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傷寒論讀書筆記[1]

     johnney908 2014-05-05
    傷寒論讀書筆記欲發表:
    拙作《村醫應診隨筆》已在本網站發表完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繆誤之處在所難免,望各位看到本書的讀者,多提寶貴意見,以便于我修改和提高。至于部分網友催促早日出書,我十分感謝網友們對我的信任和鼓勵,因本人還有部分醫案尚未整理,已發表過的文章,也需要一點時間得到信息的反饋。本人已過花甲之年,功名和利祿早已拋至腦后,平時寫點東西,發表點粗淺的看法,完全是為了對中醫事業的喜愛和興趣。發不發表,我要看看讀者的反應,若大家認可,可考慮出版。若大家不認可,說明本人確實水平不行,書發表出來會誤人子第,對中醫事業也會造成損失,這樣就違反了我寫書的初衷,故暫時還不打算出版,望廣大支持本人出書的網友諒解。
    余自1968年加入基層衛生隊伍以來,臨床已四十余年,一生讀書不下二百余種,一路走來,唯獨對仲景學說情有獨衷,自認為對仲景之學所下功夫最多,在讀書、學習、臨癥過程中,寫下很多讀書筆記。在今天發表完畢的《村醫應診隨筆》一書中的第二章“經方應用”就是從本人整理的《傷寒論讀書筆記》中逐漸積累的經方醫案。從明天開始,我將要將本筆記在網上發表,廣大網友若有興趣,可一起參加討論,并多提寶貴意見。
                                       余澤運,2013年7月6日。


    第一章、概論
    第一節、《傷寒論》的一般介紹
    一、成書年代:東漢末年(公元150——219年)。
            作者:張仲景。
            仲景于公元2世紀前后寫成《傷寒雜病論》16卷,后人在整理過程中將其論外感熱病部分命名為《傷寒論》,雜病部分名《金匱要略方論》。
    二、整理過程:最初由晉.王叔和整理編排,凡10卷22篇。現通行本有:
            宋刻本:經宋.林億校正(由宋代校正醫書局林億、高保衡、孫奇等人校訂),并在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刊行,稱治平本《傷寒論》。至明.萬歷27年(公元1599年)趙開美將宋版《傷寒論》進行翻刻刊行,今稱此本為趙刻本。
            成注本:金.成無已在宋版《傷寒論》的基礎上全面作注,著成《注解傷寒論》,于金.皇統4年(公元1144年)刊行,稱為成注本。
            人衛本:《傷寒論校注》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郝萬山等教授以《翻刻宋版傷寒論》為基礎進行整理注解校勘,名《傷寒論校注》,于1991年6月出版刊行,是目前學習研究《傷寒論》的最佳版本。
            全書10卷,24篇,397條,112方,用藥84種。
    三、《傷寒論》的研究狀況:
            分為宋前、后兩個時期。
            (一)、宋前七家:
            1、王叔和《脈經》把傷寒進行整編,并對傷寒脈學有研究。
            2、孫思邈《千金方》按比類歸附法研究傷寒,開拓三綱學說。
            3、金.成無已《注解傷寒論》《傷寒明理論》為注解《傷寒論》的第一家。
            4、宋.朱肱《南陽活人書》強調六經為三陰三陽,并認為《傷寒論》不單治傷寒,還可治雜病。
            5、龐安常《傷寒總病論》強調時行溫病,為溫病學說開先河。
            6、宋.許叔微《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強調八綱辯證。
            7、郭雍《傷寒補亡論》。
            (二)、宋后分三大派:
            1、錯簡重訂派:代表者為:
            (1)、方有執《傷寒論條辯》
            (2)、喻昌《醫門法律》、《尚論》、《尚論后篇》。
            另有:張潞玉《傷寒瓚論》、《傷寒續論》;
            程應旄《傷寒論條辯直解》;
            章虛谷《醫門棒喝》、《傷寒本質》。
            2、維護舊論派:以以下幾人為代表。
            (1)、張遂成《傷寒論參注》;
            (2)、張志聰《傷寒宗印》;
            (3)、張令韶《傷寒直解》提出氣傳學說。
            3、辯證論治派:又分三小派。
            (1)、以方類證:
            柯琴《傷寒來蘇集》;
            徐大椿《傷寒類方》、《傷寒約編》。
            (2)、以法類證:尤在涇《傷寒貫珠集》。
            (3)、以經類證: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傷寒醫訣串解》;
            包誠《傷寒審證表》。
            總之,注解傷寒論出名的共400多家。
            四、《傷寒論》的研究方法:
                    1、以方類證法;
                    2、以法類證法;
    3、以因類證法:代表者是錢天來《傷寒溯源集》。
    4、以證類證法:代表者是沈金螯《傷寒論綱目》。
    5、以經類證法;
    6、以理類證法:為現行的本科教材分類法。
    現在以以證類證和以理類證法通行。
    第二節、《傷寒論》的淵源和成就
    一、學術淵源:來源于《素問.熱論》及《八十一難經》。
    二、主要內容:六經辯證論治。即把外感熱病發展演變過程中錯綜復雜的證侯加以分析、綜合、歸納為六大證侯類型。即:
    抗病力強,病勢亢奮——稱三陽——治以祛邪為主;
    抗病力弱,病勢虛衰——稱三陰——治以扶正為主。
    三、成就:      
    1、它是一本理論臨床相結合的著作;
    2、創立了六經辯證;
    3、奠訂了八綱辯證的基礎;
    4、為溫病學說的開端;
    5、體現了《內經》的治療八法;
    6、總結了漢以前的方藥,對祖國醫學的發展起承前啟后的作用。
    第三節、傷寒的含義
    傷寒有廣、狹義之分:
    1、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總稱。
    古代將一切外感熱病,均稱為傷寒。如《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五十八難》載:“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之五種的總稱。
    郝萬山教授認為,傷寒之寒應作“邪”字解。日本人中西惟中《傷寒之研究》說:“謂邪而為寒,蓋古義也”。可見,“寒”字古代就有“邪”字的意思,傷寒即指“傷邪”,此即廣義傷寒之原意。
    2、狹義傷寒:指外感風寒之邪、感而即發的疾病。即《難經.五十八難》之五種傷寒的第二種。
    感受風寒,主要是指寒,因風為百病之長,有“寒”必有“風”,故言“寒”必帶“風”。感而即發,是為了區別伏氣溫病。
    《傷寒論》即論述了廣義傷寒(作鑒別比較):又分述了狹義傷寒(重點論述)。
    3、本書所論傷寒,與西醫“傷寒”不同。
    第四節、《傷寒論》六經辯證的概念 一、六經的基本概念: 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傷寒六經是把外感病中錯綜復雜的證侯加以分析綜合。
    1、六經辯證是后世醫家對《傷寒論》中三陰三陽辯證的簡稱。
    三陰三陽是指陰陽氣量的多少。
    太陽——太者,大也。其陽氣量是三份,又稱大陽。
    陽明——明者,著也。其陽氣量是兩份,不如太陽之量大。
    少陽——少者,小也。其陽氣量最小,為一份。又稱嫩陽,稚陽。
    太陰——指陰氣量大,其陰氣量為三份。 少陰——其陰氣量為兩份。
    厥陰——厥者,盡也,極也。其陽氣量為一份,陰氣少到盡頭。
    2、三陰三陽在《傷寒論》中的含義: 三陰三陽在《傷寒論》中不是生理而是病理的概念。
    見下表:
    病位                病性        病變趨勢
    太陽:足太陽經,膀胱腑,體表。       陽證。        陽證初起。
    陽明:手足陽明經、腑。                陽證。        陽證極期。
    少陽:手足少陽經,膽腑、三焦。    陽證。        陽證后期。
    太陰:脾經,脾臟。        陰證                                陰證初期。
    少陰:手足少陰經、心腎兩臟。        陰證        陰證危重期
    厥陰:肝、心包經。        陰證        陰證—末期         —陽復
    二、傷寒六經和熱論六經的關系:
    1、傷寒六經繼承《素問》六經分證的概念和由表入里的傳變規律;
    2、充實(發展)了:合病、并病、循經傳、越經傳、表里傳、直中、首尾傳。
    3、區別:
    (1)、《素問.熱論》六經分證以經絡為根據,而傷寒六經則概括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2)、《素問.熱論》六經只論述實證、熱證,未談及虛證、寒證,且只提及汗下兩法;傷寒六經則論述寒熱虛實諸證,且治療八法具備。
    (3)、《素問.熱論》六經只作為分證綱領;而傷寒六經既為分證綱領,又為施治依據。
    三、六經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1、與經絡的關系:
    六經        循行特點        表現證侯
    足太陽        循行人體背部        頭項痛,腰脊強
    足陽明        循行人體前面        目赤,目痛,鼻干,腹滿痛。
    足少陽        循行人體側面        耳聾,胸脅苦滿。
    足太陰        入腹屬脾絡胃        腹脹滿。
    足少陰        咽干咽痛。
    足厥陰        上額會督巔頂逢        頭頂痛
    2、與臟腑的關系:
    (1)、陽與腑:足太陽膀胱經——小便不利,少腹里急。        
    足陽明胃(包括大腸)——腹脹痛,拒按,便秘。         
    足少陽膽——口苦,咽干,目眩。
    (2)、陰與臟:足太陰脾——腹滿,腹痛。         
    足少陰腎(心)虛寒,氣血不足——脈微細,但欲寐。         
    足厥陰肝——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食。
    四、六經辯證與八綱辯證的關系:
    八綱辯證是后世醫家從六經辯證中歸納總結出來的一種綱領性的辯證方法。但八綱辯證只是辯別病證屬性的大方向,并不能直接指導選方譴藥,而六經辯證則可以具體確定所選用的方藥。
    六經辯證中包含八綱分證:
    1、六經與陰陽的關系:
    (1)、六經中包含陰陽分證:三陽病多陽證,三陰病多陰證。
    (2)、六經的陰陽實質:
    從疾病性質上講:
    三陽重點分析表、熱、實——陽;         
    三陰重點分析里、寒、虛——陰。
    從邪正盛衰上講:
    三陽——邪盛,正氣不衰,病勢亢奮——陽;         
    三陰——正氣衰,邪不除,病勢衰減——陰。
    (3)、《傷寒論》對證侯的劃分,雖有六經的區別,但本質上仍離不開陰陽兩綱。如“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就是根據有熱無熱來辯別陰陽。
    2、六經與表里的關系:
    (1)、六經病包含表里分證:
    A、太陽為六經之表,其他五經為六經之里;
    B、太陽為三陽之表,陽明為三陽之里,少陽為三陽之半表半里;太陰為三陰之表,少陰、厥陰為三陰之里;
    C、太陽傷寒、中風為太陽之表,太陽蓄水、蓄血為太陽之里。
    (2)、六經辯證貫穿著表里辯證,六經的治則就是根據病位的表里來決定的。
    表證宜汗,里證宜下:即根據病位的表里及機體抗病機轉決定的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
    (3)、表里同病:
    A、先表后里的常法——如表熱里實,若誤用攻下,可致痞證等。如桂枝人參湯證,葛根芩連湯證,甘草瀉心湯證。
    B、先里后表的變法——如“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C、表里兼治的均衡法——表里俱病,緩急均衡。如大、小青龍湯,麻附細辛湯等。
    3、六經與寒熱的關系:
    (1)、六經病包含有寒熱分證:三陽病多熱證,但也有寒證;三陰病多寒證,但也有熱證。
    (2)、六經病的寒熱癥狀也是辯證論治的重點內容。
    太陽——發熱惡寒;
    陽明——不惡寒,但惡熱;
    少陽——寒熱往來;
    太陰——臟寒手足溫;
    少陰——無熱惡寒,肢厥形寒;
    厥陰——寒熱錯雜,厥熱勝復。
    (3)、診斷寒熱病理機制的規律——既要看到現象,又要看到本質。 如下利: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臟有寒。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
    4、六經與虛實的關系:
    (1)、六經病包含有虛實分證:三陽多實證,但也有虛證;三陰多虛證,也有實證。
    (2)、六經的虛實治則:三陽為實——祛邪為主。                        
    三陰為虛——扶正為主。                        
    虛實錯雜——攻補兼施。
    (3)、診斷虛實的規律:
    A、根據寒熱測虛實——如芍藥甘草附子湯證及調胃承氣湯證條文。
    B、脈證合參測虛實——如“下之后,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條。
    5、六經辯證與八綱辯證相輔相成: 如太陽表實——無汗脈緊;         
    表虛——汗出脈緩。
    五、六經病證傳變的一般規律:
    1、傳變:
    (1)、何謂傳變?
    傳:邪氣由此經進入彼經,叫“傳經”。如太陽傳陽明。               
    變:六經病失治或誤治后,使臨床證侯發生了變化,新的證侯不屬于六經病證,不能用六經正名來命名者,后世醫家稱其為“變證”。                                 傳變的病理基礎:臟腑經絡是一個統一整體。若正虛邪盛,則邪氣由表傳里,由陽入陰,屬邪勝病進;若正復邪退,則邪氣由里出表,由陰轉陽,屬邪衰病退。         
    壞病:凡是反復誤治所造成的變證,《傷寒論》稱其為“壞病”。         
    變證或壞病的治則:“觀其脈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辯證施治。        
    (2)、傳的一般規律——由表而里,由虛而實。        
    循經傳:邪氣依照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順序傳。         
    (但《傷寒論》并無陽明傳少陽的實例。)         
    越經傳:邪氣不依照上述順序,而越過一經或多經相傳。      
      表里傳:邪氣在互為表里的兩經之間相傳,如太陽傳少陰,陽明傳太陰。         
    直中:外邪不經三陽,直接入侵三陰而發病的,叫“直中”。                        
    原因:
    A、陽氣素虛,抗邪無力,病邪直入陰經而發病,(病情較重)。
    B、素體不虛,但感邪太重,外邪直中陰經,(治療得當,預后較好)。         
    首尾傳:太陽——厥陰。
    (3)、變:
    A、失治:失治不變——“太陽病10日已去┉”。        
    失治變——“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         
    B、誤治:包括誤汗、誤下、汗下倒置、誤吐、誤火等。
    (4)、傳變與否決定于:
    A、正氣的強弱:若正氣充盛,抗邪有力,則邪不內傳;反之則邪易內傳。         
    B、感邪的輕重:若感邪重而勢盛,則多內傳;邪衰勢微,則不內傳,或雖已內傳,亦可有外出之機。                 
    C、治療的當否:在發病過程中,治療的正確與否,關系到是否能截斷病程,及時治愈,也關系到疾病的傳經與否及傳經的趨向。      
      D、體質的強弱及宿疾的有無:      
    體弱者,病邪易傳,且多傳三陰;體強者,不易傳經,即便傳經,亦多傳三陽。有宿疾者,其傳經多與宿疾所在的臟腑有關。         
    2、合病并病和兩感:        
    兩經或三經的證侯同時出現,無先后次第之分者,叫“合病”。如太陽陽明合病,陽明少陽合病,三陽合病等。 合病常因邪氣太盛,動則侵犯數經。 一經證侯未罷,又出現另一經證侯,有先后次第之分者,叫“并病”。 合病和并病在《傷寒論》里,只用于三陽病,三陰經無合病并病。 兩感:表里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者,稱為“兩感”。如太少兩感。        
    第五節、六經病證的治則 《傷寒論》六經病證的治則,總的說不外扶正與祛邪兩方面,而且始終貫串著“扶陽氣”,“存陰液”的基本精神,從而達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1、祛邪:為瀉法,適用于實證。三陽為實熱,治以祛邪為主。
    太陽:經:表實無汗——開泄腠理。         
    表虛有汗——解肌調營衛。        
    腑:蓄水——化氣行水。         
    蓄血——活血逐瘀。 陽明:經——清。         
    腑——下。 少陽(半表半里)——和解。
    2、扶正:為補法,適用于虛證。三陰為里虛寒,治以扶正為主。
    太陰——溫中散寒燥濕。
    少陰:寒化——扶陽抑陰(四逆類)。        
    熱化——育陰清熱(黃連阿膠類)。
    厥陰——寒溫并用。
    3、扶陽氣:
    三陰——陽氣虛衰,陰寒內盛。三陰以扶陽為主,如四逆湯、附子湯等。 三陽亦然,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故“傷寒之法,法在救陽”。如太陽表證,肌表熱盛而不用寒涼清熱,其意在辛溫達表的同時,有固護陽氣的深意。
    4、存陰液:
    扶陽氣固然重要,但人體的功能活動和抗病機能的發生,必須有充分的物質基礎,故存陰液同樣重要,特別是陽邪盛時易耗陰液。如白虎湯之清,承氣湯之下,都有制止陽邪,保存陰液的積極作用。再如黃連阿膠湯、炙甘草湯都是存陰液的方劑。 《傷寒論》在治法的具體運用上,已包含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第二章、辯太陽病脈證并治

    第一節、概說
            太陽病,是人體感受外邪,正邪交爭于太陽范圍,引起太陽所屬臟腑經絡氣化等生理功能失常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
    太陽包括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下項,挾脊抵腰,絡腎屬膀胱。手太陽小腸經,起于小指外側,循臂至肩,下行絡心,屬小腸。
    膀胱主藏津液,化氣行水;小腸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
    太陽為六經之首,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為諸經之藩籬。外邪襲人,首犯太陽。郝萬山教授曾將本篇概說進行過系統總結如下:
    1、太陽病的部位:從《傷寒論》原文看,太陽病的病變部位為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腑,及太陽所主的肌表營衛。由于太陽主表,肺主皮毛,當體表受邪,表氣不利時,多會導致肺氣宣發肅降失調而見咳喘,故肺部疾患也可反映于太陽病證內。
    2、太陽病的成因:A、風寒外襲:是太陽病的主要成因。
            B、少陰之邪外出太陽:見于a少陰寒盛傷陽,陽氣恢復,陰病出陽,臟邪還腑,邪氣外出太陽;b少陰熱化證,正氣恢復,邪氣外出太陽。
    注:邪氣外出的是太陽膀胱之腑,而不是太陽之經或太陽之表。
    3、太陽的生理:太,大也,故又稱“大陽”、或“巨陽”。本意是強大的陽氣。《黃帝內經》里太陽是指小腸經、小腸腑和膀胱經、膀胱腑。《傷寒論》的太陽病,從原文分析主要指足太陽膀胱經、膀胱腑及體表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的病變。小腸經、小腸腑的病變未被涉及到。
    (1)、足太陽膀胱經:行于人體頭項后背,從頭至足,是人體循行路線最長,穴位最多,覆蓋面積最大的經脈。其脈上連風府與督脈相通,溝通了太陽和督脈的聯系;下絡腰腎而屬膀胱,溝通了太陽與腎的表里關系。督脈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腎藏元陰元陽,為陰陽之本。故太陽可借助督脈陽氣和腎陽的資助,而主一身之表陽。足太陽經別屬膀胱絡腎,散布于心,既加強了膀胱與腎的聯絡,也溝通了膀胱與心的聯絡,這就是太陽蓄血證出現如狂發狂等心主神志功能失常的原因所在。
    (2)足太陽膀胱腑:位于下焦,與足少陰腎相表里。膀胱有藏津液、司氣化的功能。其司氣化功能表現于兩方面:一是陽氣的化生和輸布,膀胱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氣化,化生陽氣,通過膀胱經脈和三焦輸布于體表。二是參與水液代謝,通過膀胱氣化,一方面排出為尿,另一方面還可將一部分水液化生為津液而輸布上承,進而潤澤全身。
    (3)太陽陽氣:太陽陽氣的量為三份,在三陽中為最多,其陽氣敷布的部位主要在體表。其在體表的功能有三:一是溫煦肌表;二是管理汗孔開合,調節體溫;三是防御外邪。因太陽陽氣有衛外功能,又稱“衛氣”。
    因太陽陽氣有衛外之功能,故太陽主表。風寒之邪外襲體表,體表陽氣被傷,稱太陽病。又因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為衛之守,衛為營之使,營衛相將而不相離,共同完成溫養、濡潤體表和保護體表的作用。由于太陽病是風寒外邪損傷體表陽氣和營氣,故稱“太陽主表而統營衛”,因此太陽病也包括了營衛的病證。
    太陽陽氣的化生、補充和布達:
    太陽陽氣化生于下焦。膀胱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氣化的作用化生陽氣,并通過膀胱經脈和三焦向體表輸布。
    太陽陽氣補充于中焦。太陽陽氣在體表不斷消耗,必須依賴中焦脾胃所攝入的水谷精氣不斷補充能量。
    太陽陽氣宣發于上焦。太陽陽氣雖通過膀胱經脈向三焦和體表輸布,但要分布于體表,還要依賴上焦肺氣的宣發作用。
    由于太陽主表的功能是由眾多臟器協同完成的,而當肌表受邪,太陽陽氣被外邪所傷時,也可導致主表相關臟器功能失調,如肺氣不降的喘咳,脾胃升降失調的吐、瀉、食欲不振,或腎陽虛復感外邪的太少兩感癥等。
    3、太陽病的證侯分類和治法:
    (1)太陽經證:病變重點在經脈和體表,又可分三類
    中風:以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脈浮緩為主癥。以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調為基本病機。
    傷寒:以發熱惡寒,頭項強痛,無汗而喘,身痛腰痛,骨節疼痛,脈浮緊為主癥。以外邪襲表,衛陽被遏,營陰郁滯為基本病機。
    表郁輕證:以發熱惡寒,陣發發作如瘧狀,身癢、面赤為主要表現。以表證日久,表有小邪閉郁不解,營衛之氣不足為基本病機。
    (2)太陽腑證:屬太陽里證。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
    病在氣分—蓄水:以小便不利,渴欲飲水,少腹苦里急,并伴表證為主癥。病機為膀胱氣化不利,水氣內蓄。
    病在血分—蓄血:以小腹急結,硬滿疼痛,甚則如狂發狂為主癥。病機為表邪循經入里化熱,熱與血蓄于下焦。
    變證:失治、誤治,或臟腑偏盛偏衰,出現新的證侯,已不具備太陽病的特征——太陽病變證(從略)。
    太陽病類似證:——風濕、水飲、水氣、痰實,屬雜病。
    太陽病的治則:
    總治則:——辛溫解表。
    中風——調和營衛,解肌祛風——桂枝湯。
    傷寒——發汗解表,祛風散寒——麻黃湯。
    表郁輕證——小發其汗——桂麻各半湯或桂二麻一湯。
    蓄水——化氣行水——五苓散。
    蓄血——活血逐瘀——桃核承氣湯、抵當湯。
    變證治則:——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第二節、太陽病綱要
    一、太陽病脈證提綱:
    原文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提要:太陽病脈證提綱。
    語譯:太陽病,是指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典型表現的急性外感病。
    分析:太陽主一身之表,風寒侵襲,首犯太陽,使太陽經氣功能失常。
            脈浮——外邪襲表,正氣外浮而抗邪,氣血必充盛于表,脈象應之而浮。特點是輕取即得,重按少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即浮而有力)。
            頭項強痛——太陽經脈走項后,連腰脊。邪氣侵襲,太陽經氣不利,致太陽經循性部位的筋脈拘急,肌肉痙攣,故見頭痛伴頸項部拘緊不柔和。
             惡寒——風寒束表,郁閉衛陽,衛氣失于溫煦。
             此外,太陽病應見發熱,本條未將發熱列入,是因太陽病初起,發熱較惡寒出現晚之故,如第3條說“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但應知,太陽病初起發熱雖較惡寒出現晚,但一般是惡寒發熱同時存在。因此時為邪在太陽,正邪相爭,衛陽奮起抗邪,所以必現發熱。——惡寒與發熱并見,是太陽病的特征。
    辯證要點:惡寒(惡風),或伴發熱,頭痛連項,脈浮。
    總病機:邪束太陽,經氣不利,正邪交爭,營衛失和。
    二、太陽病分類:
    (一)太陽中風:
    原文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解詞:中風——指肌表被風邪所傷的證侯,與后世的中風偏癱不同。
    提要:太陽中風提綱證。
    語譯:太陽病出現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是太陽中風證。
    本證成因:風邪襲表。
    分析:本證的形成,與患者的體質有較大關系,即患者體質偏虛,腠理疏松,感受風寒外邪而成太陽中風證。本證主要表現為:汗出,發熱,惡風,脈浮緩。
    汗出——(1)風邪傷衛,衛外失固;
            (2)        風性疏泄,營陰外泄。
    發熱——風邪客表,衛陽抗邪,正邪交爭。
    惡風——A汗出毛孔疏松,不勝風襲;B衛陽不能溫煦。
            注:惡風為惡寒的另一種表現形態。一般說惡寒怕冷的感覺較重,隨時可見;惡風怕冷的感覺較輕,遇風時方覺怕冷。兩者常可并見,不可截然劃分。
    脈浮緩——緩為松緩之意,即相對無力的表現。因:A風性散漫不收;B汗液外出,脈失充。即浮主邪在表,緩主營陰傷。
    辯證要點:發熱,汗出,頭痛,惡風,脈浮緩。
    病機:外邪襲表,衛外不固,營不內守,營衛不和。
    注意:太陽中風證的兩個要點:(1)病機在郁閉基礎上兼有開泄;(2)雖屬實證,但正氣相對不足(并非虛,只是與無汗表實證相對而言)。
    (二)太陽傷寒:
    原文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解詞:(1)未發熱——為暫時未發熱,與無熱不同。
            (2)脈陰陽俱緊——陰指尺部,陽指寸部,即寸關尺三部脈都見浮緊。
    提要:太陽傷寒脈證提綱。
    語譯:太陽病無論是否已經出現發熱,一定出現無汗,惡寒,身體疼痛較重,伴有嘔逆,脈浮緊的,是為太陽傷寒癥。
    成因:寒邪襲表。
    分析:本證是感受風寒病邪而寒邪偏重的類型。其形成與患者體質有關,即患者體質偏壯,腠理致密,感受風寒易形成太陽傷寒證。本證主要表現為:無汗,惡寒,身體疼痛較重,脈浮緊。
    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風寒侵襲衛表,衛陽被束,溫煦失司,故初起即惡寒,為必然證。至于發熱遲早,與感邪輕重、體質強弱有關。
    體痛(周身疼痛)——太陽經氣受阻,營陰郁滯不暢,肌肉筋脈失于溫養。
    嘔逆——陽郁不宣,胃失和降。
    無汗——寒性凝斂,毛竅致密。
    脈陰陽俱緊——寒主收引,經脈拙急。緊即浮緊而有力。
    辯證要點:惡寒,頭身痛,無汗,脈浮緊。
    病機:風寒外束,衛陽被遏,營陰郁滯。
    太陽中風和傷寒的鑒別要點:在有汗無汗。
    (三)溫病:
    原文6(上):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解詞:(1)溫病——屬廣義傷寒之一。
    提要:太陽溫病的主證。
    語譯:太陽病出現發熱口渴而惡寒不明顯的,屬太陽溫病。
    分析:太陽溫病是感受溫、熱、暑、燥等熱性病邪而致的外感疾病。其典型表現為:發熱而渴,輕微惡寒(不惡寒)。
    發熱——外感溫邪或邪熱內蘊,正氣抗邪。本證發熱特別突出。
    渴——風熱陽邪,耗傷津液。本證口渴而喜冷飲。
    輕微惡寒(不惡寒)——感受陽邪,故輕微惡寒(與傷寒相對而言)。
    辯證要點:發熱,頭痛,口渴,不惡寒(或初起輕微惡寒),脈浮數。
    病機:溫邪襲表,化熱傷津,營衛不和。
            注:本證治宜辛涼解表。
    參考原文6(下):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解詞:(1)溫病——屬廣義傷寒之一。
            (2)脈陰陽俱浮——寸關尺均現浮而有力之脈象。-
            (3)失溲——指二便失禁。
            (4)被火——火指溫針、熏、熨等治法。
            (5) 時瘛疭——指陣發性四肢抽搐。
    提要:太陽溫病誤治后的變證。
    語譯:太陽溫病用發汗退熱之法,汗出后,身熱不減,以手按之,仍然灼熱者名為風溫。風溫之脈寸關尺均現浮而有力,身灼熱,自汗出,全身覺重,轉動時不靈活,終日昏昏嗜睡,鼻有鼾聲,舌本強直,語言難出,舌質紅燥少津。這一系列癥狀,都屬溫熱太甚,擾及神明,而陷入昏迷狀態。在此嚴重階段,若不速用清溫解毒退熱之法,必釀成劇變。
    醫者不知,反用辛溫發汗,劫津耗液,必變為壞病。若用下法,則液脫于內,而成小便不利,目直視而二便失禁。若用火攻迫汗,則火毒內攻,與水濕相結合,熱毒深陷,傷及營分,使血液瘀敗而身發黃色。若火攻劇烈,則毒熱內攻,擾動肝風,可發生驚癇、抽搐等癥,全身皮膚黃而晦暗,象火熏一樣。治法一逆,患者損傷雖重,尚可茍延時日,而治法再逆,則死期不久矣。
    誤治后的變證:分析:
    1、誤汗: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溫為陽邪,忌用辛溫發汗,誤則津傷熱盛,故身灼熱。
    脈陰陽俱浮——邪熱充斥于表里,鼓動血行。
    自汗出——陽熱內盛,迫津外泄。
    身重——A熱邪傷氣;B邪阻經氣;C熱傷津液,筋脈失養。
    多睡眠——熱邪內盛,傷及神明而神昏。
    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邪熱雍肺,呼吸不利,肺津虧而不用。
    2、誤下:
    小便不利——津本虧,誤下更傷津,化源枯竭。
    直視失溲——誤下傷及真陰,擾亂神明所致。
    3誤火:
    輕者,微發黃色——邪熱內盛,熏灼肝膽,膽汁外溢。
    劇者,如驚癇,時瘛疭——邪熱內盛,擾及神明,熏灼肝膽,引動肝風。
    若火熏之(面黃如煙熏)——熱毒深重,傷及營分,血液瘀敗。
    予后: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三、辯病發于陽、病發于陰:
    原文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解詞:(1)陽——指表、熱、實。
            (2)陰——指里、寒、虛。
    提要:辯外感病陰陽兩大證型的總綱。
    語譯:病人發熱與惡寒并見者,為病發于陽;無發熱而惡寒者,為病發于陰。發于陽的太陽中風癥七日愈;發于陰的太陽傷寒癥六日愈。以陽為奇數,陰為偶數故也。
    分析:
    發熱與惡寒并見——正氣抗邪外出,邪氣閉阻衛陽,邪正相爭持于表,故屬陽。
    邪在三陽,多為正盛邪實,正邪交爭,故發熱與惡寒并見。
    如太陽——發熱惡寒;陽明——但熱不寒;少陽——寒熱往來。
    無熱惡寒——因正氣虛弱,不能抗邪,邪氣內侵,衛陽不能行于肌表。屬里、虛、寒證。
    邪入三陰,人體抵抗力弱,正邪交爭不劇,故無熱惡寒。
    .注:本原則可以擴大到辯析一切外感病的陰陽屬性,根據惡寒是否伴見發熱來判斷人體正氣的強弱。發熱惡寒者,多為邪盛正實,病在三陽,以太陽為代表。無熱惡寒者,多為邪實正虛,病在三陰,以少陰為代表。這是由于寒邪傷陽,惡寒為常見之證。若惡寒主要是阻遏陽氣而致,則常與發熱并見;若惡寒主要是陽虛而致,則不伴發熱。
    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歷代注家有兩種觀點:
    一是以張隱庵為代表,認為病發于陽是病發于太陽,發于陰是病發于少陰。這種說法仍不能解決“發于陰,六日愈”的問題,因為少陰病六日也很難自愈。
    一種是以方有執為代表,認為風傷衛為病發于陽;寒傷營是病發于陰。也即病發于陽是太陽中風,病發于陰是太陽傷寒。起病即見發熱惡風寒的是風陽之邪傷人之太陽中風癥;起病先見惡風寒而后見發熱的,是寒邪所傷的太陽傷寒癥。
    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一般來說,太陽傷寒和中風,只要不發生合并癥或并發癥,六七日就可自愈。也即不管太陽中風或傷寒,其自然病程就是六七天左右。
    郝萬山說:“這里提出的六七日自愈的問題,是經大量臨床觀察得出的結論,體現了外感病病程的七日節律,也稱周節律。人體生理和病理的晝夜節律、周節律、月節律、四季節律、年節律等等,早在《內經》、《傷寒論》中就有記載,這些記載是從臨床觀察得來的概率,其中許多內容已經被現代研究所證實,并由此而出現了時間醫學等新的學說。而人體乃至生物體這些時間節律的形成,無疑和日月星辰的運動周期有關”。
    陽數七,陰數六,唐.孔穎達《尚書正義》說:“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數也。如此則陽無匹陰無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陰陽各有匹配,而物得成焉,故謂之成數”。可見七為火的成數,代表火;六為水的成數,代表水。《內經》說:“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火屬陽,故曰“陽數七”;水屬陰,故曰“陰數六”。

    四、辯傳變;
    (一)不傳:
    原因:1、正氣盛;2、邪氣輕;3治療得當。
    原文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
    提要:根據脈癥,辯太陽病傳與不傳。
    語譯:傷寒一日,是太陽病發生的時間,脈癥若無變化,說明太陽病仍然存在,沒有發生傳變;
    分析:脈靜——指脈象是太陽表證之脈,脈證相應。
    參考原文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分析:即傷寒得一段時間,不見太陽經以外的癥狀者,為不傳。
    參考原文270: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提要:辯傷寒不傳三陰的癥侯。
    分析:疾病是否傳入三陰,主要看胃氣的強弱。
    能食而不嘔——為胃氣和,不見三陰之癥,故曰“三陰不受邪”。
    (二)傳:
    原因:1、正氣虛;2、邪氣盛;3治療不當(包括失治、誤治)。
    原文4、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提要:根據脈癥,辯太陽病傳與不傳。
    分析:太陽病,過一段時間,出現嘔吐(少陽),煩躁(陽明)等癥,又見數急之脈,為疾病內傳。
    參考原文269、傷寒六七日,無大熱,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解詞:(1)陽去入陰——指表證傳為里證。
    分析:表證過一段時間,見體表無熱,又兼煩躁不安,為病邪已傳入里(即太陽以外其他五經)。
    注:《素問.熱論》認為熱病是計日傳變,即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仲景從實踐出發認為:太陽可以傳變,也可以不傳;傳:既可發生于第一天,也可發生于以后任何一天。判斷疾病是否傳變,關系到正確的辯證論治和對疾病的予后評價。同樣是太陽傳陽明,第一天傳的提示疾病發展快,不是正氣不足就是邪氣太盛;同時提示疾病容易發生猝變。第三、四天傳變的就輕些,更往后的就更輕。判斷疾病是否傳變,不能依據時間,而是依據臨床表現,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另一經的癥狀,就要按另一經病論治。
    結語:總之,傳與不傳是據病證而言,不是依據日數。

    五、辯太陽病欲解時:
    原文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解詞:(1)行其經盡——經,此處指太陽經。行其經盡,即邪在太陽經之勢已衰,太陽病的自然病程已經結束。
    (2)欲作再經——即邪在太陽本經將進入第二病程,即第二個七天,或邪傳他經,皆可叫“欲作再經”。
    提要:論太陽病的自愈日。
    分析:本條論述的是太陽病的自然病程。即太陽病如不發生合并癥或并發癥,又沒有發生傳經等病變者,其自然病程約六七天。頭痛,惡寒發熱,脈浮等癥七日以上而自愈,是太陽病的自然病程結束了,邪氣在太陽本經將盡,是太陽病自愈之期。
    欲作再經——太陽病至七日以上,其病不愈,或太陽之邪不衰,欲在本經進入第二病程(即第二個七天);或太陽之邪欲傳他經,都可稱為“欲作再經”。
    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針足陽明經穴作用有二:一是泄邪,削弱邪勢;二是振奮陽明之氣,防止太陽之邪內傳。因陽明為后天之本,陽明之氣旺盛,則全身正氣強壯,抗邪有力,邪氣就不容易傳經。此法泄邪、扶正一舉兩得,因而可達到“使經不傳”之目的。針足陽明之足三里穴,因此穴有強壯作用,以增強免疫力,抗邪外出。
    郝萬山說:《傷寒論》中有多條原文記述了外感病的七日節律,現代醫家也觀察到許多傳染病的病程存在著七日節律;在治療白血病所采取的骨髓干細胞移植的過程中,新生白細胞出現的時間存在著七日節律;器官移植后劇烈排異反應發生的時間存在著七日節律;正常人尿中激素的含量變化存在著七日節律;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和孕期也存在著七日節律┉┉因此,地球上生物體的生理和病理存在著七日節律的現象,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信而有征。
    原文9、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
    提要: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推論太陽病欲解的時辰。
    分析:太陽病解時為已午未三時——即上午9時至下午3時這一段時間。
    以上時間自然界陽氣最盛,人體得到自然界陽氣的幫助,有利于祛邪外出,使病自愈。
    原文10、風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解詞:(1)風家——易患太陽中風之人。
            (2)不了了——不爽快,不舒適。
    提要:虛人外感的自愈時。
    分析:體虛表氣不足,易患中風之人,當其患中風七日表邪解除以后,正氣尚難完全恢復,故仍有身體不爽快的感覺,需要繼續調養五日,待五臟正氣復原,才可痊愈,所以說“十二日愈”。
    總結:1、一般情況下,太陽病的自然病程大約六七天,而素體較虛,正氣不足者,則痊愈需十二天;
    2、太陽病七日不愈,或欲進入第二個七天的病程,或邪氣欲傳他經,都可針刺足陽明的穴位,首選足三里穴。
    3、太陽病邪解除的有利時間是中午前后。第三節、太陽病本證

    一、太陽中風表虛證:
    (一)桂枝湯證:
    原文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95、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解詞:(1)嗇嗇——形容惡寒而有畏縮狀。
            (2)淅淅——形容如寒風冷雨浸淋肌膚的感覺。
            (3)翕翕——形容象羽毛覆蓋在身上溫溫發熱(低熱)。
            (4)救——《說文解字》:救,止也。此引申為解除、祛除。
            (5)邪風——即風邪。
    語譯:太陽中風證,為風寒外邪侵襲,使衛陽郁閉而同時又不能正常固密。衛陽外出抗邪,浮盛于外則熱自發;營陰不能內守,外泄則汗自出。其表現為:時感陣陣畏縮怕冷而惡寒,如寒風冷雨浸淋肌膚而惡風,發熱熱勢不高而伴有肢體不能正常舒展之狀,并兼鼻鳴(即鼻塞、噴涕)干嘔者,用桂枝湯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提要:太陽中風表虛證證治。
    分析:陽浮而陰弱——既指脈象,又指病機。
            A、脈象:輕取見浮,故曰“陽浮”,沉取見弱,故曰“陰弱”;實際就是浮緩脈。
                    B、病機:風邪客表,衛陽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稱陽浮;營陰因汗出而受損傷導致不足故稱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衛陽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見發熱。其熱在肌表,故稱翕翕,這是表熱的特征。
    陰弱者,汗自出——營陰不能內守故汗出。
    惡風(寒):——衛氣為風寒邪氣所傷,失去了“溫分肉”的功能,加之汗出而肌腠疏松,經不起外來風寒之侵襲,故見惡風寒。
    注:本證惡風(寒),為陣陣而作,惡風(寒)較重,如冷風吹身一般,出現瑟縮之狀。
    鼻鳴——肺主氣,外合皮毛,風邪襲表,肺氣不利,故見鼻塞而呼吸不利,或打噴嚏,流鼻涕,都叫鼻鳴。
    干嘔——風邪襲表,正氣抗邪于表,導致里氣升降失常,胃氣上逆。此外還可見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下利或不大便。
    辯證要點:汗出,發熱,惡風(寒),頭痛,脈浮緩。
    病機:風寒襲表,營衛不調,衛開營泄。
    治法: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方藥: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現代用法用量:桂枝15g,芍藥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棗五枚。
    上五味,水煎分2次溫服,取微出汗,或食熱粥以助發汗。
    郝萬山教授強調:仲景用桂枝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每次服一升,即為一服。每次服用的藥量,也就是一次治療量,實際上是全方藥量的三分之一。
    方解:         桂枝——辛溫,發散在表之風邪,
    芍藥——酸寒,收斂外泄之營陰;
    生姜——辛溫,助桂枝以發散;
    大棗——甘溫,助芍藥以養營。
    甘草甘溫,補中以調諸藥。
    且桂枝配棗、草,辛甘以養陽;芍藥配甘草,酸甘以化陰。
    諸藥合用共奏調和營衛之功。
    注意事項:
    1、煎煮法:本方原書煎法:水七升,取三升,就是煎煮時間。即小火久煎,時間37分鐘。此方煮取3升,每次僅服1升,即原方劑量的1/3,這就叫一服。
    2、服藥法: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分別用以下服法。
    (1)常規服法:一日三次,一次一升(即原方劑量的1/3)。
    (2)見效停藥:服一次,若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盡劑。
    (3)不效繼服:病較重者,服后雖有汗亦可再服,并可縮短兩次服藥間隔(小促其間),可在半天內服完一劑(即在6小時內服完1劑)。病重者,一日一夜連續服藥。可服至2、3劑。
    以上服法其精神是中病即止,既要達到祛邪外出,又要避免過汗傷正。
    3、服藥后護理:
    (1)藥后啜粥:郝萬山認為:因桂枝湯發汗力弱,養正力大,若想達到發汗的目的,服藥后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用熱粥的作用有二:一是病人本有汗自出,津液已經不足,現在又要發汗,所以要喝粥,借谷氣以補充汗源;二是借熱粥的熱力助胃陽,進而鼓舞衛陽,使衛陽振奮而抗邪,達到汗出表解的效果。
    (2)溫覆取汗:郝萬山說:服藥啜粥后要溫覆,即加蓋衣被約2小時以保溫發汗。取遍身微似有汗為佳,切忌大汗淋漓。因汗多會傷正,正傷病必不除。對發汗程度的要求,《傷寒論》“辯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第十六篇”說:“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似縶縶然,一時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即A、汗出要周遍,使手足都見到汗;B、要出小汗,出微汗,汗出縶縶然;C、還要使汗出持續一定時間,即保溫發汗要達到一個時辰(2小時)。如果達到上述三點,才叫汗出透了,方可達到汗出熱退,脈靜身涼的效果。
    學習太陽病篇,重點之一是汗法的應用,而這里的發汗具體要求,具有普遍意義,適用于所有發汗的方劑。
    (3)藥后禁忌:一忌生冷、粘滑、肉面、奶酪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及不清潔、有不良氣味(臭惡)的食物。二忌小蒜、大蒜、韭菜、蕓苔、胡荽(五辛)、酒等辛散燥烈的食物,因這些食物或會損傷中陽,或會增加胃腸負擔,使正氣不能集中力量祛除表邪,以致表邪留戀不解。臨床常見患外感病后,不懂飲食禁忌,過早進食補品,反使熱病復發,飲食停滯,高熱持續不退。因為人體的正氣既要抗邪于表,又要入里消化這些不易消化的食物,顧此失彼,兩難照顧。故強調外感病后的飲食禁忌,有重要意義。
    現代研究:本方臨床應用極廣,可用于呼吸系病如感冒、流感、呼吸道炎癥等;消化系病如慢性腸炎、胃潰瘍、便秘等;循環系病如心律不齊、高血壓、低血壓及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所致的胸悶、心悸等;運動系病如頸、肩、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腰椎病、梨狀肌綜合征、肩周炎、慢性滑膜炎及肢體麻木疼痛等;神經內分泌病如自汗、盜汗、頭汗、半身汗、黃汗、無汗、失眠、多夢、滑精、夢交、脫發、神經衰弱、眩暈等;及婦科、五官科、小兒科等各科疾病。足見本方為秘陰和陽、內調脾胃,外調營衛,解肌祛風、溫通降濁、扶正祛邪的良好方劑,用于各科疾病,只要病機符合“衛強營弱”(營衛不和)者,均可用之。
    近年藥理研究證明,本方有如下功能:1、對體溫、汗腺、腸蠕動、免疫功能、心率、血壓均有雙向調節作用;2、抗病毒、抗炎、鎮痛及鎮靜;3、止咳祛痰;4、抗過敏;5、改善消化功能;6、改善心血管功能。
    按:陳明認為:桂枝湯證為營衛、氣血、陰陽、表里不和之證,臨床以汗出、畏惡風寒、脈弱為主要見證。用其在于調和營衛陰陽、通徹表里上下。其特征是:
    (1)、調和營衛,發汗而又止汗。桂枝證因營陰內弱,不濟衛陽,則“衛氣不和”,失于“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之功,于是汗出、畏寒、脈緩弱諸癥迭現,用桂枝湯以盡調和營衛之能事。且本方酸辛合用,寒溫一統,剛柔相濟,發汗中寓斂汗之意,和營中有調衛之功。俾營衛一和則肌腠解利,于是外邪得“汗”而解,汗出因“和”而止。故《湯液本草》說:“用桂枝發其汗,為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氣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發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2)、調和陰陽,解表而又治里。本方調和營衛,是以調理陰陽為本。其內含桂枝甘草湯,以辛甘化陽;又有芍藥甘草湯,而酸甘化陰。陰陽和,則表里皆和。故本方不但治外感,而且治雜病。徐靈胎說:“此湯表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
    (3)、調理脾胃,顧護后天之本。本方中桂、姜、棗、草有健脾開胃之功。脾胃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本方以調理脾胃中以達調理營衛陰陽之目的。“故無論外感、內傷,皆可取法以治之”。
    案1——產后感冒:
    李某,女,24歲。91年10月24日診。
    自訴:十天前生一女嬰,一切正常。昨夜因換衣感寒而發熱惡風,頭痛自汗出,鼻塞流清涕。診見:因惡風而緊復被,苔薄白,脈浮緩。體溫38.5度。證屬產后體虛,湊理不固,復感外邪。治宜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桂枝湯主之。
    桂枝15g,白芍15g,炙草10g,生姜15g,大棗15g。一劑。
    水煎溫服后啜熱稀粥一小碗,盡劑而愈。
    按語:產后發熱有因感染邪毒,血瘀,血虛,外感等,原因不同,治法各異。桂枝湯原為太陽中風表虛證而設,前賢較少用于產后發熱癥。近年來筆者細心觀察多例產婦,由于產后陰血驟虛,不能斂陽,常自汗出,若感受風寒,大多出現典型的桂枝湯證,服桂枝湯后多見卓效。(學友余傳廣醫案)
    案2——體虛外感:
    2012年元月3號。
    筆者素體表虛,活動后易出汗。仲冬氣侯驟冷,觸冒風寒,周身酸楚,鼻塞,微咳,惡寒,夜汗已三天,初服康太克無效,繼用桂枝湯,因原患糖尿病,遂仿張錫純法,用桂枝加山藥代粥湯。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2g,生姜15g,大棗8枚,生山藥40g。三劑。
    每劑水煎2次,頓服,服后未啜粥,溫覆1小時。
    初服1劑未汗,效不明顯。服第二劑時啜粥一小碗,臥床溫覆,約一小時許,全身微汗,身酸楚、鼻塞、惡寒頓除,感全身輕松,藥未盡劑而愈。
    按:桂枝湯方后解“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郝萬山教授認為:“用熱粥的作用有二:一是病人本有汗自出,津液已經不足,現在又要發汗,所以要喝粥,借谷氣以補充汗源;二是借熱粥的熱力助胃陽,進而鼓舞衛陽,使衛陽振奮而抗邪,達到汗出表解的效果”。 [22] 本案筆者初用山藥代粥未達目的,后遵原方用法,服后很快達汗出表解,一劑而愈之效。可見經方的應用,除注意方證相應,還要注意原方用法及注意事項,才能達到理想之效果。(余澤運醫案)桂枝湯的其他適應證:
    (1)凡是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寒者,均可用桂枝湯:
    原文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分析:郝萬山說:本條之太陽病,泛指一切表證,本條所論應是:無論中風、傷寒,亦無論經過治療與否,只要出現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這四個癥狀,就可應用桂枝湯。這是抓主癥,針對主癥用方的示范。
    (2)太陽病兼輕度里虛:
    原文4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分析:太陽病外癥未解,指發熱,惡寒,頭痛等表癥仍在,當發汗解表。脈浮為正氣抗邪于表,兼弱提示里氣輕度不足,故只宜用桂枝解肌發汗,不可用麻黃湯峻汗。
    提示:凡太陽病外證未解,無論有汗無汗,只要脈見浮弱,有正氣不足之象,不耐麻黃湯峻汗者,均可用桂枝湯調和營衛,扶正祛邪。
    (3)汗下后,太陽表證仍在者:
    15、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解詞:氣上沖——有人認為是胃氣上逆之嘔逆;有人認為是肺氣上逆之喘咳,視本條仲景單用桂枝湯,并未加用降逆之藥,因此“氣上逆”之說并不妥貼。郝萬山教授認為本條之氣上沖是指病機,“上沖”和“下陷”是相對而言。其氣指太陽陽氣。即太陽病下后,邪氣沒有內陷,太陽陽氣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表證仍在,故仍用桂枝湯解肌而調營衛。
    提要:太陽病誤下后,氣上沖的治法。
    分析:太陽表證當用汗法而反用攻下,非但表邪不解,反而更傷正氣。若正氣受傷較輕,表邪尚未內陷,正氣抗邪外出而出現氣上沖,仍可用桂枝湯解表。若正傷較甚而無力抗邪,就不會出現上沖,此時病已入里,不可再用桂枝湯。
    57、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解詞:(1)傷寒——即狹義之傷寒。
            (2)發汗已解——用麻黃湯發汗,癥狀已解。
            (3)煩——《說文解字》“煩,熱頭痛也”,可引申為心煩、煩躁、煩熱、發熱。在此為煩熱、發熱。
    提要:發汗后,余邪未盡而復煩,仍宜汗解。
    分析:半日許復煩——A余邪未盡,復聚而為病;B汗后體虛,復感外邪。
            脈浮數——即脈浮而躁動。
            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外邪復聚,仍宜解表,因前已發汗,腠理已開,不可再用麻黃湯峻汗,恐汗多生變,只宜用桂枝湯解肌調營衛即可。
    (4)非外邪所致之營衛不和: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以營行脈外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使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解詞:(1)營氣和——即營氣功能正常。
            (2)外不諧——外,指衛氣而言。諧,諧和,調和之意。指在表的衛氣不相諧和。
    提要:衛不與營和,常汗自出的證治。
    分析:病常汗自出,因其無發熱、惡寒、頭痛等癥,知非外感。——營衛不和,衛氣失固,開闔失司,腠理疏松,營陰外泄而自汗出。
    治法:復發其汗,令營衛調和,——汗出自愈。所謂“復發其汗”指病本有自汗出,而又用桂枝湯發其汗而言。由于桂枝湯不僅可以解肌祛風,而且可以滋陰和陽,調和營衛,用其發汗,可使衛陽復其衛外之職,營陰內守,營衛調和,故汗出自愈。
    注:臨床上只有自汗而無他證者,用桂枝湯;自汗兼氣虛者用玉屏風散。
    案3——自汗:
    呂某,男,45歲。2001年10月24日診。
    患自汗2年,久治不愈。起病因于感冒過于疏散,汗出過多,復感外邪所致。曾服玉屏風散、牡蠣散、生脈散等均不效。現每天稍一活動即汗出,伴見怕風,易感冒,稍冒風寒即鼻塞、噴嚏,診其脈浮而緩弱,舌淡苔薄白。辯為外感過于表散,衛氣失固,營不內守,營衛不和。治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
    桂枝15g,芍藥15g,炙甘草12g,生姜15g,大棗7枚。
    2劑,水煎服。服后啜粥微汗,并按桂枝法將息。
    服2劑微汗出,自汗即愈。后用原方減量加龍、牡,黃芪、白術以善后,2年后隨訪,愈后未發。
    按語:本證為外感過于表散,體虛復感外邪,風邪久留肌表,致營衛不和,腠理開闔失司所致。故治以桂枝湯解肌祛風邪而調營衛,外邪祛,營衛調則腠理開闔復常而愈。(余澤運醫案)
    54、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解詞:(1)臟無他病——指臟腑無病,里氣調和。
            (2)時發熱自汗出——指發熱自汗出時時發作,陣發發作。
            (3)先其時發汗——指在發熱自汗出發作之前發汗。
    提要;衛氣不和,時發熱自汗出的證治。
    分析: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是指發熱、自汗出,陣發性發作,其病機由于衛氣失和,營衛不調。衛陽得不到營陰的制約,則虛性亢奮而發熱;營陰得不到衛陽的護衛,則不能內守而汗出。
    治療:先其時發汗——即在證侯發作之前或發作間歇期,用桂枝湯發汗而達到調營衛、和陰陽之目的。先其時發汗意義有二:一是截斷病勢,減輕發熱汗出的發作程度;二是避免汗正出時發之,汗出過多傷正。
    按:以上兩條各從一個側面談,實為營衛不和,衛不護于營,營不內守而汗出,發汗使營衛調和則自汗可愈。
    以上兩條均為雜病而設。
    (5)病重藥輕,治用針藥并用法:
    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解詞:(1)風池——膽經穴,在枕骨粗隆直下正中凹陷與乳突連線之中點,兩筋間凹陷處。
            (2)風府——督脈穴,在后項入發際一寸處,枕骨與第一頸椎之間。
    提要: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當針藥并用。
    分析:反煩不解(服桂枝湯后,不見汗出病退,反見煩熱不解)——太陽邪氣較盛,服藥后,藥力不足以驅邪外出,反而激惹了邪氣的勢力,而致煩熱不解。
    治法:先刺風池風府——泄過盛之風邪,卻與桂枝湯調和營衛。
    這種針藥并用法,可提高臨床療效,值得借鑒。
    桂枝體質:
    黃煌在研究桂枝方證時,提出了“桂枝體質”學說,即通過望、聞、問、切來觀察患者的體型、皮膚、脈象、舌象等定出體型。“桂枝體質”即桂枝類方證出現頻度比較高的一種體質類型。
    外觀特征:體型偏瘦,皮膚比較白,紋理較細,肌表濕潤,肌肉較硬,腹部多扁平,腹肌比較緊張,目有神氣,唇淡紅或暗,脈象常浮大,輕按即得,舌體柔軟淡紅或暗淡,舌面潤,苔薄白。
    好發癥狀:易出汗,或自汗,或盜汗,或手足出汗,多寒冷、疼痛及心理刺激敏感,易傷風感冒,易腹痛,易心動悸,睡眠淺或多夢,易便秘,易肌肉痙攣等。
    本型外觀特征即典型之“文弱書生”型及象林黛玉的“弱不禁風”型。(二)、桂枝湯禁例:
    原文16、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解詞:(1)解肌——即解肌祛風,為發汗之緩劑。
            (2)識——即認識,注意。
    語譯:桂枝湯為解肌祛風之劑,發汗力不強,對太陽傷寒,衛氣郁閉重而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使用。一定要牢記這一戒律,不要失誤。
    提要:指出桂枝湯不要用于典型的太陽傷寒表實證。
    分析:發熱無汗脈浮緊的太陽傷寒證,當用辛溫解表的麻黃湯以開啟表閉。禁用桂枝湯——因桂枝湯發汗力小,養正力大,無啟閉發汗之力,且方中有芍藥酸斂陰柔,不利于衛閉營郁之證的解除。若傷寒表實證誤用桂枝湯,就有可能使表邪郁閉更重而釀成變證。
    參考原文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解詞:(1)酒客——指嗜酒之人。
            (2)甘——甜味之品。
    提要:濕熱內蘊者,禁用桂枝湯。
    分析:嗜酒之人多濕熱蘊郁中焦,阻遏營衛氣血,使營衛氣血失和,而見煩熱、多汗,周身酸楚,類似太陽中風證。若誤認為中風而錯用桂枝湯之辛甘而性溫之劑,使濕熱更盛,郁阻中焦,致胃氣上逆而出現嘔吐。
    參考原文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提要:毒熱內盛者,禁用桂枝湯。
    分析:病人能吐出膿血,必是原有內癰,可知其人素體內熱較盛,即使有發熱、多汗、身痛等類似太陽中風癥,當禁用桂枝湯——服之使邪熱更盛,造成變證。
    總結:
    1、太陽傷寒表實證禁用桂枝湯。
    2、濕熱內蘊禁用桂枝湯。
    3、毒熱內盛禁用桂枝湯。(三)風寒表虛兼證:
    1、兼經輸不利:
    原文14、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解詞:項背強幾幾——幾幾(音緊),如短羽之鳥,伸頸欲飛不能,指項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
    語譯:太陽病,出現項背強幾幾,又有汗出惡風的,當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
    提要:風寒表虛兼經輸不利的證治。
    分析:太陽病——具有太陽提綱證的癥狀。
            項背強幾幾(項強連及胸背,出現拘緊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
            ——A邪襲太陽之經,經氣不利;
            B邪阻經脈運行,經脈失養。
            反汗出惡風——太陽兼項背強急,多為無汗惡風,今汗出惡風,故曰“反”。提示:A與中風區別;B與表實證鑒別。
    辯證要點:發熱,汗出,惡風,項背拘緊固縮、轉動不靈。
    病機:風寒襲表,營衛不和,經輸不利,筋脈失養。
    治法: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升津舒筋。
    方藥: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四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現代用法用量:葛根20g,桂枝10g,芍藥10g,生姜15g,炙甘草10g,大棗4枚。
    上先煎葛根,后下諸藥,水煎分3次溫服。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方解:桂枝湯——解肌祛風,調營衛,
            葛根——解肌發表,升津舒筋。
    郝萬山教授說:“葛根在本方功用有三:一是升陽發表,增強桂枝湯發汗力量,故服本方不須啜熱粥來助汗;二是疏通經脈,祛除經脈邪氣,因葛根是藤本植物,有很好的疏通經脈之效果;三是升津液,鼓舞陽明津液的布達,滋津潤燥,以緩解經脈的拘急痙攣”。
    現代研究:現代多用此方治療感冒、頭痛、眩暈、面部偏側浮腫、面神經麻痹、重癥肌無力、多發性肌炎、胃痛、頸椎病、急性腸炎等。臨床以營衛不和、津液不布為使用對象。
    臨床體會:余澤潤用本方加減治療頸椎病上百例,神經根型加姜黃、木瓜、靈仙、桑枝、絲瓜絡、雞血藤;椎動脈型加黃芪、丹參、三七粉、龜版、杞果;交感型加百合、棗仁、龍牡、夜交藤等,有效率達80%以上,其中以椎動脈型效果最好。方中葛根均用至30g以上。
    案4——眩暈(頸椎病):
    患者,王某,男,56歲,2000年12月診。
    因陣發性旋轉性眩暈,頭位轉動時易發或加重,伴惡心嘔吐,頸部強痛不適3天,本所X光攝片示頸4、5椎體骨質增生,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診見舌正常,苔白,脈緩弱。初按痰飲眩暈,予半夏天麻白術湯合澤瀉湯配西藥培他定+西比靈治療3天不效,余弟澤江說:“頸性眩暈,我常用一經驗方效果頗好,可以一試”,余然其言。其方為:粉葛,白芍,丹參,三七粉(沖),黃芪、龜版,杞果,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棗。水煎服,3劑。
    上方服2劑眩暈減輕,3劑服完眩暈止,后用本方繼服3劑,諸證若失。為鞏固療效,取本藥3劑碾粉沖服,每次10g,一天3次,開水沖服。
    按:頸椎病眩暈常兼項背強幾幾,為邪客太陽之經,致經輸不利,氣機升降受阻,清陽不升則眩。余弟所用之方,實即桂枝加葛根湯之加味方。此方用桂枝加葛根湯解肌祛風,調營衛,升津舒筋;黃芪益氣升陽,協助桂枝加葛根湯引領清陽上升;“無虛不作眩”,故用龜版、杞果補腎填精強督以止眩暈;三七化瘀養血,協助葛根擴張血管以改善椎動脈之供血。諸藥合用,解肌調營衛、升津舒筋、養血活血、補腎強督,故奏捷效。后本所用此方治療頸椎病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屢收佳效。(余澤運醫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懂色| 亚州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熟妇毛多多裸交视频| 天天澡日日澡狠狠欧美老妇 | 亚洲成人av综合一区| 国产亚洲国产精品二区|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99久久无码私人网站| 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 | 成人免费亚洲av在线| 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熟妇精品一区二区|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日韩制服丝袜|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福利新婚之夜|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481页| 欧美老少配性行为|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视频免费 |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亚洲AV永久精品无码桃色|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 中文字幕国产原创国产| 好紧好湿好黄的视频| 亚洲成av人片在www鸭子| 亚洲日韩久热中文字幕| 女上男下激烈啪啪无遮挡|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流白浆| 成 人影片免费观看| 欧美人和黑人牲交网站上线|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虎虎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日本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