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書.州郡志》卷三五對始寧縣的設置有詳細記述:“始寧令,何承天《志》,漢末分上虞立。賀《續會稽記》云:‘順帝永建四年,分上虞南鄉立?!独m漢志》無。《晉太康三年地志》有?!?/FONT> 案:何承天(370—447),生活在東晉、南朝劉宋時期,曾撰《宋書》,未成而死。南朝梁人沈約所撰《宋書》,即根據何承天等人所著續撰而成。賀循(260—319),晉惠帝時任會稽內吏,據《隋書.經籍志》所錄有《會稽記》1卷。《續漢志》是晉司馬彪(?—306)所撰?!稌x太康三年地志》又名《太康地志》,佚名,現僅存一卷,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 從《宋書.州郡志》的記述看,始寧縣始置時間,有兩種說法。南朝劉宋時的何承天說是漢末所置。《后漢書志》第二十“上虞”條下劉昭也補注:“漢末分南鄉立始寧縣?!眲⒄咽悄铣喝?,生卒年不詳,曾任剡令,集注《后漢書》一百八十卷。何承天、劉昭都是南朝人,其所說始置時間籠統地稱漢末。西晉時曾任會稽內史的賀循則明確稱順帝永建四年分置。 《宋書》卷三五又載:“永寧令,漢順帝永建四年,分章安東甌鄉立?;蛟祈樀塾澜ㄈ炅ⅰ!薄端涀ⅰ肪硭摹鹨草d:“浦陽江又東北經始寧縣西,本上虞之南鄉也。漢順帝永建四年,陽羨周嘉上書,始分之”。始寧、永寧兩縣最后一字均為“寧”字,同年設置的可能性更大。[8] 東漢永建四年,時屬順帝,從考古分期看,屬東漢中期。奉化東漢熹平四年(175年)墓曾出土越窯青瓷器。古陶瓷界也把越窯瓷器的發源定在東漢中晚期。始寧縣的設置,似乎與越窯青瓷的發源存在著某種聯系。 漢代設縣以人口為主要標志??h城或人口的地理分布,正好與墓葬的發現分布相吻合。[9]根據上虞的考古發掘情況,東漢墓葬比其他歷史時期的墓葬數量要多。上虞歷史上有幾次較大規模的發掘。1973年,浙江省博物館在梁湖南穴狗尾巴山發掘14座古墓葬,其中東漢墓8座,六朝墓3座,唐墓3座a。198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曹娥嚴村鳳凰山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古墓葬202座,其中兩漢墓葬50座b。1992年又在驛亭鎮牛頭山發掘古墓53座,其中先秦土墩墓2座,漢墓39座,六朝墓11座,唐墓1座c。同年又在驛亭周家山發掘古墓葬75座,其中戰國墓3座,東漢墓17座,六朝墓53座,明墓2座d。 1993年在小越馱山清理了王莽至五代墓葬31座,其中東漢墓25座e。1992年、1993年在驛亭鎮謝家岸后頭山發掘古墓葬56座,分屬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和唐代,其中東漢墓27座f。兩漢時上虞古墓葬數量相對較多,說明當時經濟發展,人口增多。順帝時分上虞南鄉立始寧,就是經濟發展、人口增多的直接結果,這也為越窯青瓷的發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始寧縣的范圍,因隋以前政區不可考,很難確切劃定。嵊州與上虞,地域相近,自秦漢以來,屬同一郡、州、府,今又同屬紹興市。但兩地的口音卻有著很明顯的區別,但嵊州北部即靠近上虞的地區,就是今三界鎮與仙巖鎮的一部分,其口音與上虞的章鎮、上浦等地基本相同。三界鎮與部分仙巖鎮地區,很可能與章鎮、上浦一樣,昔同屬古始寧地?!端涀ⅰ份d,始寧“舊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晉中興之初,治今處?!痹谄涫柚杏小坝忠R《續會稽記》順帝永建四年,分上虞南鄉立。后漢屬會稽郡,吳、晉、宋、齊、梁因。舊治在今上虞縣三界鎮,后東徙,在今縣西南五十里?!比f歷《紹興府志》載,“三界市……即漢始寧縣地?!蔽墨I記述雖略有出入,但都認為三界曾為始寧縣治。今三界鎮有始寧城隍廟,民國《嵊縣志》載:“始寧城隍廟在三界,古始寧治也。有廢廟,居民葺以祀社?!庇忠齾倾C《始寧城隍廟記》云:“廟去縣六十里,三界里人之鎮神也,創于東漢永建元年,為始寧縣治……唐貞元二十一年,洪水沖決大壞民居,今之大江即古之官巷也,由是縣治廢而神祠尚存。自漢晉元明歷千余年如一日?!?/FONT> 《水經注》又載,始寧“縣下有小江,源出洮山,謂之洮浦,經縣下西流注于浦陽 山,下注此浦?!毙∷唇置〗驏|小江,在上浦小江口匯入曹娥江。謝靈運世居東山,其《山居賦》被稱為上虞南鄉(即始寧)的地方志。東山上有泉,至今仍呼始寧泉。 《上虞縣地名志》記載,上浦鎮大善村原有古剎上乘寺,建于東晉。大善村旁的鳳凰山窯址,在文物調查時曾發現佛寺罐的殘片。上浦、章鎮一帶的上虞南部地區,目前調查僅鳳凰山窯址燒造佛寺罐,各地出土銘有“出始寧”的佛寺罐極有可能產于此地。東山附近的姥山村,村旁有繩頭山窯址,燒造于東晉南朝。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有“既坭既埏,品收不一,其灰其炭,咸各有律?!蓖踔景钤凇墩憬ㄊ?秦漢六朝卷》中認為:“這是說用泥制成各種器型,再用炭燒成器具。謝靈運的墅地處會稽郡青瓷主產中心。他所說的‘既坭既埏,品收不一’,是否為青瓷生產,史無明載g”。繩頭山距東山僅數百米,地表瓷片窯具豐富,燒造規模大,是一處典型的東晉南朝窯址,筆者推測該窯即屬謝靈運的莊園所有。筆者認為今上浦鎮的東山、大善、姥山一帶應屬故始寧縣域,與上虞的確切界域則無從查考。 《隋書》卷三一載:“舊置會稽郡。平陳,郡廢,及廢山陰,永興、上虞、始寧四縣入,大業初置郡?!逼疥悤r在隋開皇九年(589年)。故始寧前后存在時間為461年。 注釋: [1]《上虞縣志》,第85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李剛:《越窯綜論》,《古瓷發微》,第8—9頁,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3]方杰:《越國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王志邦:《浙江通史》秦漢六朝卷,第76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5]李剛:《越窯綜論》,《古瓷發微》,第9頁,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6]朱伯謙:《戰國秦漢時期的陶瓷》,《朱伯謙論文集》,第33—34頁,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 [7]上虞博物館《出土文物登記表》。 [8]王志邦:《浙江通史》秦漢六朝卷,第44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9]黎毓馨:《浙江兩漢墓葬的發展軌跡》,《東方博物》第九輯,第4頁,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 a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省上虞縣蒿壩漢墓發掘簡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7輯,第414—422頁,杭州出版社,2005年。 b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縣文物管理所:《浙江上虞鳳凰山古墓葬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建所十周年紀念》,第206—257頁,科學出版社,1993年。 c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牛頭山古墓葬發掘》,《滬杭甬高速公路考古報告》,第127—177頁,文物出版社,2002年。 d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周家山古墓葬發掘》,《滬杭甬高速公路考古報告》,第178—223頁,文物出版社,2002年。 e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馱山古墓葬發掘》,《滬杭甬高速公路考古報告》,第225—265頁,文物出版社,2002年。 f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驛亭謝家岸后頭山古墓葬發掘》,《滬杭甬高速公路考古報告》,第266—308頁,文物出版社,2002年。 g王志邦:《浙江通史》秦漢六朝卷,第380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
|
來自: 新虞舜客 > 《上虞鄉賢/特色文化/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