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里緩緩而吟的才子佳人 (系列文章--轉載之四) 韋 莊 【派別】花間派 【文集】《浣花集》 春日杏花吹滿頭 陌上年少足風流 花間詞林中的兩位翹楚的才子詞人,一為溫庭筠,另外一個就是韋莊了。溫、韋詞作皆以柔美、綺麗、溫婉為典范,但韋莊似乎更素淡、清新嫵媚些。 韋莊 唐末五代詩人、詞人,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出生一個書香門弟之家,家學淵源深厚。他的四世祖便是中唐別具風格的大詩人韋應物,相信大家還記得他的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被稱為效仿陶淵明最神似的一位詩人。《蔡覺夫詩話》中有云,:淵明詩,唐人絕無知其奧,惟韋蘇州,白樂天嘗有效其體之作,而樂天去之際亦遠甚。此說對韋應物評價甚高。端己有其曾祖遺風,詞作中有一股凜然之清氣。在唐朝中亦有人與此事相仿,即詩圣杜甫及其祖父"文章四友"杜審言,歷史總是在某個角落驚人地相似。 端己的一生極其坎坷。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與唐風流才子元稹頗為相似(元稹亦出生于寒泊之家)。然端己大半生困頓場屋(科舉考試),而元稹少年之時就已得志。端己一直到四十五歲時才應舉,原以為終于可以封官蔭子,卻不料黃巢軍攻占京城長安,國家動亂,就連皇帝都倉皇出逃,端己的夙愿又一次落空,生逢亂世,只能落得到悲劇結局。 端己因為生活困頓郁不得志,而致使性情大變,此有史料記載。張騖的《朝野僉載》中言:韋莊頗(好)讀書,數米而炊,稱薪而爨。炙少一臠而覺之。一子八歲而卒,妻斂以時服。莊剝取,以故席裹尸。殯訖,擎其席而歸。其憶念也,嗚咽不自勝,唯慳吝耳。端己何以如此淡薄寡情,書言兩字“慳吝”,我看卻不盡然。世間哪有不憐惜子女的父親?況韋莊為一飽學之書生,仁禮道德皆曉,何以慳吝到不合倫理常情的地步?想端己貧寒交迫,居家度日艱難,又逢亂世,久習詩書而不第,長期的生活、精神雙層摧殘打擊,才使得這位才子詞人作出不合情之舉,絕非本能使然。 韋莊是一位感情復雜的詞人,在幼年時期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那時還是一天真爛漫的稚童,與詩仙李白兒時極其相似,調皮活潑且好玩耍。據《太平廣記》中記載:韋莊幼時常在下邽縣僑居,多與鄰家諸兒會戲。下邽亦為白居易的故鄉。后來端己追思往事,尋其遺蹤時嘗賦詩云:昔為童稚不知愁,竹馬閑乘繞縣游。曾為看書偷出郭,也因逃學暫登樓。搜尋韋莊少年時候的映象,此是絕無僅有的。 詞人往往都會得到一些別號,如有名的“山抹微云 秦學士”“露花倒影 柳屯田”,分別為秦觀與柳永;“云破月來花弄影 郎中”“紅杏枝頭春意鬧 尚書” ,分別為張先與宋祁。 韋大才子曾也得到一名號為“秦婦吟 秀才”。據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蜀相韋莊應舉時,黃巢犯闕,著秦婦吟一篇,內一聯云:“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爾后公卿亦多垂訝,荘乃諱之,時人號秦婦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內,不許垂秦婦吟障子,以此止謗,亦無及也。從中可以窺知,端己對這個名號實不接受,并感到極其不光彩。認為是他人之謗言,而郁郁不樂。其實,端己大不必如此。人家送與名號,正說明《秦婦吟》一詩在當時影響甚廣,人詩合一,更能增添個人影響。說不準韋莊為王建所賞識登上蜀相之位還與此詩有關。不要小看了一首小詩,當年王維受安祿山偽職,就因一首凝碧宮詩而免遭殺身之禍。 劉載熙稱唐五代詞“兒女情長,風云氣少”。后代對韋莊詞之評語,亦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云:弦上黃鶯語,端己詞也,其詞品亦似之。又云:韋端己詞,骨秀也,所以王氏認為溫韋之精艷所以不如正中(馮延巳)者,意境有深淺也。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云:韋端己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最為詞中勝景。又云:詞至端己者,語漸疏,情意卻甚厚,雖不及飛卿之沉郁,亦古今絕構也。所以,陳氏認為兩宋詞人可以越五代,而不能越飛卿、端己者也。各家所持的觀點,實乃各有側重之處。兩人都是詞論中的巨擘,自有其可取之處。欲顯端己本來面目,還須細細解讀其詞作。 試看其名篇《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江南自古便是有著“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花繁柳葉地、溫柔富貴鄉。此篇所寫的江南,是相對于中原而言的西蜀之地。當時的中原尚有戰事,長安仍被黃巢占領,此首為勸留之辭。 此篇寫盡了江南的佳麗,清新舒徐,為天生好言語。端己此處應是得樂天《憶江南》之妙,極盡溢美之詞。宋人晏殊對此篇甚是喜歡,而將“春水碧于天” 在自己詞中套用。唐人皇甫松也有佳句“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語驛邊橋”。 詞人抓住了雨聲這一意境,在畫船里或握卷夜讀或與友共斟。那落在唐詩宋詞里的雨點,是何等的撩人情懷。怪不得自視孤高的林妹妹獨喜歡李義山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不過卻是悲了。 美人當壚賣酒,也實是一道靚景。然景美亦要佳人來襯托。想起樂府《羽林郎》中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漢代司馬相如賣酒文君當壚的的故事還縈繞在耳邊,皓腕凝霜雪,這該是一個如何菀若天仙般的女子呀。 端己運密于疏,他擅長用簡潔的筆觸勾出主人公的心思。他的那篇《思帝鄉》更寫得煞是好看: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少年?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詞篇凸現了一幅清新雋朗的畫面:天朗氣清,杏花飛舞,落滿青絲。嚴蕊有詞云"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而這里卻見一涉世未深的天真少女與一翩翩美少年陌上相逢時,發出的真摯、濃烈、火熱的內心獨白。其實這也不算奇怪,唐時風氣開化,尚有自由愛戀之風。只是這一風俗經宋時因朱熹一句"存天理,滅人欲"而一去不復返了,朱熹的一句"至理名言"害得多少有情人難成眷屬? 少女憧憬嫁與此美少年,而且還要“一生休”,這是多么直白的對愛情的美好追求!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有言:"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休字在這里就有永不悔之意。即使將來他將自己拋棄了,她也沒什么怨言。字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可算得上古時女子最大膽的求愛之言了。 史料記載有端己的一樁逸事。《古今詞話》言:韋莊為蜀王羈,莊有愛姬,姿質艷美,兼工詞翰。蜀王聞之,托言教授宮人,強奪而去,莊追念悒怏,作《荷葉杯》詞,情意凄怨。這里的蜀王即王建,對韋莊的愛姬喜而奪之。韋莊思姬心切,因而寫下此篇《荷葉杯》: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水堂西面畫簾垂,攜手暗相期。 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音。 兩人一別而成永訣,如東坡悼亡妻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之切膚之痛。“惆悵曉鶯殘月”,與柳屯田"楊柳岸,曉風殘月"意境頗相似。只落得人獨立時,謝娘卻是不再逢,從此兩地異鄉,夜夜思君君不見。 端己詞中唯一有一首涉及到了邊塞題材,但也只是欲說還休。借魯迅先生的話來說是"剛開頭便煞了尾",見他詞作《木蘭花》: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濕斑紅淚滴。千山萬水不會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起句謂一婦人春暮獨上小樓,望盡玉關路。豈不知春風不度玉門關呀,她失去了夫君的音信,只能在閨中空空守候。對著流水落花,不覺滿目已是蒼涼,又不禁淚濕沾巾,魂夢欲教何處覓?晏幾道有詞云:"從別后,憶相逢,魂夢幾度與君同",真是佳人不見,肝腸寸斷了。沈休文詩云:"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看來皆是至情之語。 有人將端己比作謝靈運,并言其詞如初發芙蓉,無端可愛。此言得端己詞之精髓。吳梅的《詞學通論》中言:詞之工拙,以韋莊為第一,馮延巳次之,最下者為毛文錫。也算是為其正名了。 端己走完了他坎坷的七十四個春秋,留下《浣花集》二十卷,為千古所傳誦,也是幸事...... 【小傳】:韋莊 唐末五代詩人、詞人。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武后時宰相韋待價之后(一說為玄宗相韋見素之后,其實并非一房),詩人韋應物四世孫。至韋莊時,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少時曾居白居易故鄉下邽,時白居易尚健在,平易之詞風,或受樂天影響而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