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專業的實習壹讀君 | 楊楊楊 上期紫龍同學提問:外太空沒有生命,像《地心引力》里宇航員死在外太空,尸體會不會腐爛? 幾位博學的壹堆飯表達了他們的觀點,下面節選兩位給大家參考: 逐風: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腐爛。腐爛是指動物蛋白質及其有關之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而且回到大自然物質循環的過程。而蛋白質分解成無機物的過程需要有酶或者微生物的參與。這兩類物質人體內部都有,所以他們也會跟著宇航員一起上太空。但是這兩種物質都對溫度有要求。宇宙空間的低溫足以凍死細菌或者讓酶失活。如果宇航員死亡時沒有穿著宇航服,那么他會在宇宙空間中變成一塊冷冰冰的凍肉。如果有宇航服的話,就得看宇航服的保暖效果如何了,人類死亡后,新陳代謝停止,自然也不會有能量來維持體溫。在地球上,人死后,體溫會以約0.8℃/小時的速率下降,直至與外界溫度相等。在宇宙中,迄今為止沒人死過(死的都是在發射或者降落的時候),所以不得而知。如果宇航服保暖效果不錯,有足夠的時間給微生物和酶的話,尸體還是會腐爛的。 darkskyline:太空因為沒有地球上所擁有的大氣層,所以不會保溫。在沒有恒星輻射傳熱的情況下溫度是很低的,最低可以低至3K;而在有恒星輻射的情況下其溫度可達數百攝氏度。這種溫度下細菌真菌等很難存活。另外,太空中有大量的宇宙射線,會破壞蛋白質,DNA,RNA等鏈段結構,細菌真菌等也很難存活。 所以,生物圈中的分解者不會在太空中存活,尸體也就不會腐爛。當然,尸體可能的結局是這樣:完好無損的永久保存;由于體內水分存在,在低溫下速凍成“冰塊”;由于體內水份失去,在高溫下“碳化”;被小行星等天體撞毀;被發現帶回。 下面是今天の壹讀君知道的壹讀知道 JUSU_Rejoice:壹讀君,媽媽問我,為什么人們看電影的時候要吃爆米花呢,即使吃為嘛不吃點別的? 壹讀君:電影剛剛出世的時候,對爆米花其實是拒絕的。 早期電影是默片配字幕。要想看懂,那都是少量的讀過書認過字的上流社會淑女紳士。上流人士看電影時自然是對零食SAY NO的。而且電影院在竭力模仿傳統戲院的高雅格調,為了維護自己低調奢華有內涵的氣質,也不允許顧客攜帶零食觀影。 此時爆米花作為零食之一當然毫無出頭機會。
1927年有聲電影的出現,立馬沖擊了影院零食封殺令。從此,文化不高不識字的中下層人士也可以走進電影院,影院觀眾數量瘋狂上升。到1930 年,美國每周去看電影的有上億人次。大多數電影觀眾并不覺得看電影吃零食是很丟人的事情,很多電影院門口都有賣零食的攤販,觀眾們就喜歡買好帶進去。 當人們集中注意力觀看影片的時候,不停地吃東西是一種本能的精神調劑,緩解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銀幕上帶來的緊張感。同時,爆米花中的糖分也能讓人感到更加愉悅放松。 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原因,是它既便宜又大份,花一點點錢買一大包,可以吃很長時間。 爆米花作為北美家喻戶曉的小零食盛行于1848年。幾十年后,蒸汽爆米花機的發明更是加深了這種零食的流行程度。
關于影院老板們,街頭小販大肆利用了這個商機,小販在電影院外面擺攤售賣10分錢一大包的爆米花,大受歡迎。 不過當時電影院還是不歡迎觀眾帶零食觀影,影院老板們在衣帽間外邊專門掛著標識,要求觀眾寄存衣帽和爆米花。 但是就像很多人不理會“請勿大聲喧嘩”一樣,觀眾們也不買帳,他們偷偷把爆米花帶進影院,來調劑觀影時光。 30年代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電影院經營困難,開源增收的壓力很大。所以一些不從屬于五大片廠(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福斯、雷電華)的獨立影院開始賣些簡單的糖果。賣糖果營收不錯的獨立影院嘗到了甜頭,于是這種做法迅速推廣開來。 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攜爆米花入場,他們決定抓住商機把影院大廳租借給小販,允許他們售賣爆米花。爆米花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影院經理開始眼紅,于是斃掉中間商,直接自設爆米花機開張賺錢。30年代后期,爆米花售賣裝置成為電影院的標配,終于攻占了電影院。 二戰期間,食糖管制,爆米花更成為看電影時唯一的零食選擇。在美國只要是電影院就必有爆米花,于是美國爆米花產業和好萊塢電影一起達到史無前例的最高峰。甚至在二戰結束后的幾年,即使不太長的電影也有中場休息,其實就是要給電影院提供二次販賣零食的機會。據不完全統計,約有六成的人會抱著一桶爆米花觀看電影。
隨著電影院文化逐漸傳入其他國家,“看電影吃爆米花”的習慣也一起打包出口。如今人們想到電影院就會很自然地想到爆米花,一提看電影,就會自然地去買爆米花。而影院出售的爆米花,價格也順便跟美國接軌,利潤率高得嚇死人,每次你去買爆米花,影院老板都會笑得合不攏腿……呃,合不攏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