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防瘙癢補水是關鍵
據了解,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都是冬季皮炎的高發期,有皮膚瘙癢癥狀的人特別多,尤其是中年老人情況更為嚴重。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吳紀園提醒,想預防和緩解皮膚瘙癢重在護膚。
皮膚干燥容易癢
洗澡要量體裁衣
70歲的吳爹爹每到冬季就會覺得皮膚微微泛癢,特別是小腿、背部、腰腹部。撓癢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就用比較熱的水洗澡,可止一時之癢,但洗過之后癢得更厲害。
“用高溫洗澡,易將身上僅有皮脂殺掉,導致越來越癢。冬季要學會洗澡。”吳紀園介紹,隨年齡增長,35歲以后油脂分泌下降,很容易產生瘙癢的感覺。很多人以為皮膚瘙癢是身體不干凈,于是反復洗澡。其實冬季天氣干燥而寒冷,皮膚水分流失較多,洗澡太勤快,熱水和肥皂會帶走皮膚表面油脂膜和角質層中的脂質,那就更癢了。
怎么洗澡較科學?對武漢人來說,最多2—3天洗次澡,水溫控制在40℃左右,比體溫稍微高點,但不感覺到燙。對易發癢的中老年人,可7—10天洗次澡,時間10—15分鐘就可以。在洗澡時,可適當使用溫和洗滌用品,沐浴露中最好有潤膚成分,而發癢嚴重的人,避免用肥皂,清水沖發癢部位即可。
洗完澡后,先別忙著擦干身體,而是先擦潤膚液,在皮膚沒干透情況下擦潤膚乳,能使水分和營養更充分地被吸收,尤其是小腿和手臂可多涂一些。因為小腿皮脂腺分泌最少而手臂常暴露在空氣中,容易干燥。
火鍋也能吃出“癢”
吃完后溫水洗臉
“連續吃了幾天火鍋,才遭了這個罪……”家住青山的陳敏為沒管好自己的嘴而后悔。立冬后,天氣反復,怕冷的她開始約朋友吃火鍋,今天四川的、明天重慶的一直沒停過,這幾天突然覺得全身發癢,她不停撓,結果致整個胳膊和小腿上,布滿了斑斑抓痕。
到醫院檢查后發現她皮膚偏干,懷疑皮膚癢可能與飲食、過度洗澡有關。“在人體免疫力下降后,就特別容易出現過敏、皮膚瘙癢、紅腫等癥狀。”吳紀園解釋,吃火鍋皮膚出問題,不是說食物好,而是冬季天氣干燥,溫度偏低,人體免疫功能較弱,火鍋又是燥熱性食物,更會加重免疫功能失調。
每到冬季,總會有不少人因吃火鍋而引發皮膚病,他們常是頭天從火鍋店出來,第二天就來醫院報到了。“不同體質的人應該有不同飲食安排,一個月吃火鍋的次數,最好不能超過3次。”吳紀園提醒,在吃火鍋時,最好能多補充水分,增加維生素攝入。吃完后可用溫水洗臉,以防止刺激物長時間騷擾皮膚,洗臉時不要過度摩擦。
預防冬季瘙癢
補水是關鍵
補充水分是一種預防方法,從事靜態工作的人,每天飲水量可用體重數值乘以30,如50公斤體重,每天喝1500毫升。從事動態性、易流汗工作的人,小便量減少,尿液變黃應及時補充水分,尿液顏色需維持淡黃色。
喝水時間不宜太短,以免脾胃還來不及吸收,就隨著尿道而出,建議每小時喝水150至200毫升,且喝的時候慢慢來,可幫助身體抓住水分。
此外,每天涂抹潤膚霜、魚肝油、橄欖油等能達到很好的護膚功效,緩解癥狀。
如果發癢,別急著撓,可用點外擦的止癢劑,如爐甘石洗劑,或地塞米松霜等皮質激素類霜劑軟膏。
來源:記者晏利利 通訊員喻锎 家長無憂論壇 除了天氣寒冷之外,冬季容易出現皮膚瘙癢的癥狀也是很多朋友不喜歡冬季的原因之一。大部分人對待皮膚騷癢,都會忍不住用手去抓,往往導致的后果是越來越嚴重。那么如何做才能擺脫冬季皮膚瘙癢呢?其實咱們人體有四大止癢穴:血海穴、三陰交、行間穴和太溪穴。您可以按摩這四個穴位就能夠改善皮膚瘙癢的癥狀。
1、脾經——血海穴
血海穴是足少陰脾經上的穴位,有“血之海”的意思,位于大腿內側,髕骨內上緣上兩寸。具有調節血液循環、祛風的作用。
2、脾經——三陰交
三陰交是足少陰脾經上的穴位,它就像一個聚會點,腎、肝、脾都必須經過這里才能行走。位于內踝尖上約四指寬的位置,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
3、肝經——行間穴
行間穴是肝經上的穴位,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具有平肝祛風、止癢的作用。
4、腎經——太溪穴
太溪穴是腎經上的穴位,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具有補水的作用,水多了,自然克風木。
如果覺得太溪穴位置不好找,可以用涌泉穴來替代,它也屬于腎經上穴位,位于足底腳心。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涌泉穴的時候,必須在出現了發熱、酸脹感后,再按揉3~5分鐘,才會有效果。
按摩“止癢穴”時,時間不需要太長,每次按揉3~5分鐘即可,堅持一天3~5次。同時,您還可以選擇性的食用一些冬季養血潤澤作用食物,例如黑芝麻,梨、荸薺、胡蘿卜、藕等等、另外冬季洗澡是水溫不能太高,也是預防皮膚瘙癢的措施之一。
摘自:大眾養生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