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即將靠一段落,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我想把隴右河西以及南疆北疆大致走一圈,十月份將啟動第一段行程,即從鄭州出發,在十天的時間里,途徑河南、陜西、甘肅、寧夏四省。按照唐代的行政區劃,此行行跡除了長安洛陽二京之外,還經過鄭州、陜州、華州、邠州、涇州、寧州、慶州、原州諸州,這些州在唐代屬于“關內道”和“隴右道”,所以本次行程稱之為“關隴行”,以下為大致節點。
這些地方大多都去過,也有些事初訪,整個行程所參觀者涉及中國古代墓葬、壁畫、古建筑、佛教石窟以及其他諸多物質文化,為便于同行者現場學習,對這些節點略作圖文說明,此行的節點太多,稍作展開的話,單單一個龍門石窟恐怕就要上百張圖像,所以本篇只能是蜻蜓點水,有些資料不常見,或許也有友鄰感興趣,因此在最后我會把相應的參考書籍一同羅列。 1.偃師商城博物館 偃師屬洛陽,該博物館雖名為商城博物館,但所展示文物絕不局限于偃師商城出土之商代文物,尤其重要的是偃師地區的古代碑刻。
僧道略等人造像碑,北齊武平二年(571)立,高275、寬100、厚24厘米。碑首龍紋纏繞,正中為一尖楣拱龕,龕楣為怪獸紋,龕兩側柱下各有一夜叉承托,龕內一佛二菩薩。碑陽上部并列兩屋形龕,龕上垂帳飾以交錯花繩和幡帶,龕側圓柱下為仰覆蓮柱礎,兩龕內均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兩龕下為長方形龕,龕中部為蹲坐三力士雙臂托爐,爐的基部為一纏繞昂首騰飛的龍,爐兩旁界格內分別為蹲坐的護法獅,二獅尾部界格分別侍立一飛天,碑陽下部為魏碑書體的造像記。碑陰碑首正中為尖楣拱龕,龕內一佛二菩薩;上部并列兩屋形龕,內為釋迦和弟子。碑兩側有三至四層龕,龕內均為一佛二菩薩。碑座為龜趺,原豎立于偃師首陽山鎮寺里碑村南。
2.北魏洛陽永寧寺遺址 關于北魏洛陽永寧寺塔,我在說說中國古代的塔和北朝的歷史和文物兩篇日志中有所介紹,此略。
3.鞏義北魏石窟寺
4.鞏義宋永定陵、宋永昭陵 宋陵我在鞏義宋陵有介紹,此略。 5.登封中岳廟 中岳廟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總面積11萬平方米,始建于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游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于嵩山玉案嶺、黃蓋峰。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后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復歸原址,并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間,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樓等八百余間,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毀于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后的規模。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6.中岳三闕 有關闕,我在巴蜀漢闕中略有介紹,此略。
7.嵩岳寺塔 此塔我在說說中國古代的塔中有所介紹,此略。
8.會善寺 會善寺前身為北魏孝文帝冊元宏的一所離宮,魏亡后舍宮為寺.會善寺坐北朝南,常住院南北長65.06米,東西寬57.53米,占地3742.90平方米,沿中軸線保存有照壁、山門、大殿、東西配房等建筑.山門前照壁上嵌有“天中山”和“天光云影”刻石。會善寺大殿是嵩山地區現存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筑,出檐深遠,斗栱碩大,外跳五鋪作重栱雙下昂,結構嚴謹,保存完整。其典型做法,如斗栱、角梁、乳栿、剳牽、丁袱、?頭、丁華抹頦栱等,雖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仍不失其價值。此外,會善寺還保存碑碣23品及造像等,另有古樹82棵。
9.告成鎮周公廟觀星臺
10.偃師水泉石窟 石窟坐東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寬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龕400余個。開鑿年代從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內正中刻主佛兩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殘高3米,兩佛并列。
11.龍門石窟 龍門就不多說了。
12.洛陽關林
13.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也沒什么好說。
14.洛陽古墓博物館
15.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是建國以來經國家批準科學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國目前挖掘開放時代最早的帝王陵 。宣武帝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499年~515年在帝位,515年死于洛陽,葬景陵。陵封土呈圓形,直徑110米,現高24米。地宮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構成,全長56米余。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塊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體為長方形。
16.西安市藍田縣水陸庵
17.西安戶縣草堂寺 草堂寺原稱大寺,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至長安,住此譯經。茅茨筑屋,草苫蓋頂,以山為宅,以草為堂,故起名“草堂”,是我國佛教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佛經翻譯場。“三論宗”奉其為祖庭。同治元年(1862),寺毀于火,現存古物唯唐鳩摩羅什舍利塔。
18.西安興教寺
19.華嚴寺 華嚴寺是華嚴宗的祖庭,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但在清乾隆年間,發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僅存磚塔兩座,其余全毀。現存的兩座塔中,東邊的是杜順的靈骨塔,杜順,著《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為華嚴宗初祖;西邊的塔是華嚴宗四祖澄觀的靈骨塔,澄觀,著《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十卷,后又作《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數十卷,這兩部書后合刊為《華嚴經疏鈔》,是《華嚴經》注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觀有華嚴疏主之稱,而這兩座中國佛教史上著名高僧的靈骨塔幾年前曾一度危在旦夕。
20.唐高宗武則天乾陵
21.麟游縣慈善寺石窟
寺址傍崖依水,主要為南北二窟。北窟高8.3米,進深5.5米。內鑿有一佛二弟子,佛像高3.96米,身著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花法座上,法座置于抹角須彌座上。石窟現南窟主要造像右側尚留有唐永徽四年題刻。南窟高6米,深3米許,造立佛一尊。此兩座石窟窟頂平緩,于四壁處呈弧面相接。佛像頭部后面刻有火焰紋樣的背光。立佛南側,有陰鐫銘文3l行,文曰“如來在金棺囑累清凈莊嚴敞福經一卷”。
22.寶雞扶風縣法門寺 法門寺也不多說了。
23.彬縣大佛寺 我在彬縣大佛寺中有所介紹,此略。
24.長武縣昭仁寺 昭仁寺位于長武縣城內,寺創建于唐貞觀四年(630年)。據記載,昭仁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安撫在長武淺水原大戰中陣亡將士“亡靈”而修建的寺廟,當時寺的規模甚大,現存大殿可能為原昭仁寺山門或碑亭,面闊、進深各三間,約15米,單檐歇山頂。梁架為徹上明造,通檐用六椽栿,四角以抹角梁構成歇山收山和翼角構架,結構簡潔合理。歇山收山近半間,老角梁后尾直抵平梁端頭之下;柱頭斗拱為四鋪作出一跳;補間用一朵,為“把頭絞項造”,耍頭后尾起挑斡壓在下平槫之下;轉角鋪作重栱偷心造。
25.涇川王母宮石窟寺
26.涇川南石窟寺 涇川南石窟寺與慶陽北石窟寺為姊妹窟,同為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創建,是絲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其位于平涼市涇川縣東,又俗稱為東方洞。窟龕開鑿在涇河北岸紅砂巖上,現存5窟,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東大窟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達13米,寬約17 米,深14米,結構獨特,造型宏偉。入窟后迎面三壁圍立高達2米多的7尊佛像,兩旁有13座脅侍菩薩,為北魏風格。窟頂四坡浮雕佛傳故事,現殘存樹下誕生、阿私陀占像、 尼拘陀樹、宮中娛樂、逾城出家、犍涉馬辭別、樹下思惟等畫面,窟門外雕2力士。余4窟皆小,剝落處露出早期壁畫。其風格與北石窟寺極為相似,故稱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龕10余個,均系北魏、中晚唐開鑿。 27.慶陽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位于甘肅省慶陽縣西峰鎮西南蒲河和茹河交匯處之覆鐘山西麓,創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至今1500年的歷史,使北石窟成為甘肅東部早期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遺存。有窟龕的黃砂巖崖體高20米,南北長120米。除此而外,北石窟寺還包括 其南1.5公里處的石崖東臺石窟,花鴇崖石窟、石道坡石窟和其北1.5公里處的樓底村石窟(簡稱北一號窟),南北延續3公里。現存有編號的窟龕296個。 北石窟寺的精華洞窟集中在寺溝主窟群,即今之北石窟寺院,此處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開鑿,后經西魏,北周、隋、唐、宋 代增修擴建,形成一處規模較大的石窟群。這里現有283個窟龕,其中北魏洞窟7個,西魏窟龕3個,北周的洞窟13個,隋代的窟龕63個,唐代的窟龕196 個,宋代的洞窟1個。清代窟廟1個。
28.固原博物館
29.固原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位于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河(古稱石門水)北麓的山峰上,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繼續營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妝,全部窟群共分8個區,約132個洞窟,為原州(今固原)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
30.以下為部分可參考書籍
窩的神額,單是蜻蜓點水就讓偶碼字碼瘋上圖上瘋,稍稍詳細點窩一定成仙了!! 10月17日啟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