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目前創傷治療領域的技術水平在提高,有了非常完善的護理措施,先進的外科手術技術,更新的內固定置入物,新的促進骨折愈合的輔助措施,但目前在創傷病人特別是高能量損傷的病人中,骨折不愈合仍時有發生。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對病人而言是一個嚴重的社會經濟學問題,長期不愈合可導致病人行走障礙,不能工作,再次手術及嚴重的心理社會問題。同時,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療對創傷骨科醫生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治療這類疾病,需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骨折初始治療的方案,畸形的矯正,感染的控制,術后的快速康復等等。 Winquist–Hansen股骨干骨折分類系統分類時將骨折的粉碎程度考慮在內,并對骨折是否需要行鎖定隨內釘治療進行評估,以決定術后的傷肢負重方案,預防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發生。骨折時不合適的機械動力學環境(如不充分的骨折穩定性),不充足的血流供應,骨折碎塊的丟失,或者存在感染等諸多情況是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在某些病例中,盡管治療措施恰當也仍會出現不明原因的骨折不愈合。還有比較特殊的一些情況,如股骨干骨折合并急性脊髓損傷的病人,這些病人保守治療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率高達31%。 目前治療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方法較多,包括髓內釘動力化,接骨板,外固定,更換鋼板,輔助治療措施,如電或超聲刺激,自體骨或異體骨植骨,BMP。在伴有節段性骨缺損的病人中,帶血管蒂植骨可以成為一個選擇。 許多作者推薦閉合擴髓髓內釘單獨使用或者聯合開放植骨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進行處理。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的不愈合率取決于骨折的類型和治療技術,約在1%-20%之間。重復的治療股骨干骨折會降低骨折不愈合的至于成功率,主要是由于重復的治療會破壞局部組織的血運和骨周膜,減少骨折部位的營養供應。其他治療骨折不愈合的方法如更換髓內釘,髓內釘動力化,外固定,接骨板等成功率不一,報道在47%-100% 材料和方法 選擇合適的相關研究 選取所有和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治療相關的活體臨床研究,研究類型包括病歷報道,病歷對照,隨機對照試驗。尸體,動物研究等不納入研究范圍。 通過MEDLINE,OVID,SPRINGER等三個數據庫搜索研究所需要的數據,文獻搜索年限從1950年1月-2010年12月。所有文獻均要求用英文發表。搜索的策略由以下關鍵詞組成:不愈合,股骨干,髓內釘,外固定,接骨板,篩選相關文獻的標題,副標題及摘要,對所有入選文章的引用文獻進行回溯檢索。若有重要的數據遺失,需相關研究者再進行補充。 數據收集提取 兩個獨立的研究者對檢索所得的相關公開發表的文獻數據進行篩查。所有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獻均獲取全文,并由兩個獨立的研究者對結論進行評估。若出現有疑問或有爭議的報道,研究者進行集體討論,形成統一認識,若最終討論沒有取得一致,可以將爭議上交更高一級研究者進行討論。 我們收集所有發表文獻中的數據包括:研究類型(病例報道,病例對照,隨機對照研究),病人數量,骨折不愈合類型,年齡,性別,已使用過的治療方法,治療成功的方法,骨折愈合的時間,相關并發癥。 研究共收集191篇文獻,其中111(58.1%)個研究不符合研究的納入標準,只有80個文獻納入研究。 骨折不愈合分型 骨折延遲愈合和骨折不愈合的區別在于時間。根據骨折的部位和類型不同,在平均骨折愈合時間內(一般在3-6個月內)骨折愈合沒有進展的可以考慮診斷骨折延遲愈合。換言之,長骨骨干在六個月內沒有愈合均不考慮診斷骨折不愈合,因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有局部并發癥(感染等)等骨折愈合需要更長的時間。 骨折不愈合的分型主要依據骨折部位的影像學和核醫學表現。據Mu¨ ller and Weber/Cech等人建立的分類標準,將骨折末端的影像學表現分為兩種:一類是血管豐富型,或者稱為過度增生型(肥大型)、有活力型(viable);另一類是缺血管型,或者稱為萎縮型、無活力型(non-viable)。 過度增生型骨折不愈合,血管血液供應良好,因此在骨折斷有良好的骨折愈合微環境,骨折愈合過程活躍,影像學表現為Strondium-85的高攝取率。該類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在于骨折端不穩定或復位不充分。糾正上述原因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速度。過度增生性不愈合可以再分為以下幾類: a象腿樣骨折不愈合:這些骨折不愈合骨折斷端有較多的骨痂。 b馬蹄樣骨折不愈合:斷端有部分骨痂產生,同時可能存在骨頭壞死征象 c營養不良性骨折不愈合:盡管血液供應充足,但骨折斷端的成骨活動減少,在影像學上表現為沒有或很少的骨痂形成。 在萎縮型的骨折不愈合中,骨折斷端骨痂形成非常少,甚至沒有,骨折斷端的骨頭質量很差,斷端的修復功能缺失。為了使該類的骨折愈合,必須重建斷端穩定性,恢復長骨的軸線,并加強骨折斷端的成骨活動。核素掃描提示冷或者缺血性骨病灶,該部位strondium-85攝取率低。萎縮型骨折不愈合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類: a楔形扭曲骨折不愈合:在兩骨折斷端區域有一塊楔形骨塊,沒有血供,因此在骨折區域沒有骨痂形成。 b粉碎性骨折不愈合:在骨折斷端存在1個或多個壞死性骨碎塊,這些骨碎塊當中沒有骨痂形成。 c缺損型骨折不愈合:在骨折斷端部位骨折塊缺損,使得骨折斷端愈合困難,骨折斷端骨質存活或者萎縮。 d萎縮型骨折不愈合:在骨折斷端之間出現疤痕組織。 根據骨折不愈合部位是否存在感染可以將不愈合進一步細分為感染和非感染型兩種。 疾病診斷 在開始治療前需詳細的詢問病人病史,包括損傷的時間,開始及后續治療的治療方法,病人的營養狀態,是否合并相關的醫學疾病。骨折不愈合病人最初的主訴可能是骨折部位的疼痛及骨端運動。潛在性的危險因素,如吸煙,使用非類固醇類的抗炎藥,周圍血管病變等需要進行鑒別。 評估者進行體格檢查時需評估除疼痛或運動骨折斷臨近節段關節的疼痛和活動度。并且患者需要行負重位檢查。在檢查時可適當使用鎮痛藥物或者使用輔助的行走工具。需仔細評估長骨骨干在前后位,水平位和矢狀位等各個方向上的靜態和動態的功能序列,還應包括臨近關節的運動功能。下肢血管和神經功能的評估非常重要,評估內容包括外周血管搏動,皮膚溫度,毛發分布。動脈血管造影認識目前評價血管損傷的金標準,多普勒超聲也是一個較為使用的技術手段。對感染的診斷須相當的謹慎,因此評估需考慮各種臨床癥狀,如乏力,發熱,骨折部位的流膿等。 影像學評估時,拍攝X片時以不愈合部位為中心,分別拍攝前后位,側位,斜位片。在某些病例中,內側及外側斜位片能為骨折不愈合部位的骨痂形成和骨干成角等情況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攝片時必須包括骨折不愈合部位的臨近關節,一片精確定位關節的軸線。骨折不愈合的診斷最基本的條件是在骨折部位沒有骨痂形成,有持續的骨折線存在。需要注意的是,在堅強的內固定中取得絕對穩定的骨折愈合過程中不會出現骨痂,而只有在相對穩定的骨折愈合過程中才會出現骨痂。不牢靠的內固定或者是早期負重可以促進大量骨痂形成。在X透視下可以對骨折不愈合部位的運動度進行觀察,并據此評估不愈合部位的不穩定程度。X片(Plain tomography)在評估骨折愈合及無血管的骨碎片的質量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CT和MR目前已經取代了X片在骨折不愈合評估中的作用,特別是在內固定設備取出之后對原骨折部位的評估。CT掃描可以對肢體的解剖學和生物力學軸線進行精確的測量。并且在脛骨骨折不愈合的診斷方面精確性更高。但是鑒于目前CT檢查并不是百分百的準確,在診斷骨折不愈合時需要結合CT掃描和臨床表現等以減少假陽性率。 感染在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當中較為常見。感染的實驗室檢查包括全血細胞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放射性核素(indium 111標記的白細胞)掃描,MRI等決科隊骨折不愈合部位進行評估。他們在診斷骨折斷端或軟組織急性或慢性感染方面有獨特的優勢。MRI的多平面重建,高圖像分辨率等特點是的感染范圍的精確劃分成為可能。在第二次手術部位的細菌培養對診斷感染至關重要。在手術開始前10-14天應當停用抗生素。可對傷口分泌物進行革蘭染色,厭氧菌,需氧菌,真菌培養。 治療 髓內釘 髓內釘動力化 骨折最初治療采取靜態髓內釘固定的股骨干骨折發生骨折不愈合時首先采取的治療措施即為髓內釘動力化。將靜態化的髓內釘內固定系統動態化,使得肢體在福中是可以將力量傳遞到骨折斷端,促進骨痂形成,刺激成骨,誘導骨折愈合。但該方法應用的前提是骨折內固定時需要取得足夠的軸向穩定性。文獻報道髓內釘動力化后骨折不愈合治療成功率約50%。髓內釘動力化的主要問題在于可能造成患肢的明顯縮短。嚴重粉碎性骨折或者斜形骨折在髓內釘動力化時發生患肢縮短的可能性較大。髓內釘動力化的時機對骨折不愈合的治療相當重要,可能會改變最終預后。Wu等報道12例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失敗后在術后平均6月(5-10月)行髓內釘動力化,其治療效果不理想。只有5例病例最終愈合。因此作者建議在骨折延遲愈合的早期行骨松質植骨。Wu等報道了24(文中勘誤,原文為twenty-eight)例靜態髓內鎖定螺釘的動力化,約在術后4月左右,在骨折部位有少量的骨痂形成,此時若骨折不愈合可考慮將靜態髓內鎖定釘動力化。這個手術通常在初次手術后4-12個月(平均6月)進行。約有14個病人在動力化后5.2±2.0月內骨折牢固的愈合。而有5例病人出現了患肢大于2cm的縮短畸形,所有這5例患者動力化后骨折仍未愈合。所有10例動力化后骨折未愈合的患者均接受了骨松質植骨,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作者建議髓內釘動力化治療骨折不愈合的患肢值適用于骨折部位沒有骨質缺損的患者。在動力化后,必須對所有患者取得術后隨訪。如果患肢持續縮短超過1cm或者術后7月患肢仍持續縮短而骨折部位仍未愈合,可考慮盡快行骨松質植骨。 使用髓內釘或者更換髓內釘 大部分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一個治療方式是髓內釘(fig1)。已有多個作者報道,應用髓內釘治療股骨骨折不愈合時無需切開或者只需要有限切開即可完成,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骨周膜血液供應,為早期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環境。使用該種治療方法的一個優點在于髓內釘作為一個負重載荷設備,可以允許負重壓力通過骨折不愈合部位。內固定主要依靠在在縱向方向上的三個彈力點接觸點支撐,在早期骨折愈合過程中提供堅強的穩定性。骨折不愈合部位的運動度在髓內釘下得到一定的限制,但并非完全的固定不動。內鎖定的髓內釘擴大了髓內釘固定的適應癥,它可以用在骨干及干骺端骨折,并為這類骨折提供堅強的內固定,使之能在早期即可進行功能康復鍛煉,并且沒有鋼板內固定的后期應力遮擋效應和螺釘孔壓力集中區域再骨折等問題。擴髓髓內釘被認為會對骨內膜的血運造成一定的損傷。根據骨內膜的血液供應解剖特征,在第一次擴髓時骨內末的血液供應破壞最為嚴重。另一方面,擴髓髓內釘上的顆粒上有內促進骨誘導成骨的物質,而若在骨折不愈合部位骨內膜有活性,這些物質可以在骨折愈合過程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骨折不愈合部位骨內膜若沒有活性,髓內釘上促進骨愈合的顆粒就成為壞死物質,而這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感染病灶。El等對129例行非擴髓髓內釘固定的股骨干骨折進行統計時發現,其骨折不愈合病例為2例(1.9%),作者總結非擴髓髓內釘的骨折不愈合率較低,和擴髓髓內釘的最好結果相似。  圖1:a,24歲男性,股骨干骨折鋼板內固定術后8月形成假關節;b,將內固定方式改為動態髓內釘固定;c,術后12月患者骨折不愈合部位開始出現骨折愈合征象;d,術后3年,骨折部位愈合,無明顯疼痛,活動障礙等
髓內釘治療骨折不愈合的一個絕對禁忌癥是在初期骨折時伴隨著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和骨髓炎。若前期存在上述情況則行髓內釘固定是可能使現有的感染灶激活或者擴散至髓內腔。髓內釘的相對禁忌征為大塊的骨缺損需要進行帶血管蒂或不帶血管蒂的植骨從而恢復長度和軸線的病例。 髓內釘治療骨折不愈合的成功率較高(圖2)。wu和chen等比較16例閉合髓內釘和19例開放內固定手術治療骨折不愈合的病例。閉合髓內釘固定組包括髓內釘固定骨折不愈合時選取更大一號的擴髓髓內釘。而開放治療的方法包括局部清創,獲取局部穩定性及骨折不愈合部位植骨。所有病例骨折不愈合均活得成功地治愈,并且閉合治療組的愈合時間顯著的短于開放治療組。Kempr等回顧性的分析了27例使用髓內釘治療的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病例,25例(92.6%)骨折不愈合病例在術后平均15.7周獲得骨折愈合,剩余2例病例重新進行了髓內釘固定。wu等比較了84例骨折不愈合病例采用不同治療方案的治療結果。其中37例使用鎖定Grosse-Kempf髓內釘,20例使用Kuntscher髓內釘,16例使用鋼板,11例使用Huckstep釘。作者發現鎖定髓內釘和Kuntsher髓內釘在骨折愈合率方面具有較好的表現(骨折愈合率分別為32/37及18/20),而并發癥,手術時間,失血等更少。而webb報道105例股骨干骨折擴髓髓內釘治療愈合不佳病例,其中61例延遲愈合,44例不愈合,他們發現總體愈合率達到96% ,Oh報道15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這些病例的骨缺損大小小于股骨直徑的50%,單純行動力鎖定擴髓髓內釘治療,而不在骨折部位行開放植骨,早期即負重下地行走,有93%達到堅強的愈合。  圖2 :a,24歲患者,股骨干骨折鋼板固定術后3年,因骨折未愈合,鋼板斷裂;b,取出鋼板,使用髓內釘治療;c,3年后骨折部位已愈合;d,拆除髓內釘,未見新鮮骨折。
目前關于髓內釘治療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中是否可行髓內釘更換來促進骨折愈合尚存在較大爭議。Hak對更換髓內釘的治療成功率進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髓內釘更換治療骨折不愈合病例中治療失敗可能相關因素,共計23例病人,在擴髓髓內釘治療術后4個月內骨折部位在影像學下無明顯愈合跡象,行更換髓內釘治療。新更換的髓內釘直徑較先前髓內釘大約1-3mm,治療的成功率在78.3%(18例)。他們分析后發現吸煙患者對骨折不愈合治療的成功率有決定性影響。作者總結更換擴髓髓內釘具有較低的并發癥,并且某些情況下可避免骨折部位的植骨,允許早期的患肢負重和功能鍛煉。相反地,Park等比較了更換髓內釘治療和在髓內釘基礎上增加鋼板內固定治療等兩種方法治療骨折不愈合的效果。其中7例行髓內釘更換治療,11例行額外鋼板內固定+骨折不愈合部位植骨治療,在更換髓內釘組有5例治療失敗,而在鋼板固定+植骨組全部取得愈合。因此作者建議額外鋼板固定+開放植骨對肥大性股骨骨折不愈合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Steinberg評估了擴髓髓內釘系統治療股骨及脛骨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療效果。16例股骨骨折不愈合病人使用先前提到的治療方法。15例病例平均16周(8-40周)后取得骨折愈合,因此作者建議采用擴髓髓內釘系統治療股骨及脛骨干骨折不愈合,并建議將擴髓后的骨碎塊加以利用從而減少自體骨骨移植的使用。擴髓髓內釘系統有無需通過髓內鎖定釘即可改善骨折的負荷及預防骨端旋轉等優點。 近些年來創傷科開始傾向于聯合使用髓內釘+骨折部位植骨來達到高骨折愈合率,然而即使有很高的骨折愈合率,延遲愈合或者不愈合仍時有存在。 鋼板固定 在髓內釘治療骨折不愈合后使用鋼板固定仍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圖3)。Muller和Rosen首次描述了在治療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時的鋼板加壓內固定原則。盡管鋼板在治療骨折不愈合時有失血較多,感染率較高,骨折不愈合治療成功率較更換髓內釘低等缺點,但目前已經明確鋼板治療骨折不愈合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應用鋼板治療骨折不愈合的適應癥包括肥厚性骨折不愈合,近遠端骨骺骨折不愈合而使用髓內釘治療較為困難時。而在萎縮型骨折不愈合治療中,鋼板內固定可以和植骨相結合。若骨折不愈合部位的畸形較為嚴重,需要大范圍切開復位時,更換髓內釘治療的優勢較鋼板固定就不太明顯了。  圖3:a,30歲病人,粉碎性骨干骨折;b,術后12個月X片,患者骨折部位在緩慢愈合;c,18月后拆除髓內釘,可見骨折部位未愈合;d,鋼板固定12月后骨折愈合
鋼板固定的缺點包括因鋼板容易斷裂需要限制早期負重鍛煉,手術時失血較多,感染可能性較高,對骨折部位的軟組織剝離操作可能會進一步損害骨折不愈合部位的血液供應。 目前已有的骨折不愈合鋼板治療的成功率較高,并且和髓內釘治療相似。保留髓內釘再采用額外的鋼板固定也可以取得較高的骨折愈合率。Bellabarba總結鋼板固定可以達到較高的骨折不愈合治愈率,并且并發癥較少。Prasam等發現采用一階段內固定治療策略(DCS鋼板,blade鋼板,髓內釘)治療伴有感染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去的較好的骨折愈合率,并且能治療感染活得較好的功能預后。他們對11例病人進行了一階段治療措施包括在治療前停止使用一段時間的抗生素(antibiotic holiday),然后對感染的骨折不愈合部位進行清創,取出內固定,全身及局部的抗生素治療,并重新行內固定,在骨折不愈合部位植骨,所有病人均活得滿意的愈合,并且消除了局部的感染病灶。 外固定 環形的外固定支架(Ilizarov形外固定架)在治療股骨干骨折中也有應用。該類外固定架主要應用于感染骨折不愈合病例中,而對非感染骨折不愈合病例應用目前并不推薦。該類外固定環使用的優勢包括對骨折血運破壞減小到最少,可以在三個方向上對骨折畸形進行矯正,并可以通過植骨及牽引等方法糾正肢體的縮短畸形,穩定牢靠的固定允許患者可以早期運動及負重。而這類方法的缺點在于不能應用于有精神障礙的病人,并且費由較高,手術技巧要求較高,長時間使用針道感染,在植入固定針時血管神經損傷。神經血管損傷在穿透性的內固定針中較為容易發生,但在Ilizarov外固定架中少見。在其他治療措施失敗時,不取出髓內釘主釘聯合Ilizarov外固定設備治療骨折不愈合其骨折愈合率仍較高。Ilizarov外固定設備還可以治療髓內釘治療疲勞骨折后引發的股骨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情況。有作者應用上述設備治療有骨折愈合問題的3個病例,取得了穩定的骨折愈合,并且沒有明顯的畸形。 其他治療方法 其他的治療方法可以單獨應用于股骨干骨折治療中,但更多的時候是和前述手段聯合應用。這些治療手段包括:植骨,骨替代品,新的生物學因子如BMP等,低脈沖的超聲波,電刺激等。植骨術作為堅強固定的輔助措施目前已應用非常廣泛,植骨塊可以從髂骨或者擴髓髓內釘擴髓后獲得。似乎內鏡將植骨塊植入骨折不愈合區域作為單獨的骨折不愈合治療措施目前也有部分報道。堅硬的鋼棒內固定技術+取髂骨植骨術在治療骨折不愈合方面效果顯著,有報道在治療股骨髁上骨折不愈合時能達到100%的成功率。開放復位+內固定聯合異體骨或者自體髂骨等植骨方法在治療股骨遠端骨折時有較好的療效。富含自體血小板的骨松質植骨可以治療多次植骨后仍無效的頑固性的骨折不愈合。在對初次植骨后骨折仍不愈合的患者進行再次處理時要考慮到植骨后骨折可能仍不愈合。多次的植骨后骨折不愈合會影響患者供骨區域的骨頭儲備量。在這些情況下可以考慮其他的治療措施,如帶血管蒂的骨塊移植。 最近有學者報道在無股骨遠端骨缺損的頑固性股骨骨折不愈合患者中取股骨內上髁條形帶血管蒂的骨碎塊進行不愈合區域的植骨,取得較好的效果。重組BMP-2和BMP-7在實驗模型的骨折不愈合中應用也有比較好的效果,目前也有少量的臨床應用有效性報道。目前BMP-7 已被美國FDA批準應用于長骨骨缺損,并且作為治療頑固性骨折不愈合的一個有效用藥。而BMP-2目前被批準可以在開放型脛骨骨折中應用。有研究報道在45例病人中聯合使用自體骨移植+BMP-7等在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治療中可以取得100%的成功率。目前也有BMP-2在一例雙側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中成功應用的報道。 Kanankaris等對BMP應用進行了一項多中心的臨床評估。統計自2004年1月開始應用BMP-7治療非感染性股骨骨折不愈合病例,共包括30例病人,這些病人在應用BMP-7治療之前至少經歷了一次以上的翻修手術。所有應用BMP-7的患者中,26/30例取得了愈合,愈合所需的平均時間是6個月,沒有發現明顯的相關并發癥。多中心,系統性,大樣本的臨床研究可以為今后BMP-7的有效性提供科學的參考。 過去電刺激在骨折不愈合治療中也有應用,并且被認為可以促進骨折愈合。電刺激包括在骨折不愈合部位的電或者是電脈沖刺激。這些刺激可以促進骨細胞的活躍,通過加強細胞膜,細胞內鈣通道信號轉導,加強相關激素的合成等方式來促進骨化。目前尚無明確的證據去支持或者反對該項治療方法的有效性。目前需要大量的研究對該方法的有效性進行探討,因為目前并沒有骨折不愈合應用該方法之后可以提高愈合率的相關直接報道。但近期有學者報道應用該方法可以對脛骨骨折不愈合治療產生積極的作用。 1980s在Brazil,Duarte第一個使用LIPUS(with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system)來刺激骨生成。組織學研究顯示LIPUS可以影響骨折愈合過程中的大部分細胞類型,如成骨細胞,骨細胞,軟骨細胞,間質干細胞等。這個方法對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治療都有效,在非隨機對照研究中其有效性在70-93%。有報道LIPUS治療72例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性在75%左右。然而目前尚缺乏關于LIPUS治療骨折不愈合的隨機對照研究。 結論 股骨骨折不愈合對病人而言是一個較為嚴重的社會經濟學問題,長期不愈合可導致病人行走障礙,不能工作,再次手術及嚴重的心理社會問題,需根據患者的一般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正確和仔細的手術技術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對于新型的骨折治療的輔助方法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Crowley在近期的一項系統性回顧上指出盡管有報道目前鋼板內固定治療骨折不愈合的成功率的較高,但更換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仍是金標準。作者建議若更換髓內釘失敗后,可以考慮行鋼板固定或者是聯合外固定治療,而對萎縮型的骨折不愈合病歷可以考慮植骨治療。 我們所推薦的治療策略不會因為上述提及的治療結論而改變。我們建議:在首次治療骨折時使用靜態鎖定髓內釘的患者如出現骨折不愈合,髓內釘動力化是治療首選。而若首次治療時不是選擇髓內釘,那么推薦使用髓內釘作為治療骨折不愈合的首選。首次使用動力髓內釘治療而發生骨折不愈合的患者,我們建議更換髓內釘作為治療的一種選擇。鋼板內固定作為較有希望的一種治療方式可以作為骨折不愈合的二線選擇,可以在不拆除先前髓內釘的基礎上增加鋼板內固定,而無亂植骨與否。外固定(Ilizarov-type fixators)也可以作為治療的二線選擇,主要應用在感染型的股骨骨折不愈合和有嚴重畸形需要矯正畸形的病例中。植骨術可以作為其他外科治療措施的補充技術,特別是初次使用失敗的病例中。BMP作為有良好應用前景的骨誘導因子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證實其有效性。電刺激和超生可以作為治療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一個輔助或者替代治療措施。 作者推薦治療需按個體化進行,須考慮病人的相關個體因素,如年齡,生物學愈合潛力,相關內科疾病,吸煙病史,因此對任何一個病人而言都沒有標準化的治療方案。我們建議 a,髓內釘動力化或者髓內釘/更換髓內釘等可以作為治療骨折不愈合的第一選擇。 b,鋼板內固定或者外固定作為二線的治療選擇。 c,輔助的治療措施可以作為外科治療的輔助方法,但不能完全替代外科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