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陳舊性肱骨外髁骨折,手術方式的選擇主要取決于骨折后并發癥的特點,如單純的骨不連只需要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有骨缺損的需進行植骨。填充骨缺損;而對于存在肘外翻或合并尺神經受損癥狀的患者,則需同時行骨折復位、填補骨缺損、矯正肘外翻以及尺神經預置等手術。故陳舊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療是因人而異、個性化的治療。 單純骨不連的治療病程較短的陳舊性肱骨外髁骨折多表現為骨不連,這類患者受傷時多為JakobⅠ型骨折,由于早期漏診或不恰當的處理,沒有及時復查X線片,骨折塊受伸肌總腱牽拉導致移位加重,骨折塊浸泡于關節液內,骨折面逐漸吸收,久之形成骨不連。該手術采用肘外側切口或肘后正中切口,顯露干骺端骨折面以及游離骨塊,辨清骨骺軟骨面、滑車關節面及肱骨小頭與橈骨頭的關系,清除其間纖維組織,搔刮骨折面,使之成為新鮮骨面,準確對合兩骨折面,如伸肌腱攣縮影響骨折塊復位,可行伸肌腱松解延長術。然后采用克氏針、可吸收螺釘或空心釘等固定。沈品泉等采用2枚克氏針交叉固定,取得較好療效。該固定方法簡單,材料便宜,普遍適用。吳泉州等采用空心釘加壓內固定同樣取得滿意效果。李謀林等采用可吸收螺釘固定,其認為采用可吸收螺釘固定,既避免了再次取釘的麻煩,更重要的是避免了針道感染的發生。 也有學者對Bold螺釘、空心螺釘以及克氏針治療肱骨外髁骨折進行對照分析,得出Bold螺釘作內固定療效優于空心釘和克氏針的結論。但畢竟使用螺釘的報道不多,是否會造成骨骺生長抑制或骺板早閉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另外,對于游離骨塊復位張力較大的患者,可在克氏針固定的基礎上加用鋼絲張力帶加固。汪兵等采用該方法分別治療98例、20例患者,優良率分別為89%、80%。術后均采用石膏固定患肢于屈肘70°~90°位4~6周,視骨折端愈合情況拆除內固定釘。單純骨不連的病例總體治療效果較好。 外髁骨缺損的治療肱骨外髁骨缺損主要受2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骨折后骨不愈合,骨折塊受關節液浸泡,骨折面吸收,骨折塊變小;二是骨折線以內的肱骨內髁部分仍保持生長,使外髁骨缺損量隨不愈合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這類患者就診時多數未出現明顯的肘外翻以及尺神經癥狀,手術只需要將陳舊骨折變成新鮮骨折,并填補相應的骨缺損,恢復關節面平整。該手術多采用同側髂骨植骨。張菁采用該術式治療9例患者,他們認為采用該術式治療的患者無論從X線片還是外觀和功能上最為滿意。左之良等采用骨痂骨植骨的方式治療7例患者,同樣取得滿意療效,且他們認為骨痂骨取材方便,避免了取髂骨的痛苦及并發癥,且臨床研究證實骨痂骨植骨可以加速骨愈合。然而,當植骨涉及關節面時,是否會造成關節內游離體以及出現骨性關節炎目前未見文獻報道。 合并肘外翻的治療肘外翻是肱骨外髁骨折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外髁骨缺損進一步加重的結果,患者多合并尺神經受損癥狀。由于該手術需同時解決骨不愈合、肘外翻以及尺神經癥狀,因此,不僅手術術式復雜、損傷大,而且術后恢復時間長,易出現肘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因而Jakob等建議,對于病程>12周的患者,為避免出現缺血性骨壞死以及肘關節活動度下降等并發癥,不應手術治療。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學者在嘗試手術治療。阿斯哈爾江·買買提依明等采用肱骨遠端內側柱楔形截骨,外側柱植骨重建的方法治療5例患者,根據Jupiter評分系統:優2例,良2例,可1例。張作君等、Tian等采用肱骨髁上圓頂截骨法也取得較好療效。另外Milch的肱骨外側柱開放式楔形截骨術以及針對MilchⅡ型骨折的開放式移位楔形截骨術也是很好的矯正肘外翻的術式。覃佳強等認為肱骨髁上內側閉合楔形截骨與外髁復位植骨同時進行,截骨塊可用做植骨利于骨折愈合,同時較髂骨植骨減少了多部位手術的痛苦,并可降低因骨折不愈合而多次手術造成軟組織損傷及骨化性肌炎、瘢痕形成的發生率,有利于肘關節功能的恢復。 合并肘內翻的治療這類病例并不多見,形成機制尚不明確,有學者認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外髁骨折塊較大,不愈合后受伸肌腱的牽拉,向下、外移位,并且伴有翻轉,占據了肱橈關節較大的空間,壓頂肘關節向尺側偏斜。二是外髁骨骺損傷導致外髁過度生長所致。以上2個觀點可以通過攝X線片得到證實。該學者采用骨折切開復位,同時行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的方法治療5例患者,肘內翻畸形均得到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