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醫的角度看,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晶體性、炎癥性、代謝性、風濕免疫性關節病;痛風的臨床特點是高尿酸血癥及由此引起的特征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尿酸性腎病、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 從中醫的角度看,痛風屬于“痹癥”的范疇,中醫學的“歷節病”、“白虎病”、“痛風”的證候及發病機制與西醫的痛風性關節炎有不少相似之處,歷節病以關節疼痛、腫大、變形,以及僵硬不得屈伸為臨床特點,因疼痛循歷遍身百節,所以叫“歷節病”。 車前草(車前子)是中醫常用的中藥藥物,屬于偏寒性的,入口味道甘。一般會生長在路旁,河邊,山中,田地、石頭邊、房屋前后等。在中藥學中,其主要功效為“清熱、利尿、祛痰、涼血和解毒”等作用,一般是用于“水腫尿少、熱淋澀痛、暑濕瀉痢,痰熱咳嗽,吐血衄血,癰腫瘡毒”等。那么,車前草是不是對痛風有作用呢?今天我就從痛風性關節炎的中醫診治來談一談。 中醫對痛風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認識中醫學認為,痛風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主要在于人體的正氣不足、脾腎功能失調,痰濁內蘊,復感風、寒、濕、邪,或飲酒傷食、過度勞倦、七情內傷,或外傷、手術等誘因,內外合邪,閉阻經脈、流注關節,發為痛風。
總而言之,中醫對于痛風病的認識可以概括為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腎兩虛為發病之本,七情內傷,嗜食肥甘厚味,久居濕地、冒雨涉水、外濕內侵為誘發因素,濕熱痰濁外阻關節經絡內留臟腑為標。 中醫對痛風的辨證治療藥物包含車前草在中醫中,痛風病的治療一般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也就是急性期以治標為主,常表現為濕熱痹阻證,慢性期及緩解期以治本為主,常表現為脾虛濕盛、寒濕痹阻、淤血痹阻、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等癥。一般來說急性期以清熱除濕,通絡止痛;慢性期常用健脾補腎、活血通絡、化痰除濕、疏風散寒、利尿通淋等方法。 那么,車前草可以用于痛風的治療嗎?筆者查證了相關的資料,可以發現在相關分型中,車前草確實有所應用。
由此可見,車前草在中醫治療痛風中,確實還是作為方藥的一種應用其中。那么現在我們對于車前草的認識是:味甘性微寒,清熱泄濁、利水通淋。《本經》認為車前草:“主氣、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 從西醫的角度看看車前草對痛風的作用為什么車前草能被應用于痛風的中藥治療呢?現代醫學分析,車前草含有腺嘌呤、琥珀酸,能抑制嘌呤酶,讓次黃嘌呤及黃嘌呤不能轉化尿酸,能降低血尿酸濃度,增加尿酸的排泄量。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車前草目前在治療痛風的循證醫學研究上,僅是在鼠類進行相關機制研究,并沒有在人類身上進行臨床研究。以我個人對于車前草的體會,該藥物還是主要針對尿酸排泄減少型患者,用于促進尿酸排泄。 需要提醒的是,在筆者所查錄的相關中藥方劑中,車前草并不是作為單一的痛風治療藥物,而是湯劑的一味藥物。也就是說人們所說的“車前草泡水能降尿酸”這樣的說法,并不存在。因為茶飲可以利尿,但是降酸作用卻是有限,僅僅能起到輔助治療,而不能以此為主。 此外,車前草長期大量服用,可能會出現排鉀失常,而導致頭暈、心悸等情況,這也是需要我們引起重視和注意的。 痛風病常用的食療并不包括車前草泡水中藥使用不當,也會有一定的副作用;即便車前草或車前子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但是也不能隨便使用。對于痛風患者而言,“食療”也是治療的一部分,無論急性期或間歇期,患者的飲食調理都是基礎。從中醫來說,痛風的飲食調理應該從健脾化濕入手,使用相關食物降尿酸化結石,預防痛風發作,常用的食療方案包括:
但是這些方案并非每個人都能用,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選擇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