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邊堆壓了數十本書,大抵都是與各大出版社的編輯約評而得。雖一再提醒自己,暫停約書。奈何看到好書就忍不住那噴薄而出的欲望,于是乎,越積越多,越壓越厚。為此帶來了諸多的不良后果:
1、閱讀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無法思考體會細嚼慢咽,讀書于我成了一個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任務,流于形式;
2、一本接一本的閱讀占據了太多的私人時間,越發宅的厲害,于身體健康及終身大事都大大的不利;
3、需在截止日期完成堆積的書籍書評,心態上會顯得焦躁憂慮,倘若遇上編輯催稿,情緒會反應的更為激烈。
這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秩序,不得不引起反思,深思熟慮之后,總結經驗教訓。與各位友鄰同分享,共勉之。
一、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針對自己做一個詳盡的分析,制定明確的目標。讀書在我這里被分為三類,一類是“主食閱讀”主要為了解決我在職業、生活、生理及心理等方面,一些現實性問題的解決之道。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夠實用性,解決基本生活所需的書籍。二類是“美食閱讀”確實能讓我對人生,對生活有深刻的體悟及感受,引發思考,開闊眼界,增加見識,坦白點講就是讓我提升素養、豐富思想的書籍。三類是“甜點閱讀”主要是為了兼顧自己的興趣愛好:言情小說、大師級的懸疑推理小說、流行網絡的玄幻穿越小說等,給我帶來娛樂性質、消遣我的時間,休閑我的生活一類書籍。
新書層出不窮,我不可能把所有好書都涉獵一遍,既然沒有最好的,我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明確的定位可以給自己節約很多時間。讀書當然貴多,但同時貴專貴精。我的時間沒那么廉價,不需要一大堆索然無味的垃圾書籍來填充。
二、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速度
最初聽到有人一年讀書四五百本時,對其閱讀速度驚嘆不已。也曾強迫自己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但最終發現真不是那塊料,于是接受了自己讀書慢的現實,不和別人比較,但是不放棄和自己比較。在能力范圍內盡量的提升自己的閱讀速度。
且讀書多了,會發現很多的經驗。對很多的書,沒必要字斟句酌,完全可以選擇跳躍性的閱讀,即不會一個字一個字的讀,而是一段一段的讀,既不會妨礙你對總體脈絡的理解,也不會耽誤你對局部情節的把控。而有些書,則是完全可以一頁一頁的閱讀。只看標題,明白整本書的構造便能對該書的內容有大致的明了。
如果遇到好書,個人覺得,這種方式也是適用的。因為每隔一段時間,我會選擇重讀當時認為的好書。這主要是因為,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層或者時間段或者心境的情況下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體會及感悟。隨著閱歷的增長與累積,再去看的時候,不僅能從書中看到更多的閃光點,而且還能發現許多曾被自己忽略的細節。
所以,對有些書完全可以放心大膽的一目十行淺嘗輒止,遇到晦澀難懂的只要不影響全書布局就跳過去,過段時間,回過頭來,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三、堅持只讀紙質書
雖然我能說出電子書的N多優點,但是我還是偏向紙質書,喜歡聞那股淡淡的書香味。當然也真心的希望書籍的紙張質量越來越好,裝幀設計越來越有新意。
在開始讀一本書時,我通常會準備一些工具,比如黑色鉛筆、熒光筆、便利帖紙、書簽等,名人名言,經典語錄,思想觀點表達,生動案例我都會相應的做出區分,防止自己寫作時借用相關內容方便查找。
最后針對自己喜歡寫書評說幾句。我有兩個習慣,一個就是讀完書之后,一定要寫些什么,即書評。二個就是沒有讀完的書絕對不會放入書架。
有次,看豆瓣的已讀發現自己居然讀了幾百本書,有印象的卻不到四分之一,這是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究其原因,是讀書的過程中思考了但讀完后并沒有將思考進行整合,也就是沒有將別人的東西歸為已有。
于是,現在讀一本書時,我盡可能多地寫讀書筆記或讀書隨筆。將讀書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通過書評或者日志進行鞏固,這樣才能真正沉淀到自己的思想里,進而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所以,書評對我的作用是:整理思考,歸納總結,培養邏輯,拓展思維,表達觀點,提升自我。
一般,沒有讀完的書我絕不放入書架。因為我沒有查閱書架的習慣。把沒有讀完的書放入書架的結果就是它會被我束之高閣或者流通出去。
以上,均為個人的一些心得,價值大小因人而異。只是希望喜愛讀書的友鄰們多多思考歸納整理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將讀書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限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