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文獻記載,古代北京有一條著名的河流——高梁河,北京城的前身薊城、大都城都因高梁河而生。可是,翻開今天的北京地圖,卻找不到它的名字,只在西直門外找到一座高梁橋,一條高梁橋路,高梁橋西北一條斜街叫高梁橋斜街。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告訴我們西直門外有座高梁橋,高梁橋底下是高梁河。但地圖上高梁橋下標注的是南長河,并不是高梁河。高梁河從人們的視野里神秘地消失了。高梁河哪去了?近十年,筆者查資料跑實地,苦苦追尋,終于有了眉目,現(xiàn)在把我心中的高梁河告訴大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一、與高梁河密切相關的高梁橋 據(jù)文獻記載,西直門外偏北半里左右有高梁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清代高梁橋南北各有一座牌坊,南牌坊陽面刻“長源”,陰面刻“永澤”;北牌坊陽面刻“資安”,陰面刻“廣潤”。橋北有倚虹堂,循河往西有樂善園、極樂寺和真覺寺(今石刻藝術博物館)。過去高梁橋一帶“夾岸高柳,絲垂到水,綠樹紺宇,酒旗亭臺,廣畝小池,陰爽交匝。”是城里人清明踏青的好去處,游人以萬計,直到四月初八浴佛節(jié)、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高梁河兩岸一直非常熱鬧。 現(xiàn)在高梁橋在西直門公共交通樞紐西側,被環(huán)形的上下車道包在中間。高梁橋地勢低洼,躲藏在鋼筋水泥公路基礎之下,過路人很難發(fā)現(xiàn)它。橋西側有花崗巖條石疊砌的泊岸和閘槽,起吊閘板的絞關石斜立在橋西。橋洞已經(jīng)砌死,不能通水。橋面人不走,車不過,已成為一座廢橋。高梁橋原長約17米,面寬6.2米,為單孔拱券結構石橋。據(jù)說為適應交通需要,石橋展寬到10多米,并調緩了坡度。橋欄用青石雕鑿而成,左右各有望柱11根,粗壯結實,但有不少的望柱和欄板靠鐵鋦鐵箍固定著,是橋通車時被車撞毀的遺跡。高梁橋已經(jīng)成為一座上不通行人、下不通水的傷痕累累的廢橋。東北橋頭立有海淀區(qū)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高梁石橋的北面還有一座氣派的水泥橋,仿石橋樣式,兩側各有24根望柱,橋面長度、寬度超過舊石橋兩倍。水泥橋約建于2002年,如今也廢棄了。水泥橋的西南橋頭立了一座水泥碑,正面是“高粱橋”三個大字,背面刻了下面一段話:高粱橋原叫高亮橋,傳說高亮趕水曾到此,因此而得名。這座說明碑文三處提及橋名均作“粱”,“梁”與“粱”混淆,并稱原叫高亮橋,誤人不淺。 高亮橋名字源于高亮趕水的神話故事。故事講述的是明朝初年的事情,傳說劉伯溫建北京城占了妖龍的地盤,逃到玉泉山的妖龍為報復劉伯溫,裝扮成取水的老叟進入北京城,汲干北京地下水后逃往玉泉山。劉伯溫派手下神將高亮前去追趕,在接近玉泉山的時候,高亮一槍扎破了妖龍的水簍,北京城才有了水,劉伯溫的建城計劃才得以實現(xiàn),為紀念高亮為北京城做出的貢獻,把玉泉山到北京城的這條河叫做高亮河,高亮河上的這座橋叫高亮橋。眾所周知,北京城是元朝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所建,高梁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劉伯溫出生在1311年,死于洪武8年(1375年),不但元代大都城、高梁橋與劉伯溫毫不相干,就是明初筑大都北城墻至今安定門到德勝門一線時,和劉伯溫也沒關系。明永樂定都北京,十七年(1419年)南城墻南擴約二里至今前三門一線時,劉伯溫已死了44年。總而言之,明代北京城和劉伯溫沒有任何關系,劉伯溫建北京城一說只是傳說而已。劉伯溫手下的高亮,歷史上并無其人,高亮趕水純粹是神話故事,不是真實的歷史,高亮河、高亮橋都是子虛烏有的事。 高梁橋的“梁”字部首是“木”,并不是“米”,水泥碑橋名的“粱”是個錯字。“梁”是橋的意思。依其意,高梁橋因河得名,橋下的高梁河應是發(fā)源原于高高的梁山。 高梁橋被糟改廢棄,一條與北京城息息相關的高梁河被當代北京人誤解、遺忘了,可嘆可悲啊! 二、教科書里遇疑點 平地泉在紫竹院? 翻閱報刊資料,幾乎眾口一詞說,高梁河發(fā)源于紫竹院。《北京城市歷史地理》也說高梁河發(fā)源于紫竹院的小湖。發(fā)源紫竹院小湖的河叫高梁河,顯然與高梁河的名稱不相稱。 《北京城市歷史地理》第三章云:“(?)水又東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流東注,……又東逕薊城東,又東南流,《魏土地記》曰:‘薊東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東南入(?)水。’”……這一段所寫的正是天然的高梁水,水出薊城西北平地,即是現(xiàn)在西直門外紫竹院公園湖泊的前身。這里西北方向現(xiàn)在有人工渠道直通昆明湖,名為長河,不過這是金以后才開鑿的,原所未有。原來的高梁水,從此發(fā)源、東流經(jīng)薊城北,又轉而東南,經(jīng)薊城之東十里,又東南流入(?)水。這就是現(xiàn)在從紫竹院東流的小河,曾經(jīng)白石橋入北護城河,至今保留著高梁河的名稱。只是在入今護城河后,又自何處起轉而東南,難以確指,不過到了外城東南隅左安門之外,才見其故道遺址,下游經(jīng)十里河村,東南入涼水河。應該注意的是當時高梁水所經(jīng),自薊城之北,轉而城東,西去薊城,約有10里。《北京城市歷史地理》的這段話可能因錄入沒有此字,故漏掉了三個字。與《水經(jīng)注》原文比對,漏字應是“?”字。以(?)補正。 《北京城市歷史地理》開頭的這段話引自《水經(jīng)注》?水篇。《水經(jīng)注》原文是:?水又東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東注,逕燕王陵北,又東,逕薊城北,又東南流。《魏土地記》曰:薊東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東南入?水。兩相對照不難看出,《北京城市歷史地理》在引《水經(jīng)注》的時候故意省略了“東注,逕燕王陵北”幾個字。薊城在今廣安門一帶,如果紫竹院是高梁之水的源頭,東流,到西直門即是薊城北,按《水經(jīng)注》原文意思,從紫竹院到西直門這段長河的南岸要有一座梁山,梁山上有一座燕王陵,才符合“東流,逕燕王陵北”。顯然,西直門外沒有山,也就沒有燕王陵。《北京城市歷史地理》避開了“東注,逕燕王陵北”這句話,有削足適履之嫌,背離了《水經(jīng)注》原意。因此可以斷定,紫竹院湖泊的前身不是《水經(jīng)注》里高梁之水的源頭——薊城西北平地泉。 《北京城市歷史地理》認為紫竹院是薊城西北平地泉,可是紫竹院沒有可以流成河的大泉,它的水大部份來自昆明湖。紫竹院是南長河流經(jīng)地,并非是南長河的水源地。而且,把高梁河源頭定在紫竹院,所以從昆明湖到紫竹院的這段南長河只能“原所未有”,只能是金代人工開鑿的了。
(待續(xù)) (注:張文大先生,北京海淀南安河人。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長年致力于文物保護與研究。文章僅代表張文大先生研究心得,不代表海淀區(qū)檔案局觀點,專家學者如有不同觀點,可將商榷文章發(fā)給我們,我們將酌情予以編發(fā),以利溝通交流和學術爭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