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孩子可愛的笑臉,大人的心情也會隨之愉快起來,這種快樂情緒的傳播,易于也樂于被大人接受。那么,當孩子不開心、郁悶、憤怒的時候,我們大人是否要接受這種情緒呢? 生理正常的人有各種情緒:要結婚了很開心,該晉升加薪了,機會卻被別人搶走了,肯定會生氣。開心的時候想跟別人分享,不開心的時候希望有人理解自己。孩子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因為閱歷的原因,情緒來的會更快,表現得會更直接、更豐富多彩。我們不僅要接受孩子的正面情緒,更要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往往是孩子最需要我們關心和愛護的時候,也是考驗大人智慧的時候。 有的媽媽告訴我:“我那個小祖宗啊,高興的時候怎么都行,不高興地時候啊,怎么哄都不行,越勸越來勁,哼哼唧唧的,沒完沒了,可煩死人了!” 我們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因著孩子長時間的的情緒發泄,大人被折磨得情緒也越來越差,最后把孩子說落了一頓,更有甚者,把孩子臭揍了一頓。孩子的情緒沒有平復下來,很大程度上是家長沒有完全理解孩子的心情。 我經常帶著二娃看大娃的訓練和比賽,我和二娃會事先商量好,他可以帶玩具或者其他東西玩,也可以帶水果,如果沒帶,那他自己承擔無所事事的后果、承擔饑腸轆轆的后果。我們現在設想一下家長的不同反應: 一是埋怨型:“我跟你不是說過了嗎,誰讓你不帶了,早干嘛去了!” 如果我是那個孩子,我會怎么想呢:我是沒帶,我都后悔了,你還說我,這個家長煩死人了。 二是否定型:“這比賽多好看呀,你怎么就不看呢?”“你不是剛吃完飯嘛,怎麼又餓了,至于嘛!” 如果我是那個孩子,我會怎么想呢:這比賽有什么好看的,怪無聊的,是你覺得好看,我可不這么認為。我肚子就是餓了嘛,有什么至于不至于的,你一點也不理解我,跟你說了也是白說。 三是替孩子做事型:“你沒帶啊,我回去給你拿。”“你餓了,我給你買去。” 如果我是那個孩子,我會怎么想呢:記住不記住有什么的,有你們了,以后還得指著你們。 否定型和埋怨型家長的話,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反彈,極有可能出現哼哼唧唧沒完沒了的情況。替孩子做事型的父母,對孩子的事大包大攬,孩子的自主能力可想而知。 建議父母這樣說:“你沒帶玩具,沒什么可玩的,有些無聊了。我呢,又要看比賽,沒法和你玩,你覺得孤獨了,是不是”“雖然剛吃完飯,你又餓了,可惜沒帶水果,要是帶著就好了。如果爸爸的書包是個超級大蘋果就好了,你咬一口,我咬一口,再讓給哥哥咬一口……”
---父愛本色的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