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默 身為家長,有一點你必須明白:你的孩子和你小時候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無法陪伴他成長,就不能給予孩子幫助和支持。 (一)我們來看看,現在的孩子是怎么回事 我們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都是獨套公寓里的獨子,帶著與生俱來的孤獨感。這個與生俱來的孤獨感是什么樣子?你到春天的時候,可以到菜場去買一只剛剛出生的小雞,然后放在家里的地板上養著,你給小雞好吃好喝,你看看它能活多久?能不能活過兩個禮拜? 特點1:孤獨感與生俱來 帶著與生俱來孤獨感的孩子會有什么樣的特征? A、無端傷感,莫名其妙會流眼淚。 我接觸過兩個孩子,一個5歲的小姑娘,媽媽帶過來的——這個孩子臨睡前一定要哭一次。媽媽就問她:寶寶,是不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欺負你了?沒有。是不是老師批評你?沒有。你為什么要哭?我也不知道,我就是要哭。這個很偶然的吧?又來了一個,4歲的,也是這個問題,無端傷感。 人很孤獨的時候會無端傷感,現在的孩子經常會無病呻吟。 B、 人一孤獨思考力變得很強。 現在的孩子,4歲就會坐著發呆了,你不知道他的小腦袋想的是什么。他想的可能是參加了奶奶的追悼會,奶奶去哪里了?我會死嗎?我會去哪里? 4歲孩子已經過早涉及了終級問題,這個絕對麻煩——一個人帶著這樣無解的問題在生存,和一個人從來沒有這樣的內心世界,怎么會是一樣的? 現在的孩子有時會莫名其妙傷感,他自己也講不清,有可能就是被那些終極問題所困擾。但哪個學校給他解惑了?他一路成長,得到什么教育了?他想要的東西給了嗎? C、 還有一個麻煩也很大——報答養育之恩的巨大壓力。 現在的孩子是六個人圍著一個人,這六個人對他是真好。人就是這樣的動物,誰對自己好 我們就想報答誰。一個小孩四歲,他會說奶奶我長大了賺錢給你用,他講的是真話,奶奶對他太好了。問題是,拿什么報答?孩子們都知道,名牌大學,拿這個報答。 你想想名牌大學就這么幾所,憑什么你們家的孩子能去?每家孩子都要去,所以有的孩子負擔很重,越是好孩子負擔越重——我要報答我的父母,因為他們對我太好了,我要上名牌大學,否則我怎么面對他們?否則我是罪人。 “你們不要對我太好,不然我無顏對你們。”初三、高三,經常有這樣的孩子,明明要做考前輔導的,但他不能往前跨了,整天看手機,整天看小說,上課睡覺不肯做作業。家長得出的結論:這個孩子這么不懂事,孩子怎么到了初三、高三是這樣子?我告訴他,你家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他沒有辦法,報答不了你。他覺得達不到這個高度了,怎么辦?這個包袱背不動。 特點2:總是被隱形壓力傷害 家長如果理解現在的孩子,說話態度就會不一樣。 不要和你的孩子有任何交換性的話語,例如“我們對你怎么樣?將來看你怎么報答父母了。我們對你仁至義盡,將來看你的了。”孩子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他自己要來的,你也沒有和人家商量過。人家來是無條件的,不存在交換。 我們還希望家長告訴孩子:沒有一個人的幸福是另外一個人可以給的,為什么?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談戀愛,男的和女的說“嫁給我吧,我給你一生一世幸福”,不到三年,吵翻了,還一生一世?不可能的,沒有一個人可以給另外一個人幸福。 我們看到一個母親生了一個兒子,外交官、博士,成功啊,但我們看到這個媽媽天天在吃抗抑郁癥的藥。還有一個媽媽,生了一個兒子,不過是個鞋匠,人家媽媽每天打麻將,嘻嘻哈哈開心得不得了。幸福是一個人的主觀體驗,如果我們能夠給到孩子這種體驗,孩子的包袱就沒有那么重了,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孩子,每遇大考就不行。為什么?負擔太重,擔不起了。 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要考試,要排名次,但你只知道這些顯性的,隱性部分你不知道。隱性部分在哪里?因為普教的老師,他們是焦慮高危人群——更擔心、更不安,對以后的事情總是災難化。因為他是教育的執行者又是應試教育的受害者,潛意識做事情的時候會很焦慮。 你看焦慮的老師是什么樣子?我昨天遇到一個家長,他說老師給他打電話,電話內容是:人家小孩都是錯兩道題,你家孩子錯了四道題,多錯了兩道題,所以打電話給孩子的媽媽。 這些焦慮的老師,你孩子送到學校里,他嘴巴永遠在講考試。月考考完沒幾天,他和你說,抓緊、抓緊,馬上要期中考試了,通知家長。期中考試考完沒兩天,抓緊、抓緊,要月考了。王老師進來也是這樣把你的孩子當橡皮筋拉,李老師進來也是拉,好了,家長應該怎么樣?如果你明白孩子,你一定不拉,你要讓他有彈性限度。他在學校拉了,你回家要放,你再拉孩子就會“斷”掉。 什么樣的孩子容易“斷”?就是回來再加了一把的,那個更焦慮的媽媽的孩子,他容易斷。你理解、了解了孩子,你跟他相處,你就會幫到他,這是我們現在空前學業壓力給到我們孩子隱性的傷害。 隱性傷害導致孩子競爭感被培養得非常強,競爭力未必。 這種競爭感很強、競爭力未必高的孩子是什么特點?他在一個環境里是最好的時候,問題不大;如果有人比他更好,他企及不了,這個孩子就被瓦解了。 有一個例子,孩子高二,媽媽帶孩子來。為什么?孩子總是睡不著,他媽不知道他為什么睡不著覺。 他媽說:“我把他的日記本偷出來,你等會兒看看。”我說好的,這個日記本寫的什么?原來是這么回事:這個孩子是班級里數學第一名,總是第一名。到了高二,班級里來了個北京轉來的學生,從小做奧數,數學好,現在第一名是人家,不是他了。這個孩子在日記本里寫了半年——怎么殺掉人家。 我跟他媽說,這是你教育出來的。媽媽說,我怎么會教育?我說你肯定不會教育他殺人,但你一定是這樣的媽媽:孩子從幼兒園回來的時候,你問的話一定是這樣,寶寶你今天得幾個五角星?1個。你們班小明得了幾個?2個,寶寶你明天要得3個,超過他。我說你是這樣的媽媽嗎?她說是的。我說這就是高競爭感的教育。你的孩子就是看到,到了這個地步他“瓦解”了。 現在我們空前的學業壓力,制造了很多高競爭感的孩子,復旦大學那個下毒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料”,被下毒的人和他沒有太大的關系,只是人家長得比他帥,學習能力比他強。 特點3:話語權的要求非常高。 現在的孩子是什么環境下長大的?但凡有一個宴會,你們先把這個“祖宗”擺好了。他沒有兄弟姐妹,直接和父母對話。以前我們教育的是“大人講話小孩不要插嘴”,這是天經地義的,以前大人一桌吃飯,小孩在小桌子吃飯的,根本不能插嘴。但現在的孩子是什么待遇?直接和家長對話的。這個東西很挑戰你的教育,難度很高。 比如學校里的老師,他是師傅那邊教他一套應對現在的孩子,我講話你不要講,我在那里講你聽著,我在教育你,沒門,哪個學生會聽你的?你仔細想想,你把孩子送到學校你孩子在學校接受什么教育?教學有了,教育是什么?這要靠你。他的話語權要求很高,學校還是老一套,這個孩子就不接受教育,你現在要直接灌輸這個孩子是沒有用的。 現在的教育難度很高,要平等的對話,老師暫時還做不到,那要靠家長了。你看看,你不讓他對話,他網上發言了,他有的是發言的渠道。你還試圖你是真理的化身?你是權威的化身?你有什么東西想直接灌輸給你孩子?我們有很多家長是這樣子。“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所以我給你的經驗,一定讓你少走彎路”,我跟你說,沒有孩子會聽你這一套,你的經驗也未必正確。 我們小的時候,父輩在那里說話,我們很安靜的在聽,確實從父輩那里學到了經驗。現在的孩子不是這樣,哪里要聽你講話?這個教育的難度,對你有挑戰嗎?如果你是一個能理解孩子的家長,你就是一個可以和他平等對話的家長,你可以和他討論問題,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會提出問題,讓你孩子和你平等的對話。對這個話題,他可以有他的情緒表達、觀念表達,你接受嗎?如果你是這樣的好家長,你可以接受他有他的觀念、情緒。如果你可以接受,將來你的孩子一定自立。不能自立的孩子,就是家長不允許他小的時候有他的情緒表達方式、觀念表達方式。 家長把孩子納入自己的軌道,這種思想就是不對的、是錯的。 一個孩子高三的時候說,媽媽,我想明白了,今年我不考大學,我想周游一遍我們的國家,明年再考大學。這個媽媽沒辦法,就把孩子帶到我這邊咨詢,他們就在搞這個“戰爭”,因為這個孩子下定決心,他要周游一遍國家,看看大好河山再回來考。他說走萬里路,才是真正的學習,我欠缺的就是這個東西,我不欠缺課堂知識。我發現這個孩子非常有想法,市重點中學的孩子,他的媽媽說絕對不允許這樣,兩代人在搞。 我對媽媽說,你想不想要一個獨立的孩子?什么叫獨立你明白嗎?獨立的標志,就是選擇。他有獨立的選擇能力,這是一個長大的標志。你能不能讓他長大一回,讓他真正獨立?你允許不允許他有自己的觀念?但這個對家長的難度非常高,如果他可以做到,孩子將來可以走得很高很遠。 我們要理解,現在的孩子不一樣了,不會坐在那里聽你灌輸。現在的孩子知識面很廣,見多識廣知識量大。一個孩子上課,老師講澳大利亞怎么怎么,孩子說,我剛剛從澳大利亞回來,你去過嗎?老師還沒有去過澳大利亞。這就挑戰了老師。老師的權威性開始減弱了。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里不聽家長的話,在學校也不聽老師的話,麻煩了。權威性減弱了,孩子對學校的感覺會怎么樣?他可能很難喜歡他要去的那個學校,因為學校是什么地方?是解惑的地方。他有的時候覺得這個地方不是解惑的地方,他就不會對這種地方很向往。他要的知識在老師那里求不到,孩子們也悶悶不樂。 為什么孩子進入青春期,你跟他說話他不理你?因為他有他的想法,你無法理解,他就懶得跟你講。我們現在的孩子,這一部分也很難受,他們的思想很少可以和老師、和家長交流。有的時候,他的思想就不暴露。思想不交流,也很難受,會膨脹的。 特點4:現實感非常弱 沒有辦法,小時候一個人玩玩具,大了一點玩虛擬的網絡。他們被家長教育成,你只要讀好書,什么事情都不要管。這樣沒有實際事物操作的人,他們現實感很弱,會在虛擬世界里找到真實感,真實的世界里找到虛擬感。有一個笑話,兩個高中生網上認識很久,然后說見個面,咖啡館坐下來大眼瞪小眼,一句話都沒有,再見。QQ上去聊吧。真實的世界里,反而是虛擬的,不知道怎么做了。 你可能不太了解你的孩子。你知道嗎?有的時候,小孩子會一個人躲起來,他做的事情你想都想不出來。有的時候他用小刀刮一下自己,你不知道。有的男孩子,在衛生間里用繩子勒脖子,受不了了,放開,覺得舒服了。他不會告訴你,為什么?他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感覺,這樣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這樣的人有什么特點?不怕死,就怕苦。你不相信,你和現在一個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你將來要過什么樣的苦日子。你去講好了,他不會聽你的,他說不會的。你說怎么不會呢?他告訴你,不會的,到那天我會去死的。 你想想看,他是這樣的現實感很弱,家長陪伴他成長的時候,要給他現實感的刺激,你給了嗎?我們總是要求一個家長,你的孩子如果到了初二,家里的大事情是否可以和他討論?他也是一票,可以舉手。等到高中,你們家的旅游由他主導。他讓你們到哪里,你們就到哪里,這樣的現實感讓孩子操作,他才會有現實感。 可是現實生活中,一方面你抱怨孩子沒有能力,不會處理實際事物,另外一方面你也很難給他實物處理的機會。如果你理解到這一點,想方設法給孩子處理事務的機會,如果你家里有大事情,不妨和孩子討論一下。這樣,孩子心智成熟度很快提高,比同齡人懂事,思想力比同齡孩子強。為什么?你刺激他思考了,問題放在他面前,他必須要思考。 特點5:個性化生活要求很高 我們小時候是這樣被教育的: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我到現在還是這種感覺,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但現在的孩子不一樣,他們是什么感覺?我來過了就要雁過留聲,我來過了怎么可以不知道我來過?你們不知道我來過,我一定要秀給你看。這就是他要的個性展現。如果你壓抑他,他就會和環境不合作。有些高中生到了高中階段,就是因為感覺到這個環境很壓抑他的個性,于是每況愈下。 所以家長要知道,孩子到這個時候有這樣的要求,到了青春期之后叫什么?孔雀開屏,吸引異性。實際上是在尋找自己——在人群里面找自己。我跟你不一樣才可以找到自己,我要拼命展現自己的個性才可以找到自己,這是好事情。可是我們總是要壓抑他,不讓他展現自己的個性。 時代不一樣了。我小時候穿裙子,還要幾個小姑娘一起商量好,明天一起穿,生怕自己先帶頭。現在卻不一樣,生怕別人沒看見他。 現在的孩子基本感受是什么樣的?總結一下。 現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非常美滿、美好。但是他的心理感覺像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 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我們怎么解釋?如果這里有一個籠子,我們設計把一只老鼠放在籠子里,外面裝一個開關。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開關就會打開門。門一打開,有食物會進來。老鼠踩一下,食物會進來,老鼠會怎么做?就去踩好了,有食物的。第二個籠子,老鼠踩一下就電擊,老鼠肯定不踩了。第三個籠子,老鼠踩幾下是食物,再踩幾下是電擊,老鼠不知道,那他踩還是不踩?老鼠在里面糾結死了,不知道踩還是不踩。 現在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感受,所有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讀書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讀到碩士。碩士是什么?以前是進士,秀才考完了考舉人,舉人考了再來考,考到胡子都白了,你要讓他成為碩士,一個讀書人。 讀書人是什么環境下培養出來的?我們旅游的時候,去過旅游景點,你有沒有看過景點里面的藏書樓。這家人家從宋朝藏書代代相傳,讀書人是篤悠悠的,一代代培養出來的。現在的家長是什么人?你是什么心態?房子,搶。車牌,搶。老公也要搶,搶字當頭,急吼吼。急吼吼的人,怎么培養出一個篤悠悠的讀書人? 每個家庭,都希望孩子是成功人士。你想想,成功人士的共性特質是什么?成功,一定是這個人輸得起。輸了,再來,有一天他成功了。我們現在的教育,一開始就不讓人家輸。幼兒園,一開始你就問,你有幾個五角星,不讓孩子輸,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你要他贏。不能輸的人怎么會成功?這個城市里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眼高手低的,這個很痛苦。眼高,達到這個目標的特質不具備,他知道自己不具備達到這個目標的特質,但他很確認,就是要這樣的目標。這種人類似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他很糾結、難受。現在城市里的孩子不肯放低目標的,達到目標的特質不具備,原因你明白。 孩子不一樣了,那么我們家庭教育的觀念,那些老一套的觀念再持續用下去,對現在的孩子會有用嗎? 家庭教育,就像一艘船要開出去,而觀念實際上是一個方向。如果觀念是錯的,你這艘船是到不了彼岸的。我們經常看到有一些人家,他們家用的錢比人家多,他們家用的力比人家多,他們家的孩子,最后不到彼岸。我們做臨床有個體會,有些孩子到了高中、大學之后出問題,實際上這些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比別的孩子跑得快。 你的航船開出去,關鍵是你家庭教育的觀念一定要正確,這艘船才可以達到彼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