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穆斯林三大寶(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湯瓶七勢拳)之一的湯瓶七勢拳又名湯瓶拳,它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湯瓶壺為標記。湯瓶七勢拳在回民中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是回民獨有的拳術,既能修身養性、強身健體,又可應用于實戰,防身自衛。由于七勢拳歷來秘不外傳,只在少數阿訇中秘傳,外人很少見到。 據傳,此拳由元代“回回軍”在戰爭中創造出來,稱為“騎勢拳”,后稱作“七勢拳”,有“老七勢”和“花七勢”之分。老七勢只有七大勢,每一大勢有七種不同勁力的變化,再變為七勢,即七七四十九勢。初習為一勢一勢盤練,七勢盤練熟后可隨心所欲組合成套路來盤練。 本人所傳承的湯瓶七勢拳為恩師水普慈所傳。傳承情況如下:穰東清真寺水四阿訇水觀瀾(1786年~1896年)傳水騰龍(清朝道光年間~民國年間)、水應龍(1856年~1944年),水應龍傳水子立、水子恒、水劍光(1896年~1959年)、水獻之等,水獻之傳水仲賢、水普慈(1920年~2006年)等。水普慈先生為水四阿訇之四世孫。水氏祖籍陜西渭南,在明初時遷居至南陽鎮平,后居鄧州,清季又遷南陽。水公好武,本身會武術,時任鄧州穰東鎮清真寺阿訇,為了培養二子水騰龍、水應龍,以及女婿馬步衢,邀請了河南八大槍手之一的槍師唐大用、心意六合拳大師李禎、洛陽心意六合拳大師劉萬儀三人來鄧州傳藝,水氏家傳的湯瓶七勢拳是唐大用所傳。唐大用另傳湯瓶七勢拳,傳承情況如下:唐大用(約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左右,同治末年間歸真)傳唐萬義(1797~1913年),唐萬義傳姬氏七兄弟、楊營鄉燕廟村人馮二教師、楊營鄉賈莊村人賈教師(1870年~1950年)、楊營鄉老王營村人王明德(1880年~1965年),王明德傳楊營鄉老王營村人王超(1935年~2009年),王超傳鄧州馬雷石。 湯瓶七勢拳包括湯瓶手、湯瓶勢、碾腳窩、七勢拳等內容。湯瓶手為十二手貫勁法,主要是對上肢部的鍛煉;湯瓶勢練的是湯瓶身,是對身法的要求;碾腳窩是步法練習;七勢拳是勁法的訓練,主要有撕、拉、開合、劈、鉆、撩、挑等勁法。 湯瓶勢 湯瓶勢為湯瓶七勢拳的核心功法之一,此勢是盤出湯瓶七勢拳渾身上中下三節貫勁之法中最主要的中節貫勁之法。水普慈老師在傳我湯瓶勢時講,“會湯瓶七勢架,而不會湯瓶勢的中節身法的貫勁之法,那么會的只是湯瓶七勢拳的外形,而非得真傳。此勢為湯瓶七勢的代表勢,湯瓶七勢拳的每一勢開始和收勢皆以湯瓶勢為代表。湯瓶勢前手代表湯瓶壺嘴,后手代表湯瓶壺把,頭代表湯瓶壺蓋,身代表湯瓶壺的壺身。湯瓶七勢拳也因湯瓶勢為名。”由此可見湯瓶勢在湯瓶七勢拳中的重要性。 1、盤法: 口誦“臺斯密”(注:伊斯蘭教的阿文,意思是奉普慈太慈安拉之命起。奉真主的命令行使),有以一念代萬念,認主尊主之意。 雙手從身體兩側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為伊斯蘭教的“接嘟哇”,意為真心誠意接受真主的恩賞之意。(如圖1) 右腳后退一大步,同時右手從胸向右下劃圓到右胯,從右胯向上到頭再下劈落到右胯側,五指向前,掌心向上,拇指內扣掌心,左腳退半步,虛點地,重心在右腿。左手從胸前向上劃到面前,五指向下,掌心向內,拇指內扣掌心,指尖向上,肘心向上,墜肘,沉肩,三尖照,六六合,目前視,此勢前手為湯瓶壺嘴,后手為湯瓶壺把,頭為湯瓶壺蓋,身為湯瓶壺身。湯瓶七勢拳是以此勢為代表,起勢收勢皆以此勢。(如圖2) 收勢用“接嘟哇”。 2、呼吸之法: 右手劃立圓時吸氣,左手前劃時呼氣。 3、勁意: 此勢為湯瓶七勢拳的中節身法勁的貫穿,恩師水普慈曾講,“湯瓶勢為湯瓶拳的代表動作,此勢必須盤好,如盤不好此勢,那么湯瓶七勢的獨有發力中節勁也就貫穿不好,上下二肢的勁也就無法貫穿一氣。”此勢盤時必須以頭領身,拔開脊椎中節身勁,也就是人體最大關節,只有拔開拉長身體的大關節,方能以頭領身,身帶步,身催上肢發出湯瓶七勢拳的整體內勁。 4、功用: 常盤湯瓶勢,可盤出三尖照之穩與三尖齊到的妙用,而且可盤出我在運動中以頭領身,身帶步,身催手的上中下貫為一氣的功用。在實戰中有發力擊敵于防不勝防的妙用。 碾步眼 碾步眼又稱碾腳窩,為湯瓶七勢拳渾身上中下三節貫勁之法中尤為重要的下三節胯、膝、腳的貫勁之法。 1、盤法: 口誦“臺斯密”。 自然站立,做“接嘟哇”。(如圖3) 以頭領身,重心在前,移右手從后向前,按在襠前,左手向身左側按襠前。身左擰,左腳在前,右手在前,身擰成逆合,步呈馬步(如圖4)。接著,以頭領身,上右腳向前過左腳,前踩步呈馬步,隨后退右腳半步,身向右扭成右逆合,雙手按在襠前,目前視,三尖照,六六合。 收勢用湯瓶勢與“接嘟哇”。 2、呼吸之法: 上步時吸氣,雙手下按時呼氣。 3、勁意: 此勢勁意在于雙手下按與頭上領形成上下對爭之勁。頭領身,肩胯左右逆合,形成左右勁的貫穿,上步時一進一退形成腳前后勁的貫穿,此為湯瓶七勢拳的上下左右前后渾身六勁合一,勁法貫為一氣之勁意。此盤法以前極為保守,只有六合勁出,方為湯瓶七勢拳的真諦。看七勢拳得到真傳與否,重在看上肢肩、肘、腕,湯瓶手三節勁的貫穿,中節湯瓶勢的貫穿,及下肢胯、膝、踝下三節的貫穿,還要看碾步眼的上中下三節貫為一氣的勁意。 此勢常盤,可盤出下肢前后腳互變、靈活而穩的步法。 4、功用: 常盤此勢有盤出渾身上中下三節貫為一氣的功用。而且對下肢跨、膝、腳的關節病有意想不到的療效。日久功深,可使步法靈穩,在變動中發力擊敵于防不勝防的妙用。湯瓶七勢是湯瓶七勢拳的重要七大勢子,七勢為:撕、拉、開合、劈、撩、鉆、挑,七勢是七種不同方向的七種勁力變化。湯瓶七勢必須在“湯瓶手”、“湯瓶勢”、“碾步眼”的基礎上盤練,否則渾身上中下三節勁不能貫為一氣。而單練此七勢,也僅是徒具外形,是盤不出湯瓶七勢拳的獨有內勁的。湯瓶七勢拳是以湯瓶勢與七種不同方向的勁力變化而命名的。 第一勢——撕 1、盤法: 口誦“臺斯密”。有以一念代萬念,認主尊主之意。 雙手從身體兩側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為伊斯蘭教的“接嘟哇”,意為真心誠意接受真主的恩賞之意。(如圖1) 做湯瓶勢。動作講解此略(如圖2)。 承上勢,左腳在前虛點地,右腳在后,重心在右腿,左手在胸前,五指向前,掌心向內,拇指內扣掌心;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扣掌心,目前視,三尖照,六六合。接著以頭領身,重心前移;上右腳過左腳一步,隨追蹬左腳半步,呈前膝彎套后膝的雞步,或前膝弓后腳蹬直的弓步,或馬步皆可。在上步的同時,后手向前上推出,肘心向上,墜肘,肩必沉,前手推到平眉,不可過高,右手向左撕拽到左胯,肩必內扣,頭頂頸直,目前視,三尖照,六六合。雙手在撕時,如撕牛皮筋一般用意。不停,上左腳過右腳,隨追蹬右腳半步,步呈弓步,半馬步皆可。左手前推,右手后撕,雙手如撕拽牛皮筋一般。(如圖3) 以上盤法為進步盤練,可進步盤、退步盤、走三角、S形、圓形,四面八方皆可盤。盤熟后可隨心所欲,不定盤法方向。收勢用湯瓶勢“接嘟哇”。 2、呼吸之法: 后手前推時吸氣,前手后撕時呼氣。 3、勁意: 湯瓶勢撕勁意在于,左手前推,右手后撕,兩手如撕牛皮筋一般的二爭之勁意;同時,前腳的踩與后腳的蹬形成前后二爭之勁。 4、功用: 常盤此勢,可盤出前手打人與后手用勁的前后二爭之功用。實戰中,可前手化敵之擊,后手于運動中擊敵。如敵左手擊我頭部,我前手上化敵擊,后手同時前推擊敵胸;如敵右手擊我下,我前手后捋,后手前擊敵襠;如敵用腳擊我上部,我前手后捋敵腳,同時上后腳進敵身,后手擊敵前胸,敵必倒地(如圖4) 第二勢——拉 湯瓶七勢拳第二勢的“拉”,為湯瓶七勢拳重要的一大勢子。此勢重在拉開拔開人體最大關節脊柱,從而達到渾身上中下三節貫為一氣,一合無不合,一動無不動,一進無不進,一到無不到的渾身齊到的妙用。 1、盤法: 口誦“臺斯密”。雙手從身體兩側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為伊斯蘭教的“接嘟哇”,意為真心誠意接受真主的恩賞之意。(如圖5) 接做湯瓶勢。動作講解略(如圖6)。 承上勢,以頭領身,重心前移,上右腳過左腳,隨追蹬左腳半步,步呈右弓步。在上步的同時,右手從下向上擰拉到面前,左手同時向后下拽,二手呈上下二爭之勁,如拉牛皮筋一般。不停,以頭領身上左腳過右腳,步呈弓步,同時左手上拉擰到面前,右手下捋拽到襠前,兩手如拉物一般。三尖照,六合合,目前視。(如圖7) 以上盤法可走三角、之字、S形,四面八方進退皆可,盤熟后呈隨心所欲的不定法為妙。 收勢用湯瓶勢與“接嘟哇”同前,略。 2、呼吸之法: 過步時吸氣,追后腳時呼氣。 3、勁意: 此勢在于拉開人體最大關節脊椎,從而達到運動中渾身上中下三節節節貫為一氣,形成以頭領身,身帶步,身催手的上中下貫為一氣的渾身齊到勁意。 4、功用: 常盤此勢可把脊椎拉開,有以頭領身,身帶步,身催手的上中下貫為一氣的渾身齊到的妙用,而且可強身健體,特別對人體脊椎病有意想不到的療效。日久功深,在實戰中可達到運動中擊敵于防不勝防的神用。敵如用左手擊我上,我前手上化,后手擊敵胸;敵如用腳擊我下部,我前手下捋化,同時進身后手上拉擊敵頭面,一擊必中(如圖8)。 第三勢——開合 開合勢之勁在于身勁催動背勁,左右開合之勁達于肩、肘、腕上三節勁的貫穿;身帶動腰的左右開合之勁達于胯、膝、足下三節勁的貫穿。恩師水普慈曾講:“開合在于拉開脊柱上下勁,帶動肩胯的開合左右勁,催動手足前后勁,此六勁合一的整體內勁為湯瓶七勢拳所獨有的貫勁之法。如果把開合勁理解成外形拳架手足的開合,那么就失去湯瓶七勢拳的‘開合’貫勁法的真諦了。” 1、盤法: 口誦“臺斯密”。雙手從身體兩側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為伊斯蘭教的“接嘟哇”,意為具心誠意接受真主的恩賞之息。 (如圖1) 承上勢,做湯瓶勢,動作講解略。(如圖2) 承上勢,以頭領身,重心前移,上右腳過左腳,隨追蹬左腳半步,步呈右弓步;同時,右手從腰向前合到胸,五指向下;掌心向內,左手從前向上合到右腮。目前視,三尖照,六合合,此時脊上為緊合之勁,接著,以頭領身上右腳,向前一大步,左腳隨追蹬半步,呈弓步;同時,右手捋拽到襠前,此時有開背之勁,目前視,三尖照,六合合。(如圖3、4) 收勢用湯瓶勢與“接嘟哇”,同前,略。 2、呼吸之法: 合時吸氣,并時呼氣。 3、勁意: 開合勁意在于以頭領身,身帶背,形成背的左右開合之勁,催動肩肘腕上三節,節節貫穿;頭領身,身帶腰,腰帶胯,胯、膝、腳下肢三節,節節貫串,從而形成以頭領身,身帶步,身催手,上中下三節貫為一氣的勁意。合時必須背上有“合抱緊”之感,開時脊背上有松開之感。此勢恩師水普慈傳藝時,先讓摸他脊背與腰胯的左右開合之勁和手足前后之勁的形成,而后再體悟在老師身上摸到的感覺。 4、功用: 常盤此勢,可盤出渾身上中下貫為一氣,一開無不開,一合無不合,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的境界。擊敵時,一守一攻,攻守合一,使其防不勝防。敵如用左拳擊我上部,我上后腳進身化敵之擊,化中進身,隨追蹬后腳半步,前手化中前開擊敵前胸,敵必倒地。(如圖5、6) 第四勢——劈 1、盤法: 口誦“臺斯密”。雙手從身體兩側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為伊斯蘭教的“接嘟哇”,意為真心誠意接受真主的恩賞之意。同撕,略。(如圖7) 承上勢,做湯瓶勢,略。(如圖8) 承上勢,以頭領身,上左腳一大步,同時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右手向前翻成掌心向下。接著上右腳過左腳,腳起時為順,摩脛前踩鉆出,內扣為橫,在上步時右手翻鉆向上,有挫、撲、鉆、裹、頂、撐、領、拔之勁。左手從上向下摩右臂內側,兩肘相向裹勁,兩手一上一下,翻轉劃圓,起手半圓,回手半圓,此為打人如劃圓、起鉆落翻、起橫落順之勁意。肘有向前撞、沉、領勁,手要以胯催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催勁,從胸前向前方鉆、翻、擰、轉、劃圓而出。如同我前手托槍,后手從下向前上方扎出一般。后手向前下方劈出,步呈弓步。目前視,三尖照,六合合。(如圖9) 以上為右勢盤法,左勢盤法與之相同,唯方向相反。收勢用湯瓶勢與“接嘟哇”同前,略。 2、呼吸之法: 移動重心,束身時吸氣,向下劈時呼氣。 3、勁意: 掌心從下向上螺旋半圓轉升,向前上鉆、撲、撅而出,同時吸氣,身下坐而手向上,以意引氣由中丹田上升至上丹田,手從下向上時,有鉆挫向天空拋去恨地無環之意,頭向前頂,身背向前,督脈上升,后手向上旋轉而出;可打開肩關節骨縫,既可強骨骼,又能拔長拉長筋腱,使氣血順達至梢節,掌指坐力,肩關節松活,運用兩膀時靈敏快捷有力,應敵時屈伸靈活自如。故在盤藝時應力求做到始終使肩部松垂,肘部下墜,涵胸拔背,意氣專一,練功時周身氣血運順達丹田,生丹田內勁,此勁可產生抖絕勁,盤藝時要心與神合,心靜無雜念,則氣行,由心意氣催動肢體,使拳勢打出剛柔之勁。 4、功用: 技擊時我出手發拳,如對方無力阻擋我,則直入而上,敵如回擊,不可能同時上下前后左右都遇到阻力,我可用鉤、拔、裹、擰、按之勁化之,同時發撲、鉆、撅勁擊之。此勢重在反腕指,便于遇敵時擰腕滑脫,且手法繚繞變化難以捉摸。(如圖10)第五勢——撩 1、盤法: 口誦:“臺斯密”。雙手從身體兩側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為伊斯蘭教的“接嘟哇”,意為真心誠意接受真主的恩賞之意。同“撕”勢,略。(如圖1) 湯瓶勢。動作講解略。(如圖2) 承上勢,重心在右,右膝曲,左腳尖內扣虛點地,左膝裹勁。移動重心向左,以頭領身,身帶腿向前,上右腳過左腳摩脛踩出一大步,隨追蹬左腳半步,呈右膝弓左蹬腳的牮柱步。 在上步的同時,左手從胸向下摩到襠前,按勁五指向前,右手隨右腳向前踩出時,從下向前上方旋轉翻擰撩出,呈掌心向外上斜或手背向上。隨心而定,不可拘于定法。三尖照,六合合,目視前方。(如圖3) 收勢用湯瓶勢“接嘟桂”同前,略。 2、呼吸之法: 束身時吸氣,向上撩時呼氣。 3、勁意: 重在盤出含胸拔背,勢如背鍋,身如寒冷,如夜雀縮尾。手在臂胸腹腿相摩,有打通任脈帶脈,手三陰手三陽及腳三陽之勁意,腳摩脛可打開腳三陰之勁意。 上步發力時把背圓的勁形成前后手的爭力,由左右勁而形成手腳的前后勁之六面(上下、前后、左右)勁的盤法之法。頭領身為上勁,右腳蹬坐為下勁。如不明六面勁,只能是盤的體操而已。撩之勁重在由膀的左右勁變為前后勁的變勁過程,故膀為上胺勁之源。撩的勁意在于上撩下按二爭之勁意。 4、功用: 常盤可打通人體經脈,加強新陳代謝,養五臟六腑之氣,日久功深,丹田氣足,心意一動,丹田滾動催動身,身催動肩至肘與手,發出整體內勁來。 敵如用拳擊我上盤,我左手向下按捋的同時上右腳踩敵中門,右手從下向上撩擊敵襠,或出手崩擊敵胸(如圖4)。 第六勢——鉆 1、盤法: 口誦:“臺斯密”。雙手從身體兩側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為伊斯蘭教的“接嘟哇”,意為真心誠意接受真主的恩賞之意。同“撕”勢,略。(如圖1) 承上勢湯瓶勢。動作講解略。(如圖2) 承上勢,重心在右,右膝曲,左膝內裹,左腳尖內扣,移動重心向前,利于以身帶步,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右手由下向上翻擰鉆出,左手隨向下方,掌心向下擰成掌心(或握成拳心)向前斜下方,目前視,左手向下按到襠前的同時上右腳過左腳向前踩出,隨追蹬右腳半步,呈牮柱步,但必須三尖照,六合合。(如圖5) 收勢用湯瓶式與“接嘟哇”,同前。略。 2、呼吸之法: 束身時吸氣,鉆出時呼氣。 3、勁意: 渾身貫為一氣,向斜上方鉆出,如同手拿槍向前扎出一般。亦如手拿錐子,擰鉆螺旋而出的勁意,手如同從下方抓起地之環向上拋起一般,有恨地無環之意。此鉆拳是渾身的鉆出而非單一的手鉆,如失去渾身之整體勁鉆出,鉆拳真諦全失。 4、功用: 常盤此勢,可盤出我渾身上中下貫為一氣的渾身整體內勁,日久功深,可達到丹田勁充實。敵如用拳擊我中部,我出手攢出,化中有打,同時上右腳踩敵中門,起手為鉆拳,落手擰崩敵胸或下斬敵襠。 敵如用左腳刮地風擊我左腔骨,上用崩拳擊我胸,我左腳向斜方上半步的同時,以身帶右腳向前刮地風還擊對方左腔骨,一擊必中,左手化敵左崩拳,落地踩敵中門,用鉆拳從下向上擊敵下頜,敵必無還手之力。(如圖6) 第七勢——“挑” 1、盤法: 口誦:“臺斯密”。雙手從身體兩側向上捧到胸前,掌心向上,十指平心,肘心向上,沉肩。此為伊斯蘭教的“接嘟哇”,意為真心誠意接受真主的恩賞之意。同“撕”勢。略。(如圖1)。 承上勢湯瓶勢,略。(如圖2) 承上勢,左肩領前,左腳在前,腳尖虛點地內扣,右腳在后,兩腳之間相距一腳,前膝內裹,胯同時裹勁,前腳內扣虛點地,取雞的獨立之本能,利于移動重心,前后、左右、進退,變化靈活。后腳內扣,膝胯裹勁,與前膝胯的內裹勁形成圓襠的抱勁。頭頂項豎,舌抵上腭,下頦內收,牙齒扣住,兩肩松開向下沉,兩膀扣勁,含胸拔背,腰下塌,谷道上提,心寧氣沉,渾身泰然,目前視,三尖照,六合合(如圖7)。收勢用湯瓶勢“接嘟哇”,同前,略。 2、呼吸之法: 束身時吸氣,挑出時呼氣。 3、勁意 勁意在于“挑”字訣,挑為從下向斜上之意。而且挑為運動之挑,不是定中挑。因在與人實戰時,對方不可能站在那里不動讓你打,我必須在運動中發力,方能擊中對方。 4、功用: 常盤此勢,可盤出我靈活多變的運動中渾身齊到顧打合一的妙用。敵擊我時,我以頭領身,運動中化解對方,同時束身,接著長身而起,把對方放出(如圖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