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遺址 鄴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鄴城遺址主體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內的漳河岸畔,遺址包含安陽曹操高陵。 中國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由南北二城構成。鄴北城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封魏王后營建的國都,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后,以此為北都。后趙、東魏、北齊相繼都鄴,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齊亡,此城衰落。鄴南城為東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依鄴北城南墻而建,毀于隋代。鄴北城與鄴南城遺址位于河北省臨漳縣境內。曹操在銅雀(爵)苑西側的西城墻上修筑了三座高大的臺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鳳)臺、銅雀臺、冰井臺。三臺均為曹操規劃修建,是中國古代臺式建筑的巔峰之作。 鄴城是一個功能分區明確、結構嚴謹的城市,它首次體現了‘先規劃、后建設’的城市建設理念。鄴城遺址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一直是中外歷史界的關注點之一。鄴城遺址是東亞地區古代都城建設的樣本,對中國后世長安、洛陽等古城建設乃至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古都建設影響深遠。 ◆鬼谷子祠堂 鬼谷子祠堂位于臨漳香菜營鄉谷子村,是鬼谷子母親的家鄉,也是鬼谷子生長的地方。后世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鬼谷子外祖母的宅莊上修建了祠堂,取名鬼谷子祠堂,稱其母親為王老圣母,稱鬼谷子為王禪老祖。 鬼谷子姓王名禪,字詡,道號鬼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軍事教育家。他不僅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軍事學校,而且培養了張儀、蘇秦、孫臏、龐涓、毛遂等一批叱咤風云的軍事家、縱橫家。經專家考證,鬼谷子出生在臨漳縣的谷子村、鹽食村一帶。 景區內主要有鬼谷子祠堂和鬼谷子誕生地祭祀建筑群兩個景點。鬼谷子祠堂主體為二層二進連體建筑,雕梁畫棟,焜燿殿宇,氣勢輝煌。一年四季香客不斷,游者眾多。清代光緒九年的“重修鬼谷子先生祠堂碑”仍存于祠堂內,完好無缺。該碑在國內外獨一無二,對研究鬼谷子學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也有力地證明了這里就是鬼谷先生的故里。 鬼谷子誕生地祭祀建筑群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香菜營鄉鹽食村東南地,該建筑群占地26畝,建有仿古建筑6處,多為二層垂檐四坡頂建筑。主要建筑有王禪大殿、王老圣母殿,以此為中軸線,西側建有道教三清殿、玉皇殿等,東側建有鬼谷子生身圣地龍虎茅草庵。這里還留存了一塊鬼谷子誕生時的血板茅草地,成為鬼谷子誕生傳奇故事的生動載體和明證。
◆五禮記碑 五禮記碑俗稱五禮碑,坐落在河北邯鄲市大名縣城東3公里石刻博物館內(原立于大名縣大街鄉雙臺村),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此碑形體龐大,為石灰石質結構,自下而上,由基石、龜趺、碑身、碑額四個部分累疊而成,通高11.95米,寬3.04米,厚1.13米,重140.3噸。據考證為我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碑。 這通碑原是唐碑,為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奉唐文宗之命為魏博節度使何進滔撰寫的德政碑,立于唐開成五年(840年)。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編《五禮新儀》,詔諭大名府尹梁子美為《五禮新儀》立碑刻記,梁子美為討好皇上,毀何進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禮新儀》。 碑首精雕八條巨龍,碑額陽面正中為宋徽宗篆額“御制大觀五禮之記”雙行八字,簡稱“五禮記碑”。碑身兩側為柳公權墨跡,碑陰刻唐“何進滔德政碑”,碑文改刻為“御制五禮記碑文”,因而稱“唐宋碑”。梁磨碑時,可能是因碑樓掩蓋,兩側柳公權寫的字才保留下來。歷經千年的侵蝕,這些剩下不多的字跡,仍可辨出剛勁秀麗的柳體風格。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四月,黃河決口,灌入漳、衛兩河,引發大名地區洪災。滾滾河水一夜之間將大名府城吞沒,五禮記碑隨之傾倒,沉埋地下。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大名知府顧玉柱探得此碑下落,將其發掘,使掩埋地下長達一百四十七個春秋的古碑重見天日。但碑已斷裂為九截,碑座龜頭亦不知去向。 1989年5月,大名縣配合省文物部門全部完成此碑的搬遷、粘接及立起工程,碑座粘接了重鑿的龜頭。
◆王占元宗祠 王占元(1861—1934),字子春,館陶鎮陶西村人,1920年任兩湖巡閱使、湖北督軍兼省長,1934年病死在天津寓所,后歸葬南館陶鎮西。 王占元宗祠始建于1915年民國時期,原建筑群為南北中軸線布局,左、右對稱。主體建筑均建于南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牌坊、大宮門、過廳、園門、大殿、后殿等建筑。在中軸線兩側為耳房、東西廂房、西小門、西大門、東大門、東小門等建筑。建筑結構嚴緊,規模宏大,是一座典型的中軸線建筑布局。 可惜的是,這些古建筑和牌坊在上世紀多被拆除,1996年夏,因修永濟路從院的中央分開。王占元宗祠現存宗祠西廂房兩座6間,耳房兩座2間,現存建筑共8間,南北長29.2米,東西寬8.16米,占地面積約252平方米,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瓦頂脫落,門窗出現裂紋。該宗祠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