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頭痛是指因風寒濕熱之邪外襲,或痰濁瘀血阻滯,致使經氣上逆,或肝陽郁火上擾清空,或氣虛清陽不升,或血虛腦髓失榮等所致的慢性反復發作性且經久不愈的頭部疼痛。 【范圍】 西醫學的傳染性及感染性發熱病、高血壓、顱內疾病、神經官能癥及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均可見頭痛一癥。而偏頭痛包括典型偏頭痛、基底動脈偏頭痛、眼肌癱瘓型偏頭痛、顏面型偏頭痛、組織胺性頭痛、肌緊張性頭痛、心因性頭痛、外傷后神經綜合征。以上疾病及枕大神經痛、頸椎病頭痛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六淫外襲,上犯巔頂風為百病之長,多夾時氣為患,且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故頭痛以風邪所致者最多。風邪常兼夾寒、濕、熱邪為患,或直犯清空,或循經絡上千。若風寒襲表,太陽經受邪,寒凝血澀,經脈不暢則見頭痛項強而惡寒戰栗;風熱襲表上犯清空,則頭痛而身熱心煩;風濕侵襲,上蒙清竅,則頭痛而重;若濕邪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亦可引起頭痛。 2.情志失調,郁火上擾憂郁惱怒太過,肝失條達,肝氣郁結,氣逆上犯于頭則頭痛,并見胸脅脹滿,善太息,女子或見經前乳脹等癥;肝氣郁結化火,火隨氣逆上擾巔頂,亦可致頭痛,并見眩暈而脹,頭筋突起,口干口苦心煩易怒。 3.脾胃氣虛,痰蒙清竅飲食不節或憂愁思慮過度,勞傷脾胃,致脾陽不振,運化失職,飲食水谷不化氣血精微,反蘊濕生痰,痰濕中阻,清陽不升則清空失養;或痰阻腦脈,氣血不通,均可致頭痛,且頭痛昏重。 4.跌撲損傷,瘀阻腦絡跌打墜仆,腦脈損傷,瘀血停留,或氣滯血瘀,久病入絡,阻滯腦竅脈絡,致氣血不能上榮頭目,則頭痛如刺,經久不愈。 5.肝腎陰虧,肝陽上擾長期情志刺激,氣郁化火或氣火內郁,耗傷陰液;或年老體虛,房勞傷腎,腎精虧虛,水不涵木,木少滋榮則可致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而致頭痛,并見頭目眩暈、目澀、耳鳴等頭目清竅失養之癥。 6.內傷不足,腦竅失養 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氣血衰敗,或久病體弱,或飲食勞倦內傷脾腎。傷于脾,氣血生化無權,氣血虧虛,氣虛則清陽不升,血虛則腦髓失養而致頭痛;傷于腎者,腎精虧損,髓海空虛;或腎陽衰微寒從內生,清陽失曠,二者均可致頭痛。 二、病機 1.發病外感頭痛起病多較急,經適當治療,病癥祛除亦較快。內傷頭痛病勢緩,病程較長,多反復發作,常因勞累緊張、情志不遂或受外邪而誘發或加重。 2.病位在腦,涉及肝、脾、腎三臟。 3.病性有虛有實。外感頭痛以實證居多;內傷頭痛以虛證、虛中夾實多見。本虛以氣血虛弱,中氣不足,肝腎陰精虧虛等常見,標實則以風寒濕熱、痰濁、瘀血等常見。 4.病勢外感頭痛一般多可向愈,經久不愈者可傷及氣血陰陽,轉為內傷頭痛。內傷頭痛初期病多在氣血,以標實如痰濁、瘀血、氣滯、肝陽上亢為多見,遷延不愈者,氣血陰陽俱損,臟腑功能失和,甚則久病及腎,腎精虛損,則病以氣血、陰精本虛為主,多可夾邪反復發作,久治不愈。 5.病機轉化諸種頭痛的病機可相互轉化。外感頭痛可因體質因素、感邪性質不同而從化不同。如陽盛體質,感受風寒日久,寒易從熱化;陰盛體質,風熱束表,熱亦可從寒化,在移行中二者又可相兼為病。正虛邪盛,外邪久滯,耗傷氣血,臟腑功能受損,又可轉化為內傷頭痛。 內傷頭痛常為氣血陰陽受損,臟腑功能失調,痰瘀風火等實邪滯留腦絡或擾動清竅所致。初期以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或夾痰瘀、風火上擾清竅,本虛標實之中標實證為突出、多見。此外,常可見脾胃虛弱,氣血虧虛夾濕、痰蒙竅,瘀血、寒邪內阻等證。久病不愈,可進一步由氣血深入及精髓,出現以氣血虧虛,腎精虧耗,氣血陰陽俱不足等以本虛為主之證。虛中夾實,病程纏綿,反復發作,每因外感或情志不遂或勞累過度誘發或加重,虛實相因,虛實兼夾,較為復雜。 一、診斷依據 1.以頭痛為主癥。一側或雙側或全頭部疼痛,呈跳痛、灼痛、脹痛、重痛、針刺痛等。痛甚者伴惡心嘔吐,難以忍受。 2.外感頭痛多急性發作,且伴外感表證;內傷頭痛多反復發作,且病史多在一年以上。 3.遇七情變化、勞累、月經期等誘發或加重。 4.結合腦電圖、頭顱CT掃描檢查,以明確診斷。 二、鑒別診斷 頭痛須與雷頭風、鼻淵相鑒別。 1.雷頭風二者均以頭痛為主癥。雷頭風起病急驟,頭痛如雷鳴,頭面部起核塊,紅腫熱痛,常伴惡寒發熱、大便燥結等,多為濕熱或痰火上沖所致。 2.鼻淵 二者均有頭痛。鼻淵存在鼻的局部病變,并由之引發頭痛。其部位多在前額,呈持續性。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頭痛之屬外感或內傷外感與內傷頭痛從起病形式,疼痛特點,伴隨癥狀諸方面均有不同。外感頭痛一般起病較急,疼痛因外感風寒、風熱及風濕之不同呈現不同特點。同時伴隨相應的表證。內傷頭痛,一般起病較緩,疼痛反復發作,時輕時重,因氣虛、陽虛、陰血不足及腎精虧虛的不同,所夾諸邪之不同,呈現不同疼痛特征。 2.辨頭痛的所屬部位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均循頭面,厥陰經亦上會于巔頂,頭痛部位可因受邪臟腑經絡之不同而異。一般太陽頭痛,多在頭后部,并連及頂部;陽明頭痛,多在前額部及眉棱等處;少陽頭痛,多在頭之兩側,并連及耳部;厥陰頭痛,則在巔頂部位,或連于目系。 3.辨頭痛之急重證凡起病急驟,頭痛如裂,短時間內出現神昏伴頸項強痙,嘔吐如噴,甚或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者,屬真頭痛;凡外傷后頭痛劇烈,或見神識變化,或見肢體強痙抽搐者,為腦髓受損或腦絡破裂所致;若頭痛伴高熱抽搐,角弓反張,或喘促氣急,或腹脹黃疸,或癃閉尿少者,為熱毒或濕濁擾犯元神所致;若頭痛伴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謇者,多為肝陽化風,氣血逆亂,直沖犯腦之類中風所致。以上諸種頭痛患者,均須緊急搶救處理,不可等閑視之。此外,對反復發作,痛勢愈演愈烈之頭痛者,應謹慎處之,警惕腦巖之可能。 二、治療原則 外感頭痛以邪實為主,治療首當祛邪,據邪氣性質之不同,分別采用疏風、散寒、化濕、清熱等法,諸邪多以風邪為首,故強調風藥的使用。內傷頭痛初期多為虛實夾雜,治療應祛邪扶正兼顧,采用平肝、化痰、活血、益氣、養血、滋陰等法;后期病久及腎,腎精虧耗,則當益腎填精補髓。 三、分證論治 1.風寒頭痛 證候頭痛連及項背,常喜裹頭,惡風寒,遇冷風則疼痛加劇,舌質暗,苔薄白,脈緊或浮緊。 證候分析太陽主一身之表,足太陽膀胱經循項背,上行巔頂,風寒外襲,邪客太陽經脈,循經上犯,故頭痛連及項背;若沿孫絡竄留于少陽,則產生偏側頭痛;風寒伏留經筋,衛陽被傷,故惡風寒;寒為陰邪,故得溫則減,遇冷風則疼痛加劇;舌質暗,苔薄白,脈緊或浮緊,為風寒外襲,寒凝血澀之象。 治法 疏風散寒。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川芎茶調散加減。藥用川芎、羌活、荊芥、防風、白芷、細辛、當歸、赤芍、薄荷、甘草、清茶。 方中川芎味辛,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為止痛之要藥,羌活辛溫疏風散寒,治太陽經頭痛及項背不舒,兩藥共用為君;白芷、細辛、荊芥、防風辛溫升散上行,疏風散寒止痛,治頭面部諸風百疾,用以為臣;薄荷辛涼、輕揚升浮,可清利頭目,當歸、赤芍祛血中之風,疏通脈絡,助川芎行散瘀滯,薄荷、赤芍性較寒涼,可佐制諸藥辛溫之燥性,共用為佐;甘草和中,調和諸藥,清茶苦寒,清上而降下,使升中有降,共用為使。本方用藥多祛風解表散寒之品,所謂“高巔之疾,非風藥不能到達”,故諸藥相伍,疏風散寒止痛力勝,可謂風寒頭痛之第一良方。 (2)加減風寒夾濕,頭痛如裹者,加蒼術、藁本、半夏、陳皮;項背發僵而酸楚者,加藁本、葛根;兼陽虛者,加人參、附子、桂枝;兼氣虛者,加太子參、茯苓;若寒邪侵犯厥陰經脈,引起巔頂痛,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者,加吳茱萸、生姜、大棗等;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蘇子、半夏。 (3)臨證參考本證屬外感頭痛,確有虛象者,酌量加入補虛之品,不可過于滋補,以防戀邪。 2.風熱頭痛 證候 頭脹痛,甚則如裂,遇熱則加劇,面紅目赤,發熱惡風,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 風熱之邪伏留陽經,竄留頭竅,上炎于頭面,故頭脹痛較劇,面紅目赤;風熱郁于肌表,則發熱惡風;熱為陽邪,得冷則緩,遇熱則兩陽相助故疼痛加劇;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均為風熱外襲之征。 治法 祛風清熱。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芎芷石膏湯加減。藥用生石膏、菊花、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牛蒡子、黃芩、連翹、當歸。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既清肺胃郁熱,又能解肌透表,菊花辛甘苦涼,可透表泄熱,清利頭目,二藥共用為君;川芎辛溫疏風止痛,上行頭目,達少陽、厥陰經,白芷辛香溫散,祛風止痛,善治陽明經頭痛,共用為臣,君臣相伍可清透熱邪疏風止痛;連翹、黃芩、牛蒡子辛苦寒涼,清熱解毒透邪,可助君藥以清散上焦風熱,羌活、藁本辛溫香燥,散風勝濕止痛,可入太陽、厥陰經,當歸助川芎辛溫通絡,活血行氣止痛,共為佐藥。方中以辛甘苦寒、辛涼為主配伍辛溫之品,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同時兼可疏風止痛,清透并用,相得益彰。辛溫香燥之川芎、當歸與辛寒之石膏相伍則活血行氣止痛而無溫燥傷陰助熱之弊。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通絡止痛之功。為治療風熱頭痛之效方。 (2)加減風熱夾濕,頭痛且重,胸悶口渴者,加藿香、佩蘭、黃連等;發熱甚者,酌減當歸、藁本、羌活用量,加金銀花、梔子;便干便秘者,加少量大黃,以通為度;兼心煩急躁者,加丹皮、梔子、玄參。 (3)臨證參考本證屬風熱頭痛,應忌用溫補之品。對于風熱頭痛之輕癥,亦可用桑菊飲加蔓荊子治療。對于頭痛如雷鳴,頭面起核或腫痛紅赤,名“雷頭風”,多是風邪濕毒上沖,宜用清震湯合普濟消毒飲加減,以祛風燥濕,清熱解毒。 3.肝陽頭痛 證候 頭脹頭痛,或伴眩暈,或雙側或頭頂甚或全頭痛,持續性頭痛或陣發性加劇,心煩易怒,少寐多夢,面紅目赤,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每因情志變化而誘發加重。 證候分析“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腎陰虧,肝陽上亢,風陽循經上擾頭竅,故頭脹痛伴眩暈,頭兩側屬少陽,巔頂屬厥陰,故這兩處頭痛較常見;肝膽之火上炎,故心煩易怒,目赤口苦,若因情志刺激,則肝火陣旺而頭痛加劇;舌紅、苔黃、脈弦有力為肝火偏亢之象。 治法 平肝潛陽。 方藥運用 (1)常用方鎮肝熄風湯加減。藥用牛膝、生牡蠣、生龍骨、鉤藤、生白芍、生地黃、玄參、麥芽、川芎、菊花、夏枯草、甘草。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滋補肝腎用以為君;龍骨、牡蠣、鉤藤平肝潛陽鎮肝熄風,共為臣藥;白芍、玄參、生地黃滋養陰液,補陰配陽,則陰液充而亢陽得制,肝風自熄,生麥芽清泄肝陽之余并條達肝郁,川芎行血中之氣,上行頭目,通絡止痛,菊花、夏枯草清肝火,散郁止痛,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與麥芽相伍,能和胃調中,減少金石藥物礙胃之弊,以為使藥。方中藥物升降并用,寒溫相伍,務使肝陽潛降而血絡通和,為鎮肝潛陽,柔潤熄風,通絡止痛。標本同治之良方。 (2)加減肝陽化風上旋者,加羚羊角、水牛角、天麻;肝腎陰虧,水不涵木者,加龜甲、鱉甲、知母、黃柏;腑實便秘者,加全瓜蔞、枳實、大黃;肝火盛者,加龍膽草、丹皮,或用龍膽瀉肝湯;若跳痛重,舌質紫而瘀斑者,加水蛭、鬼箭羽、桃仁等。 (3)臨證參考本證屬內傷頭痛,以肝陽上亢標實為主,治療重在平肝潛鎮,疏散肝經風熱,重用血中氣藥川芎,一般20----30g,配以牛膝、白芍等以防其升散太過。臨證用之,每每取效。 肝郁、肝火、肝陽皆可致頭痛,有偏頭或巔頂脹痛,但伴隨癥狀不同,胸脹脅痛、心情郁悶屬肝氣郁結;煩躁、口苦咽干、溲赤、便秘屬肝郁化火;咽干目赤、耳鳴眩暈、面部烘熱或腰膝酸軟屬肝陽上亢見癥,三者病機上常相互聯系,治療亦據肝郁、肝火、陰虛陽亢三者病機上的關系,兼顧氣、火、陽(風)諸方面,治療肝陽、肝風頭痛,常用代表方劑還有天麻鉤藤飲、羚羊鉤藤湯、鉤藤飲。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通過對癥、舌、脈的觀察,發現單純肝陽頭痛者有之,然而更多見的是肝陽夾痰濁瘀血上擾清竅所致,此類患者證多兼夾,癥狀復雜,一般治療難獲良效,患者往往反復發作,遷延難愈。根據對病因病機的獨到認識,以及長期廣博的臨床實踐經驗,王永炎提出治療上當平肝熄風與化痰通絡并重,創立川芎定痛飲,由川芎、赤芍、川牛膝等藥組成,重用川芎,配以牛膝,則升降有序,辛散不過。經大量臨床驗證,本方對一些長期頑固性頭痛,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4.痰濕頭痛 證候 頭痛且悶重,或全頭麻木而痛,脘痞惡心,或嘔惡痰涎,胸膈滿悶,舌胖嫩,苔白膩,脈緩或濡滑,每遇陰天發作或加劇。 證候分析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濁中阻,風痰上擾清空,清陽不升則頭痛且悶重,或全頭麻木而痛;痰濁中阻胸膈,濁氣不降反而上逆則胸脘痞悶,嘔惡痰涎;遇陰天則脾陽受困,清陽不升益甚,故每遇陰天頭痛沉重發作或加劇;舌胖嫩、苔膩、脈緩或濡滑為脾虛痰濕中阻之征。 治法 化痰祛濕降逆。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藥用清半夏、天麻、生白術、茯苓、生薏苡仁、橘紅、白芷、白蔻仁、丹參、赤芍。 方中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和胃,天麻甘平化痰熄風而止頭眩,二者合用為治風痰頭痛眩暈要藥,用以為君;白術、茯苓、生薏苡仁健脾燥濕、滲濕,以治生痰之源,橘紅理氣化痰,白芷芳香化濁,辛溫升散,上行頭目而止痛,共為臣藥;丹參、赤芍活血通絡,白蔻仁化濁降逆、醒脾和胃,共用為佐藥。諸藥相伍,化痰祛濕降逆,醒脾和胃,共用為佐藥。諸藥相伍,化痰祛濕降逆,醒脾健脾助運,升降相因,降中有升,為治痰濕頭痛之良方。 (2)加減舌苔水滑水濕盛者,合用五苓散;脘腹脹滿,苔白膩而厚者,合用平胃散;納差食少,胸悶脘痞者,加焦三仙、砂仁;呃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寒飲內停者,加桂枝、干姜;痰郁化火者,用溫膽湯加黃連、黃芩、天竺黃;頭麻眩暈者,加生龍骨、生牡蠣、地龍、僵蠶;氣虛甚者,可加人參或黨參,或合補中益氣湯。 (3)臨證參考本證屬虛實夾雜,治療宜補虛與祛邪并重,而臨床治療時,孰輕孰重,又應以辨證為依據。此外,痰厥頭痛,每易郁而化熱兼擾心神,而見夜眠不安等癥,治療宜除痰降火,常選柴芩溫膽湯加減,用藥可選柴胡、黃芩、半夏、青皮、枳殼、竹茹、龍膽草、梔子、龍齒(先下)、珍珠母(先下)、夜交藤、制膽南星、天竺黃等。 5.瘀血頭痛 證候頭痛經久不愈,痛如錐刺,固定不移,婦人多在經期發作并伴痛經,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或細澀。 證候分析頭痛經久不愈,久痛入絡,血瘀絡痹,或外傷后,腦脈損傷,瘀血停留,阻滯腦竅脈絡,氣血不能上榮于頭目,故頭痛如錐刺,痛處固定不移;瘀血阻絡,婦人經行不暢則痛經,并頭痛;舌質紫暗,脈弦或細澀均為瘀血之征。 治法活血通竅,通絡止痛。 方藥運用 (1)常用方通竅活血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當歸、人工麝香、川牛膝、枳殼、柴胡。 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當歸養血活血,通經止痛,共為主藥;人工麝香辛溫,芳香走竄,通行十二經,功專開竅通閉,活血解毒,開經絡之壅滯,增強活血祛瘀之效為輔藥;柴胡、枳殼、牛膝配川芎,調理升降氣機,通經活血,三藥用為佐藥。諸藥配伍,行氣理氣與活血祛瘀并用,通竅與通絡相合,共奏通竅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 (2)加減痛甚者,加全蝎、地龍;因寒而誘發加重者,加細辛、桂枝;兼氣虛乏力,自汗少氣者,加黃芪,且重用至30~60g;婦女痛經者加益母草、延胡索、澤蘭、桂枝等;惡心、嘔吐者,加陳皮、半夏;眩暈甚者,加天麻、鉤藤;陰虛內熱者,加黃柏、知母;兼痰濁阻絡者,加白芥子、石菖蒲、天麻、半夏等。 (3)臨證參考通竅全憑好麝香,本證中麝香芳香開竅,是治療頭痛之要藥。臨證用之每每取效,但其藥源緊缺,每用人工麝香、蔥白、石菖蒲代之。 不通則痛,久痛入絡,久病多瘀,因此頭痛多主乎瘀。其證多見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清代醫家王清任亦認為頭痛者,無表癥,無里癥、無氣虛,痰濕等癥,忽犯忽好,百方不效者,為血瘀所致。 以活血化瘀為大法,治療頭痛的代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補陽還五湯及大黃丸。其主要用藥有川芎、當歸、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益母草、延胡索、廑蟲、虻蟲、水蛭等。其中以川芎應用最廣,可謂治頭痛第一要藥,以其“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行氣活血,走竄經脈,有升有降,先升而后降,可引清陽:氣上升,“主中風入腦頭痛”,一般可用20~309,多則用至509,川芎常與當歸伍用,可加強活血止痛之功,并可防止川芎耗傷陰血,如芎歸湯、佛手散,對于頭痛頑癥,則投以蟲類重劑以破血逐瘀,搜風通絡。 6.郁火頭痛 證候偏頭痛或兩顳部疼痛,胸脅脹滿,心煩易怒,口干口苦,耳鳴耳聾,面紅目赤,或頭痛多發于午后或夜半加重,婦女經前乳脹,舌紅,苔白或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精神抑郁不舒,則肝氣郁結,氣逆上犯可致頭痛;肝脈布脅肋,肝氣橫逆,則胸脅脹滿;肝郁化火,火隨氣逆上擾巔頂、擾亂心神,則頭痛眩暈而脹,心煩易怒;口干口苦,耳鳴耳聾;面紅目赤為肝經之火上炎之征;頭痛于午后或夜半加重者,多兼陰虧,午后陰虛內熱引動肝膽郁火上犯清竅,故易誘發;婦女經前乳脹,舌紅,苔白或黃,脈弦數,為肝經郁火之征。 治法 解郁清火。 方藥運用 (1)常用方丹梔逍遙散化裁。藥用柴胡、香附、白芍、白術、陳皮、生地黃、丹皮、梔子、赤芍、菊花、夏枯草、黃連。 方中柴胡、香附辛苦之品,疏肝解郁,調理氣機,用治肝氣郁結要藥,以為君藥;生地、白芍養陰柔肝,滋肝陰、補肝體、助肝用,白術、陳皮健脾燥濕理氣和中,脾運健而不致土壅木郁,上藥共為臣藥;丹皮、山梔清肝經血分郁熱,赤芍清熱涼血散瘀,菊花、夏枯草、黃連辛苦寒涼,清肝火,散郁結,以上共為佐藥。諸藥合用,體用并治,肝脾同調,標本兼顧,疏養清透之中,共奏木郁達之、火郁發之之效。 (2)加減溲赤便秘者,加木通、車前子、生大黃,或配用當歸龍薈丸;吞酸燒心者,加吳茱萸;胸悶脅脹甚者,加郁金、瓜蔞、半夏;經前乳脹甚,加玫瑰花、益母草;頭痛兼眩暈而脹者,可酌加天麻、鉤藤。 (3)臨證參考本證在臨床上常可見到以肝郁頭痛及肝火頭痛為主之證,郁火頭痛介于二者之間,治療肝郁氣逆之頭痛,側重在疏肝解郁兼清郁火;而以肝火上炎之頭痛則重在清肝瀉火兼以解郁。臨證宜細分辨郁、火之輕重,合理遣方用藥。肝郁化火每易耗傷陰津,乘脾犯胃,治療在疏解肝郁,清熱瀉火同時,刻刻注意養肝柔肝及健脾實脾。肝火頭痛屬里熱實火者,須忌用升散之品,以防更助其炎上之勢。 7.氣血虛頭痛 證候 頭痛隱隱,痛勢綿綿不絕,或伴頭暈,神疲納少,面色少華,氣短心悸,諸證勞累則加劇,舌淡苔白,脈細或細弱。 . 證候分析 氣血虧虛,不得上榮,腦髓失養,故頭痛隱隱;勞則傷氣耗血,每于勞累后誘發或加重;中氣不足,生化乏源,故納少神疲,面色少華;舌淡或舌體胖,苔白,脈緩或無力,均為氣血虛少之征。 治法補養氣血。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補中益氣湯合四物湯加減。藥用炙黃芪、熟地黃、白術、黨參、當歸、赤白芍、陳皮、川芎、白芷、升麻、柴胡。 本方為補中益氣湯與四物湯相合化裁之復方。方中以炙黃芪甘溫健脾,補中益氣,以甘微溫之熟地黃滋陰養血,二者共用為君,氣血雙補;黨參、白術甘溫益氣,健脾益胃,當歸、白芍養血補血,當歸又能和血調經,四藥共用為臣’、助君藥以補氣生血;陳皮理氣行滯,川芎活血行氣,使全方補而不滯,白芷升散上行,與川芎均可上行頭目而止疼痛,共用為佐藥;柴胡、升麻升清陽之氣,引藥上行,用以為使。諸藥相伍,氣血雙補,益氣以生血,補血以載氣,且補而不滯,補中兼升,務使氣血上達頭目以養清竅,則頭痛自止。 (2)加減手足不溫,便溏畏寒者,用理中湯加肉桂、何首烏;血虛甚者,可選用當歸補血湯;若以心悸、失眠、健忘為主者,改用歸脾湯加減;以氣虛為甚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白芷治療。 (3)臨證參考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對于本證的治療,健運脾胃是關鍵一環,人參、黃芪之類為首選。若屬血虛不榮,陰不斂陽,虛陽上擾者,應重在養血育陰,以四物湯為主,切忌亂投風藥。 氣血虛弱頭痛,臨床往往見到或以氣虛為主,或以血虛為主之頭痛,以氣虛為主者,頭痛不劇烈,痛勢綿綿,頭部畏寒早晨尤甚,過勞易犯,舌淡少苔,脈細無力,因其為脾胃虧虛,中氣下陷,清陽不升,腦失所養而致,故治療以補益中氣為主,代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聰明益氣湯、順氣和中湯、升陷湯等。若中氣不足,進而至陽虛,出現頭痛伴頭面不耐寒證時,則宜以附子理中丸先溫中陽,再用升麻湯加附子上行溫達經絡,藥如升麻、葛根、白芷、黃芪、炙甘草、草豆蔻仁、人參、炮附子、益智仁、蔥白。以血虛為主者,一般以加味四物湯為主。對于血虛兼風陽上擾者,則用養血勝風湯,藥用四物湯加枸杞子、菊花、桑葉、黑芝麻、酸棗仁、五味子、紅棗之類。 8.腎虛頭痛 證候頭痛且空,眩暈耳鳴,善忘,腰膝酸軟,腰以下畏寒怕冷,尿頻,或遺精帶下,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證候分析腎主藏精而生髓,腦為髓海,腎虛精少,不能上榮充腦,髓海空虛,故頭腦空痛,眩暈耳鳴,記憶力差;腰為腎之府,腎虛故腰膝酸軟;腎虛精關不固而遺精,女子則帶脈失束而帶下;腎陽虛則腰以下畏寒、肢冷;苔薄、脈沉細無力為腎虛之象。 治法 溫腎填精。 . 方藥運用 (1)常用方以右歸飲加減。藥用熟地黃、附子、肉桂、鹿角、人參、當歸、山藥、山萸肉、枸杞子。 右歸飲出自《景岳全書》,由腎氣丸加減而成。方中重用熟地為君藥,益腎填精,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以肉桂溫腎補命門之火,附子峻補元陽,益火之源,用為臣藥;鹿角乃血肉有情之品,功擅溫補腎陽,填精補髓,山萸肉補肝益腎固精,山藥健脾固腎益精,當歸、枸杞子補肝腎精血,人參補氣建中,大補元氣以助命門之火,上藥共用為佐藥。諸藥相伍,陰中求陽,溫腎填精固精,與金匱腎氣丸不同。本方補而不瀉,為治腎陽不足,精虧不固,髓空頭痛之良方。 (2)加減若遺精帶下尿頻者,加用芡實、桑螵蛸、沙苑子、覆盆子等;若見五更泄者,用四神丸,對于脾腎陽氣俱虛者,基本方加理中丸加減;若兼見納少,食后不消,嘔惡吞酸者,加煨干姜;若腎陰不足,形瘦顴紅,咽干口渴,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者,選用河車大造丸;若見心腎不交證,用首烏阿膠湯或交泰丸。 ‘ (3)臨證參考本證屬頭痛頑癥,較難取效,用藥可選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龜版、鱉甲、鹿茸、蛤蚧、阿膠等以溫腎陽,填腎精,如滋膩太過,有礙脾胃,酌加砂仁、陳皮、厚樸之類,以助運化。亦可將本方藥制成丸劑,以圖緩治,長期服用,以固其本。 頭痛用的方劑; A 外感 1.風寒頭痛:頭痛時作,痛邊連項背。惡風寒,遇風尤劇。常喜裏頭。口不渴。苔薄白,脈浮 1川芎茶調散;川芎12克 荊芥12克 白芷6克羌活6克甘草6克 赤芍6克 清茶6克 防風4.5克薄荷24克細辛3克(后下) 1.若頭痛屬風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蘇葉、生姜等以加強祛風散寒之功; 2.屬風熱者,去羌活、細辛,加蔓荊子、菊花以散風熱; 3.若頭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蠶、桃仁、紅花等以搜風活血止痛。 頭痛加減: 1. 若頭痛劇,無汗,遇寒即甚,寒象明顯可加熟附子、麻黃。 2. 若兼見咳嗽,痰稀色白,可在上方基礎上加杏仁、前胡、蘇葉增強宣肺止咳之力。 頭痛加減2; 1. 風寒夾濕,頭痛如裹者,加蒼術、蒿本、半夏、陳皮; 2. 項背發僵而酸楚者,加蒿本、葛根; 3. 兼陽虛者,加人參、附子、桂枝; 4. 兼氣虛者,加太子參、茯苓; 5. 若寒邪侵犯厥陰經脈,引起巔頂痛,甚則四肢厥冷、蒼白,脈弦者,加吳茱萸、生姜、紅棗等; 6. 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蘇子、半夏。 若寒邪侵犯厥陰經,引起巔頂頭痛,干嘔吐涎沬,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治宜溫散厥陰寒邪, 2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24克 人參9克 生姜15克 紅棗12枚 1.嘔甚者,加陳皮、半夏、砂仁以降逆止嘔; 2.頭痛甚者,加川芎、當歸以養血止痛, 3.寒甚者,加附子、干姜以溫里散寒; 4.吞酸嘈雜,加烏賊骨、煅瓦楞子以制酸和胃。 頭痛腦戶覺冷,項背惡寒,名為“腦風”。時作時止,痛連眉梢,常如牽引狀,目不能開,頭不能抬舉,頭皮麻木 3神圣散加減;麻黃10克 細辛5克 全蝎10克 藿香10克本方可加川芎、白芷。蒿本為基礎方,治療偏寒頭痛者。如頭痛劇烈者,加蜈蚣、地龍、蟬衣。偏血虛者,加當歸、白芍。寒甚者,加桂枝、生姜。 2 風熱頭痛:頭脹而痛,甚則如裂。發熱惡風。面紅目赤。口渴欲引,便秘溲黃。舌苔黃,脈浮數 4輕證用桑菊飲加黃芩、梔子;桑葉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連翹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黃芩6克 梔子6克 生甘草2.5克 葦根6克 1..氣粗似喘,氣分熱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熱,是邪氣入營,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參。 3.若熱入血分,舌質深降,躁擾或神昏譫語,恐耗血動血,宜去薄荷、葦根,加生地、丹皮、麥冬、玉竹。 4.若肺熱甚,加黃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紅腫疼痛的,加玄參、板藍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腫痛,宜加剌蒺藜、蟬蛻、木賊、決明子。 頭痛證加減: 1. 若癥見高熱、口渴、鼻干、心煩、舌紅、少津等熱甚傷津之證,可加葛根以解肌,生石膏、知母、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2. 若咳嗽不爽,痰稠而黃,口渴咽痛,可于上方加川貝、瓜蔞仁、沙參等以化痰生津。 5重證用芎芷石膏湯加減;川芎10g、白芷10g生石膏15g菊花115g、藁本10g、羌活6~10g。牛蒡子 黃芩 連翹 當歸頭痛證加減: 1.風熱夾濕,頭痛且重,胸悶口渴者,加藿香、佩蘭、黃連等; 2. 發熱甚者,酌減當歸、蒿本、羌活用量,加金銀花、梔子; 3. 便干秘者,加少量大黃,以通為度; 4. 兼心煩急躁者,加丹皮、梔子、玄參。 若大便秘結,口鼻生瘡,腑氣不通,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苦寒降火,通腑泄熱, 6黃連上清丸加減;大黃12.5克 黃芩12.5克赤芍12.5克荊芥穗12.5克 生梔子7.5克連翹7.5克當歸7.5克 薄荷7.5克 桔梗7.5克 元參7.5克 黃連7.5克 石膏7.5克 菊花7.5克 川芎7.5克 天花粉6克 甘草6克 黃柏6克臨床: 1. 若見發熱咽痛,可加金銀花、板藍根清熱利咽。 2. 牙齦紅腫疼痛,加知母、牛膝瀉火清胃、導熱下行。 3. 兩眼紅赤作痛,加車前子、蟬衣清膽疏邪 。 4. 小便黃赤,加木通、生地清心利尿。 若在夏令,多挾暑濕,臨床表現為發熱較高,有汗而熱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多濡數, 7新加香薷飲加減;香薷6克 銀花9克 鮮扁豆花9克 厚樸6克 連翹6克 1.暑熱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熱解毒; 2.里熱熾盛者,可加大黃以清熱瀉火; 3.濕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濕利水。 若在秋季,多挾燥邪,癥見頭痛發熱,咽干口燥,脈略數者,治宜疏風清燥熱, 8桑杏湯加減;桑葉3克 杏仁4.5克 沙參6克 川貝3克 香豉3克 梔皮3克 犁皮3克 1.若表邪郁閉較重,癥見惡寒無汗,發熱者,加薄荷、荊芥以增強疏表發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蓮草以涼血止血; 4.皮膚干燥,口渴甚者,加蘆根、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頭痛急性發作而伴有雷鳴之響者,稱“雷頭風”。癥見頭痛伴有雷鳴聲響,頭面起核塊腫痛,憎寒壯熱。此為濕熱毒氣上沖,擾亂清竅。 9清震湯;升麻10克、蒼術10克、荷葉半張 1血管神經性頭痛 本方加天麻、丹參,可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所致的偏頭痛。 2如頭痛劇烈,加藁本、白芷,肝陽、肝火甚,加龍膽草、夏枯草、鉤藤;頭痛如錐,加川芎、丹皮、赤芍。 3腦外傷后遺癥 本方加黃芪、地龍,可治療腦震蕩、腦挫傷等所致的后遺癥。 4如頭暈,加杞子、菊花、桑椹子,頭痛劇烈,加蜈蚣、全蝎,體虛,加黨參、黃芪、黃精。 ‘ 10普濟消毒飲加減;黃芩15克 黃連15克 人參3克 橘紅6克 玄參6克 生甘草6克 連翹3克 板藍根3克 馬勃3克 牛蒡子3克 炒白僵蠶2克 升麻2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1.臨證若見表證明顯,里熱不重的,可酌減黃芩、黃連用量,加荊芥、防風、蟬蛻、桑葉等。 2.若表證已罷,邪從火化,里熱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銀花、青黛等。 3.若里熱盛而燥結者,加大黃、枳實、玄明粉。 4.腫硬難消者,加牡丹皮、貝母、赤芍、絲瓜絡、夏枯草、橘皮等。 5.兼有睪丸炎者,加川楝子、龍膽草。 3 風濕頭痛:頭痛如裏。肢體困重。納呆胸悶,大便溏瀉。小便不利。苔白膩,脈濡。 11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6克 獨活6克 藁本3克 防風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荊子2克 1.如經中有寒濕,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漢防已5克,輕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則加川烏3克。頭痛證加減: 1. 若伴嘔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以降逆止嘔, 2. 若見煩悶、納呆、口苦粘膩,小便黃,苔黃膩,脈濡數,此為濕郁化熱所致,可加黃芩、黃連、黃柏、半夏以清濕熱。 3. 如見胸悶腹脹,四肢困重,納差,大便溏瀉,可加蒼術、厚樸、陳皮、枳殼等以燥濕和中。 若癥見喘咳痰多而胸悶,咯出不爽,惡心,納呆,舌苔白膩,脈滑,此為內有痰濕,外受風濕所致,祛風勝濕,祛痰平喘12二陳湯或三子養親湯;半夏6克 陳皮3克 茯苓9克炙甘草2.4克生姜6克紅棗2枚炒白芥子9克 炒蘇子9克 炒萊菔子9克 1.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術、白術;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 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 8.風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化痰; 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細辛等,以溫化痰飲; 11.氣痰加枳實、厚樸等,以理氣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化痰。 13.苔膩,痰濕盛,加川樸燥濕化痰。 14.痰多氣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肅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滯為主,則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細辛、半夏等以助溫化寒痰。 B 內傷 1肝陽頭痛: 13天麻鉤藤飲;天麻9克,鉤藤15克,石決明15克,梔子9克,黃芩9克,牛膝15克,杜仲12克,益母草15克,寄生15克, 夜交藤9克,獲神9克,生龍牡各30克。 2 腎虛頭痛: 14大補元煎 ;人參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當歸6~9克(若泄瀉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若腎陰虛 15知柏地黃丸;知母 40g 黃柏 40g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若頭痛而畏寒,面白,腎陽虛,四肢不溫,舌淡,脈細而緩-- 16右歸丸;熟地黃240克,炒山藥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膠(炒珠)120克、制菟絲子120克、 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當歸(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或金匱腎氣丸 【組成】 ( 熟地24 淮山12 山萸12 丹皮9 茯苓9 澤瀉9 桂枝3 附子3) 3 血虛頭痛: 17加味四物湯.組成】熟地黃15g 白芍藥10g 當歸12g 川芎8g 桃仁6g 紅花6g 4 痰濁頭痛:半夏白術天麻湯【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術9克,茯苓9克,橘紅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3枚。 5 瘀血頭痛: 18通竅活血湯【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紅棗7個(去核) 紅花9克老蔥3根鮮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絹包) 四、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芎菊上清丸(強字牌,北京中藥二廠):每次1袋,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用于外感風熱之頭痛鼻塞等癥。 (2)川芎茶調丸(松年牌,康利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每次3--6g,每日2次,飯后清茶沖服。用于風寒頭痛,惡寒發熱。 (3)正天丸(999牌,南方制藥廠)。每次6g,每日2~3次,15天1療程。用治各種頭痛,尤其瘀血性頭痛效佳。 (4)太極通天液(太極牌,四川太極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0ml,每日3次,15天為1療程。用治各種類型頭痛,改善中風后遺癥。 (5)血府逐瘀口服液(敖東牌,延邊敖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每服1支,每日2~3次。用于瘀血頭痛。 (6)牛黃降壓丸(回生牌,天津達仁堂制藥廠):每次1~2丸,每日2次。用肝陽上亢,肝火痰熱內擾之頭脹痛,頭暈目眩者。 (7)牛黃寧宮片(海洋牌,大連中藥廠):每次2"--4片,每日3次。用于治療由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高熱神昏、驚風抽搐等癥。 (8)鎮腦寧(東寶牌,通化制藥廠):每服2片,每日3次。用于肝陽化風夾痰瘀內阻之頭痛。 2.單驗方 (1)治風寒頭痛方 ①蒼術、細辛、白芷各lOg,共為細末,每服6g,日2次。 ②川芎、蔓荊子各lOg,水煎服,日2次。 、 ③制川、草烏各6g,白芷、僵蠶各6g,生甘草9g,研細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綠茶送服。用治頑固性風寒頭痛效佳。 (2)治肝陽頭痛方 ①夏枯草30g,菊花18g,川芎15g,草決明15g,水煎服,每日分3次服。 ②槐花lOg,菊花lOg,白蒺藜lOg,水煎服,日2~3次。 (3)治頑固性頭痛、偏頭痛方 ①全蝎、蜈蚣各等份,共為細末,每服29,日3次。 ②川芎、白芷各15g,大頭魚魚頭1個,文火燉40分鐘,飲湯。對偏頭痛療效尤佳。 (4)氣血虛頭痛方 黃芪40g,當歸18g,川芎18g,牛蒡子20g,水煎服,日2--.3次。 驗方 1.羌活、防風、紅豆各等份為末。吹鼻取嚏,風寒頭痛立止。(《玉機微義》) . 2.川芎3克 茶葉6克,水煎5分鐘,飯前熱服,治風熱頭痛。(《簡便方》) 3.荊芥穗、石膏等份為末,每服6克,清茶調下,治風熱頭痛.(《永類鈐方》) 4.。散偏湯。;川芎30克 白芍工5克 白芷3克 郁李仁3克 治偏頭痛。 5.烏星散;制川芎、南星、細辛、地龍各3克,菊花6克,冰片o.9克,先煎川芎、 南星、細辛、地龍四味, 菊花最后入,稍煎即成,分兩次服,冰片另研極細,分做兩份,臨服藥時沖入一份,服后略休息,頭痛即止。 主要治陽氣虛損,清陽不足于上的頭痛。 6。地膚子同生姜研爛,沖酒熱服,取汗即愈,治雷頭風腫。(《圣濟總錄》) 7.鮮旱蓮草擰汁滴鼻中,治偏頭痛。(《圣濟總錄》) 8.制南星一兩,荊芥葉一兩為末,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姜湯下二十丸,治風痰頭痛不可忍。《濟生方》) 9.大栝蔞一個,去瓤研末,放入碗中,用熱水泡之,去滓服,治風熱頭痛。(《圣惠方》) 10。白芷、黃芩酒炒等份為末,每服6克清茶調下,治眉棱骨痛。(《丹溪纂要》) 3.藥物外用及局部用藥 風火頭痛或陽虛寒凝頭痛,可選用川芎lOg,細辛3g,白芷3g,冰片0.3g,研末取少許塞鼻,每日 3--4次。 陽虛寒凝頭痛,可用川烏20g,桂枝lOg,細辛lOg,白芷lOg,煎水熏洗疼痛部位。 4.針灸療法 (1)外感頭痛:巔頂部痛者,取百會、通天、阿是穴、行間等穴;前頭部痛者,取上星、頭維、阿是穴、合谷穴;后頭部痛者,取后頂、天柱、阿是穴、昆侖穴。 (2)肝陽頭痛:取風池、肝俞、腎俞、行間、俠溪刺之。 (3)痰濕頭痛:取中脘、內關、豐隆、解溪刺之。 (4)氣血虧虛頭痛:取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刺之。 5.外治法 (1)推三點:所謂“三點”指神庭穴、頭維穴、太陽穴。推三點,即推此3點。其具體操作是先推神庭,用雙拇指交替,從頭發尖過神庭,入發際1寸,用力10次;然后推太陽,雙拇指分別用力按住太陽穴,用力推至耳尖為止;最后推頭維,方法同上。用此法治療頭痛,絕大部分立即緩解或疼痛暫消失,方法簡便可靠。 (2)用Ⅱ—A型心腦檢查治療儀治療:選用風池穴、角孫穴、第4頸椎或阿是穴,治療8分鐘后,頭痛可大部分暫緩解或消失。 【轉歸與預后】 外感頭痛,多屬實證,待風寒濕熱之邪解除,痛勢亦隨之減輕,以致痊愈。但有些病人,可因日久不愈,傷及經脈氣血,則表邪雖除,而頭痛仍在,甚可演為慢性頭痛,每因氣候變化等誘因而加重。內傷頭痛病程較長,多虛實夾雜,但辨證準確,恰當地遣方用藥,可以延長其發作周期,減輕發作程度,以致痊愈。一般在早期以痰濁、瘀血、肝陽亢逆等標實為主,常見肝陽上亢、瘀血阻竅、痰濁中阻等證。若因氣血陰陽受損,則可見氣血虧虛證,而氣血虧虛又每多兼夾痰濁瘀血。年老體衰或久病體虛頭痛病初即見腎精虧虛證,此類多治之不易。各證類間亦可相互轉化,如氣血虧虛證,由于氣血不足,不能奉養先天之腎精,日久則可轉化為腎精不足證。反之,腎精不足,不能化生氣血,則又可出現氣血陰陽俱虧之證。又如陰陽失調之肝陽偏亢,陽亢耗陰,日久及腎陰,進一步陰損及陽,出現陰陽俱虧。由于臟腑功能失調,痰瘀等病理產物內生,痰瘀相搏,作為重要的致病因素,可出現在頭痛的各個證類中,治療應予重視。 外感頭痛,經積極適當治療,一般預后良好。內傷頭痛若治療得當,可減輕緩解。若病久不愈,反復發作,癥狀重篤,影響工作及生活,多難于獲得根治。若失治誤治,妄用散風活血之品,亦可導致咽痛、乏力、婦女月經過多或再行及腹脹便溏等變證,不可不防。 【護理與調攝】 本病證一般不甚危重,應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控制情緒波動,以利氣血正常運行,防止頭痛發作。按時起居,保證足夠的睡眠與休息,適量增加體力勞動,不可過勞,減少腦力勞動。治療期間,嚴禁吸煙與飲酒,對于肝陽頭痛患者,禁酒更為重要。加強身體鍛煉,可任選太極拳、八段錦、游泳、慢長跑中的一項或二項進行鍛煉,以增強體質。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被,防止外感邪氣,避免冷風吹頭部及烈日曝曬頭部。 【預防與康復】 頭痛的發病率很高,病程長,反復發作,嚴重者多可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因此積極有效地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頭痛者應盡早明確診斷,積極治療。調整七情,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亦是預防頭痛的關鍵。常梳頭,將雙手指稍彎曲,呈耙子狀,大拇指分別放在兩太陽穴,雙小指在神庭穴附近,反復用力向后梳理。由輕到重12~16次,每日可反復進行多次,可調整頭部氣血運行,防止頭痛發作。生活應有節律,避免煙酒刺激,注意加強營養。避免接觸有刺激性的毒物、藥品等。 頭痛的康復包括飲食、藥物及體育鍛煉幾方面。 , 飲食方面,盡量少食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巧克力、奶酪及酒精類等,食療應根據頭痛性質、證候情況而予桑葉薄荷茶、桃仁決明菊花茶、天麻鉤藤白蜜飲(天麻20g、鉤藤30g、全蝎lOg)等等。 藥物康復常可選用川芎、白芷、白芍、白芥子、柴胡、郁李仁、香附、甘草煎湯代茶飲;或服用“鉤蝎散”,藥用炙全蝎、鉤藤、紫河車等份研末裝膠囊服;或以天麻丸配合杞菊地黃丸早晚分服。 體育鍛煉包括適度戶外活動、氣功、太極拳及保健按摩諸方面。按摩部位常選前額、太陽穴、百會、風池及沿疼痛部位循經取穴。 【醫論提要】 頭痛,首載于《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日頭痛……。” 《內經》將頭痛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或寒邪外侵,或下虛上實,或腸胃功能失調,致使經氣逆上,干于清道,不得運行,壅遏而作痛。《素問·奇病論》:“帝日: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曰何病?岐伯日: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名日厥逆。”《素問·五臟生成篇》:“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素問·通評虛實論》:“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張仲景對頭痛病因病機認識有了進一步發展,他認為風寒外襲,太陽經氣郁滯可致頭痛。《傷寒論·辨太陽病中》認為:“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陽明腑實,濁氣上攻,也可致頭痛,用承氣湯治療。 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痰飲病諸候·膈痰風厥》中認為:“膈痰者,謂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沖于頭,即令頭痛,或數歲不已,久連腦痛,故云鬲痰風厥頭痛,若手足寒冷至節即死。”這里已認識到風痰相結,上沖于頭,可致頭痛。李東垣認為,風寒、風熱、濕熱、痰濁或是阻滯經絡,或是上擾神明,以及氣血虧虛,髓海失養都可導致頭痛,他在《蘭室秘藏·頭痛論》中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朱丹溪認為:“頭痛多主乎痰,痛甚者多火……”,痰濁和火熱上擾是發病主要病理。 王肯堂認為外感六淫、七情內傷等都可導致頭痛,其病機是“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李用粹在《證治匯補·上竅門·頭痛》中還補充了食積頭痛和氣逆頭痛,他說:“因食痛者,噫酸發熱而惡食,……氣逆痛者,心頭挨痛,其癥胸腹脹滿,嘔吐酸水”。可見宿食積滯,濁氣上擾,氣機逆亂,循經上犯皆可導致頭痛。沈金鰲認為,腎虛髓海不足可致頭痛發病,張介賓則論述了陽虛頭目失于溫養也是發病的一個重要方面。葉天士認為,風火上逆是頭痛主要病機,尤其是陽虛濁邪阻塞,可導致氣血痹阻不通則痛。 張景岳認為,對外感頭痛主要是祛散寒邪,對于火邪頭痛,“雖各經皆有火,而獨惟陽明為最,正以陽明胃火,盛于頭面而直達頭維,故其痛必勝……”。治以白虎湯加澤瀉、木通、生地、麥冬之類。對于血虛頭痛,主要是水虧而虛火易動,火動則痛,治以滋陰,八味煎加減,火微者,六味、四物之類。對于陽虛頭痛,必有畏寒、倦怠、脈微細等癥狀,治以理陰煎、理中湯之類。他強調頭痛“亦有暫痛而虛,久痛而實者。”王肯堂在《證治準繩·雜病·頭痛》中論述了頭痛的證治,他認為熱厥頭痛宜清上瀉火湯,冬月大寒犯肺所痛用羌活附子湯,辛散太過頭痛用乳香盞落散,氣虛者用順氣和中湯,傷食頭痛宜治中湯,肝郁頭痛則沉香降氣散。并指出“東垣選奇湯治眉棱骨痛不可忍,神效。”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頭痛》中認為,氣上不下,厥而為痛者,宜芎烏散,暑痛者,宜香薷飲,因濕熱痛者宜清空膏,因郁熱痛者,宜安神散,傷食痛者,宜紅丸子、香砂枳術丸,元陽虛頭痛如破者,宜川烏去皮炮、全蝎糯米炒,等分為丸,每十五丸,有辛熱頭痛者,宜僵蠶末,熟水下二錢。陳無擇認為,“治傷風寒生冷,及氣虛痰厥,頭痛如破者”用芎辛湯(附子、烏頭、天南星、干姜、甘草、川芎、細辛)。嚴用和推崇蝎附丸治氣虛氣攻的頭痛。葉天士治療頭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認為“火風變動,與暑風邪氣上郁而為頭痛者,用鮮荷葉、苦丁茶、蔓荊、山梔等,辛散輕清為主;如陰虛陽越而 頭痛者,用仲景復脈湯、甘麥大棗法加膠、芍、牡蠣,鎮攝益虛,和陽熄風為主;如厥陰風木上觸,兼內風而為頭痛者,用首烏、柏仁、稽豆、甘菊、生芍、杞子輩,熄肝風、 滋腎液為主。”這些治療方法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醫案選粹】 案一 勞倦,虛熱頭痛,脈芤。當從柔養,節力是要。 首烏9g 鰲甲9g 秦艽4.5g 遠志4.5g 棗仁9g 生黃芪9g 白蒺藜6g 生地9g 茯神9g 陳皮2.4g 白豆蔻1.8g (選自《清代名醫何鴻舫醫案》) 案二 穆文藻患頭痛,入醫院包治,西醫以冰冰之,頭痛益劇,口吐白沫,手足冷過肘膝,于是抬回穆莊,延余往診。當時中醫往診者,皆日真痛頭,不治之癥也。予察其脈遲細,當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附子 細辛 (選自《溫熱經緯》) 案三 張姓婦女,43歲,頭痛已歷2載,時作時輟,發時前額劇痛,目脹,夜難安寐,脈弦滑,舌質紅,苔薄黃,曾經西醫檢查,無器質性病變,診為“神經痛”,脈證互號,斷為肝陽頭痛。肝開竅于目,公目脹如此,仍肝陽上亢之明征,治從清泄肝陽著手,似無不合。藥用石決明、紫貝齒、天麻、鉤藤、菊花、石斛、白芍、白蒺藜、桑葉、丹皮等,出入為方。先后兩診,詎料服之6劑仍不應。三診服羚羊角粉吞服,亦無寸功。轉而細想,泄肝潛降,乃治頭痛之常法,用之不應,必有舛錯。細細詢問,得知其痛以眉棱為甚,且晨起口有穢味,大便經常干結,察其舌,根部黃膩,如此細究,始得其真。夫眉棱屬陽明,陽明者胃府也,今大便干結,陽明郁火上蒸,所以致痛。治不清降陽明,徒泄厥明,故而無效。辨識既明,處方遂定,改用: 大黃9g 玄明粉5g 枳實6g 葛根12g 石膏30g 竹葉12g 甘草6g (選自《王氏醫案》) 【現代研究】 頭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近10余年來關于頭痛的中醫藥臨床研究取得一定進展。現簡述如下: 一、病因病機研究 近10年來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對頭痛病因病機的研究進一步深化。多數學者認為頭痛的主要致病因素為風、火、痰、瘀、虛;其病位在腦,涉及肝、脾、腎等多臟腑器官,提出肝陽化風、痰瘀阻竅、氣血虧損、肝腎不足為頭痛的主要病理機轉(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 二、證候分類研究 1.按病因病機分:認為肝脾腎功能失調為病之本,是發病的基礎。風火痰瘀為病之標,急性發作期多見。因而將證候分為肝陽上亢、肝郁化火、痰瘀互阻、營衛不和、氣血虧虛、肝腎虧損等類型。統計分析表明,肝陽上亢或肝風上擾,痰瘀互阻為臨床最多見的證類。 2.按頭痛病期分:分為發作期、間歇期。而發作期又分為風痰阻竅、血瘀氣滯、肝郁化火等證;間歇期又分為脾虛痰阻、肝腎陰虧、脾腎陽虛等證。結合臨床演變過程,又可分為先兆期、急性期、緩解期、恢復期等。 3.按西醫病名分類:重視辨證與辨病結合,探討頭痛的自身發展變化規律也是一種方法(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 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的研究 目前關于頭痛的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尚不統一。從研究資料看,多數學者注重從發病形式,疼痛的部位、性質、癥狀及客觀指標等方面綜合判定。一般認為,頭痛診斷指標為:①具有反復發作的病史,每次持續10分鐘、數小時或數天。②發作時在一側或雙側或全頭部,其性質屬跳痛、脹痛、針刺樣疼痛等,疼痛劇烈時伴惡心、嘔吐。③發作前可有眼前閃光、發黑等先兆癥狀。④結合腦電圖、腦血流圖以及實驗室檢測等(天津中醫,1995,<6):20~22)。 在療效評定方面,許多學者重在強調近期療效,結合隨訪及觀察遠期療效。目前的療效評定標準大致分為:①痊愈或基本痊愈:頭痛及兼癥完全消失,停藥半年至1年無復發者。②好轉:頭痛及兼癥基本消失,停藥半年至1年有復發,但發作次數減少,疼痛程度減輕者。③無效:治療后疼痛癥狀無好轉(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 四、辨證與辨病治療研究 (一)辨證論治研究 近10年來,許多學者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探討辨證治療頭痛規律,取得一定效果。陳明信以疏風活血養血為大法,風寒型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風熱型以桃紅四物湯加黃芩、生石膏、防風、白芷等;痰濕型以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肝腎陰虛型用杞菊地黃丸合桃紅四物湯;瘀血型以血府逐瘀湯加雞血藤、羌活、獨活、白芷。在報告的147例中,治愈65例,顯效53例,顯效以上共118例,占80.3%,好轉19例,總有效率93.12%。又創制具有消風、散瘀、祛濕、止痛作用的正天丸,由川芎、當歸、生地、桃仁、紅花、防風、羌活、獨活、細辛、鉤藤、白芷、澤瀉等組成,經廣州中醫學院等4個科研、醫療單位350例的臨床驗證,其治愈率達33%,總有效率為98%,療效顯著優于天麻對照組(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9<9>:5634--565)。胡慶鐵總結血管神經性頭痛辨證治療經驗,認為多由風邪上犯,痰濁上擾,厥陰寒氣上犯,肝郁、肝火上炎,瘀血阻絡,陰虛、氣虛,肝陽上亢引起。立治頭痛九法,分別為祛風止痛法,祛痰化濁法,溫陽散寒法,舒肝解郁法,清肝瀉火法,活血祛瘀法,滋陰養血法,益氣升提法及平肝潛陽法。臨床辨證九法化裁,療效滿意(新中醫,1997,<10>:60,---.61)。 (-)專病專方的研究 ’ 1.以古方為規矩,合今病則變通歷代醫家對頭痛研究頗為深入,創立了許多富有療效的治法方藥,當今學者師承前人,以古方法今病,取得較好的療效。代表方劑有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鎮肝熄風湯、半夏白術天麻湯、吳茱萸湯等。袁桂生報道以王清任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62例,結果治愈31例,占50%,好轉27例,總有效率為93.5%(湖北中醫雜志,1991,<1>:16~17)。周玉中將95例患者,按1988年國際頭痛學會提出的分類和診斷標準,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50例,對照組45例。二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方面無顯著差異(P>o.05)。治療組予血府逐瘀湯加引經藥;對照組予尼莫地平40mg、谷維素及安定治療,8周為一療程,結果治療組痊愈34例,顯效11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痊愈20例,顯效11例,總有效率68.8%。二組痊愈率及總有效率差異明顯(P<o.05);治療組血流變學檢查結果用藥前后在全血比粘度、血漿粘度、還原粘度、紅細胞壓積諸項均有顯著改善(P<0.01)(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15<7>:438)。還有用鎮肝熄風湯治療血管性頭痛取得滿意效果的報道(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9>:563)。 2.以法組方,創立新方藥許多學者根據多年臨床實踐,創立許多治法,提煉、摸索出不少有效方藥,現依法概括如下: (1)平肝熄風法多數學者指出風邪為頭痛的主要致病因素,肝為風木之臟,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肝風上擾,阻遏清陽,為頭痛主要病機。認為平肝熄風為重要治法。代表方有川芎定痛飲、顱痛飲、頭痛舒、芎牛琥珀湯、柴胡川芎飲等。汪文強認為本病多由情志失調,郁而化火,肝風內動,或木火傷陰,腎水不足,肝陽上亢,自擬平肝解痙湯,治療162例,其中痊愈65例,占40.1%,好轉87例,總有效率為93.89%(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8):470)。 (2)活血化瘀法范吉平對近10年治頭痛方藥進行統計,以使用次數多少來決定先后次序,結果川芎、當歸、赤芍、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排在前20位,其中以川芎應用最為廣泛,可謂治頭痛第一要藥,許多學者力主本品宜重劑投入,常用量20~30g,多則至50g,常與牛膝配伍,或可與生地、白芍相伍,以防辛燥、升散太過(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黃慶區以川芎皂角湯治療頑固性頭痛24例,藥用川芎30一-50g,丹參40g,紅花lOg,皂角15g,細辛6~8g,天竺黃15g,白芍20g,桔梗12g,澤瀉12g,全蝎12g,黨參20g,白術15g,云苓20g,認為久病入絡,痰瘀互阻為主要病機,痰瘀并治同時還注重脾胃功能,結果顯效14例,占58.3%,總有效率95.8%(北京中醫,1997,<2>:27)。樸志賢自擬化瘀止痛湯為細末,每服109,日3次,連續1~4周,在治療97例中,治愈37例,顯效25例,好轉29例,總顯效率63.9%,總有效率93.8%,止痛效果迅速,多數病人在10劑內獲效(吉林中醫藥,1991,(5):14)。高文武用大隊蟲藥破瘀搜風止痛,自擬復方地甲猥蟲湯,治療偏頭痛240例,基本痊愈218例,占90.8%,好轉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5.8%。追訪1~3年,僅24例復發,若按1年不發為治愈,其實際治愈率也在80%以上,遠期療效較為滿意(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8(11>:653~655)。 (3)健脾化痰法簡文歐以健脾益氣、祛風止痛為法,治療氣虛者34例,方用補中益氣湯加藁本、白芷、川芎、細辛,總有效率為100%(中醫雜志,1983,<8):42~43)。吳樹忠自擬芎芷二陳湯治療頭痛60例,治愈43例,占71.7%,總有效率為80%(北京中醫,1985,<3):33)。 (4)溫陽化濁法郭忠民用扶陽化濁法治療慢性頭痛50例,痊愈12例,占24%,總有效率為80%。對古有“細辛不過錢”之說,近年來許多學者在運用溫陽化濁法治頭痛臨床實踐中,已突破這一用藥習慣,從資料統計看,細辛用量在15~209者不乏其人,認為重劑細辛止痛效果尤佳(江西中醫藥,1989,(4>:28~29)。何永田對細辛進行家兔毒性實驗后指出:熱煎后細辛毒性減低,大劑量應用,具有鎮痛作用。治療陽虛頭痛,劑量從39逐漸至309,入湯藥煎服,取得了很好療效,未發現毒副作用。但對陰虛內熱,素有高血壓病史,腎功能減退者,無論煎劑、散劑均應慎用(浙江中醫雜志,1981,(2>:70~72)。 (5)活血祛風法謝煒認為頭風病共同的病理因素為風、瘀、濕、虛,主張疏風活血、祛濕補虛為治療大法,在報道的用痛必克丹治療341例頭風病(偏頭痛243例,混合性頭痛48例,肌收縮性頭痛31例,外傷后頭痛19例)中,基本恢復率34.6%,總有效率98.2%。蔣森用活血搜風湯治療偏頭痛58例,并設西藥對照組,治療組藥用川芎、白芍、赤芍、紅花、全蝎、蜈蚣、天麻、細辛、甘草。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 照組(P<o.05),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o.05)。認為本方有顯著止痛效果(新中醫,1995,(2>:27~28)。周英豪用活血平肝熄風祛痰法治療血管性頭痛119例,結果臨床控制24例,顯效55例,有效30例,總有效率91.6%,實驗研究對患者5-HT、TXB。、PGF…PGE。等指標觀察表明,該藥對上述指標有雙向調節作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4):53~54)。 (三)外治法研究 有報道用溫經散寒中藥額顳部外敷治療偏頭痛,藥用艾葉、生姜、蔥白、小麥搗碎成糊狀,每晚9時加熱至50。C左右,置布帶上,使藥覆蓋額顳部,次晨取下,發作時連續用3夜,治療20例療效滿意(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15<9>:562~563)。 (四)劑型改進的嘗試 由于口服湯藥對遷延日久,反復發作且較急者有一定困難,許多學者對劑型改革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針劑研究受到重視。王莉用川I芎注射液治療偏頭痛67例,顯效25例,占37.3%,有效3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5%。有學者開展清開靈注射液治療頑固性頭痛的研究,用于肝風夾痰瘀上擾清竅的頑固性頭痛,可以取得良效(云南中醫雜志,1984,(8>:43)。李金田報道用“頭痛立安”速效滴鼻劑治療頭痛40例,主要藥物有川芎、冰片等。結果用藥10分鐘內頭痛止者30例,11~30分鐘內頭痛止者7例,總有效率92.5%,且藥效多能持續數小時以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4>:35~36)。 沖劑、片劑、口服液等成藥劑型使用方便,亦廣受歡迎。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中醫內科辯證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