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En attendant Godot 塞繆爾·貝克特創作的《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1953年1月5日,在巴黎巴比倫劇院上演了《等待戈多》,此后引發轟動。《等待戈多》也成了20世紀戲劇創作的巔峰和典范,成為了荒誕派戲劇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作品,也成就了薩繆爾·貝克特——20世紀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 此后《等待戈多》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持續不斷地在世界各地上演。 「nothing to be done」 塞繆爾·貝克特將一場關于存在的價值、存在的意義的探索拋上了舞臺。 劇本中反復出現這樣的臺詞: “咱們走吧。” “咱們不能。” “為什么?” “咱們在等待戈多。” 貝克特用如此簡練而殘酷的對話對人類提出了如下問題:在荒涼而廣漠的生命里,有什么是真正存在而不會泯滅的嗎?有什么是值得人們為之而活著的嗎? 當“在尋找中忘卻尋找,在等待中失去等待”,成為我們的生活慣性并以令人心酸的方式不斷延續著的時候,就表現出了”我們存在的本質是荒誕的“這個現代哲學。 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勇敢地向全世界發出強勁的呼喚:”to be or not to be“,而今天我們只能發出'nothing to be done'這樣虛弱的呻吟。 「這樣一部偉大的戲劇,它一定要讓人看得懂」 新蟬戲劇中心《等待戈多》 新蟬戲劇中心經過三年的研究準備,在對《等待戈多》英文和法文原著進行了深入嚴謹的解讀的基礎上,重新譯出新的漢語譯本,并在新譯本的基礎上重新排練演出,試圖讓這樣一部人類文化史上的偉大劇作能夠被中國觀眾看懂、理解、接受。 《等待戈多》作為荒誕派戲劇作品,很多人讀完劇本,對戲劇內容本身也難逃“荒誕的困惑”,而中文的荒誕派一詞本身容易產生歧義,我們很容易把作品本身的呈現會看得很荒誕。難讀、難演,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大家心中《等待戈多》的標簽。但是這種困惑的產生,首先是把戲劇文學本身和戲劇的生動表達混淆起來了。在易立明導演看來,戲劇生動的表達一定是整個創作團隊在對戲劇文學本身理解的基礎上,然后再把它變成本民族的語言,交給觀眾。“我們真的接觸到了一個偉大的劇本。從劇作手法、思想脈絡來看,呈現的就是全人類的思想、全人類的痛苦、全人類的社會形態。這樣一部偉大的戲劇,它一定要讓人看得懂。” △《三姐妹·等待戈多》劇照 △《等待戈多》劇照 (羅馬尼亞錫比烏國家劇院) △《等待戈多》劇照 (柏林德意志劇院帶) 《等待戈多》是建立在廣泛和深刻的西方文化和宗教的背景基礎上語言系統的作品。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要說百分之百地從一個語言轉換到另外一個民族的語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也體現了它的不可譯性。但只要我們深入研究挖掘,在大部分內容文化層面還是可以轉化表達的。 很多時候,一句話、一個時態或一個詞,就會改變整個戲劇的走向。劇本本身表現內涵之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空前的。無法用所謂準確簡單的語言概括。由于時態的混雜多變,有時候僅僅一個代詞it指的是什么,都會有很多說法。 而對于演員而言,表演的行動越具體,越需要心理的構建。如果理解不建立,演戲就會變成背臺詞,戲也令人看不懂。為此,這次《等待戈多》的排演也請來了法國巴黎中央大學、巴黎第三新索邦大學的教授韋邀宇,作為學術顧問進行指導。從哲學、思想史等多角度進行解讀,以確保演員的演繹是基于基礎的理解。 「重要的是等待,而不是戈多」 新蟬戲劇中心藝術總監、《等待戈多》導演易立明與《等待戈多》英語文學顧問趙之文在“從文學到戲劇”主題對談中分享了各自的一些感悟。 易立明說:“全世界的人都在問,戈多是誰?貝克特不勝其煩,寫了一封信,說‘我真的已經在我的劇本里面清清楚楚告訴了你們發生了什么。你們再不要問我。’我想這個朋友作家也太不耐煩了。你寫的劇本,我們問你一個問題,你怎么能這么回答?但是等我們用三年來研究這個劇本的奧秘,覺得貝克特說得對。” 易立明認為貝克特不是在寫一個劇本,而是以戲劇的方式來寫一本哲學書。我想哲學家讀起這個劇本也會很有興趣,這本薄薄的劇本完全是一本哲學書,關乎我們的生活本質,超乎社會意識形態,超越一切的真實中。看似無意義的聊天,每句話、每個行為都是在試圖去解釋和解決這個終極問題。貝克特借用圣經、借用古希臘哲學、借用其他偉大的戲劇,自己添油加醋改了幾個詞,然后看起來好像挺有意思,但是如果你去深究的話,它都是有可以根源在那兒的。 “我覺得重要的是等待,而不是戈多。等待的過程本身比較重要。中西方討論死亡的這件事情有比較大的區別,包括像剛才我們討論到墓地的意境,在歐洲,墓地是一個開放式公園,是一個景觀,大家可以參觀,甚至在那舉辦活動。但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中,墓地是一個封閉的需要保持一定距離感的一個地方,這還是有一些區別。但討論死亡這個問題本身,我覺得這是全人類的一個話題地。”易立明在分享中說。 貝克特的寫作手法既有意識流,也有新小說的文學方式。而《等待戈多》的邏輯關系不是一種現實邏輯,而是語言邏輯。它其中很多內容完全進入到歷史的關聯、文化宗教的關聯、行為的關聯、身體的關聯。新蟬戲劇中心歷時三年的文本研讀、翻譯整理,其實一直到演出開始,這份工作也只能算是階段性完成。以這樣嚴謹和求知的態度來對待荒誕戲劇,或者更廣泛地說,對待荒誕派文學。因為荒誕派文學和荒誕派戲劇在人類的文化發展史上,實際上是太重要了。它揭示了我們生活真是而殘酷的一面。易立明導演總結《等待戈多》的偉大與微妙時說:“我們想盡量以一種觀眾能夠感受到、接觸到的方式來呈現貝克特深邃而精妙的精神世界,但同時希望能夠保持貝克特廣闊、深厚的戲劇風格,它真的太偉大了。《等待戈多》的戲劇結構是一個完美的圓,這戲可以連續地一直看下去,看五場、十場,反正它是圓,是滾著來的。隨著觀眾理解的深入,每天看都會是在不同的感受,這也正是它的精妙之處。” 易立明 導演 《等待戈多》 由易立明導演的《等待戈多》近期將在北京中間劇場上演,本次演出獲得 the Editions de Minuit 劇本版權授權。[該劇由新蟬戲劇中心出品,新蟬戲劇中心&中間劇場聯合制作] 此前易立明導演執導的作品如《秦國喜劇》、《帝國專列》、《羅慕姆路斯大帝》都是用輕松的喜劇形式來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通過對文本的拿捏,形成與當下的強烈互文。2018年12月演出的《羅慕路斯大帝》更是延伸了這種荒誕喜劇的風格。舞臺上貼合現代語境的表達、精準的戲劇語言,讓經典作品的當代排演有了更多的現實映照,也讓臺下觀眾爆發了多次“心領神會”的笑聲。 △《帝國專列》劇照 △《羅慕路斯大帝》劇照 依舊沿用此前的方法,本次新蟬戲劇中心對《等待戈多》原著進行了深入嚴謹的研讀和翻譯,在新譯本的基礎上重新呈現文本,觀眾將會看到一部全新的《等待戈多》。 ![]() 編劇:塞繆爾·貝克特 導演:易立明 演員:黃凱/張懿曼/黃澄澄/徐啟旭/吳亦軒 學術顧問:韋邀宇 英語文學顧問:趙之文 翻譯&出品:新蟬戲劇中心 聯合制作:中間劇場 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羅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僑居法國的愛爾蘭小說家、戲劇家、詩人,同時用英文和法文進行創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說和戲劇的形式從現代人的窘困中獲得崇高”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新蟬戲劇中心以易立明導演作為藝術總監和創作核心,是北京最為活躍的當代表演藝術作品創作與出品機構。2015年發起“中國—英法美俄德意日戲劇連線計劃”,在實施計劃三年來,已經演出了包括《尤利西斯》、《喬伊斯之旅》、《驚鴻一瞥貝克特》、《竹林七賢》、《無病呻吟》等一系列原創及交流戲劇作品。 其中《帝國專列》、《阿Q》、《革命》、《秦國喜劇》以及《羅慕姆路斯大帝》等均與中間劇場展開合作,并在中間劇場上演。在此計劃中還導演并制作了英國作曲家布里頓作曲的歌劇《螺絲在擰緊》和法國作曲家德彪西作曲的歌劇《佩里亞斯和梅麗桑德》在中國的首演,從此開啟了世界現代歌劇作品在中國的演出之門。 演出時間 2019年5月17日 周五 19:30 2019年5月18日 周六 19:30 2019年5月19日 周日 15:00 演出地點 北京·中間劇場(大劇場) 建議觀演年齡:16+ 演出票價 100元/160元/場/位 學生票 40元(100元票區)/場/位 取票需持有效學生證件(高中、大學、研究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