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國軍戰車主力就是53個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那東西根本就是玩具。才1.5噸重,裝了1個7.9MM機槍,最可氣的還是水冷機槍,沒事還要帶著大桶涼水。沒有狗屁的防御能力。機槍都橫掃它。16輛英制“維克斯”MkE坦克倒是有1門火炮,但是才6.5噸,裝甲薄的像紙一樣,行動能力又弱。還有20個意大利的CV-33超輕型坦克,戰斗全重3.15噸,最大速度13英里/小時,裝甲最薄才6MM,乘員2人,裝備2挺8mm機槍,還不如現在家用轎車抗打。 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輕型坦克被眾多人認為是國軍德械師強大無比的證據,看了看也是1個戰斗全重5.4噸,最大速度37km/h,裝甲厚6-13mm,乘員2人,裝備2挺7.92mmMG13機槍的家伙,連個火炮都沒有的東西,好象國軍有10個,在上海,南京都被日軍火炮給爆了。 1938-1939年間,蘇聯為了讓國軍繼續可以牽制日軍,貸款購買了蘇聯83輛T-26b坦克,戰斗全重為10.5噸,乘員3人,裝備1門45mm炮和1挺7.62mmMG機槍,也沒有通信設施,這種坦克在諾門坎被日軍用汽水憑灌汽油就消滅無數。這個坦克別看重量不大,但中國很多木橋,石橋也無法通過,使使用范圍很受制約。在昆侖關日軍用37MM/47MM速射炮,配合航空兵重創了這只坦克部隊。 日軍95式輕戰車,裝備了鍛壓合金裝甲,時速40公里,裝有94式37MM反戰車炮,7.4噸。完全可以包打國軍那些意大利,英國,法國,蘇聯,德國的輕型坦克。 等到日軍在中國戰場投入97式中戰車,就更加厲害了,國軍基本上是不具備反裝甲能力的。對付這種體重15噸,有25MM鍛壓合金裝甲,時速38公里,還裝著1門57MM反坦克炮或者1門47MM反坦克炮和7.7MM機槍,擁有不俗越野能力的97式中戰車基本上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國軍只有在印度得到的美制M3A3[2個營]和美制M4A4“謝爾曼”[不到1個營]。是最有實力的。在反攻緬甸,云南的戰役中作用很大,掩護,突破,保護都可完成。但并沒有在國內正面戰場使用過。而且數量也太少,才2,3個營,對于1個擁有200多個師的國軍陸軍來說實在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火炮這個就更沒的比了,37年7月國軍200萬陸軍,才擁有各種火炮800來門,其中400門火炮是在1934年到1937年進口的。20個裝備最精良的德械師,也不過就是1個師12門老款架退式75MM山炮。 日軍1個步兵聯隊的火力就可以頂國軍1個精銳的德械師。1個日本野戰步兵聯隊,有4--6門75MM山炮,4門速射炮,下面3個步兵大隊,還有6門70MM步兵炮,24挺重機槍,81挺輕機槍,81個擲彈筒。 1個日軍常設師團的火炮就達到了接近200門。鑒于日軍火炮口徑大,射程遠,威力大,實際上日軍1個師團的炮兵火力和半個國軍的炮兵火力是一樣的。起碼也等于10個國軍最精銳的德械師。 國軍火炮類型繁復,光緒時期的山炮,各地軍閥自己生產的火炮,進口的火炮,最先進的就是44門德國150MM榴彈炮,大約90來門德國105MM榴彈炮但是數量太少,凇滬會戰始終被日本海軍戰列艦,巡洋艦上的巨炮和陸軍重炮群壓制,一開火就被日軍偵察機發現,就立刻招來空中,海上和陸地的攻擊,損失不小。38年以后炮彈,零件供應斷絕。在戰場上在日軍的遠程重炮和航空兵2重打擊下,損失很大,3次長沙會戰以后就基本上沒有戰斗力了。國造火炮,炮鋼質量低劣,火藥水平不靈,技術落后,射程近,威力小,沒有太大作用。 到了43年國軍遠征軍和駐印度部隊開始裝備美國火炮,其中有炮兵1個團還裝備36門155MM重型榴彈炮,1個完整的4萬多人的全美械軍擁有12門105MM榴彈炮,下屬的3個步兵師還有36門75MM山炮,36門81MM迫擊炮,36門37MM戰防炮,162門60MM迫擊炮,1400多挺機槍。但不是所有美械軍都有這種配備,應為美國只援助了39個師的裝備,到46年夏季裝備完畢,國軍卻裝備出了64個師。只有5大主力才能有上面這種水平。 海軍:日本1個驅逐艦分艦隊都橫掃國軍全部海軍。當然國軍海軍的表現還是很值得稱道的,特別是海軍布雷總隊。 國軍戰術VS日軍戰術 日軍進攻很簡單,就是飛機低空進入轟炸,戰車突擊,炮兵轟擊,步兵沖鋒,實在不行就用毒氣,完全是一戰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