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醫”的真正含義
文/樂奀
“中醫”的真正含義
說起“中醫”,自然會讓現代人認為這個“中”字是為了區別“西醫”的“西”字,因此往往理解“中醫”的本意是指傳統中國醫學或中國大夫。其實不是這樣的!且待樂奀與你說說“中醫”的真正含義吧。
“中醫”一說,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的“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之句??磥?,“中醫”一詞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出現嘍!而那時的西醫尚未形成系統,更不可能傳入中國;西醫傳入中國是自西漢之后1700年后的明末。因此,“中醫”是不可能為了區別“西醫”而叫的,這里的“中”也不是指中國,因為我們自稱中國或中國人那是到了民國時期才有的事(詳見拙作:國慶節話“中華”由來溯源),那是什么意思呢?
中國最早認識萬物的思想基礎,來源于《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對后世的哲學、社會、天文、地理、醫學等都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代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就不會生病。如果陰陽失衡,那么疾病必然到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思是說: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則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才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義。
“中藥”一詞的由來
那么,“中藥”一詞又是因何而來呢?盡管我國醫藥學歷史悠久,但現存的傳統醫藥典籍中卻找不到“中藥”一詞,只有“本草”或“藥”的稱謂。正是西藥的傳入,才出現的與之相對應的“中藥”一詞。
自明末清初,西方醫藥學逐漸傳入我國,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后,西藥開始流入我國。傳統醫藥和西藥都取材于自然界的天然物質。不過,傳統醫藥在制法上落后于西藥,基本上停留在生藥階段,導致傳統醫藥在某些方面遜色于西藥。
為了振興祖國醫藥,許多有志之士漂洋過海,留洋學習西醫藥;同時,國內也開始開展西藥教育。辛亥革命后,西藥學教育在國內得到逐漸推廣。到上世紀20年代,一些大城市以形成中西藥相互并存的局面。人們為了便于區分西醫、西藥,便將我國傳統醫藥分別稱之為中藥或漢藥。
中醫藥在西方國家受禁限
中醫藥早在17世紀就通過天主教傳教士傳到歐洲,自上世紀世紀80年代起影響逐漸擴大。如今,其不同于西醫的獨特療效和崇尚自然和諧的健康哲學在歐洲民眾中愈加得到認可。近幾年,隨著針灸在歐洲的逐步合法化,在諸如英國和荷蘭的中醫藥市場呈現積極的勢頭,但是歐盟委員會4月29日發布新聞公報,宣布歐盟《傳統植物藥指令》將從5月1日起全面實施,屆時未經注冊的中藥將不得在歐盟市場上作為藥品銷售和使用。據歐盟官員透露,截至目前沒有一例中藥通過注冊。這也意味著中藥在歐洲國家全面禁止銷售、限制使用。好可惜哦。
(以上內容由博愛慎行--樂奀根據相關史籍與網絡資料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