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滿時期的奉天建設 文本來源:網絡 【瑞雪烹梅附注】博友遼塔建議配上相應地圖,雖然我不擅長收集地圖,但也配上4幅。更多的地圖,建議朋友們查看另一位博友惆悵客_曹家屯的博客,會有令人驚喜的收獲。http://blog.sina.com.cn/caojiatun1651 1930年的沈陽,正是熙熙攘攘,一派繁華景象,此時中街已興,沈大、沈長、北寧、沈海、沈安鐵路均已通車,南站、北站、東站和皇姑屯站人來人往,公路四通八達,市內較大的工廠都設有鐵路專線,儼然一個欣欣向榮的現代化都市。這樣一個新興的都會沈陽,似乎已擺脫早年滿鐵、舊俄、軍閥三方共治的陰影,力圖甩掉哈爾濱的競爭重新成為關東第一都市。 “九·一八”的槍聲改變了東北的行進軌道。1931年,沈陽被關東軍改為奉天市。1932年11月,由偽滿洲國政府、滿鐵會社和關東軍三方組成了“奉天都市計劃準備委員會”,為奉天城市規劃的決策機構。1933年3月,《滿洲經濟建設綱要》確定奉天的目標為工商大都市,即在日本本土外再造一個大阪。 1938年2月,奉天市工務處都邑計劃科編制完成《奉天都邑計劃》,這也是沈陽歷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城市總體規劃。 1937年10月時,沈陽人口約70萬人,用地60平方公里。這個計劃的規劃期為15年(1938到1953年)。規劃人口規模到1953年時達到150萬人。計劃區域面積為400平方公里,其中,市街計劃區域內為192平方公里,在計劃區域邊緣設1-7公里的環狀綠化帶。
這個計劃確立的沈陽,若以小西邊門為都心的話,東到東陵為15.3公里,西到李官堡為12.7公里,南到奉撫線為9.5公里,北到北陵北部約7.9公里。 該計劃確定計劃區域內居住用地69.5平方公里,商業用地27.1平方公里,工業用地25平方公里,其他用地70.5平方公里。 根據日本人的設計,道路系統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放射性干線,以小西邊門為起點,有經小東邊門、東陵的撫順國道,經沈海、北大營東側的鐵嶺國道,經小北邊門、北陵機場的法庫國道,經皇姑屯、塔灣的新民國道,經奉天站、南五條、楊士屯的遼中國道、及跨越渾河的遼陽國道。第二種是環狀干線,計劃形成四個道路環狀系統,即饒城墻外側四周為第一環狀系統;由南五條——南京街——北市——大北邊門——大東邊門——萬泉公園向南面西為第二環狀系統;由東北大學——北大營——沈海站——沈撫線向南——東塔飛機場——沈陽南部——鐵西機場——皇姑屯——沙河予為第三環狀系統;由北陵前——北大營——東大營——沿渾河提向西——鐵西南部——塔灣——北陵為第四環狀系統。第三種是連路干線,是連接車站、貨場等主要干線的道路。 以上三種道路系統構成市區道路骨架,在此基礎上還有些輔助道路。道路寬為8米到10米15種,國道線路寬度為22米以上,22米以上道路與鐵路交叉處設立體交叉。而對于城市公共交通,一個未經證的傳說是,日本人已經做好了沈陽的地鐵施工圖,但因戰事拖跨了經濟,已經無力回天;在抗站勝利60年后的今天,沈陽才重新開始地鐵線路的規劃和勘探。 日本人也在市中心、火車站以及各區設廣場。在小西邊門設5.7萬平方米的都心部廣場,各區在交通復雜之地設立循環式廣場。廣場總用地面積為36.5萬平方米。 規劃形成兩條排水干線,在東陵南部引諢河水往西于木廠附近岔開成兩條水線,一條是新開河,由木廠向西北,經小東邊門、大北邊門、東北大學、塔灣形成上下水排水干線,再將此水引經鐵西地區流入渾河,形成南部排水干線。計劃修筑渾河北側提防,由東陵山麓起,經木廠往西到渾河鐵橋止,全長22.5公里,平價提寬3.7米,占地83萬平方米。計劃開挖縱斷鐵西區到渾河的運河,在撫順至營口的大運河修挖前做排水用。 對公共用地,日本人則計劃以小西邊門廣場作為新建公共建筑用地中心。學校用地安排在通學距離及交通方便的適當位置,總用地面積1.73平方公里;辟建北陵、東陵、塔灣、萬泉為四大公園,并設綜合運動場,苗圃等等。在市街計劃區域內設26處市場,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其中,在皇姑屯以西設屠場及家畜市場一處,面積約15萬平方米;在東大營以東及塔灣高地上分別設置傳染病院和結核醫院;在北陵西高地和砂山各設賽馬場一處。除南市場、北市場等舊有娛樂外,在沈海、萬泉、皇姑、鐵西附近新開辟娛樂場各一處,在小西邊門廣場附近設立市立圖書館。同時根據技術要求及周圍狀況設置污水處理場、污水泵站、配水場數處。在東大營以北、塔灣北部、鐵西南部設垃圾處理場3處。 民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和工業用地、中街路用地以為的土地,面積8159.8萬平方米,人均占地54.5平方米。地段分割:商業區設于主要交通兩側,一般長邊120-140米,短邊60-70米。居住用地長邊140米,短邊70米。工業用地長邊200-250米,短邊150米。 事實上,1932年,日本就著手了沈陽的城市規劃調查研究論證,并于1934年邊進行城市建設,邊進行制訂城市規劃,一直到1938年才正式形成比較完善的城市總體規劃。在這以前,對奉天都市的建設基本上是規劃與建設同步進行,以后是在都市計劃指導下實施的。先后開建了鐵西工業區,土地面積11.5平方公里;擴建了大東工業區。當時,有許多日本財團在奉天開辦工廠,僅鐵西區就有工廠401家,其中日資323家,迅速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城市。商業也相應發展起來,形成了太原街、中街、北市場等若干個大型商業中心。在城市建設上,道路網骨架已經基本形成,市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發展。到日本投降時,市區已經有道路1107.3萬平方米;有水源11處,上水管道409公里,排水管道4公里;有城市煤氣氣源1處,管道291公里;電話1.95萬門;有住房600萬平方米,整個城市人口由不足60萬迅猛增加到158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115萬平方公里。 今天看來,這個殖民城市的規劃帶有很多缺陷,比如鐵西工業區在城市上飄向,對城市污染十分嚴重。奉山、奉吉兩條鐵路橫貫市區,造成市區東西交通不通,南北不暢。日本人居住的和平區道路好,設施齊全,而鐵西的環境則惡劣得多。但是,這畢竟是沈陽的第一個全面的城市規劃,后續的種種建設,基本沿著此架構不斷調整、進化,已期實現一個未化的中心城市之夢。 圖片來源:Zansa《沈撫秋行——列強的痕跡》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5f9cc0100mrpc.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