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營養學會老年營養分會 孫建琴 一、鹽攝入過多可誘發多種疾病 1.呼吸道疾病:鹽攝入過多可誘發或加重支氣管哮喘,過量鹽可導致鈉離子抑制呼吸道細胞的活性,降低細胞免疫力,同時使口腔唾液分泌減少,導致口腔內溶菌酶減少,使細菌及病毒易于存在呼吸道,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2.高血壓病:食鹽攝入過多可能導致血容量增加及動脈壁硬化程度增加,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因素。此外,鹽敏感性是決定鹽與血壓關系的遺傳基礎,鹽敏感者進食高鹽飲食后更易發生高血壓。 3.腎臟疾病:過量攝入鹽可導致體內鹽含量失去平衡,導致血壓升高,尿蛋白增加,降低腎臟功能。同時,過量的鹽通過氧化應激和損傷內皮細胞等途徑加快慢性腎臟病的進展。此外,高鹽攝入可導致尿液中鈣的排泄增多,增加腎結石風險。 4.肥胖:鹽攝入過量可導致人口渴,從而增加液體攝入,進而成為導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5.心腦血管疾病:鹽攝入過量可使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高鹽攝入與腦卒中死亡率增加及左心室體積增大密切相關。 6.糖尿病:鹽攝入過多可增強淀粉酶的活性,以促進淀粉消化和小腸吸收游離葡萄糖的作用,引起血糖水平增高,進而加重糖尿病病情或導致糖尿病腎病的病情惡化。 7.胃癌:鹽攝入過量可導致幽門螺桿菌生長和活性增加,進而增加潰瘍及癌癥發生風險。此外,鹽還可以直接作為一種刺激物或炎性介質作用于胃黏膜,增加其暴露于致癌物質的風險。 8.骨質疏松:高鹽飲食使尿中鈣的排泄增加,亦可刺激甲狀旁腺,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并動員鈣向骨外轉移,導致骨量丟失和骨質疏松。 二、鹽的推薦攝入量 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鹽適宜攝入量為3~5g/d。 ②美國建議,成年人每天食鹽量為2300mg左右,50歲以上,有輕型高血壓者,每天食鹽量不能超過1500mg。 ③加拿大建議,51~70歲人群食鹽攝入量1300~2300mg/d,70歲以上人群攝入量為1200~2300mg/d。 ④日本建議,每天鹽的攝取量應控制在6g,控制或預防慢性病的食鹽目標攝入量是每天3g。 ⑤中國高血壓聯盟和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健康成年人鹽攝入量(包括醬油、蠔油、醬料和其他食物中所含鹽份)應≤6g/d。 三、減少鹽攝入量的方法 目前我國每年約有300萬患者死于心腦血管疾病,而減少鹽的攝入被認為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最廉價、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控制鈉鹽攝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少進食含鹽量高的食物:例如加工食品(火腿、香腸、臘腸、濃縮固體湯料、罐頭食品、煙熏魚、熏肉、鹽漬堅果、快餐、鹽腌的菜和魚肉等)。 2.選擇食物時須注意標簽中鈉鹽含量:例如烘烤豆制品、餅干、漢堡、三明治、薯片、咖喱醬汁等食物中均含有鈉鹽,應注意選擇鈉鹽含量相對較少的產品。 3.減少烹調用鹽:使用控鹽勺等方式控制每餐和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減少調味品用量,使用醬油或醬料時應按比例減少食鹽量(醬油含鹽20%、甜面醬含鹽15%);選擇使用低鈉鹽,含氯化鉀和鎂的低鈉鹽在保證食物同樣具有“咸味”的情況下,可使飲食中的含鈉量降低為普通食鹽的一半。 4.改變烹調方式:例如在烹飪時使用食醋、香草、香料、蔥、姜等,或用文蛤、菌菇、蔬菜熬汁代替味精等調料;調整放鹽時間(在食物烹飪后加鹽或餐時加鹽)亦可減少用鹽量,提高“咸味”。 5.養成低鹽飲食習慣至關重要。 四、特殊人群的食鹽控制 長期食鹽攝入過多可能引起水鈉潴留及血管硬化,進而可能導致血壓升高。食鹽攝入過量,早期可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后期則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水腫等癥狀,持續高血壓狀態亦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及腎臟功能損傷。因此,患者若出現血壓持續升高、水腫等表現,除減少食鹽攝入外,還須嚴格控制鈉的攝入。 1.根據血壓和水腫程度控制鈉的攝入:輕度高血壓者,無水腫時可給予低鹽飲食,每天鈉的攝入量應限制在1500mg以下;血壓升高,且出現輕度水腫時,每天鈉的攝入量須限制在1000mg以下;若水腫明顯則應嚴格控制所有食物中鈉的攝入總量在500mg以下。 2.補鉀:高鹽飲食可導致鈉潴留,抑制鈉-鉀-ATP酶活性,長期低鹽飲食降低血壓的原理類似于服用噻嗪類利尿劑,但須注意的是低鹽飲食可能導致低血鉀的發生,而增加鉀的攝入可促進排鈉,抑制鹽介導的血壓升高現象。美國全國高血壓教育項目協調委員會推薦的飲食鉀片內比為2.0,我國的研究亦建議,中國人群應控制每天6g鹽和4.7g鉀的攝入量。 3.警惕藥物中的鈉:服藥時應注意說明書中藥物成分及注意事項,了解藥物中是否含有鈉,(如抗酸藥物中一般均含鈉,每片藥物可能含有5mg以上鈉)。 來源:《健康指南》2015年第2期[飲食營養]第37頁,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
血壓變高,血流變緩。腰帶越長,壽命越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