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首演 原作法語版在1948年10月9日到1949年1月29日完成,并于1952年發表。貝克特花了很長時間試圖上演該劇,徒勞無果。1953年1月5日終于在巴黎的巴比侖劇院( Théatre de Babylone)第一次公演,地點在最新的實驗劇場,觀眾是品味高雅的巴黎人。 由于原定飾演波卓的演員得到了另外報酬更高的角色,于是導演羅杰·布林(Roger Blin)——一個現實生活中害羞又清瘦的男人——不得不親自上臺扮演了波卓(Pozzo)的角色。演出尚未結束,觀眾便成群結隊地離開劇場,只有一小部分人堅持下來,而且對該劇給予高度贊揚。評論家瑪麗亞·曼內斯直截了當地說:“沒有比它更糟的了。”甚至有演員演完后說:“我一點都不懂。” 1955年8月3日,24歲的彼德·霍爾(PeterHall)導演了當時在英國還不出名的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SamuelBeckett)的法文戲劇《等待戈多》,并在倫敦藝術劇院首演了英文版,這是貝克特自己對他法語版的翻譯,并添加了副標題“兩幕悲喜劇”。這部晦澀難懂的戲劇遭遇了法文版在巴黎首演時同樣的冷嘲熱諷,但觀眾的熱情仍然給彼德·霍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并引發了英國戲劇界的改革。 德語區的首演是1953年9月8日,在柏林的許洛史巴克劇院。普遍認為,這一版《等待戈多》契合了戰后德國民眾的心理,因為多數德國人還沉浸在失敗、分裂、對峙、沮喪的戰敗情緒中,此時的戈多對他們無異于心靈的救贖。 1956年美國版《等待戈多》在邁阿密上演,1957年在舊金山上演,到1980年,《等待戈多》已經在美國演出了幾十場,舊金山的實驗劇團還為滯留在圣昆丁的難民和參加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的人們演出過。 1957年11月19日,一群憂心忡忡的演員正準備出場為觀眾表演。他們是圣佛朗西斯科市演員工作室劇團的成員。他們演出的觀眾是圣昆丁監獄的1400名囚犯。自1913年莎倫·伯恩哈特在此演過戲外,圣昆丁監獄一直沒有演出過戲劇。現在,44年后,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將在此上演,選擇演出此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劇中沒有女主角。 1989年12月31日,中央戲劇學院男生宿舍樓315房間里,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剛剛從院辦回來的孟京輝告訴大家最后結果:今天下午的演出沒有獲得校方同意,如果非要繼續后果自負。他們原計劃在學校操場那塊巨大的煤堆上演出薩繆爾貝克特的名作──荒誕劇《等待戈多》,以此告別80年代的最后一天。籌備《等待戈多》演出的前一天夜里,孟京輝連夜在宿舍寫演出聲明,他為這次演出起了一個超長的名字:即興超實驗行為廢墟搖滾話劇。演出取消后,這群年輕人走出宿舍,出現在煤堆附近。沒有正式演出,大家每人一段,念完了《等待戈多》的劇本。 1991年6月,中戲四樓小禮堂,《等待戈多》正式亮相。這是孟京輝攻讀導演碩士學位的結業作品,也是他戲劇創作開始產生實際影響的第一部作品。他為這次演出而寫的“導演的話”篇幅遠超一般宣傳單,文辭華美,語氣鏗鏘—— 當時,在劇中扮演流浪漢的是如今在影視圈相當走紅的兩位男演員:胡軍和郭濤。孟京輝用一對穿著護士服的孿生雙胞胎取代了原著中送信的孩子。結尾處,舞臺一側出現一個瘦小的身影,竟然是戈多。兩個流浪漢沖上去將他們苦苦等待的戈多靜靜地掐死。扮演戈多的就是日后以《姐姐》、《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等歌曲征服了無數年輕歌迷的搖滾歌手張楚。 1993年,《等待戈多》被“新知識分子”代表蘇珊·桑塔格搬演于戰火紛飛的薩拉熱窩,在接受采訪時,蘇珊·桑塔格說:“在一個沒電、沒水、沒暖氣、沒食物,且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槍林彈雨下冒著生命危險生活和工作的城市里,在敵人的包圍下,卻有一個劇院在演《等待戈多》。在物質富足的地方演《等待戈多》是醒世,在精神淪陷的地方演《等待戈多》是警世。” 對此,直到今天導演任鳴對自己的處理依然很滿意—— 在東四八條的中國劇協灰樓頂層的禮堂開始排練的時候,《三姊妹·等待戈多》這個劇名還沒正式確定。參加排演的人數是導演加7個演員共8人,沒有“導演闡述”,人手一冊《三姊妹》和《等待戈多》的原著打印本,然后大伙兒在導演的講示下劃去刪除部分。兩天后,演員手里的兩部原著各去除約一半,主要保留的是“三姊妹”和“戈多”中兩個流浪漢的臺詞,兩個流浪漢同時也充任和二姐瑪莎、小妹妹依麗娜有感情關系的韋爾希寧中校和屠森巴赫男爵的角色,此外還有一男一女兩個演員替不同角色“說詞”。這一次的“嫁接”嘗試,可以理解為是兩部戲的交疊,也可以說是因為“等待”的主題。導演將契訶夫憂郁的優美與貝克特悲哀的粗俗安置在同一個舞臺和同一個時間里,模糊了兩個劇本連接時的臺詞,但與此同時仍然突出了兩部戲各自的語言風格。 2001年3月,一個江南的早春時節,女性版《等待戈多》在上海肇嘉浜路上的真漢咖啡劇場上演。劇作家張獻和李容、美術設計家王景國、戲劇活動家張余等聯袂出擊,但其主人公竟由一名女演員擔綱飾演。這種荒誕理念加上咖啡消費的時尚化演出,無疑是一次文化夾縫中的美學妥協。策劃人借此謀求小劇場和民間表演的生存空間,但它還是未能給荒漠化的上海戲劇界帶來任何轉機。兩年后,真漢咖啡劇場被迫關門。這無疑也是戲劇本身的厄運。貝克特所描述的荒誕世界,成為上海文化命運的深切象征。
最原汁原味的《等待戈多》 2004年5月13日—5月15日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大門”劇團(Gate)曾在首都劇場上演了原汁原味的《等待戈多》,令中國觀眾領略了權威的貝克特戲劇,他們演出的《等待戈多》被媒體公認為是本世紀最為權威的版本。 2006年,為紀念《等待戈多》的作者、荒誕派戲劇大師薩繆爾·貝克特的百年誕辰,中國臺灣地區當代傳奇劇場排演了京劇版《等待戈多》,在上海話劇中心藝術劇院上演。 該劇戲劇顧問為李立群、賴聲川,戲劇指導金士杰。該劇編劇、導演兼主演吳興國表示,這次京劇版《等待戈多》沒有徹底顛覆原作,在貝克特身上重新打下烙印,只是在改編劇本的時候,把舞臺劇與京劇的唱念做打相融合,并用昆曲的曲調來唱通俗、生活的語言。京劇藝術借劇中兩人物,突破了傳統戲曲丑角的演繹方式。“愛斯特拉岡”成了“愛抬杠”,“弗拉基米爾”則成了“廢低迷”。 是“等待” 還是“戈多”?我們將以此重構這出戲劇。“等待”關乎時間,包含了我們所有的渴望和有限。而“戈多”,有人說是上帝,有人說是那說得極好卻永無兌現之日的事物。“戈多”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它并為之焦慮,是人為自己制造的那些夢想和夢想代理人。 這次全新排演的《等待·戈多》,將深度挖掘原著,而不再以荒誕的表演強調荒誕概念,同時將帶來讓你意想不到的舞臺呈現。 導演:羅巍 舞美/燈光設計:黃一 服裝/造型設計:趙宇楠 音效/多媒體:賀子珂 舞臺監督:馬赫 演員:姜哲元、杜虔行、李唫、大泰、趙千然、閆曉蘇 制作人:李實、劉正梅 執行制作人:岳美辰 場記:雪飛 出品:北京幕間文化有限責任公司 特別鳴謝:廖向紅、麻文琦、關東散人、郭竹青、蘇敬 寬度網、ROBBBB Studio、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團、中央戲劇學院“當代演劇追蹤計劃”項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