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為語文課改“糾偏”發(fā)布時間:2015-09-07 06:52 作者:楊先武
近年來,眾多教育報刊刊發(fā)了大量文章,對語文課程改革提出非議。語文界也掀起了一股“糾偏”的浪潮,所糾之“偏”是:語文教學“過分突出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有人認為,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應該關(guān)注語言表達的“形式”,而不是語言表達的“內(nèi)容”,因此,不應抬高人文精神的地位。有人甚至主張語文教學要回歸“工具性”。 事實果真如“糾偏”者所說,語文教學“過分突出”了人文性嗎?讓我們看看“糾偏”者所列舉的案例:如教學《項鏈》時,老師讓學生討論:假如瑪?shù)贍柕聸]有丟失項鏈,她的人生又將如何?教學《孔雀東南飛》,就對劉蘭芝不會處理婆媳關(guān)系展開分析…… 不可否認,上述課例所突出的“人文”確實有些離譜,但這絕不是語文課所要張揚的人文,也不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diào)的人文,而是執(zhí)教者曲解“人文”且誤讀文本后所顯示的“人文”(有人將其稱為“泛語文”、“非語文”)。這樣的“人文”根本不是“過分強調(diào)”的問題,而是應該去除的“冒牌貨”。 筆者以為,語文課改中出現(xiàn)的錯誤傾向,如把“人文性”混同于思想品德教育,或在語文課上漫無邊際地“拓展”,甚至把語文課上成了別的課等等,都是對人文性的歪曲。必須指出的是,這絕非張揚人文性的結(jié)果,而是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人文,也不懂得怎樣踐行人文教育的結(jié)果。 可以說,我們在一些語文課上看到的“人文”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人文,而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非但未能張揚,反倒因此而背上了“黑鍋”。如果把上述錯誤傾向作為“過分突出人文性”的依據(jù),那豈不是把“泛人文”、“非語文”與“人文”劃上了等號嗎?如果只看到一些表面現(xiàn)象就以偏概全地下結(jié)論,并主張“重新恢復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定位”,這只能使語文教育重新回到課改前的那條科學化、技術(shù)化的老路。 還應該看到,“糾偏”者所提到的“過分突出人文性”的傾向都是以公開課、示范課為依據(jù),并非日常教學中的普遍現(xiàn)象。我們深入日常教學的實際,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課堂上充斥著為應試服務的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教師為應試而教,學生為應試而學,這種狀況正隨著中、高考競爭的加劇而呈愈演愈烈之勢。因此,日常教學并不像某些公開課、示范課所表現(xiàn)的那樣“重視”人文,恰恰相反,“工具性”主宰課堂、技術(shù)主義盛行仍是課改后的普遍現(xiàn)象。若要“糾偏”,應試語文才是最為嚴重、最需要糾正的錯誤傾向。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現(xiàn)時的語文教學卻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既未能很好地體現(xiàn)工具性,亦未能真正重視人文性,更談不上二者的統(tǒng)一。而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顯得尤為嚴重。 然而,語文的人文精神是不可缺失的。在基礎教育中,語文教育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關(guān)乎人的靈魂,其本質(zhì)是育人。毫無疑義的是,每一門學科都承擔著育人的重任,但語文與“人的靈魂”的關(guān)系比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更為密切,它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其他任何學科也無法替代也不可企及的。作為一門最重要的人文學科,語文所具有的人文資源上的優(yōu)勢決定了:它必須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學既要重視與語言文字運用相關(guān)的“怎么說”,也要重視滲透著人文精神的“說什么”,并將二者融為一體。 總之,當前語文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絕非“過分突出人文性”,恰恰相反,人文教育并沒有真正引起重視。學生語文水平之所以低下,主要是因為語文教學將言語表達的形式和內(nèi)容割裂開來了,使形式和內(nèi)容變成了兩張皮。或則重形式輕內(nèi)容,或則重內(nèi)容輕形式。應試語文的盛行不僅使語言文字的運用變成了一種機械式的技術(shù)操作,更是將人文精神閹割殆盡。這樣的教學,焉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如果看不到這些,就必然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并以“糾偏”為名開歷史的倒車。 (作者為湖北省荊州市郢都中學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