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倚江山突兀,夾澗草葳蕤。客擊云中磬,僧磨石上詩。泉聲流竹細,塔影照山遲。天下多名寺,還看此寺奇。(胡纘宗《凌云寺》) 新上日志《世界著名的彌勒道場—四川樂山凌云寺》一笑堂采編 千年名剎凌云寺,位于樂山岷江東岸,古楠環翠,寺宇軒昂,俯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雄踞凌云山就日峰、丹霞峰、望云峰、祝融峰、兌悅峰、棲鸞峰、集鳳峰、靈寶峰、擁翠峰九峰,與峨眉山遙遙相對,蔚為西南第一。寺旁是天下聞名的樂山大佛,寺外氣勢浩蕩滾滾而來的三江水匯流凌云山麓,從大佛足下向南迤邐而去。清代大詩人、大書畫家張船山(問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諼抱郭流。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平羌江水綠迢遙,夢冷峨眉雪未消。愛看漢嘉山萬迭,一山奇處一停橈。”將樂山美景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凌云寺是大自然奇景和人類杰作奇妙和諧組合。天造妙景,彰大自然之奇美;千年古寺,顯佛文化之深邃。因寺前三江交匯的臨江峭壁上,鑿造有世界之最的彌勒佛坐像,人們將樂山大佛作為了凌云寺的象征、標志,所以普遍稱樂山凌云寺為樂山大佛寺, 大佛也就稱為凌云大佛、樂山大佛。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嘉定州志》稱“凌云寺在凌云山,一名大佛寺”。凌云寺也因高僧海通禪師首倡修建樂山大佛,更加名聲顯著。 歷史上,對于這一佛國古剎、朝拜靈域,文人騷客留下了諸多贊譽。譬如,南宋進士邵博在他的《清音亭記》中這樣描述:“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云寺,寺之南山又其勝也……”明正德三年(1508)進士、五年(1510)嘉定州同知胡纘宗《凌云寺》詩贊凌云寺:倚江山突兀,夾澗草葳蕤。客擊云中磬,僧磨石上詩。泉聲流竹細,塔影照山遲。天下多名寺,還看此寺奇。 又因凌云寺與峨眉山遙遙相對,歷來香火鼎盛的它更是有“上朝峨眉,下拜凌云”之美譽 樂山凌云寺建于初唐高祖李淵武德年間(618—626),距今近1400余年,早于樂山大佛的建造,是中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凌云寺名取意高入云霄,山河升騰,意氣昂揚,佛法宏遠,佛圣之地。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四川樂山岷江東岸,是世界著名的彌勒道場。凌云寺彌勒殿門外咫尺之間,即是天下聞名的樂山大佛。 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寺廟又有擴建,有“歷朝敕九頂山凌云大佛等額”。據《方輿勝覽》記載:“會昌前,峰各有寺”,可見會昌以前佞佛之風的盛行。 唐建中元年(780),德宗頒《修葺寺觀詔》,要求各州府培修振興寺廟。凌云寺隨即進行了大規模維修。 唐會昌五年(845)七月,由于唐武宗李炎揚道抑佛,以僧尼耗蠢天下”為由,武宗李炎下滅佛令。“佛教除長安、洛陽各四寺,地方諸州各一寺外,悉毀壞之”(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嘉州、眉州、陵州等奉詔毀佛寺,凌云山上八寺俱毀。凌云寺因當時屬“上州”的嘉州最具規模“中心大寺”,且“工作精妙”,得以保存,并在佛教寺院改名現象較普遍的唐宣宗時,一度改名報恩寺。南宋祝穆所撰《方輿勝覽》云:“九頂山,在城左,有九峰……會昌以前峰各有寺,今唯存報恩一寺。”明萬歷進士、四川按察使曹學詮《蜀中名勝記》指出:報恩寺即凌云寺。 岑參《登嘉州凌云寺》一詩曾這樣描寫凌云寺:“ 寺出飛鳥外,青峰載朱樓”不過,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寺,早已不是唐代原貌。唐建凌云寺,毀于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毀。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凌云寺重修。以后又經多次修葺,尤其是解放后不斷維修,基本保存了面貌。 佛法宏遠,盛世教興。2005年12月,凌云寺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照觀大和尚率僧眾駐錫凌云寺,依法開展佛教活動,寶鏡重光,法炬復燃。 由于歷史原因,千年名剎年久失修,加上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破壞,凌云寺已成危房,磚磴損碎,四壁頹墮,柱梁腐空。嚴重危及僧眾、游客安全。照觀法師誓發大愿,維修好古寺、守護好大佛。此次維修工程于2006年1月啟動2010年圓滿如法完工,大雄寶殿、彌勒殿、藏經樓、祖堂、法堂、禪堂、客堂、觀堂、寮房、鐘鼓樓、方丈院煥然一新,恢宏古樸,凌云寺成為與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相匹配的精品寺院。 凌云寺寺宇軒昂,蒼楠翠柏、修竹茂密,花木扶疏,佛教文化底蘊深厚,歷代名士墨跡、碑刻眾多。有歷史悠久的珍貴佛教文物700多件,有唐代至今的摩崖詩文、石刻佛龕、碑刻350余通,古今楹聯150余副。有樂山大佛、兜率宮、沫若堂、東坡樓、九曲古棧道、九頂城古炮臺遺址、碧津樓、東漢崖墓等三十多處古跡景點。國家重點文物保護3處,國家一級文物保護2處,國家二級文物保護4處,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處。每年接待游客、信眾二百余萬,香火旺盛。 凌云寺布局 由 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組成的寺廟中軸線,由配殿、客堂、觀堂、東方丈、僧寮、禪堂和請香處組成的兩條副軸線。 現中軸線建筑以早清風格為主。由彌勒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三重四合院組成。凌云寺彌勒殿門外咫尺之間,即是天下聞名的樂山大佛。 彌勒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字的碑記。殿內正中塑像為彌勒坐像,皤腹歡顏,俗稱“大肚羅漢”。 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攢眉怒目,威武雄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