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炎
1.不審病因,不察脈證,但求驗方,其病難治 苗××,男,54歲。 左側口眼喁斜3個多月。醫診面神經炎。先用西藥、理療治療1個多月不效,后又配合針灸、中藥牽正散等治療1個多月效果亦不夠顯著。審其除左側口眼喁斜,左眼不能完全閉合,口不能鼓氣,喝水吃飯從口角漏出外,并見舌苔薄白,脈浮弦緊而數。綜合脈證,思之:脈浮緊者,風寒客表也;數者,熱也;弦者,肝脈也。綜合脈證,乃風寒客表,寒郁化熱也。又思:其雖有化熱之象,然緊浮之脈仍在,實風寒閉郁較甚之故也。正如仲景《傷寒論》所云:“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當以辛溫解表。處方:僵蠶10克,蟬蛻10克,菊花10克,川芎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細辛4克,白芷10克,薄荷6克,甘草6克,羌活10克。 某醫云:牽正散亦辛溫祛風之劑,為何不效?答曰:牽正散由全蝎、白附子、僵蠶三藥所組成,從其組成藥物的性味功用來看的確如你所說是一個辛溫之劑,祛風之劑,但是這種說法頗有些勉強,因為嚴格來講,全蝎、僵蠶主要是熄風而不是祛風,也就是說牽正散疏散之力很小,若風寒閉郁于表者實難有效;而芎菊茶調散者,川芎、防風、細辛、羌活、白芷均辛散疏解表邪之藥,故風寒閉郁者尤宜用之。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不但要善于“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而且要“適事為故。”芎菊茶調散之用之者,就在于適于風寒客表也。 服藥1劑,面頰、口角、眼瞼發僵發緊之狀大減;繼服3劑,口眼喁斜之狀消失,愈。 2.但求驗方,不審脈證,不知隨證,治之乏效 賀××,男,40歲。 右側口眼喁斜5個多月。醫診面神經炎。先用西藥、理療治療3個多月,不但不效,反見加重,后又配合中藥牽正散、烏藥順氣湯加減、針灸2個多月,亦無明顯改善。細審其證,除口眼喁斜之外,并見經常口苦口干,舌苔黃白,脈弦滑,寸脈尤甚。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寒也,肝也;滑者,痰也,熱也。合之與癥,乃痰火內擾為本,風寒外客為標也。.治宜化痰瀉火以治本,疏風散寒以治標。處方:黃柏10克,蒼術10克,制南星10克,桂枝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龍膽草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神曲10克。某醫云:此方乃丹溪先生之上中下痛風方也,吾未聞其能治偏風也?答曰:此方確系丹溪為濕熱痹證所設之方。然余觀其藥味,一方面有除濕熱之二妙散;二有化痰瀉火之南星、龍膽草、黃柏;三有活血通絡之桃仁、紅花、桂枝;四有祛風散寒之羌活、威靈仙、白芷、桂枝。綜合諸藥觀之,本方瀉火而不甚涼,疏風而不甚散,實有祛邪之中,寓有調其氣之意,故用于寒熱、表里夾雜之證尤宜。今本病脈證合參,實屬痼疾與新感同存,寒熱與表里同在之證,故采本方予之。又牽正散、烏藥順氣湯主為風寒外客而設,不可用于夾雜之證,故投本方也。 服藥4劑,口眼喁斜明顯好轉,眼、口均亦能閉合。再審其脈弦大緊數。綜合脈證,思之:脈弦大緊數者,氣陰兩虛,風邪郁表之脈也。治宜補氣養陰,疏風解表。處方:黨參10克,甘草6克,黃芪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曲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術15克,白術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服藥6劑,愈。 某醫云:此東垣清暑益氣湯也。清暑益氣湯者,東垣用于傷暑,鞠通之用于暑溫,未聞其能治口眼?斜也,為何先生用于口眼喁斜?答曰:本病之發生于夏季微感風寒之后,故前用上中下痛風方,今風寒與痰熱均己蠲除,而氣陰兩虛之脈已顯露于外,清暑益氣湯者,既補氣陰,又祛暑邪,故采用之。此即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義也。 3.固于驗方,不求脈證,不審病機,延誤病期 蘇××,女,35歲。 右側口眼?斜3年多。醫診面神經炎。先以西藥、理療治療半年不效,繼又配合中藥牽正散、烏藥順氣湯、補陽還五湯、再造丸、大活絡丹,針灸等治療數年,亦無明顯效果。細審其證,除右側口眼?斜,右眼不能閉合,右側口角不能鼓頷,吃飯、喝水外漏外,并見頭暈頭痛,心煩失眠,舌苔薄白,脈弦細。綜合脈證,思之:脈弦細者,血虛也。合之于證,乃血虛生風,筋脈失養也。治宜養血潤筋,柔肝熄風,處方:天麻10克,菊花10克,鉤藤15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薄荷3克。 服藥10劑,口眼?斜大減,審其右眼已能閉合,右口角已不流飯、漏水;繼服40劑,愈。 某醫云:補陽還五湯、牽正散、再造丸、大活絡丹均為治療口眼喁斜的名方、名藥,針灸亦被諸醫稱為治療口眼?斜之妙法,然余用之卻不效,其故何也?答曰:補陽還五湯為補氣活血之方,牽正散為祛風化痰之方,針灸為活絡之法,這些方法都各有其各自的適應證,今本證脈弦細,為血虛不能養肝之證,故只可養血,不可補氣,不可溫經,不可太活血,否則不效也。今重用四物湯之養血柔肝,再佐平降熄風之品,即在于養血也。 4.膠執驗方,不察脈證,不審病機,不知隨證,延誤病期 趙××,女,33歲。 左側口眼?斜8個多月。醫診面神經炎。先予西藥、理療治療3個多月不效,后又配合針灸、按摩、中藥牽正散、補陽還五湯、再造丸等治療半年多,亦不見好轉。細審其證,除左側口眼Ⅱ咼斜,不能鼓頷,不能閉眼,吃飯、飲水均外漏外,并見頭暈頭痛,心煩失眠,時或心悸,煩熱上沖,沖則汗出,口苦口干,左臂憋脹,舌苔黃白,脈弦緊。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脈也;緊者,寒也,結滯不化也。合之于證,此乃肝郁氣結也,寒飲內郁,郁而化熱,上熱下寒,心腎失交之證也。治擬疏肝理氣,辛升苦降,交通心腎。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5克,大黃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6劑,左側面頰發緊感好轉,繼服10劑,口眼喁斜明顯改善,眼可閉合,咀嚼食物正常,口角已不漏飯、漏水,繼服20劑,愈。 某醫問:用驗方而不驗,用不治此證之方而反愈,其何故也?答曰:面癱者,筋脈弛緩不收所致也,筋者,肝之所主也,今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者,乃以治肝膽之方治肝膽所致之病也,實屬正治,非不治此病之方治本證也。至于為什么驗方不驗,依余之見,乃藥不對癥所致耳。 5.但求驗方,不分寒熱,證藥不符,久久不效 張××,女,29歲。 左側口眼?斜3個多月。醫診面神經炎。先用針法、中藥牽正散加減不效,后又用灸法、烏藥順氣湯加減而更甚。審其證見左側口眼喁斜,眼不能閉合,口不能鼓頷,吃飯、喝水即從口角流出,頭暈頭痛,口干咽燥,舌苔薄白,脈浮數。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病在表也;數者,熱也。合之于癥,乃風熱客于表也。擬用疏散風熱為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片姜黃10克,大黃3克,防風10克。 服藥2劑,諸證大減;繼服1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牽正散、烏藥順氣湯治口眼喁斜,我久已知也,然用之卻不效,而升降散用于口眼喁斜吾未聞也,請師明示。答曰:升降散用于治療口眼?斜吾亦聞所未聞也,而桑菊飲用于口眼?斜卻有明示耳。已故名老中醫秦伯未先生在給我們講課時即曾介紹此種經驗。其后又經數十年的臨床探索才知其要點耳。經驗證明口眼?斜之病主要分兩大類,其一為風寒型,此類較多,可根據情況分別采用牽正散、烏藥順氣湯、川芎茶調散。其二為風熱型,此類較少,可根據情況分別采用桑菊飲、升降散。兩型病久者可形成傳經,風寒型者常向少陽經發展形成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而風熱型者則多向傷陰傷血發展形成血虛風動的麻菊散證、陰虛風動的鎮肝熄風湯證、羚羊鉤藤湯證、杞菊地黃丸證。本病之用升降散者即因其為風熱外客耳。
《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