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天文與歷法文化
第一節
天文知識
一、天文簡史 天文學以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關,是自然科學中發展得最早的一門科學。 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天文學的萌芽階段。當時的人們開始注意到太陽升落、月亮圓缺的變化,從而產生了時間和方向的概念。從考古發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開門,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著同一個方向。人們還在陶器上繪制了太陽、月亮乃至星辰的紋樣。 進入奴隸社會以后,天文學逐步得到發展。相傳在夏朝已有歷法,所以,今天還把農歷稱為“夏歷”。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商代將一年分為春、秋兩個季節,平年有十二個月,閏年有十三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商代甲骨文中還有世界上關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記錄。西周已設專門人員管理計時儀器和進行天象觀測。春秋時期,人們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陽的位置,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二十八宿體系。根據《春秋》一書的記載,當時已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在同一書中還記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這是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我國天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戰國時期的甘德、石申撰寫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后人將他們的著作合在一起稱為《甘石星經》。隨著天文觀測的進步,人們創造了二十四節氣,使天文學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 秦漢時期,天文學有了長足進展。全國制定統一的歷法。西漢武帝時,司馬遷參與改定的《太初歷》,具有節氣、閏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內容,顯示了很高的水平。這一時期還制作了渾儀、渾象等重要的觀測儀器,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特別是兩漢時期,在天文學理論上,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逐步深化。先是提出“渾天說”,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內”,即將宇宙比喻為雞蛋,地球如同蛋黃浮在宇宙中。進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說”,認為“天”沒有固定的天穹,而是無邊無涯。這實際上是說宇宙空間是無限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仍有所發展。祖沖之在劉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歷》,這是一部精確度很高的歷法,如它計算的每個交點月(月球連續兩次向北通過黃道所需時間)日數為27.21223日,同現代觀測的27.21222日只差十萬分之一日。 隋唐時期,又重新編定歷法,并對恒星位置進行重新測定。一行、南宮說等人進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對子午線長度的實測。人們根據天文觀測結果,繪制了一幅幅星圖。在敦煌就曾發現唐中宗李顯時期(705--710年)繪的星圖,共繪有1350多顆星,這反映了中國在星象觀測上的高超水平。 宋元時期,制造、改進了許多天文儀器。北宋蘇頌等人的“水運儀象臺”,以水為動力,帶動一套精密的機械,既可觀測天體,又可演示天象,還能自動報時,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鐘。元代郭守敬制的簡儀等在同類型天文儀器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他還創造了中國古代最精密的歷法——《授時歷》,規定一年為365.2425天,這和現行公歷——格里高利歷是一樣的,但比格里高利歷早了300多年。 明朝前期,天文學沒有什么進展。明中期,歐洲傳教士帶來歐洲天文學知識,促進了中國天文學進一步發展。徐光啟等人翻譯了一批歐洲的天文學著作,并制作了一些天文儀器,安裝在北京天文臺。清建立后,在中國的傳教土又督造了6件銅制大型儀器,這些儀器保存至今。清代學者在天文學理論上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在《儀象考成續編》一書中提出恒星有遠近變化,也就是認識到恒星有視向運動。歐洲在1868年才提出這種概念。總之,中國古代天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二、四象、星宿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內移動的軌道,叫黃道。古人把黃道附近的星空分出東、南、西、北四方,并分別用相應的吉祥靈獸代表,即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此即所謂“四象”。簡要地說,四象就是四種表示星的形象。 古人又將每象分七宿(宿念休xiu,即一撮星的宿舍),則四象共二十八宿。下面作一些簡要的說明。 東方蒼龍,形象是一條騰空而起的飛龍,雙角、三爪四腳、遍體鱗甲,呈現吞云噓氣、目空萬物、不可一世之勢。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角:在室女座,因如羊角,故名。有二星,角宿一去黃道不遠,角宿二位于黃道線上。 亢:在室女座,有四星,皆三等星。《禮·月令》:“仲夏之月,昏,亢中。” 氐:在天秤座,有四星。《爾雅》:“天根,氐也”氐作底、根柢,故名氐。 《禮·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 房:在天蝎座,是天蝎的頭,有四星。《爾雅》云:“天駟,房也。” 心:在天蝎座,心又名商星。有三星:一個是一等星。《詩·綢繆》“三星在戶。”注:“三星,心也。” 尾:在天蝎座,是天蝎尾。有九星。《禮·月令》:“孟春之月,旦,尾中。” 箕:在人馬座,似箕,有四星。 南方朱雀,又稱朱鳥,在黃道南形象類鳳凰,呈昂首展翅、翹足揚尾、振奮有力之狀。它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 井:在雙子座,似井形,黃道在此穿過,夏至點在此。有八星。《晉書·天文志》:“南方東井八星,天之南門。” 鬼:在巨蟹座,有四星,星光均暗。中有一星團,晦夜可見。 柳:在長蛇座,有八星。《禮·月令》:“季秋之月,旦,柳中。” 星:有七星,在長蛇座。 張:在長蛇座,有六星。 翼:星數最多,有二十二個,其象翼,故名。翼在巨爵座。《晉書·天文志》:“翼為二十二星,天之樂府,主俳倡戲樂。” 軫:有四星,在烏鴉座。如車廂的軫,后開一口。 西方白虎,形象是一只張牙舞爪的躍虎,四腳五爪、怒目短耳、長尾,呈騰云駕霧之姿。它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 奎:有十六星,九座在仙女座,七座在雙魚座。 婁:有三星,在白羊座。 胃:有三星,在白羊座。《史記·天官書》云:“胃為天倉。”似胃。 昴:有七星,在金牛座。《尚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畢:有八星,在金牛座。 觜:有三星,在獵戶座。 參:有七星,在獵戶座。 北方玄武,是蛇繞于龜上的靈獸。它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 斗:在人馬座,有六星。箕、斗都在黃道上,斗在北,箕在南。 牛:在摩羯座,有六星。<禮·月令》:“季春之月,旦,牽牛中。”“仲秋之 月,昏,牽牛中。”《詩·大東》:“皖彼牽牛,不認服箱。”《爾雅》:“河鼓謂之牽牛。”其實,在黃道上的牛才是牛宿,與織女星相對的才是牽牛星(河鼓)。 女:有四星,在寶瓶座。《爾雅》:“婺女又謂之嬃女。”但這個女為女宿而非織女。 虛:有二星,一在寶瓶座,一在小馬座。《爾雅》:“玄枵,虛也。”“北陸, 虛也。” 危:有三星,一在寶瓶座,一在飛馬座。 室:有二星,在飛馬座。《禮·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詩·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宮。”《爾雅》:“營室謂之定。”《廣雅》:“營室謂之豕韋。” 壁:有二星,在飛馬座。《禮·月令》:“仲冬之月,昏,東壁中。” 以上即二十八宿及其所屬各星。除此而外,還有啟明星、長庚星(或名太白星)、天狼星、彗星、天津星等。 三、日月、五星 日月即太陽、月亮,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稱“七曜”,也叫“七政”。太陽系中金星也叫太白星,早晨在東方出現時叫啟明星,傍晚在西方出現時叫長庚。木星也叫歲星,是古代用來紀年的,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一顆星。《物理論》:“歲行一次謂之歲,則十二歲而星一周天也。”水星一名辰星。先秦古籍中的“水”,不是我們說的九大行星中的水星,而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中的室宿。火星也叫熒惑。先秦古籍中所說的“火”,并非九大行星中的火星,而是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中的心宿二,也叫大火。漢以后說的“火”則是今天所說的火星。土星就是九大行星火的土星,和今天叫的一樣。 四、北斗與北極 北斗星由天樞、天璇、天機、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星群,古人把這七星聯系起來想象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所以稱北斗星。天樞、天璇、天機、天權組成斗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屬于大熊座。 北斗,可以用來辨方向,定季節。把天璇、天樞連成直線,延長約五倍的矩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是北方的標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們看起來它在圍著北極星轉動,所以古人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面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五、三垣十二次 《史記·天官書》將地球上看到的北天極一片天空劃分為紫微垣、太 微垣和天市垣,合稱“三垣”。紫微垣以北極星為中心,太微垣位于紫微垣東北部,天市垣位于紫微垣東南部。 我們平常在廟宇的牌匾,楹聯或書法、繪畫作品的題款上看到“歲次甲子”“歲次乙丑”等字樣,其中的“次”就來源于天文學中的“十二次”。古人為了說明七曜的運行和季節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長度,按照由西向東的次序,分為十二個等分,每個等分是一個“次”,并取了一定的名稱,如星紀、玄枵等,十二個等分合起來就叫十二次。每個“次”里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標志。古人創立十二次,主要有兩種用途:第一,用來指一年四季太陽所在的位置,以此來說明節氣的變換,例如說太陽在星紀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第二,用來說明歲星每年運行到達的位置,并據此以紀年。例如某年歲在星紀,第二年就在玄枵。現在雖不用十二次紀年,而用天干地支紀年,但還沿用了“歲次”這個詞。 六、分星和分野: 在漢代,陰陽五行家們將金、木、水、火、土五行加以擴大推演,提出天人相應的觀點,并將星空與地面配合,即將二十八宿對準地上九州,各有所指,這就分出了星野。 今按{漢書·天文志》、<廣雅》所定排列如下: 角、亢、氐:兗州。《廣雅):角、亢:鄭。 房、心:豫州。《廣雅》:氐、房、心:宋。 尾、箕:幽州。《廣雅》:尾、箕:燕。 東井、輿鬼:雍州。《廣雅》:東井、輿鬼:秦。 柳、七星、張:三河。《廣雅》:柳、七星、張:周。 翼、軫:荊州。《廣雅》:翼、軫:楚。 奎、婁、胃:徐州。《廣雅》:奎、婁:魯。 昴、畢:冀州。 觜、參:益州。《廣雅》:觜、參:魏。 斗:江、湖。 牽牛、婺女:揚州。《廣雅》:斗、牽牛、婺:吳越。 虛、危:青州。《廣雅》:虛、危:齊、嬃 營室、東壁:并州。《廣雅》:營室、東壁:衛。 古人迷信思想比較嚴重,把天上的二十八宿,依其位置,與地上的列國州郡相對應,認為分野的這個星宿或附近出現天象的變異,就預示著所分野的國,州郡有災異。這種以天象占測地上吉兇的觀念,純屬迷信。分野是在地上的叫法,在天上應叫分星。《史記、天官書》云:“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城。”我們掌握分野,主要是為了理解古人作品中有關“分野”的意義。
第二節
歷法知識
一、夏歷、殷歷、周歷 夏歷、殷歷、周歷是我國先秦時期使用的三種歷法,也叫夏正,殷正,周正,合稱“三正”。這三種歷法的主要區別在于歲首月建不同,即正月的時間不同。古人把十二地支與十二個月結合起來,以冬至所在的月份為子月,依次類推。冬至一般是夏歷十一月。周歷建子,以子月為正月;殷歷建丑,以十二月為正月;夏歷建寅,以一月為正月。秦始皇建亥,以十月為歲首正月。因時間短,未另計,因而只稱夏、商、周三種歷法叫三正。漢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間,頒布了太初歷法,此后兩千多年來基本上用的是夏歷,即農歷。 二、陰歷、陽歷、陰陽歷 世界上的歷法比較多,比較通行的是陰歷、陽歷、陰陽歷。 陰歷也叫“太陰歷”,有些地方叫月亮年,是按照月亮圓缺的一個周期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這種歷法只管月亮圓缺,不管四季寒暑變化。由于月亮圓缺的周期只有二十九天半,每年只有354天,和回歸年相比每年少11天多,三年就少30多天,因此,它的過年月份不固定,每隔三年要換一次。這種歷法在大部分地方已被淘汰,現在只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或地區在宗教活動中還使用。 陽歷也叫太陽歷,公歷。現代天文學把用公歷計算的年,叫太陽年。太陽年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0秒)為一年。為方便計,以365天為一年,叫平年。余下的時間,每四年加一天,這一年叫閏年。但這樣,每四年又虧44分56秒。所以每400年少三個閏年。陽歷的4、6、9、11是小月,30天;2月28天(平年);其余的月份是大月,3]天。太陽年的特點是年的長短依據天象,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月的長短與月亮圓缺無關,節氣比較固定,每月兩個,前半月在6號前后,后半月在21號前后。陰陽歷也叫陰陽合歷,是我國長期使用的農歷,也叫夏歷,陰歷(與前述純陰歷不同)。陰陽歷的月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朔望月”是指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29天12小時44分03秒。為方便,定為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每年比回歸年少11天,因此采用每19年閏7個月的方法與回歸年取得一致。陰陽歷綜合了純陰歷和陽歷的特點,月依照月亮的盈虧周期,照顧到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節氣,又通過置閏的辦法,解決了年的平均值基本符合回歸年的問題。 三、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是公歷的紀元,始行于6世紀。它以傳說中的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從公元6世紀到10世紀,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通用的紀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紀元”,后來被世界多數國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稱“公元”,常用A.D表示。在歷史書上,耶穌誕生前的年代被稱為“公元前”,常用B.C(Before Christ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耶穌誕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簡稱“公元”。公元元年相當于我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 “世紀”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意思是100年。從耶穌誕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為一世紀,101年到200年為2世紀。以此類推,2001年是21世紀的第1年。 。 “年代”是指一個世紀中的某一個10年,如說20世紀80年代,就是從1980年開始的那10年。從1990年起,就進入20世紀90年代了。
四、上古、中古、三古 上古,又稱“遠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時代。《易》云:“上古穴居而野處……上古結繩而治。”《韓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如與“中古”并提時,一般指秦漢以前即夏、商、周三代。 中古,次于上古的時代。但說法不一。《易》云:“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中古”指商周之間。《韓非子》云:“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中古”指傳說中的虞夏時期。現在一般稱漢代以后、宋以前為中古。 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但說法不一。《漢書》:“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禮》:“狀羲上古,神農中古,五帝下古。” 五、紀年法 我國古代紀年的方法很多,重要的有以下幾種: 1、謚號紀年法。先秦時一般用王侯即位的年次前邊加上謚號來紀年,如魯隱公元年,齊醒公十年,秦穆公十五年等,這種紀年方法叫謚號紀年法或帝號紀年法。 2、年號紀年法。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法。以后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開始用年號紀年,一直延續到清末,所不同的是漢至元朝,一個國王可以擁有許多年號,明清兩代一個國君只有一個年號。如漢武帝建元元年,太初三年,天漢四年;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清圣祖玄燁六十一年。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后2051年中,共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3、歲星紀年法。歲星也叫“歲”,就是木星。古人把天體中黃道附近的一周天,分為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十二次,歲星由西向東(逆時針)運行,每年行經一次,十二年(11年10月)繞天一周。當其運行到某一“次”,就稱某某年、如在壽星,這一年就叫壽星年。 4、太歲紀年法。由于歲星由西向東運行,和由東向西(順時針)配以十地支的“十二辰”順序恰好相反,歲星紀年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起來很不方便,因此人們假設了一個與十二辰同步的“太歲”,并給起了攝提格、執徐、大荒落等十二個名稱來紀年,這種紀年方法稱太歲紀年法。 5、干支紀年法。它是運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相配合而形成的紀年方法。天干地支循環相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癸亥共六十個不同的組合,通稱為六十花甲子。這種紀年法大約產生于東漢(有人認為江初己有),東漢章帝劉炟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政府正式下令全國推行這種紀年法。大約在東漢時期,又產生了十二屬(十二生肖)紀年法,并與地支相配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 酉雞、戊狗、亥豬。今天的屬相就是從這里來的。 六、紀月法 古代紀月,一般是按序數來紀,如一月、二月、三月……只是把一月稱作正月,或元月(秦朝因避諱稱端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在周歷十月——一年的最后一個月舉行臘祭,祭祀百神,所以叫臘月。后來使用夏歷,便改為夏歷的最后一個月——臘月)。古人還常常把一年四季的三個月與孟、仲、季結合在一起,每季度的第一個月稱為孟,第二月稱仲,第三月稱季。如“孟春”指農歷正月,仲夏指農歷五月,季冬稱臘月等。 此外,還有以地支配十二月的地支紀月法(這種方法以11月為子月,依次類推)和以樂律紀月的樂律紀月法(即按音樂上的十二律名來紀月)。 七、紀日法 古代紀日法,除日序(一、二、三)紀日法外,最早最常見的就是干支紀日法,這種紀日法起源很早,甲骨,金文中的記載基本上就是干支紀日。日序紀日法中,上旬十天序數前邊習慣上加“初”字,如初一、初十等。古代對一些特殊的日子還有些特殊的叫法。如初一叫朔,初三叫朏,十五叫望,望的第二天叫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八、紀時法 古人紀時,一般是按照天色把一晝夜分成若干時段,把日出前后叫旦早朝晨,日落之時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人常常把旦暮,朝夕,晨昏,昏旦并舉,表示一天一夜。漢武帝太初歷法改革以后,一晝夜正式定為十二個時段,叫做十二時辰,并取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因為沒有計時器,所以用日出,日落,吃飯,睡覺,雞鳴等給時段命名。古人一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只食兩餐--食時指早飯,晡時指晚飯。《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其中的“雞鳴”、“昧旦”指的就是“雞鳴”“平旦”兩個時辰。《孔雀東南飛》中“淹淹黃昏后,寂寂人定時。”黃昏人定指的就是太陽落山以后的兩個時辰。這種紀時法在我國有些農村還使用。有了更漏以后,把夜間又分為一更、二更、三更……古人還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每一地支代表一個時辰(兩個小時),每個時辰又分為初、正兩個時段,晚11點(23點)為子初,夜半十二點為子正,23——1點為子時,1——3點為丑時,3——5點為寅時,5——7點為卯時……依次類推。古人說的“天開卯時”,指的就是天亮時候,依季節,地域不同,大約就是早上5——7點。 九、四時 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商代和西周時期,一年只分為春秋兩季,春包括夏季,秋包括冬季,即前半年是春季、后半年是秋季。《莊子·逍遙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一直延續至今。 十、二十四節氣 我國古代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這個獨特的創造,為天文學和農業活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二十四節氣”的發明,是對天象長期觀察、反復探索的結果。英國學者李約瑟贊道:“中國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堅毅、最精確的天文觀察者。” 古人在觀察、測量太陽位置變化規律的基礎上,首先掌握了春分、秋分兩個節氣,然后認識到夏至和冬至。春秋末年,根據對每年“冬至”時刻的測定,推算出一年歲實是365.25日,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為準確預報季節、反映氣候寒暖變化創造了條件。《春秋》一書中,已有許多春夏秋冬四季的記載。西漢時問世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完整地記錄了全部“二十四節氣”。驚蟄、清明、谷雨等名詞與天氣、物候相對應,足以證明它同農業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至今仍為我國人民所沿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人將二十四節氣編成歌謠,具體內容如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按陽歷計算,每月正好兩個節氣,相差也不過一兩天時間。 二十四節氣是用來表示一年里天時和氣候變化的24個時期,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運行的24個不同的位置。天文學上,用太陽的黃經度來計算:分黃道為360度,取“春分點”為零度,由此起算,每1 5度為一個節氣,6個節氣為一季,合四季而得“二十四節氣”。我國勞動人民遠在春秋時代已通過農業生產實踐,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季節。在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已完全確立,成為農業活動的主要依據。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含義如下: 立春,春季開始的意思;雨水,降雨開始;驚蟄,開始響雷,冬眠動物復蘇;春分,春季的中間,晝夜平分;清明,氣候溫暖,天氣清和明朗;谷雨,降雨量增多,對谷類生長有利;立夏,夏季開始的意思;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芒種,芒種忙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夏天到,此時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小暑,正當初伏前后,氣候開始炎熱;大暑,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立秋,秋季開始,氣溫逐漸下降;處暑,“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
示炎熱即將過去;白露,此時節,因夜間較涼,空氣中的水氣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秋季的中間,晝夜平分;寒露,氣溫明顯降低,夜間露水很涼;霜降,開始降霜;立冬,冬季開始的意思;小雪,開始降雪;大雪,降雪較大; 冬至,進入“數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長;小寒,氣候已比較寒冷
; 大寒,為最冷的時節。 十一、置閏 置閏就是安排閏日和閏月。陽歷有閏日或陰歷(農歷)有閏月的一年都叫閏年。 公歷一般每4年有一個閏年。平年365日,閏年366日,這多出來的一天加在二月末,閏年的二月就有29日。這一天就叫閏日。 公歷一般年份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是閏年,如1984年就是閏年。 四年一閏的辦法,使得一年的平均時間比一年的實際時間多了約1分14秒。為了消除這個誤差,現行公歷規定,400年間只允許有97個閏年而不是100個閏年。那些世紀整數年,如1900年、2000年,要能被400整除時才算閏年,否則仍算平年。因此,公元1 800年、1900年都是平年,公元2000年、2400年才是閏年。
夏歷(陰陽合歷,農歷)因為在月分上要照顧月亮的圓缺,所以一年有六個大月,每月30天,六個小月,每月29天,合計一年共有354天,這樣一年的平均時間比一年的實際時間少了十一有四分之一天,三年就少一月多,為了在年上符合回歸年,更好地安排農業生產,照顧季節,所以就采取置閏的辦法。 置閏大約產生于商代。《左傳、文公六年》:“閏以正時,時以作事,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先秦時的閏月,一般都安排在歲末,叫十三月;漢代統一安排在九月之后,叫后九月。后來人們漸漸發現閏月固定在某一個月,就會漸漸與二十四個節氣失去平衡,于是就想出了一個符合二十四節氣的靈活安排閏月的辦法,即把二十四節氣中單數定名為“節氣”,(如立春,驚蟄,清明等),雙數定名為“中氣”(如雨水,春分、谷雨等)。一個節氣加一個中氣,大約是三十天半的時間,比平常的一個大月要大,即多出半天。直至推到某月沒有中氣時,就給這一月置閏(安排閏月),因此,凡是農歷置閏的一月,都沒有中氣。這種靈活安排,如果前一次置閏在前半年,那么后一次置閏就可能就在后半年,保持了與節氣的平衡關系。閏月也有一些規律,每隔19個農歷年閏月的月份相同或前一個月或后一個月。農歷3年一閏,5年兩閏,19年七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稱閏某月。有閏月的這一年就有十三個月,即383天或384天。 至于下世紀的歷法,聯合國歷法修訂委員會已經制定出下世紀的新歷法;每年四季,每季三個月,每年12個月;每季的頭一個月為31天,后兩個月各30天,每季均為91天,半年182天,全年364天。剩下的一天安排在年末,為國際性節日。四年閏一天,安排在六月末到七月之間,也是國際性節日。 十二、主要節日 1、元旦:大年正月初一。(現在一般把陽歷元月1號叫元旦,陰歷正月初一叫春節)。 2、人日:正月初七日。據傳說,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唐代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可見人日是人們互相訪尉的節日。 3、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也叫燈節。舊俗以元宵夜張燈為戲。朱淑貞《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至今各地在上元日仍有賞燈習俗。 4、社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后),是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叫春社。杜甫《遭田夫泥飲美嚴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辭人歸。”立秋后第五個戊日叫秋社(在秋分前后)。 5、寒食:清明前兩日。《荊楚歲時記》:“冬至后一百五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文公的輔臣介之推的。介知重耳忘歸,故背母入綿山之中。有人建議火燒綿山,介之推定能背母出逃。燒山后未見出來,后發現他抱樹而死。晉文公為了紀念他,除以木做屐為“足下”尊稱外,下令之推死日禁放煙火,故謂之寒食節。 6、清明:公歷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掃墓祭祖節日。 7、上巳;原指農歷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舊俗以此日臨水破除不祥,叫修禊。自曹魏以后,把時間固定在 8、浴佛節:傳說農歷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生日,各地都有在佛都圣地、寺廟朝圣拜佛的習慣。 9、端午(端陽)節:農歷五月初五日。相傳是偉大詩人屈原投入汨羅江的祭日。現在南方竟龍舟,投粽子,都是打撈救助屈原活動的延續。 10、伏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叫初伏(頭伏),第四個庚日叫在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叫末伏,合稱三伏。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古代伏日要進行祭祀,是一個大節日。一般說的伏日是指初伏,入伏的頭一天。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
歲時伏臘,烹羊魚羔,斗酒自勞。”說明和臘祭一樣,還要舉行宴席。 11、七夕: 12、中元:七月十五日,鬼節。佛教傳說:目連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連求救于佛,佛為他說盂蘭盆經,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梵語譯音,倒懸的意思),以救其母,后世遂稱為鬼節。鬼節往往舉行法會,念經超渡亡靈。 13、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 14、重陽節:即農歷 15、臘日:臘是祭祀名。《說文》:“冬至后三戍戊日臘祭百神。”漢以前是在十月,后來變為臘曰初八。 16、除夕:大年三十。合家團圓日,有守夜習俗,意即除舊布新。
|
|
來自: yiyidaodao > 《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