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實則腹滿,飧瀉;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脾病者,必腹滿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苦饑,肉痛,足痿[1][5]不收,胻善瘈,腳下痛。 小瀉脾湯:治脾氣實,下利清穀,里寒外熱,肢冷,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脾湯:治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大黃 小補脾湯:治飲食不消,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無力,身重,足痿[1][6],善轉筋者方。 人參 術一兩 大補脾湯:治飲食不消,時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結者方。 人參 術 旋夫花各一兩(應作牡丹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肺虛則鼻息不利;實則喘咳,憑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氣,肩息背痛,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第三椎傍,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小瀉肺湯:治咳喘上氣,胸中迫滿,不可臥者方。 葶力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芍藥各三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瀉肺湯: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臥,大小便閟,身面腫,迫滿,欲得氣利者方。 葶力子熬 甘草炙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服。 小補肺湯:治汗出,口渴,少氣不足息,胸中痛,脈虛者方。 麥門冬 細辛一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熱者,去細辛,加海蛤一分;若胸中滿痛者,還用細辛;咳不利,脈結者,倍旋夫花;苦眩冒者,去細辛,加澤瀉一分;咳而有血者,去細辛,倍麥門冬;苦煩渴者,去細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加半夏半升洗。 大補肺湯: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息,口苦干渴,耳聾,脈虛而駃者方。 麥門冬 細辛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腹滿,面色正黑,涇溲不利。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身重嗜寢。虛則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陰股膝攣,髀胻足皆痛。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項強痛,時眩仆。取之涌泉、昆崙,視有余血者盡取之。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致津液也。 小瀉腎湯:治小便赤少,少腹滿,時足脛腫者方。 茯苓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腎湯:治小便赤少,或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中沉重如折,耳鳴者方。 茯苓 黃芩各三兩 右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溫服。 小補腎湯:治精少,骨蒸羸瘦[1][7],脈駃者方。 地黃 澤瀉一兩 若小便多血者,去澤瀉,加地黃為四兩半;若大便下血者,去澤瀉,加伏龍肝如雞子大;若苦遺精者,易生地黃為熟地黃二兩;若小便冷,莖中痛,倍澤瀉為二兩;少腹苦迫急者,去澤瀉,加牡丹皮一兩半;小便不利者,仍用澤瀉;心煩者,加竹葉;若腹中熱者,加梔子十四枚,打。 大補腎湯:治精氣虛少,腰痛,骨痿[1][8],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運目眩,小便不利,腹中急,脈軟而駃者方。 地黃 澤瀉 五味子各一兩 右七味,以長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
|
來自: 事不宜急緩則圓 > 《名醫脾胃病經驗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