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太監”與“宦官”的區別 《楚漢傳奇》中趙高被叫“太監”遭到網友吐槽。](http://image87.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8/1017/56971562_1.jpg)
《楚漢傳奇》中趙高
太監(宦官)在不同朝代稱呼(包括貶稱):公公、凈身、私白、寺人、侍人、宮人、腐人、中官、內官、內臣、內寺、內監、黃門、內侍、閹臣、閹宦、宦寺、宦人、閹人、閹寺、宮監、宦者、貂鐺、貂寺、內鐺、宦豎、閹豎、內豎、閹狗等等。太監是宮內皇帝的近身內侍,許多文武官員要接近皇帝,必須打通關節而先賄賂太監,故對太監尊稱為“公公”,“公公”本義是對年長男子的尊稱,這是對太監男子身份的承認和尊重。
李蓮英 慈禧出巡
根據《太監秘史》載,晚清太監池煥卿等回憶說:“宮廷中太監彼此之間一般都以‘爺’互稱,如張爺、李爺。遇到有‘職務’的稱‘官銜’,遇到輩分比自己高的稱“師父”,太監們不喜歡把他們直稱太監或叫公公,太監們的內心深處,希望人們能像普通人那樣的,稱其為‘爺’”。
太監”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鹿僭缭趹饑鴷r期就有,不過那時的宦官并非全是閹人,“悉用庵人”是東漢以后的事情。“太監”一詞,遼代才出現,明代,太監和宦官才發生聯系;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級宦官;充任太監的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到了清朝,太監才成為宦官的同義語。
公公是對太監的尊稱,因為太監,特別是高級太監最接近皇帝,權勢極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為官者有些時候不得不依靠太監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監的權勢往上爬,要是直呼其為太監,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稱為公公,以示尊敬。至于“公公”的稱謂到底何時開始,由何而來,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李蓮英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稱謂。曾有人望文生義地認為“寺人”之得名,是因閹割后的男人,已如寺院中斬斷情緣的苦行僧一般,故而以“寺”名之。其實,寺人的稱謂早在西周時代即已出現,當時中國境內尚無佛教,更無僧人,因而也不可能存在兩者類比得名的情形。究其根由,古代“寺”、“侍”兩字相通,《詩經·秦風》鄭氏箋云:“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所以,寺人是因其內廷侍奉的職掌而得名的,“云寺之言侍者,欲取親近侍御之義,此奄人也?!?/font>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是古代官方文書中對宮廷閹臣的正規稱謂,歷代正史為閹人作傳,多稱“宦官傳”或“宦者傳”。從“宦”的字義分析,本應包括臣隸及仕官在內,通常人們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實仍舊是由“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為宮中閹人的專稱,大約是秦漢之后的事。以“太監”作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后,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
![[轉載]太監為何叫“公公”? 楚漢傳奇趙高扮演者 楚漢傳奇趙高怎么死的](http://image87.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8/1017/56971562_4.jpg)
趙高 許文廣飾演 秦朝宦官
人們還由漢代宮廷閹宦的官服以貂尾和“鐺”為冠首飾物,而將宦官稱為貂鐺。據《漢官儀》云:“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鐺左貂;光武以后,專用宦者,右貂金鐺。”漢宮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當附蟬,貂尾為飾。侍中作為朝廷的普通官員多插左貂,由宦官擔任的中常侍則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從中也可看出,宮中宦者的服飾與普通官員是略有區別的。除了上述兩大類外,還有以其生理特征與常任職役組合而稱的情形。這類稱呼也很多,如有宦寺、閹寺、閹宦、宮監、貂寺、內鐺等等。再是有帶明顯感情色彩的稱謂,如鄙稱有宦豎、閹豎、內豎以及閹狗等,尊稱有公公、老爺等。
宮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間一般都以“爺”互稱,姓張稱張爺,姓李稱李爺。遇到輩分比自己高的宦者應稱“師父”,對外人則通常自我謙稱為“刑余之人”。據晚清宮廷中的太監池煥卿等回憶,“太監們不喜歡人們把他們直稱作太監,如果你把他們叫做公公,那簡直是罵他們八輩祖宗?!庇纱丝梢?,在太監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人們能像普通人那樣的,稱其為“爺”的。。
![[轉載]“太監”與“宦官”的區別 [轉載]“太監”與“宦官”的區別](http://image87.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8/1017/56971562_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