史。

    以下介紹各種傾向的內容,及代表建筑。

    二、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的傾向

    理性主義是指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以格羅皮烏斯和他的包豪斯學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為代表的歐洲的“現代建筑”。它因講究功能而有“功能主義”之稱。后在世界范圍內演變為“國際式”建筑風格:方盒子、平屋頂、白粉墻、橫向長窗。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的傾向是戰后“現代建筑”中最普通與最多數的一種。以設計方法來說是屬于“重理”的。它有不少作品被認為是創造性地解決了實際的需要。

    “理性主義”優點:

    1)同折中、復古進行斗爭;

    2)使建筑適應工業社會。

    “理性主義”缺點:

    1)過分強調功能和技術;

    2)否定歷史;

    3)過分強調客觀性、普遍性;

    4)手法生硬、形式雷同。

    對理性主義的充實與提高:

    1)講究功能技術的同時,結合環境與服務對象的生活興趣需要;

    2)采用對功能、技術、社會、經濟、環境綜合統一的方法。

    它最先在美國取得成果。

    代表建筑:

    (1)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1949-1950年)(書p241圖5-2-1)是這個傾向的早期實例。

    設計者:TAC—協和建筑師事務所(由格羅皮烏斯和他的7個得意門生組成)。

    (2)西柏林國際住宅展

    三、粗野主義傾向與勒.柯布西耶的影響

    時間: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英國史密森夫婦于1954年提出的。)

    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和英國、意大利、美國與日本一些現代建筑派的第二代與第三代建筑師(如史密森夫婦等)。

    建筑特點:

    1)常采用粗糙的混凝土。

    2)夸大沉重構件。

    3)建筑體量碰撞在一起。

    4)“粗野主義”是同當時社會的現實要求與條件相關的,客觀對待現實。

    5)提出大量、廉價、快速的工業化美學觀。

    6)以材料的真實表現作為準則。

    7)經濟地,從不修邊幅的鋼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與粗野感中尋求形式上的出路。

    代表建筑:

    1)馬賽公寓(1947-1952年,書p251 圖5-3-1)

    2)昌迪加爾行政中心建筑群(1951-1957年,書p252-254 圖5-3-2)

    **(粗野主義由于勒.柯布西耶的影響,50年代開始流行,其形式表現多種多樣)**

    四、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

    時間:20世紀40年代末至60年代,占主導地位的設計傾向。

    最早流行于美國,在設計方法上屬于比較“重理”的,人們常把以密斯.凡.德.羅為代表的純凈、透明與施工精確的鋼和玻璃方盒子作為這一傾向的代表。

    講求技術精美傾向的基本主張:

    1)結構邏輯性:結構就是一切。

    2)全面空間:功能服從于空間,提出“全面空間”。

    3)強調“條理性”設計思想方法:外形純凈與透明,清澈地反映著建筑的材料、結構與它的內部空間。

    4)“少就是多”:全部用鋼和玻璃來建造,簡化結構體系,精簡結構構件;凈化形式、精確施工。

    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羅,埃羅.沙里寧(1910-1961年 )

    代表建筑:

    1)法恩斯沃斯住宅(1945—1951年,書p260-261圖5-4-1)

    設計人:密斯.凡.德.羅

    2)湖濱公寓(1951~1953年,書p261 圖5-4-2)

    設計人:密斯.凡.德.羅

    3)紐約的西格拉姆大廈(1954~1958年,書p261-162圖5-4-3)

    設計人:密斯.凡.德.羅

    4)伊利諾工學院克朗樓(1955年,書p262 圖5-4-5)

    設計人:密斯.凡.德.羅

    5)西柏林的新國家美術館新館(1962~1968年, 書p262~263 圖5-4-6)

    設計人:密斯.凡.德.羅

    6)通用汽車技術中心(1951-1956年,書p264-265圖5-4-7)。

    設計人:小沙里寧

    五、典雅主義傾向

    典雅主義(Formalism,又譯成形式美主義)是與粗野主義同時并進然而在審美取向上卻完全相反的一種傾向,不過兩者從設計思想上說都是比較“重理”的。粗野主義主要流行于歐洲,典雅主義主要是在美國。

    建筑特點:運用傳統的美學法則**,使現代的材料和結構

    產生規整、端莊與典雅的莊嚴感。

    典雅主義又被稱為“新古典主義“、“新帕拉蒂奧主義“或“新復古主義“。

    **現代建筑的傳統美學法則:a)以“純幾何形態“作為現代建筑美學的基礎(認為建筑就是直線及各種幾何形體的組合體。b)以表現材料、結構、施工特點來作為建筑美學的依據。

    “典雅主義”的優點:表現為優美、古典、安定、雄偉。缺點:表現為缺乏時代創造性、思想簡單、手法貧乏。

    代表人物:美國的P.約翰遜、斯通、雅馬薩奇等一些現代派的第二代建筑師。

    代表作品:

    1)謝爾登藝術紀念館(1958-1966年,書p267 圖5-5-1)

    設計人:約翰遜

    2)美國在新德里的大使館(1955年, 書p268 圖5-5-2)

    設計人:斯通

    3)麥格拉格紀念會議中心(1959年, 書p269 圖5-5-6)

    設計人:雅瑪薩奇

    “典雅主義”傾向在某些方面很像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一個是講求鋼和玻璃結構在形式上的精美,而“典雅主義”則是講求鋼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六、注重高度工業技術的傾向

    注重高度工業技術的傾向,是指不僅在建筑中堅持采用新技術,并且在美學上極力鼓吹表現新技術的傾向。

    廣義來說: a)它既包括戰后現代建筑派在設計方法中以材料、結構和施工特點來作為建筑美學依據的方面,例如以密斯.凡.德.羅為代表的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和以勒.柯布西耶為代表的粗野主義傾向; b)也包括那些在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新材料、新結構、與新施工方法的進一步發展,而出現并活躍起來的超高層建筑、空間結構、幕墻以及創新地采用與表現預制裝配標準化構件方面的傾向。

    建筑特點:

    1)用最新的技術、材料。

    2)美學上表現新技術,標榜“機器美”。

    3)能夠快速與靈活地裝配、拆卸與該建。

    4)在設計上強調系統設計和參數設計。

    其具體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努力使高度工業技術接近于人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與美學觀,盡管它所標榜的是“機器美”,但是他的“機器美”還是盡量想迎合人們的悅目要求。

    注重高度工業技術的傾向中,最引人注意和最流行的是采用玻璃幕墻。

    代表作品:

    1)巴黎的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1972-1977年,書p282-283 圖5-6-15)。

    設計人:羅杰斯和皮亞諾(第三代現代建筑師)

    2)山梨縣文化會館(1967年,書p281 圖5-6-14)

    設計人:丹下健三

    七、講究人情化與地域性的傾向

    戰后講究“人情化”與“地域性”傾向,以及追求

    “個性”與“象征”的嘗試,都被稱為“有機的”或“多元的”建筑。

    其設計方法是戰后“現代建筑”中比較“偏情”的方面。是一些既要講技術又要講形式,在形式上要強調自己特點的傾向。

    建筑特點:

    1)突破技術范疇而進入人情、心理的領域,重視人們的生活和心理感情。

    2)傳統材料結合新結構、新材料。

    3)處理親和、多樣。

    4)空間有層次、變化豐富。

    5)建筑體量符合人體尺度。

    6)建筑化整為零、重視細部。

    代表人物:芬蘭的阿爾托、瑞典的雅各森、丹下建三

    代表建筑:

    1)珊納特賽羅鎮中心的主樓(1950-1955年,書p286圖5-7-1)是阿爾托在二次大戰后的代表作。

    2)香川縣廳舍(1958年,書p289 圖5-7-6)

    以丹下健三為代表的一些年輕建筑師對于創造具有日本特色的現代建筑很感興趣。丹下認為地域性包括傳統性,而傳統性是既有傳統又有發展的。香川縣廳舍是他這方面的代表。

    八、第三世界國家對地域性與現代性結合的探索

    第三世界國家都認定要走現代性與地域性相結合的道路。代表作品及各國的代表人物,因時間關系請同學參考本書290~310頁。

    九、講究個性與象征的傾向

    它是與講人情化與地域性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種傾向,是各種講求個性與象征的傾向。

    時間: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很盛行。

    其目的也是對現代建筑在建筑風格上只允許抽象的、客觀的共性,而不顧及其他因素這一現象的反抗,故常被稱為多元論。

    建筑特點:要使房屋與場所都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個性和特征,其標準是要使人一見之后難以忘懷。

    代表人物:賴特、柯布西耶、貝律銘、小沙里寧、烏特松

    這個傾向在建筑形式上變化多端。究其手段,大致有三:運用幾何形構圖、運用抽象的象征、和運用具體的象征。

    1.運用幾何形構圖的作品有:

    1)賴特的流水別墅(書p88 圖3-8-3)和古根海姆美術館(書p90 圖3-8-7,書p312 圖5-9-1)

    2) 貝律銘的國家美術館東館(1978年,書p312-314 圖5-9-3)

    2.運用抽象象征的作品

    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1950-1953)(書314-315,圖5-9-4)

    3,運用具體象征的作品

    1),小沙里寧的紐約肯尼迪航空港的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1956-1962年)(書319-320,圖5-9-8),該建筑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鳥。

    2),烏特松的悉尼歌劇院(1957年設計,1973年建成)(書323,圖5-9-11)該建筑像一艘迎風而馳的帆船。

    第六章 后現代主義及現代主義之后的建筑類型

    一、后現代主義

    1.后現代主義建筑的基本概念

    首次在設計領域引用“后現代主義”這一概念的是英國建筑評論家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他用來描寫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對現代主義建筑背離的建筑新趨勢。從此產生了后現代主義設計,80年代,后現代設計達到高潮。

    后現代主義是60~90年代的一場風格運動,目前基本消失。

    廣義的后現代主義建筑:是指現代主義之后的,或者反對現代主義的一切建筑設計思潮。

    狹義的后現代主義建筑:從哲學理論上講,它主要體現在以“二元論”和“雙重性”取代現代主義的“一元性”和“排他性”。強調傳統和向波普藝術(接近生活的藝術,是對抽象的表現主義的叛逆)學習的重要意義。

    2.三大理論倡導者

    (1)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Charles Venturi,1925一)美國建筑師。

    他反對密斯·范·德·羅的名言“少就是多”,認為“省就是光禿禿(Lessisbore)”。主張用兩個方面的元素來豐富建筑:①歷史建筑因素(托斯卡納、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哥特風格、文藝復興、巴羅克、洛可可、法國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維多利亞、安妮公主風格等)中所有古典主義元素;②美國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萊塢、拉斯維加斯等一向被認為俗不可耐的商業風格。

    他在著作《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tchitecture ,1966年)中提出了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原則。

    《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年)中強調了后現代主義的戲謔成分和對于美國通俗文化的新態度,主張激進的折中主義。

    這兩本書被認為是后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宣言。

    代表建筑作:費城母親住宅、費城富蘭克林故居、倫敦國家美術館等。

    (2)羅伯特·斯坦因(RobertStein)美國建筑家

    從理論上把后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門別類,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他在《現代古典主義》(Modeill Classicism)一書中完整地歸納了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理論依據,可能的發展方向和類型,是后現代主義建筑的重要奠基理論著作。

    (3)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國作家、建筑家

    他繼續斯坦因理論的總結工作,在短短的幾年中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包括《現代建筑運動》、《今日建筑》、《后現代主義》等等,逐步總結和整理出后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和理論系統。認為“后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加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對于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3.后現代主義建筑代表作

    (1)賓州栗子山文丘里母親住宅(1962)

    設計人:文丘里

    (2)圣·約瑟夫噴泉廣場(1975年)

    設計人:C·摩爾

    (3)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總部大樓(1978年)

    設計人:P·約翰遜

    (4)格雷夫斯波特蘭市市政廳(1980年)

    設計人:格雷夫斯

    (5)奧地利維也納旅社(1976年)

    設計人:H.霍萊因

    (6)德國斯圖加特州立美術館擴建工程(1982年),

    設計人:J.斯特林

    (7)筑波市政大廈(1979年)

    設計人:磯崎新

    4.后現代主義在建筑創作實踐當中的共同特征

    (1)重新確立歷史傳統的價值,采用古典建筑元素。

    (2)建筑形式有獨立存在的聯想及象征含義。

    (3)采用裝飾、追求隱喻與象征。

    (4)走向多元、大眾與通俗文化。

    (5)具有開放性與折中性,主張二元論。

    斯特恩將這樣一些后現代建筑的特征總結為“文脈主義”、“引喻主義”、“裝飾主義”

    二、“新理性主義”

    1.基本概念

    發源于意大利的新理性主義運動,也稱“坦丹扎學派”,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建筑師、建筑理論家A·羅西。

    新理性主義運動要尋找的是:一種基于文化與歷史的發展邏輯來建立的、合乎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則。

    早在20世紀20年代,意大利建筑師就企圖把意大利古典建筑的民族傳統價值與機器時代的結構邏輯進行新的更具理性的綜合。60年代開始的新理性主義運動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那一時期的思想理論,開始“回歸秩序”的建筑探索。

    2.代表著作及理論

    (1)格拉希的《建筑的結構邏輯》。

    (2)A·羅西的《城市建筑》(1966年),揭示了建筑對于城市歷史的依存關系。

    在這兩部著作中指出回歸秩序的途徑就是引用從類推法而產生的類型分析方法。

    3.代表人物:羅西、博塔

    4.代表作品

    (1)圣·卡塔多公墓(1971年)

    設計人:A·羅西,

    (2)米蘭的格拉拉公寓(1970年)

    設計人:A·羅西

    (3)圣·維塔萊河旁的住宅(1972年)

    設計人:博塔(瑞士建筑師,提契諾學派,喜歡用單個完整的幾何體,以減法的方式處理內部空間)

    (4)瑞士盧加諾的戈塔爾多銀行(1982年)

    設計人:M.博塔

    新理性主義運動的核心是抵抗功能主義和技術至上的現代工業化城市及其建筑,試圖將建筑重新返回到城市歷史文脈中,并以類型學的方式建立一種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建筑形式原則,以保持城市歷史與建筑藝術的延續性。

    新理性主義的類型學方法和抽象概念更適合作為一種理解城市與建筑的途徑,而不是一種普遍適用的建筑實踐原則。

    三、新地域主義

    1. 基本概念

    是一種分布廣泛、形式多樣的建筑實踐傾向——與地區的文化、地域特征緊密聯系。創造適應和表征地方精神的當代建筑,以抵抗國際式現代建筑的無盡蔓延。

    現代建筑日漸國際化的趨勢和“國際式”風格的無限蔓延甚至拙劣模仿,帶來了建筑文化的單一化和地方精神的失落。“國際式”這種武斷的世界模式正在吞噬著一部分悠久文明的傳統文化資源,也將扼殺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獨創性。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起,對建筑地域性的關注逐漸成為自覺意識,并且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新地域主義的傾向就是這一文化反思在建筑領域的直接反映。

    2.建筑特征

    (1)適應地方氣候。

    (2)利用地方資源。

    (3)吸取地方傳統建筑經驗或形式。

    (4)對任何權威性設計原則與風格的反抗。

    (5)關注建筑所處的地方文脈和都市生活狀況。

    (6)試圖從場地、氣候、自然條件以及傳統習慣和都市文脈中去思考當代建筑的生成條件和設計原則。

    (7)使建筑重新獲得場所感和歸屬性。

    (8)既響應場所精神,又積極為本土文化建立新的時代品質。

    3.代表人物:莫奈奧、A·西扎、柯里亞、楊經文、多西、R·皮亞諾

    4.代表作品

    (1)馬德里銀行大廈(1973年)

    設計人:馬德里建筑師莫奈奧

    (2)國際羅馬藝術博物館(1980年)

    設計人:莫奈奧

    (3)西班牙圣地亞哥市藝術博物館(1993年)

    設計人:A·西扎(葡萄牙建筑師)

    (4),齋普爾市博物館(1990年)

    設計人:柯里亞(印度建筑師)

    (5)馬來西亞建筑師楊經文的自宅(1984年)

    (6)侯賽因—多西畫廊(1995年)

    設計人:多西

    (7),芝柏文化中心(1998年)

    設計人:R·皮亞諾(意大利建筑師)

    四、解構主義

    1.基本概念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是從“結構主義”(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來的。它的形式實質是對于結構主義的破壞和分解。

    從哲學意義上來講,解構主義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經被哲學家賈克·德里達(JacquesDerrida)提出來了,但是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形成,是80年代以來的事情。解構主義建筑師將周圍日益紛雜、瘋狂甚至走向自我毀滅的世界反映到建筑形式當中。

    從字義來看,解構主義是指對于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正統原則與正統標準的否定和批判。

    從實質來講,解構主義從來沒有像20年代俄國的結構主義,1918~1928年的荷蘭的風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派那樣成為一個運動的根源,更沒有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那種控制世界幾十年之久的力量。它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個人性、表現性等特點。

    2.建筑特征

    (1)無絕對權威,個人的,非中心的。

    (2)恒變的,沒有預定設計。

    (3)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反二元對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論),破碎的,凌亂的,模糊的。

    解構主義建筑理論的中心內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問題是意義的表達”建筑傳達的意義并不可靠,一個符號有時候會傳達不同的幾個意義。

    3、代表人物: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扎哈·哈迪特Zaha Hadid、丹尼·雷柏斯金Daniel Liberskind、庫柏·辛門布勞CoopHimmelblau等人。

    其中伯納德·屈米把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引入建筑理論。他認為應該把許多存在的現代和傳統的建筑因素重新構筑。

    而弗蘭克·蓋里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解構主義的建筑設計家。

    4.解構主義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關注哲學,試圖將建筑納入深層的人文思考

    ①伯納德·屈米

    1982年,拉維萊特公園,一個不和諧的幾何疊加系統。

    ②彼德·埃森曼

    1978年,lla號住宅(福斯特住宅)

    1985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維克斯納視覺藝術中心

    1989年,哥倫布會議中心;

    阿洛諾夫設計與藝術中心。

    ③荷蘭建筑師R·庫哈斯,

    1984年,海牙國立舞劇院

    ④柏林建筑師D.李伯斯金

    1989年,柏林猶太人博物館

    (2)關注建筑形式與空間語言的全新創造

    ①伊拉克建筑師哈迪

    1983年,香港山頂俱樂部,“反重力的爆炸性空間”;

    1993年,維特拉消防站,由一系列不穩定、不規則的元素構成室內空間;

    ②藍天設計組,1983年,屋頂加建

    ③美國建筑師F.蓋里

    傾向于從感性出發,以藝術家的敏感把握時代精神,顛覆了古典傳統,在文化上反叛,在形式上革新。

    1987年,維特拉家具設計博物館

    1994年,布拉格尼德蘭大廈

    畢爾巴鄂古根漢姆博物館

    解構主義挑戰了形式與功能的邏輯關系;挑戰了符號與意義傳達的必然性、挑戰了一種形式與一種意義的對應關系,是一種更加多元的設計策略。

    同時體現在藝術上的前衛姿態,證明了西方建筑藝術試圖不斷走向形式突破的創新傳統。

    五、新現代主義

    1.基本概念及建筑特征

    新現代主義是堅持現代主義思想,同時對早期現代主義的局限性進行改良、發展和完善。較之現代主義,新現代主義具有更為客觀的、冷靜的、多樣的、成熟的、非教條的特征。新現代主義者們堅持現代主義理性和功能化,但同時又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進行重新詮釋。

    新現代主義在堅持現代主義核心的前提下,吸收類型學、構成主義,甚至環境心理學、行為空間以及生態理論、資源理論等多方面思想,即可成為全面地、整體地解決建筑設計面臨的新老問題的一把鑰匙。

    新現代主義建筑師在使他們的建筑達到功能要求,并為進一步達

    到社會的需要而操心。

    新現代主義與其說是一種風格,不如說是一種方法。形式最終作為一個結果而不是目標呈現出來,形成一種自律的造型風格。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約翰·海杜克

    1966年,住宅10,關于空間與形式的抽象試驗。

    (2)彼得·埃森曼

    住宅I,住宅Ⅱ,將形式的結構邏輯區別于功能與技術要求下的結構邏輯。

    (3)麥克爾·格雷夫斯

    1967年,漢索曼住宅,

    1969年,貝納塞拉夫住宅,按照勒·柯比西耶幾何秩序的方式來形成建筑形式與空間格局。

    (4)理查德·邁耶

    1965年,史密斯住宅,通體潔白,由明顯的幾何形體構成,具有清晰的形式邏輯關系;

    1980年,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的海爾藝術博物館,建筑呈現了更復雜的形體組合和更豐富的內外空間;

    1985年,格蒂中心,建筑群落的組織與環境完美結合。

    (5)貝聿銘

    1981年,巴黎盧浮宮擴建。

    (6)日本建筑師楨文彥、黑川紀章、磯崎新、安藤忠雄,他們自覺將現代建筑的設計原則及設計語言與日本城市文脈、傳統精神聯系在一起,創建了受到世界贊譽和認同的日本現代建筑的獨特景觀。

    六、高技派的新發展

    1.基本概念及建筑特征

    60年代的高技派,一方面表現為積極開創更復雜的技術手段來解決建筑甚至城市問題;另一方面表現為建筑形式上新技術帶來的新美學語言的熱情表達。

    70年代之后的高技派呈現出新的特點:

    (1)以新技術手段創造性地解決建筑問題以及表現獨特建筑美學的嘗試。

    (2)不再堅持技術的主導作用,而是更加關注如何拓展建構語言,如何使建造方式更加精良。

    (3)在人文關懷建筑思潮的影響下表現出對環境、生態、文化歷史的思考。

    (4)復雜的外形下,具有高度完整性和靈活性的內部空間。

    (5)注重建筑部件的高度工業化、工藝化,從而顯示建筑的工業技術含量。

    (6)熱衷于結構的外露,熱衷于插入式艙體的使用。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R.羅杰斯

    1978年,倫敦勞伊德大廈,減弱了文化上的反叛,多了建造技術的精美追求;

    1989年,歐洲人權法庭,

    1990年4月,頻道電視臺總部。

    他常常把服務設施和交通體安排在建筑物之外,創造出室內無障礙的空間效果,并頻繁使用張力結構。

    (2)英國福斯特,認為反技術如同向文明宣戰一樣站不住腳,認為建筑是產品,主張采用先進的大跨度結構。

    1965年,信托控股公司;

    1974年,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

    1979年,香港匯豐銀行新樓;

    1980年,雷諾公司產品配送中心。

    (3)英國建筑師N.格瑞姆肖

    1984年,牛津滑冰館;

    1988年,金融時報印刷廠;

    1992年,塞維利亞世界博覽會英國館。

    (4)英國建筑師M.霍普金斯

    1984年,蘇拉姆伯格研究中心。

    (5)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

    1987年,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6)西班牙建筑師S.卡拉特拉瓦

    1992年,埃拉米洛大橋;

    1994年,法國里昂郊區薩特拉斯車站。

    七、簡約的設計傾向

    1.基本概念

    簡約是對現代建筑的繼承和發展,又稱“新簡約”、“極少主義”、“極簡主義”。都是以盡可能少的手段與方式感知和創造,即要求去除一切多余和無用的元素,以簡潔的形式客觀理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質。

    簡約符合20世紀紛繁的藝術世界中從具象到抽象的藝術趨勢,試圖以最有限的手段創造最強勁的視覺沖擊。

    2.建筑特征

    (1)空間的開放性與連續性。

    (2)建筑的線性和邏輯性。

    (3)對傳統建筑形式和觀念的突破。

    (4)潔白墻體上光與影的豐富變化。

    (5)融人現代美學和地區文化的相互作用。

    (6)對建筑形式、元素和方式的簡化。

    (7)追求建筑整體性地表達,強調建筑與場所的關系。

    (8)重視建筑材料的表達。

    (9)對大面積表面構造的重視。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英國建筑師J.鮑森,

    1995年,紐約麥迪遜大街CK分店。

    (2)美國建筑師彼得·馬里諾

    1996年,紐約阿瑪尼時裝店,簡潔的白色盒體形象。

    (3)葡萄牙建筑師德·穆拉

    1989年,波爾圖文化中心;

    1995年,阿威羅大學地學系館。

    (4)奧地利建筑師鮑姆施拉格和厄伯勒

    1998年,BTV銀行商住綜合樓;

    1995年,格拉夫電力公司辦公樓擴建。

    (5)瑞士建筑師赫佐格和德·默隆

    1994年,沃爾夫信號樓;

    1992年,戈茲美術館;

    1997年,法國魯丁住宅;

    1998年,美國加州多米納斯釀酒廠;

    2000年,倫敦塔特現代美術館。

    (6)瑞士建筑師P.祖姆

    1996年,阿瓦爾斯鎮溫泉浴場;

    1997年,奧地利布列根茲美術館。

    (7)瑞士建筑師組合吉貢和古耶

    1992年,克什納博物館、蘇黎世鐵路轉換站;

    2002年,卡爾克瑞斯考古公園。

    (8)西班牙建筑師A·C·巴埃薩

    1998年,西班牙馬洛卡島高技術中心。

     

    NQJ0108-歡迎朋友光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午夜av福利| 男女性杂交内射女bbwxz|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两个人看的视频WWW在线高清|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资源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综合人人做人人爱|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欧美视频专区一二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AV|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网站| 亚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 又大又粗又爽A级毛片免费看| 蜜臀久久精品亚洲一区|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96在线看片免费视频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香蕉尹人在线视频你懂的| 国产日韩综合av在线| 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日韩幕无线码一区中文| 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 亚洲AV午夜成人无码电影|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3d无码纯肉动漫在线观看| 一級特黃色毛片免費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久热爱精品视频线路一| 和艳妇在厨房好爽在线观看| 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 久章草在线毛片视频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A片免费软件| gogo无码大胆啪啪艺术|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