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皂已經很多年了(從2005年到現在),大部分都是送朋友和給自己用。做皂多了就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了。下邊是我做皂過程中總結的一些小經驗,也許對做皂的大家會有些幫助。 1.關于加熱。教材上都是講油與堿的溫度要一至才會做成功,幾年前我也是拿著兩根溫度計來測溫度,到40度才會混合。經過這幾年的實踐。做皂的時候,不用來加熱油,兩邊溫度不太一致也是可以做成功的。 現在我做皂,不考慮兩邊溫度一致的問題。 加熱:只融化例如乳木果油,可可脂這樣的油,兌入其他油中,保持室溫。 堿水,自然冷卻到不燙手的時候。兩邊混合即可。你的手就是最好的測溫計,都是室溫就剛好。冷一些也沒問題。 2、關于水堿的比例。教材上的水堿比例,一般都是水是堿的2.5~~2.6倍,好像前田的配方更多些。我基本用1.7倍水。 是否大家做皂的時候用2.5倍水的時候,做好會發現,皂皂的PH值測出來是10?也就是試紙是黑色的。有時候,溫度高做出的皂皂也會有很高的堿性。 但是目前我做的皂,剛出來就是綠的了(8)。做好入模,我清理盆子的時候也不帶手套了,因為油堿中和的相當好,不會燙傷手。在做皂的時候我也不帶手套,控制好每個步驟就好了。 用水少的好處是:堿中水的比例少,能促使油更好的與堿反應,這樣可以使T的速度更快,皂液更穩定,不容易產生皂粉。實際上水在做皂的作用只是融合堿。所以水的量剛好融掉堿即可。有資料顯示1.5倍水是最適合的。不過溶解堿的時候也會揮發些水,我就基本用1.7倍了,有時候少1滴跟多兩滴都是沒問題的。控制水量不少于1.5倍堿量就可以了。 這里,有的朋友擔心水少會讓皂皂出來不夠細膩。目前經過實踐,水少的皂皂不會不細膩。可能皂皂外觀干爽一些,使人覺得會不細膩。但是使用上是不會有差異的。加水少的皂皂,不會因為在晾皂的時候水揮發而引起皂的變形,所以會更美觀一些。 喜歡看起來更滋潤一些的皂,可以在快T的時候,添加一部分水,到2.5倍左右就好。 (PS:2月4日補充 今天把最近做的皂都測了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