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秦、齊、楚、燕、韓、趙、魏,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國。小國尚有鄭、衛、東周、魯、膝、鄒、費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下面簡單介紹最后被秦滅掉的六國。 齊國 齊國是閨朝時期山東半島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呂尚(姜子牙)于齊(初為今湖南,后遷至山東),由于國君為姜姓呂氏,故又稱“姜齊”或“呂齊”。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并于公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于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于周顯壬十七年(齊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稱王,國君為媯姓田氏,史稱田齊。其疆域大致為今山東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東靠大海,西南和莒、杞、魯等國接壤,北、西與趙、衛接界。國都為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滅齊。公元前208年復國,前202年被漢將韓信所滅。 楚國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最早興起于漢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匯的淅川一帶,其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 楚國的存在時間為:從公元前1042年楚熊繹--公元前223年被秦滅國,歷經四十幾代君王。全盛時期的楚國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對我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南和西南地區影響深遠,可以說整個南中國區域文化至今仍透射出楚文化的絢麗光芒。楚文化包括楚國鼎(編鐘)、音樂、舞蹈、繪畫、雕刻、圖騰、楚辭。“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并成為繼《詩經》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楚國的重要人物有熊繹、屈原、項羽、劉幫、老子和陳勝等。在攻滅韓、趙、魏后,秦軍于公元前224年大舉伐楚,楚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反擊之力。公元前223年、秦軍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壽郢,俘獲負芻,綿延800的楚國就此滅亡。 燕國 燕國,公元前11世紀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華北的一個諸侯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姬姓,開國君主是燕召公奭。于公元前7世紀滅掉薊國,建都薊(今北京市房山區)。但建國以后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齊國、晉國等中原大國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山戎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并進而在日后有了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燕昭王時,隨著國力的強大,疆域也大為拓展。燕國燕山以南以農業為主,以北以牧業為主,由于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和下都武陽城。公元前226年,秦攻占薊城。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