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 id="cqywy"></del>
  • <ul id="cqywy"></ul>
  • <ul id="cqywy"></ul>
  • <del id="cqywy"></del>
  • <strike id="cqywy"><rt id="cqywy"></rt></strike>
    <ul id="cqywy"></ul><cite id="cqywy"><input id="cqywy"></input></cite>
    <tfoot id="cqywy"></tfoot>
    <ul id="cqywy"></ul>
    • <ul id="cqywy"></ul>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佛陀教育一百句(上)

       勿染塵埃 2015-02-24

               佛陀教育一百句(上)

      一·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仁慈;“牟尼”的意思是:寂靜

      二·佛陀和世尊是誰?

      佛陀、世尊是晚生后輩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二千五百年前(中國漢歷記載三千年前)佛陀出生在北印度。就是現在的尼泊爾。佛陀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滅。老一輩的大德們,對佛入涅般的紀念日,便是用這個紀年。歷史記載佛在世的時候,曾今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后一千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三·什么是佛?

      學佛,首先應明白什么是佛,這是一定要搞明白。 “佛”這個字譯成中國文字的意思是“覺悟、智慧”。佛教傳入中國的經典,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當時古字里有“弗”字,音與梵文發音的“佛”字相同,釋迦牟尼佛當時是人間王子,通過學道后成佛,所以在“弗”字旁加個立人邊。

      “佛”字是佛陀專用字,是當時古大德們新造的一個字,這充分顯示了當時老一輩圣賢們的聰明智慧。佛當時是人和我們一樣,佛不是仙,也不是神,佛是人,是個覺悟的人,通過努力修行最后成為佛。如果我們遵照佛的教誨去做,也可以成佛。佛經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與佛平等的,沒有差別,決不是說只有釋迦牟尼一個人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由于凡夫眾生迷惑顛倒,不覺悟。

      如果覺悟了,徹底丟掉執著。妄想,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成績合格了,由凡夫眾生都可以成佛。

      四·什么是法?

      佛用一個代名詞代表萬事萬物,這個代名詞叫做“法”。佛法即佛教的義理,真理,這是它的基本意思。在應用起來,法的意思非常廣泛,它可指一般的規則,法則,或品德,品格;在認識論,它可指本性,屬性,性質,特質,凡意識所能思及的,都可以說是法。所以“佛法”兩個字連起來,就是無盡的智慧、覺悟,覺悟了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佛法無邊。確定是無量無邊。所覺的對象沒在邊際,能確的智慧也沒有邊際。這無量無邊的智覺諸位要記住,是自己的本能。所以佛法是使人轉迷成悟、轉癡成慧、轉凡成圣的根本大法。

      五·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用現代話講是對不同空間的生物至善園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邊無盡的事理,比現代大學里的課程內容多。時間上,它將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是,它將我們眼前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是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正智。所以它不是宗教,是教學,是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育。

      六·對釋迦牟尼佛為何稱“本師”?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后輩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意思是根本的老師,這表示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創辦的,他是第一位創始人。后輩稱“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文化中學生的自稱。從這些稱呼中才知道,我們學佛,與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


      七·何為菩薩?學佛的人與其關系是什么?
        菩薩,從梵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有情”。菩是菩提,薩是薩陲,印度梵語是菩提薩陲,中國人簡譯成菩薩。佛門里清楚說明,佛與我們學佛人是師生關系;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系———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學佛是佛現在的學生,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我們與菩薩是前后期同學。

      八·寺與廟有何不同?寺廟是不是一回事?

      在清朝初期以前,寺是國家常設的辦事機構,是翻譯佛經、講經、學經的道場。寺院庵堂都是學校,每天都講經說法領眾修行。廟是祀祠亡靈

      鬼神的場所。如:太廟、帝王廟、關帝廟、城隍廟等。

      九·和尚是什么意思?

      “和尚”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親教師”,就是親自指導我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里的指導教授,他若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為“法師”,比如:學校里的老師很多,但他沒給我上過課,沒出息有指電過我。“和尚”不單指出家人,在有人(沒有出家)真正傳授指導學問的也可以稱為和尚。

      十·阿阇梨是什么意思?

        代表和尚教學的老師稱作“阿阇梨”。阿阇梨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范,我們可以跟他學。(這些稱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沒有這種稱呼。由此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十一 · 什么是一神教?

               一神教是指只尊崇一個神的宗教。比如 :天主教, “上帝愛世人,世人愛上帝”。 又如 :伊斯蘭教只信奉真主阿拉, “阿拉確實是慈悲的”。

      十二· 什么是多神教?

                 多神,是指信奉多種神的教派,稱多神教。如:信奉天神,財神,山神,門神等等多種神。現在的印度教,過去稱波羅門教,信奉的神有九十六種之多。

      十三 · 什么是無神教?

                無神,是指人的一切不是神賜予的,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稱無神教。佛教屬于無神教。佛教是教育,它的綱領是指導眾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的好與壞屬自作自受,不是哪一個神強加給你的。需要說明的是,佛教雖不認為神能主宰一切,但對神的態度是尊敬,敬而遠之,并不是否認神的存在。


      十四 · 什么叫外道?

               不看自心,心以外去求法,稱“外道” 。“外道”并不是貶義,并非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而是指心外求法者。佛教稱內學,內學就是教你看住內心,著重內心修養,內心的覺悟,一切唯心所造。遇到事情不能怨天憂人,不可心外求法,凡屬不看自心,心外求法的均稱外道。

      十五 · 何為因果?何為業報?

              “因 ”就是原因,也叫因緣。“果” 就是結果,也叫果報。“業”是指一切身心活動,分為身、口、意三業。“報 ”就是業報應,即由三業的善惡所導致的結果,因是業,果就是報。因果又叫業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


      十六 ·   因果關系是什么?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因未得”“果” 之前,不會自行消滅;反之,不造作業因,也不會得其相應的結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虛棄,果不浪得。前因后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循環不斷。一“因”產生“果”,其“果”遇緣又成“因”。這種因果關系,永遠是無盡頭,后無終止。即果也是因,因也是果。相續交替互為因果,因果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并不是佛教的規定和發明,只不過是佛陀把它揭示出來而已。

      十七· 何謂三世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自己前世所種的業因;即使是遠在百千劫前種的業因,也不會自行消失,一旦現在因緣成熟,就會自食其果。“善惡之報如影隨行,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十八· 何為現世報應?生報、后報又是什么?

      現世報應:就是現在做的善事惡事,現世受到福報或惡報。生報:即今生做善惡,來世受福報苦報。后報:即現在做善惡,到第二、三世乃至百千萬億劫后,才受善惡報。后報的遲早,取決于因果何時成熟,但只要種下業因,定受果報。“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十九· 什么叫“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做法,加以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錯誤,就是心里行為不當,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簡單的講真心改正錯誤行為就是修行為。

      二十· 什么叫學佛?

              佛法的修學,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發心真誠,真誠就是菩提心。發心要真實,真實就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發了心后要認真修行,學佛修行絕對不是只在菩薩像前念經,禱告,磕頭,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正能夠做到身、口、意三業清凈,正確而沒有過失。拜佛念經是形式上的修行,真正學佛要學菩薩,菩薩修行是在紅塵中修,萬馬奔騰,一心不亂,最終達到最高標準。由于我們的錯誤很多,自己并不知道。世出世間大圣大賢,他們所教導我們的,實際上就是他們的生活、言行、處世、待人接物。學生們把它記錄下來,就變成了生活的規模,在佛家稱為戒律,在儒家稱為禮。學生記錄下來給我們作參考的地圣賢人的生活行為,他們的生活是正常的,我們的生活不正常。他們的思想是正確的,我們的思想是錯誤的。處處向他們學習,這是學佛。

      二十一· 把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的是誰?

                佛教正式偉到中國在漢朝,非正式傳入的更早。在周朝時已經陸續傳過來。正式是國家派使節到西域去迎請,禮請過來最初的兩位法師,是竺法蘭和摩騰。兩位法師把佛教法器、佛像、經典第一次正式帶到中國,為中國朝野所接受。

      二十二·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哪個寺?

               中國佛教第一個寺,是河南洛陽的白馬寺,洛陽當時是國都,所以國家把從西域迎請來的兩位高僧竺法蘭、摩騰,安排在鴻盧招待。前文已介紹,寺是漢朝政府辦事機構,皇帝直接管理的有九個寺,寺的領導者叫卿,我們稱作公卿。鴻盧寺相當于現在的外交部,所以外請的大德高僧由鴻盧寺接待。后來想把兩位師傅留在中國,鴻盧寺屬外事機構,不能長久作招待,為此皇帝下令從原來九個寺又增加了一個寺,為十個寺,這個寺就是佛寺。

      二十三· 中國的第一寺為何稱“白馬寺”?

      在兩千多年前,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當時從西域請來的高僧們所帶的佛經、佛像等法寶是由一匹白馬馱載而來的,為了不忘記的功勞,中國的古代大德們把這第一定為白馬寺,以示紀念。從這點表明,中國古人心地非常厚道,就連畜生所做得有意義的事,都不埋沒它,時時刻刻都讓后人不要忘記。

      二十四· “經”是不是全是佛說的?

                “經”這個字是通題,凡是佛教科書都用經字做一個總題目。經是不是全是佛說的?不是的。佛教確實是開放的,是民主自由的,這一點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宗教里面只有上帝的話才能稱經,其他的人根本沒有資格再說。佛教不是如此,佛教講五種人說經,有佛說、佛學生弟子說、仙人說、天人說、變化人說。但是有一個原則,只要所說的跟佛所講的意思相同,在佛教里面都承認它是“經”。如果所說的不是事實真相,與佛說的意思不一樣就不能稱為經,這是《大智度論》里面講的。

      二十五· 什么叫“經”?

                中國古人稱最好的書本是為“經”,這是對好的書本極其尊重的意思。古代法師,常常用貫 、攝、常、法四個字加以解釋。

      “貫”是將它的語言文字有層次,有條理,一點都不亂,從頭到尾都能貫穿。“攝”他能夠攝受人心,讓你接觸之后,欲罷不能,就像磁石吸鐵一樣,它有這個能力。我們看一般的報紙,看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它沒有這個能力。可是佛經看多久都看不厭,愈看愈歡喜。這是攝的能力。“常”是它里面講的道理方法永遠不會變。無論是在哪個時代,無論有哪個環境,它都是正確的,它對你都是有利益的。“法”是法則,無論在什么處所,什么年代,任何人修學,依照這個法則,決定可以成就。所以,經能夠達到以上四個標準,具足這四種意思的書,稱之為“經”。

      根據阿毗曇心論,經有五種意思。

      1 ·出生:出生一切諸法,也就是說經典能產生一切種種解脫的方法,使你的生命綻放出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讓大智慧引導你走向真正的人生,包括現在的幸福。

      2·涌泉:經典義味無盡,就象泉水,如同源泉滾滾。意思就是你要好好研究佛法,里面就具足跡無量無邊的道理,如涌泉般地涌上你的智慧心頭。

      3·顯示:顯示的意思就是這個經可以闡發,闡就是發揚光大,闡發一切義理,叫做顯示。

      4·繩墨:就是辨別邪正曲直,做木工的人用黑線一拉,然后一彈,就會出一條黑線,順著黑裁下去,木料會很直很正。

      5·結“髟曼”前二字是一個字髟在上曼在下:就是義理連貫,沒有散亂的意思。

      二十六· 什么是“般若”?

         “般若”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甚妙的智慧”。中國古代圣賢,對語言翻譯非常認真。有些字或詞的意思太多。如不能很好地表達它的意思,就不翻譯,所以“般若”是音譯沒有翻譯。這個音有人讀“班若”就不正確了,古時候讀做般若(BO RUO)。

      般若波羅密是智慧,這不是一般的知解,而是一種覺悟的慧觀。對于內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不迷惑,這稱之般若羅密。

      二十七· 什么是“波羅密”?

                 “波羅密”翻譯出來的意思是“彼岸到”。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中文說“到彼岸”,外文說“彼岸到”,這叫“波羅密”。如果你對這個般若,不能夠“波羅密”,那你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從此岸渡過煩惱到彼岸。

      二十八· 什么是三寶?

      三寶為佛寶、法寶、僧寶。佛家講“三寶”,這個“寶”是什么?寶是佛的教導。這些道理方法是佛說的,佛是寶。佛不在了,佛所留下來的經論是寶(法寶)。依照這個經論的道理方法去修學的,這個人是寶(僧寶)。三寶里頭的僧寶,不是只說出家人。不論出家人或在家人,只要真正按佛的教導修學的,都可以稱寶;反之,無論什么人均不能稱寶。

      二十九· 什么是僧?

      “僧”是清凈的意思,也代表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學習,這個團體就叫“僧團”這四個人不論是在家人,出家人。只要是四個人在一起依照佛法的理論方法來修學、就叫“僧團”,這四個人就稱為“僧。僧不一定專指出家人。

      三十·“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的專稱嗎?

              出家人的專稱只有“比丘”、“比丘尼”(出家女眾)、“沙彌”(年紀小剛出家的男眾)、“沙彌尼”(年紀小剛出家的女眾),這決定是出家人。所以“和尚”“法師”“阿阇黎”“僧”,人分在家出家,這些名詞一定要明白。

      三十一· 什么是住持三寶?

              “住持”是形相上護持三寶,形式上寺院、庵堂、佛像、經典、出家人代表的就是住持三寶。住持雖然是形相,如沒有這種形相,佛法就不能利益廣大眾生。佛不在世時,佛菩薩形相就是佛寶,看到它就想佛,想到“覺”。見到經典就想到“法”,想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凈,”凈而不染。

      三十二· 什么是“正法”、“相法”、“末法”?

                佛雖然不住世了,但是佛的法運還沒有結束。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從佛入滅算起,佛滅度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第二個一千年是“像法”;第三個一千年以后,有一萬年的時間叫“末法”。現在是屬于末法時期的的第二個一千年,末法往后還有九千年。

      三十三· 什么樣的人稱為“居士”?

               居士在印度稱“優婆塞”、“優婆夷”。意思是清信男、清信女,或近善男、近善女,是指在家的修行者。很多修學佛法的人,由于各方面原因不能出家,受持“三皈”后,在家里面按照佛陀的教誨修行,這樣的人稱居士。

      三十四· 什么是“自性三寶”?

      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是自性三寶。皈依是三自皈,皈依自性三寶,將內心的覺、正、凈、表現在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上,屬行為上的三寶。例如:六根接觸六塵,的確做到不迷惑,沒有邪思,是自性正,沒有污染,就是自性清凈。變成了行為上的三寶,這就是三自皈。自性三寶,是真正的依靠與皈依處。

      三十五· 什么是“六根”與“六塵”?

               六根是指六種認識機能:眼、耳、鼻、舌、身、意。對于接觸六塵的六種認識機能。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此中、色、聲、香、味、觸、是具體的物質性的。其相應的認識技能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法則可以是具體的物質性的,亦可以是抽象的物質性的,例如概念。這是意識的認識對象。一般言,凡是可以感觸的以至思想的,都可是法。而為意識所認識,故意識的對象最為廣泛。

      三十六· 什么是“三途八難”?

               “三 途 ”是畜生、餓鬼 、地獄。眾生作惡事,就會墮入此三途,作為果報。地獄是火途 ,餓鬼是刀途 ,畜生是血途。

      “八難”是指沒有機會聽聞佛法的八種難。

       

      “四空天”也是長壽天,沒有佛菩薩弘法,“北俱盧州”沒有佛法。佛經上講,北俱盧州人壽命千歲,也不短命,也不生病,由于太享福了,不能接受佛法。

      “盲”“聾”“喑啞。” 盲無辦法看經,聾無法聽經,啞有疑問不能問,都是修學佛法的障礙。

      “世智辯聰”,自以為聰明智慧,自以為菩薩不如他,不能接受佛法。

      “佛前佛后”生在佛沒有出世之前或生在佛滅度之后,沒有機會信佛聞法。這個“佛前佛后”是指佛的法運。

      三十七· 什么是“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又稱五輪著地。兩臂、兩膝與頭著地禮拜,這是最尊敬的禮拜方式。

      三十八· 什么是“五乘佛法”?

      善惡有標準,標準層次很多,通常在佛法里面講“五乘佛法”、五乘佛法就是五個標準: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每一個階層的標準都不一樣。但是它有一個不變的原理,就是利益眾生的事業,這是善業,利益自己的事業就是惡業,這種說法許多初學人不能接受,哪能個人不為自己!我為自己有什么不好?可在佛法里真是不好。為什么?因為佛法的目和世間法的目的不一樣,佛法的目的是要做佛。佛說你之所以不能做佛,而生活在六道輪回里就是因為你自私自得的心太重。所以做佛不可有我執,如果有自私自利,就不能超越三界、十法界,有我執就脫離不了六道輪回。”

      三十九·什么叫“安居”?

      由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陰歷),這三個月間,修行僧人都不外出,云游的僧人,除特殊情況外,也都回到寺院,集中于一處,專心修行。這個時期的修行,為三月結夏安居,一般簡稱“安居”。

      四十·“三藏法師”是什么意思?

      三藏是經,律,論合稱三藏,藏是一切佛教的文書,教義的儲藏之意;梵文的意思是筐、籃或籠,舉凡佛教一切圣典,都是藏;這些圣典通常分為經藏,律藏,論藏三部分,故稱之為三藏。對通曉經、律、論的僧人的敬稱,為三藏法師。如玄奘法師,是唐朝時期的和尚,精通經、律、論,故被后人親切地稱為唐三藏。

      四十一·什么是“魔怨”?什么是魔?

      魔怨是講煩惱,佛在《八大人覺經》里面講了四種煩惱:四種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魔是折磨,怨是怨害,所以必須要認清楚,要精進,你的精神、時間都有集中在道業上,魔怨雖多,沒有空隙,它進不來。由此可知魔怨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源于自心,自己折磨自己。大小乘經論佛說的很多,“十善厚友,十惡冤家”,如果起心動念落在十惡業,是你自己在跟自己做魔怨。所謂的“魔”就是人的自心之魔,自己折磨自己。

      四十二·學佛應該如何下功夫?

      學佛下功夫,一般人們會想到多磕頭,高聲念佛,大把的燒香,然而這只是一種外表上的形式。學佛要想真下功夫,在于“換心”。心怎么換?就是“改變念頭”。過去起心動念總是“我”,“我”總是第一。現在起心動念是為“人”不是“我”。就是換一個念頭,不是為我,而是為一切眾生著想,起心動念不為自己,從這里下手,這才是真下功夫學佛。

      四十三·“四弘誓愿”是什么?應如何理解?

      四弘誓愿是:1眾生無邊誓愿度;2煩惱無盡誓愿斷;3法門無量誓愿學;4佛道無上誓愿成。第一條教你發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第二條教你斷煩惱“煩惱無盡誓愿斷”,那個煩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煩惱要破幾分,才能進入第三階段,“法門無量誓愿學”。如果學佛一開始就廣學多聞,那是顛倒了。所以用盡了心思,精力,到后來一事無成,這是沒聽從佛陀的教誨。第四條“佛道無上誓愿成”。善財童子最后一參,參訪普賢菩薩,那個佛道怎能么成的?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無上道成就了。這么清楚明白地擺在我們面前。所以學佛一定要依教奉行,精進無間,才能得自在。

      四十四·佛學為何稱之為內學?

      自古至今,發心學佛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不多,為什么學習到最后都落空了呢?其主要原因不知道“佛”是什么,對于“佛”真正的義意不了解。佛在經論里講得很清楚,“佛”是我們自己的自性。經論里講“當人自性”,我們自己的自性。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的。他四十九年講的,是我們的自性,所以佛教學稱之為“內學”。如果心外去求法,那稱為“外道”。這種認識是關鍵,我們不是跟別人學,我們是向自性里面學。

      四十五·為何要替亡人超度?

      目前在我們這個時代,為亡靈超度,在佛門時面是非常普通的現象,以前佛教是教活人的,現在的佛教多數是為度死人的,所以社會上一般人認為佛教是迷信,是低級的宗教,極力排斥。然而佛教確確實實不是為過世亡人超度的,只要詳細閱讀大小乘經典,不難明白。我們在經論中看,世尊當年在世沒有這種事情,佛教傳到中國早期也沒有發現這種記載,為什么會有這些事情發生?又為什么會演變到今天這種狀況?這種子超度事情的起源,應該在唐明皇的時代。唐明皇因寵愛楊貴妃,引起朝野的不滿,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這個動亂幾乎危及了整個國家民族,當時得力于大將郭子儀,把這個動亂給平定了。在這場動亂中,死傷的軍民很多,所以在平定動亂之后,朝廷在每個主要戰場,建立一個寺廟,這個寺稱開無寺,唐明皇那個時代的年號叫“開元”,用開元做寺廟名稱,請高僧大德誦經拜懺,來追悼這些死難的軍民。換言之,這是國家舉辦的大型追悼會,超度法會。國家這么一做,老百姓也就學會了,所以民間有老人過世。也請法師來做超度的佛事,從這樣的演變下來的。在當時,這種情形也并不很多,寺院庵堂主要的工作還是講經教學,如同學校一樣,所以超度就是追悼的事,替亡人超度,是追悼的意思,悼念的意思。

      四十六、超度亡人為什么念經?
        超度的時候念經,是超度亡人渡過苦痛之海,而臻于無苦難之境地。這個意義比世間追悼會更深刻,世間追悼會只是紀念懷念一下,僅僅是一種回憶紀念,頂多是在大會上宣揚一下,這個人在世的時候所做的一些好事。可是佛門里超度念經文,念佛菩薩名號,這種追悼,是有實質上的意義。經文里面提醒我們斷惡修善,佛菩薩教我們轉迷為悟,教我們轉凡為圣,教我們以這樣真實的心行,來追悼這個亡人,這種意義就更深刻了。我們以佛來追悼過世的亡人,這有真實功德。真實功德用現代話說就是實質上的意義。亡人知道我們這樣做,他歡喜,他得安慰。如果我們做得如理如法,亡人所得利益不可思議,這個道理很深,不是普通人能夠理解的。經典上講的,大家以為是神話,對實質內容不懂的,所以效果不會很大,只要你照佛講的認真去做,才能達到一定境界,了解完實際情況,事實真相你才能理解。


      四十七、佛門里見面為何相互稱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梵語Amita的音譯,又稱阿彌陀如來。此詞的全名,為Amitayus,或Amitabha,前者為無量壽佛;后者為無量佛。Amita是有無量功德的佛之意。阿字是觀法的對象,是萬有的根源。例如:祝您健康,恭喜發財,事事如意,心想事成......,見面互念阿彌陀佛,所有的祝福全都包括在里面了。阿彌陀佛,是代表了世間最美好言語的一句話,所以這是很圓滿,很完備的一句祝福話,這是為什么我們見面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念阿彌陀佛。每聽到這句話,就要警覺自己,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一生要求的光明是無量光,心地光明磊落,大公無私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私自利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我們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能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著想,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著想,全心全意做出貢獻,我們的心底就是正在光明。阿彌陀佛里含著深刻、圓滿的意思,所以懂了這個意思,稱念阿彌陀佛意思是就更圓滿了。


      四十八、什么是“六度”?
        六度又稱六波羅密,是大乘菩薩為了獲致涅盤境地而修行的科目。波羅密是梵語,巴利語Prmita的音譯,為到達彼岸之意,漢譯為度。其意味殆是完成,達成理想。六度,六波羅密多。這六個科目是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智慧。按在六波羅密中,前五種波羅密可歸于慈悲,第六波羅密則是般若智慧。這六波羅密與菩薩的關系極為密切,因菩薩的極其重要的工作,是要破除自我意識,以臻于人已同一的精神境界。菩薩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在行動方面自我犧牲和無私服務;在認識方面透徹無我,自我非實在之理。這前一做法的基礎即是慈悲,后一做法的基礎即是智慧。兩者合起來,即是六波羅密又稱六度,這是佛教給我們六種生活的原則與規范。


      四十九、什么叫“布施”?
        布施,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盡心盡力為一切大眾服務。用我們的財力、智慧,努力為人民、為社會、為眾生服務,這就是布施波羅密。布施分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主要施錢財、衣服等物。財布施是來世得財的果報,例如現實社會中有錢的人,都是前世有施財之因而得來今日有錢的結果。法布施是教與真理,圣賢教書,法師講經說法,教人技術不講較報酬,刻經、印善書送人等等,稱為法布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布施,主要是令除恐懼而得安心。比如人遭難后,得到了你的幫助,哪怕是幾句真誠的話,使他得益,從而減少了恐懼而得到了安心。放生小動物,常年素食等均屬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比如現今社會上的老年人,七八十歲,八九十歲的,甚至上百歲的壽星老人,不但長壽而且健康,這都是過去施無畏布施的果報,決不是營養保健而能取代的。


      五十、什么叫持戒?
        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圣先賢的教誨,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遵守每個地區、每個族群的風俗習慣,道德風俗,這叫持戒。只有持戒,我們才能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族群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也稱為持戒波羅密。

      五十一何謂“忍辱波羅密”?

      忍辱是講耐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我們要有耐心慢慢地把它革新;善法,我們有耐心慢慢地來推廣,不能操之過急。中國諺語所謂“欲速則不達”,一定要有耐心去等待時節因緣的成熟;操之過急是錯誤的。你要想趕快把它改掉,不容易。不但改不了,可能還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要積極推展,也會產生許多障礙,一定要有大的耐心。愈是大事,愈要有大的耐心。《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他的成就就是要靠耐心,靠忍力。


      五十二什么叫“精進“?

      精進用現代的話講就是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佛家講精進,進是進步。不但進步,精純的進步,也就是說不是雜亂的進步,是有秩序、有條理的。現今講的科學,科學就是有層次、有條理、有系統的學術,這樣求進步,日新又新。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不是落后的,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永遠帶領時代走向正確光明智慧的方向,這就是精進。


      五十三何謂“禪定”?

      禪定是梵語dhyana,巴利語jhana的音譯,其意為瞑想,漢譯作定,靜慮,思惟修。這是通過一種方式使心念安定下來的實踐。禪定波羅密就是自己心里面有主宰,不受外界誘惑,也不會受煩惱干擾。永遠不起是非人我、貪嗔癡慢的念頭,這是定;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都不會受誘惑,這是禪。佛來了不會受誘惑;魔來了也不受誘惑。佛教給我們要有定,見到好的決沒有貪戀的心,見到不好的,也沒有厭惡心,永遠保持心地的清凈平等,這稱為禪定。


      五十四何謂“三皈依”?

      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一切錯誤地方回過頭來,依靠正確的,這叫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實質比形式重要,在形式上只要有出家人在佛前給你證明,做一個儀式,就可以了。因為你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哪一個法師。這個觀念一定要清楚、明白。如果是皈依一個法師,你就錯了,這個觀念有很大的過失。皈依三寶,你是三寶弟子,三寶是“佛、法、僧”。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僧,你怎么能皈依一個人。所以三皈依的意義一定要搞清楚。這一件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里,就知道皈依的觀念,大概在唐朝就已發生了偏差,產生了錯解。當時惠能大師講三皈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佛是覺悟,對人對事對物能夠覺而不迷,這叫真正的皈依佛。皈依法是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以正確的思想見解,對人對事對物,這是皈依法。在三皈依里面,這一條最重要。正邪的標準是什么?我們怎么知道,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標準是經典。凡是依照我自己的意思,我的想法、看法、做法,就錯了。把自己的成見,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放棄,從這里回過頭來,隨順經典的教誨,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凈的意思,是和睦的意思,僧修六和敬。我們如與人相處不和,要從不和回過頭來,與大家和睦,這是皈依僧。我們的心不清凈,要從不清凈回過頭來,以清凈心,處世待人接物,不起貪嗔癡慢。用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心,這叫皈依僧。所以三皈依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懂了以上道理,你自己在佛菩薩像前受三皈也可以,自己發愿,依照這個道理,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就是三寶弟子,只要真正發心,在找不到出家人的情況下,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發愿受三皈,都能得到。


      五十五什么叫“功德”?

      “功”就是經常講的功夫,修行一定有所得。這里講的功不是練氣功,而是講內在修行的功夫;得定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是功,開慧是德,你的智慧開了,這是德;功是修因,德是正果,所得到的果報。修因證果都與性德相應,稱作功德。決定不是在佛門或是在社會上多做一點好事就算是功德,功德絕對不是用錢能夠修得的。一定要懂得,用錢去做,用身外之物去做的都是福德。福德與功德不一樣,福德不能斷貪嗔癡、名聞利養、自私自利,功德能做到。所以生死輪回大事,六祖惠能大師講“福不能救”。修再大的福根,救不了這件事。


      五十六何謂“火燒功德林”?

      種一片森林,樹木長得快的,總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培植一片森林,一把火給燒光了。戒、定、慧是功德,嗔恚之火,一發脾氣、一生氣全燒光了,功德就沒有了。如果說剛才我還發了一頓脾氣,什么功德也沒有了。所以臨命終時一發脾氣就全部完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福德燒不掉,你會帶走的;功德是很容易被毀掉的。功德難修而易失,妖魔鬼怪就怕你積累功德。佛勸人積功累德,魔看到這事就嫉妒,他沒有辦法把你的功德毀掉,他就想方設法挑撥,讓你發脾氣,讓你把自己的功德毀掉,這就是佛經中常講的愚癡、可憐憫者。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六根在六塵境界中,不起貪嗔癡慢,功德才能保全。
       
      五十七 什么叫“開悟”?

      真心學佛的人,決不會自以為是。就我們現前環境里面,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過失。佛家常講開悟,何為開悟?知道自己的毛病稱開悟,天天反省,天天去檢點找自己的毛病,就天天有覺悟。找到自己的毛病,要把它改過來,那是修行。我們自己沒有能力辨別是非,要以圣人的言行做標準。時時處處都能找出自己的毛病來,這是小悟,最后積小悟便可成大悟。


      五十八 何為菩提心?

      佛在《觀無量壽經》里面告訴我們,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真誠到極處名至誠。何謂真誠?心里夾雜著絲毫的虛妄就不誠。眾生所以不能成佛,就是錯用了心,不是用真誠心。用虛妄的心,就是虛情假意,就這么一點差別,我們羨慕佛菩薩,佛菩薩是人修成的,只要念頭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了。真誠心決定沒有虛妄,決定沒分別、執著,真誠是清凈平等的。清涼大師注解:“道無不通,則自他引攝。”道是凡夫成佛之路。大乘經教,菩提心是道。何謂菩提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提心。

      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有人供養釋迦牟尼佛一缽飯,佛分成兩半,一半供多寶如來,用另一半去喂狗,這顯示什么意思?多寶如來跟狗是平等的,對佛供養的心跟供養狗的心沒有兩樣,也是平等的,顯示出這個大道理。從行中顯示出大道理,讓我們在一切境界緣中,保持慈悲心、菩提心。不能生高下心,分別心,一生就錯了。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要把這個大道理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就得大自在。


      五十九人的相貌是隨心變的嗎?

      在世法里我們常常發現,很熟悉的老朋友隔了幾年沒見面,再見面幾乎不認識了,相貌改變了。“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憂慮煩惱的事情太多,所以相貌改變。正應了算命看相的人說,相隨心轉。如果心清凈,心善良,身體相貌愈變愈好;如果心地不善,常常有惡念惡行,相貌會愈變愈恐怖。不是別人造的,是自己造的。任何外緣都沒有影響,是自己接受這些外緣,那就沒有辦法了。我們的心剎那剎那在變化,心是主宰,身相是所現、所變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個身相就是一切法,無不是從心想生,心想剎那剎那不一樣,所以相貌剎那剎那在改變。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有看出來,諸佛菩薩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前一念與后一念的身相,決定不是一個;雖不是一個但相差無幾,這是什么?這是后一個相是前面那個相的相續相,決定有變化,因變化不太大,所以看不出來。


      六十 什么是圓寂?

      “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凈寂滅。只要把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滅盡,自性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脫自然現前,這是德;滅妄想分別執著三種煩惱,謂之“功”,這是功夫。這三種煩惱滅了,所得到的就是法身、般若、解脫,這是圓滿的功德,稱之為圓寂。

      現在很多人把“圓寂”錯用了,出家人死了都稱“圓寂”。如果認為死了就圓寂,就入大般涅,那我們都不需要修行,就會入大般涅,這個意思搞錯了。入大般涅的人,不一定是死了,活著時候入。唐朝的惠能大師,他要不入大般涅,五祖忍和尚就不會把法傳給他。大般涅在中國俗稱作“得道”,修行正果、得道的意思。

      所以,出家人死了,不說死了,都說是圓寂,意思就是稱贊他們,像佛菩薩一樣的涅了。涅,是梵語。完全說起來,是摩訶般若涅。翻譯成中國文,是大滅度。滅,是滅生死,度,是度眾生。佛菩薩在各界度眾生,等到有緣的眾生度完了,沒有再可以度了,那末佛菩薩的相,也自然不現了,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說佛菩薩涅了,就是這個意思。涅字,又可以當做不生的解釋,字,又可以當做不滅的解釋,所以涅兩個字,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是了脫生死。還有一種解釋,涅翻譯成中國文是圓寂。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看成人毛片无码视频| 午夜色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小草|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人妻激情乱人伦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不卡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在线观看| 激情五月开心综合亚洲|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12|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 我国产码在线观看av哈哈哈网站| 欧美成 人影片 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国产精品老熟女露脸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偷拍精品|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乱码视频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老妇伦国产熟女老妇高清 |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东京一本一道一二三区|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激情亚洲一区|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免费| 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 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 | 香蕉影院在线观看|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站77777在线观看|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一二区制服无码中字|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