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廚師不僅注重“味道”,還特別注重漂亮而精致的“盛盤”。通過其卓越的技巧創造出的絕味不僅味道好,還賞心悅目。 日本自古即追求料理的“味道”與“盛盤”的平衡,與日本在古代引入中國文化有著莫大關系。例如,受唐朝(618-690年、705-907年)文化的影響,日本追求深入細節的“完美”。從迄今在日本出土的古代料理書籍中可管窺廚師比起“味道”來,更重視追求內外協調的“盛盤”。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年),幕府要求廚師提供多種多樣的菜式,而逐漸形成卓絕的技巧。之后,從江戶時代后期到明治時代,其水平有所降低,但因儒教文化而生的“追求和諧”的概念卻從未消失。 “盛盤”的追求其實也是“精神”層面的追求。毫不起眼的食材通過廚師的妙手會變換成令人賞心悅目的料理。“盛盤”與“精神”的結合是天與地的和諧,“和諧”是所有食材的歸宿。中國的八大菜系(魯菜、蘇菜、浙菜、徽菜、閩菜、粵菜、湘菜、川菜)所代表的飲食文化就反映在色、香、味乃至盛盤的特征中。例如,川菜的花椒和辣椒不僅用于調味,也是為了展現菜式本身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 通過研究菜系可以管窺一個民族的文化。從纖細、精美的日本料理中,可獲知居住在島國的日本人民那種謹慎、謙遜的氣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