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窯油滴茶盞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高7.0厘米,口徑12.3厘米,足徑4.3厘米。1951年被指定為國寶。內外黑釉表面密布銀灰色油滴狀結晶斑,斑點自下而上逐漸變得稀疏,在一定的角度下 觀察,油滴斑亦略有“曜變”效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油滴斑大小不一,形狀不同,大油滴斑是由小油滴斑聚集而成。這些在燒成時自然形成的密密匝匝的油滴斑 恰似沸水中攢動的氣泡,給人以神奇微妙之感。此盞在桃山時代(1573-1603年)歸豐臣秀吉的外甥陰白秀次(1568-1595年)所有。此后的流傳經歷是:西本愿寺世、三井八郎右衛、酒井家、安宅COLLECTION、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宋代建窯曜變茶盞 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高7.2厘米,口徑12.2厘米,足徑3.8厘米 1966年6月被指定為國寶。這件茶盞造型為束口,深弧壁,瘦底,淺圈足。內外施黑釉,釉層較厚,外壁施釉不到底。因高溫燒造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外壁近足處垂積的釉呈滴珠狀。足部露胎,胎呈鐵黑色,胎質較粗。內底堆積的釉層較厚。外壁一滴珠在被敲掉時傷及胎體,留下一黃豆粒大小的疤痕,外壁及內底幾乎無曜變斑,內底與內壁交接處有一周曜變斑。內擘 滿布曜變斑點,或聚或散,分布不均聚者或呈梅花形,或呈蠶形,或呈“T”字形;散者呈油滴狀。外壁近足處有一周微凸的刀削線痕。圈足的底面不是平切,而是 略呈內高外低的坡狀,擺在平面上可以看到微小的縫隙。該茶盞最神奇之處是在光線照射下能發出七彩光芒,且隨著視角的改變色彩變幻莫測,故有“曜變”之稱。“曜”即“耀”,“照耀”之意。該茶盞確屬宋代建窯黑釉茶盞中的神奇之作,給觀者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日本收藏有3件宋代建窯曜變茶盞,以此件最為精美。其流傳經歷依次是:德川將軍家(柳營御物)、淀藩主稻葉家、小野哲郎(大正七年,1918年)、巖崎家(昭和九年,1924年)、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宋代建窯曜變茶盞大阪藤田美術館藏。高6.8厘米,口徑12.3厘米,足徑3.8厘米。1953年被指定為國寶。造型、胎質及制作工藝均與上述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減品基本相同。外壁有少量曜變斑,盞內密布油滴狀曜變斑,曜變效果略遜于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品。此茶盞傳自江戶時代(1603 - 1868年)水戶德川家,大正七年(1918年)藤田平太郎以53800日元購得。其流傳經歷依次是:德川家康(1542-1616年)、德川賴房(1603 - 1661午,水戶德川家)、藤田平太郎、藤田美術館。 宋代建窯曜變茶盞京都龍光院藏。高6.6厘米,口徑12.1厘米,足徑3.8厘米。1951年6月被指定為國寶。造型、胎質及制作工藝均與上述兩件茶盞基本相同。外壁無曜變斑,盞內分布油滴狀曜變斑,曜變效果遜于上述兩件茶盞。該茶盞原歸京都大德寺龍光院的創建者江月宗玩(1574-1643年)所有,后傳至龍光院(注:此盞極少被公開展出)。裝茶盞的盒子表面書有“曜變天目江月宗玩”。 青井戸茶碗 朝鮮產井戶茶碗的一種。由織田信長賜予柴田勝家。碗的底色為枇杷色,并上有白色及藍色的釉藥。 傳說此茶碗在北之莊事件時吸收了勝家的不甘與不屈,百摔不碎.. 根津美術館藏赤樂茶碗 湖月 利休七品之一 涂上赤褐色釉藥燒制成的樂燒茶碗。據說樂燒的發源是千利休指導燒瓦工匠長次郎后,由長次郎開始制造。長次郎被豐臣秀吉賜予「樂」字的金印,后來把此作為家號。 和名品赤樂早船出自同一人之手的珍品:五島美術館藏鼠志野茶碗 峰紅葉 志野燒的代表做之一,因其顏色像峰頂紅葉而得名。 五島美術館藏志野茶碗 梅が香 志野燒的代表做之一,其上繪有梅花數朵,傳聞泡茶之際會有梅香纏繞茶香,而互不侵擾。珍品之一。 五島美術館藏三島桶 德川美術館藏 三島手的朝鮮茶碗,樣子似桶,因此得名。千利休所有,后經長男千道安之手流傳到尾張德川家。白天目茶碗 武野紹鷗的秘藏品,「紹鷗名物」之一。白天目被認為是志野燒的前身,是上有厚層白色長石釉的天目茶碗。流傳至尾張德川家、加賀前田家者較為有名。德川美術館藏靜嘉堂所藏油滴建盞撇口宋代建窯油滴茶盞是僅次于曜變的名品,目前國內所藏宋代建窯茶盞中沒有一件完整的油滴盞,日本卻收藏十幾件,以這件最為精美。僅次于此件的, 有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另一種造型——撇口,被定為重要文化遺產)、文化廳收藏(被定為重要文化遺產)、根津美術館(被定為重要美術品)等。 井戶茶碗 美濃 美濃地區出土的名品 其他資料不祥,據不可靠不確定消息,義元在三方輪形成前曾以此茶碗比喻做美濃的重要性,由此得名。伯庵茶碗 冬木 名品之一,因其外表象冬天的木頭而得名。 五島美術館藏長次郎黑樂茶碗 千聲 黑色的樂燒茶碗。樂燒是指在制造陶器時不使用旋轉臺扶助,一切用手拉坯成型,并且用急熱急冷的方法來燒制。據說千利休喜好黑樂茶碗,豐臣秀吉則是喜愛赤樂茶碗。長次郎所作的黑樂茶碗,利休七品之一,碗體頗偉,因此得名。從千利休之手經歷諸家輾轉至鴻池家。 五島美術館藏志野橋文茶碗 橋姫 傳說宇治橋畔有位守橋女子,人稱她為橋姬。橋姬懷孕時,孕吐得很厲害,丈夫看不過去,向橋姬說:「你想吃什么?說說看。我一定設法去找來。」橋姬想了一會兒,說:「以前我吃過伊勢的裙帶菜,當時覺得很好吃。要是那個,我想應該吃得下。」「好,我去取來給你吃。」 丈夫立即前往伊勢(三重縣)。過了幾天,仍不回來。橋姬很不安,也動身前往伊勢尋找丈夫。她在海岸徘徊,結果浪濤中出現了心愛人的朦朧身姿。全身水滴,面無血色。原來丈夫丈夫為了摘取海岸巖上的裙帶菜,不小心跌入海里溺亡。橋姬只能哀哀欲絕地回宇治。此茶器因此而得名。宋代吉州窯剪紙貼花團花紋茶盞 大阪萬野美術館藏。高6.4厘米,口徑11.7厘米,足徑3.5厘米:,1953年被指定為國寶。盞呈缸形,廣口,瘦底,淺圈足。外壁黑釉地上呈玳瑁斑。盞內剪紙貼花裝飾,每一個團花均由二枝牡丹組成,布局疏朗,靈動活潑。日本人稱此茶盞為“玳皮團花天目茶碗”,“玳皮”即“玳瑁”。此茶盞的流傳經歷依次是:上田三郎右衛門、松平不昧、松平直亮、萬野裕昭、萬野美術館。 青磁馬蝗絆 我國龍泉所產的青瓷器,因含有少量鐵而略顯綠青與淡黃色,將軍足利家傳的名具。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志野茶碗 菊治家三四百年前志野古窯燒制的、輾轉了許多代,不知幾易其主的志野茶碗。珍品之一哦。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漏花薝葡紋盞。口徑15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黃瀬戸茶碗 瀬戸茶碗 愛知縣陶瓷資料館藏 定窯醬釉碗:H. 4.2, 口: D. 13.0, 足: D. 3.8. 東京國立博物館 官窯青釉花瓣碗:H. 9.1, 均窯天青釉花瓣碗:H. 11.7, 定窯白釉碗:H. 5.6, 光悅赤樂茶碗 十王 五島美術館藏曜変天目茶碗 德川美術館藏赤樂茶碗 銘“早船”盡管赤樂在制作工藝上遜黑樂一籌,但這并不影響其對利休“沱茶”美感的表現。這件赤樂“早船”就是半閑齋最欣賞的茶碗之一。高8cm,口徑11.2~11.5cm。造型上已與“勾當”有較大區別,是長次郎作的典型造型之一。釉色也是代表長次郎風格的紅中偏黃(后世的赤樂有紅釉深濃者,而長次郎赤樂的釉色全部偏白或偏黃),略有光澤。一側口沿以下至足部有青黑色“火變”和因紅釉褪落而顯現的偏白胎色,據半閑齋推測是燒窯時火力不允(即一側受火過猛,這也是當時日本制陶技術不良的反映)而自然形成。但正為此故,其色、形皆極為自然,成為此碗的重要一景:對比釉色,如初朝之滄海;鑒其形,則似山,似帆,似浪,催人浮想連連。“早船”即早晨的航船之意,據傳利休從發自大阪的“早船”上得到此碗,故作其銘。后贈與蒲生氏鄉。 利休曾選取長次郎燒制的七件樂茶碗精品組成所謂“利休七式”(或稱“長次郎七式”),分別是赤樂的“早船”、“檢校”、“木守”、“臨濟”與黑樂的“大黑”、“缽開”、“東陽坊”,作為長次郎樂茶碗的代表。今僅存“早船”、“大黑”、“東陽坊”三件而已。(畠山紀念館藏) 勾當 赤樂茶碗 “勾當”與另一件赤樂茶碗“道成寺”都是最初樂燒的代表作,其口沿部略為外翻,保留有明顯的高麗茶碗的印跡;而且,除了這兩件以外,長次郎所作的其他所有樂茶碗都是通體滿釉的。“勾當”是日本古代寺廟的事務官之稱。(滴翠美術館藏) 不二山 富士山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山,本阿彌光悅的這個白樂茶碗下邊黑上邊白,有點象富士山,遂名。 野村美術館館藏灰被天目。這只看來典型的茶洋窯產品,與永青美術館那只釉面質感如出一輒。 畠山紀念館藏灰被天目。這只盞釉薄且紺黑,從正面看類似吉州窯。但看底足就知道含鐵量高,胎的密度大,不會是吉州窯產品。認為出自茶洋窯。 德川美術館灰被天目“大名物”。這只是典型的水吉的建窯柿紅釉作品。雖然燒褐毫失敗,但也屬于建窯正燒品。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灰被天目(蓼冷汁天目)。這只盞被稱為“蓼冷汁天目”,應該是這類透明綠釉的通稱。有些圖冊上被標注“灰被天目”,看來“蓼冷汁天目”也屬于灰被的一種。這只盞的胎來看,是典型的建窯鐵胎,這種含鐵量的胎骨,只屬于水吉大窯的產品。 根津美術館所藏灰被天目。雖然是黑白照,仍然能看出一些特征:開片、釉面滑膩、積釉處泛白色。常去建窯窯址的朋友不會陌生,這只是典型的建窯微生燒品,為燒烏金和銀毫失敗后偶得。如今在建窯窯址被稱為灰被盞的,常指這一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