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爾扈特的“永樂印”-明初蒙古諸部大掃描 作者:我方團隊成員張嵚。 一 清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九日(公元1771年),新疆伊犁河察林河畔,離鄉背井飄零一個多世紀的蒙古土爾扈特部,從伏爾加流域出發,沖破沙皇俄國層層阻擊經行萬里,終在清軍的接應下,成功返歸中華懷抱,是年十月,清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被譽為“東歸英雄”的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冊封其為“卓理克圖汗”,其部落各大小首領也分別按照“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國公”等爵位一一冊封。其部落全族分六路,分別被安置在今新疆阿爾泰山,伊犁尤都勒斯草原,以及博斯騰湖等地,繁衍生息至今。這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壯懷激烈的“土爾扈特萬里東歸”。
然而這壯懷激烈的故事中,卻有一個今人已然忽略的細節:乾隆于承德避暑山莊接見渥巴錫時,渥巴錫先后送上兩件禮品,一是其隨身腰刀,表達土爾扈特部永不反叛之意。此事亦成為千古美談。第二件禮品卻格外特殊----明永樂七年,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冊封前土爾扈特部首領太平為賢義王的“永樂印”。送上此物,即表達歸附中華之意。 而恰是這個不為人所注意的情節,既意味著清朝從此繼承了明朝對土爾扈特的統治,也同樣揭開了素來為人關注不多的,明朝初期蒙古諸部落的變遷情況。 二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動北伐,一舉攻克元大都,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倉皇北逃,明朝統一中原,但元王朝依然作為一個“國家政權”,占據著新疆東部,甘肅西部,青海北部,內蒙古,外蒙古,東北三省以及今天俄羅斯阿穆爾省的廣大地區,并在元順帝過世后,歷經元昭宗臘哈失里,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兩代君主,史稱“北元”。 這期間,明朝曾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發動三路北征,傅有德的西路軍五戰五捷,連克甘肅,內蒙西部,新疆東部大片土地,驅逐北元在這一地的勢力范圍,中路軍徐達部和東路軍李文忠部在進兵北元國都和林(今蒙古國杭愛山)時受挫。但也殺傷北元軍甚多。其后十多年,明朝設九邊,廣置衛所,以守為攻步步進逼,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軍再舉大兵,以十五萬兵攻遼東,迫降駐守遼東的北元太尉納哈出,招降二十萬人,并令北元“盟友”朝鮮改轅易轍,成為明朝附屬國,一舉“斷北元之左臂”。一年后,明軍命藍玉統十五萬大軍北征,在捕魚兒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大破北元“中央軍”,俘虜北元皇室宗族及軍隊八萬七千人,獲得元王朝的“傳國玉璽”。只身逃亡的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在土刺河被北元宗親也速迭兒殺死。 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也速迭兒正式成為“北元可汗”,但未多久就病逝,隨后,“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后人)爭奪可汗的內戰持續數年,到明建文四年,非“黃金家族”的貴利赤奪取了可汗位,取消了“元”的稱號,恢復了“韃靼”的古稱,至此,“元”作為一個政權,已然成為歷史概念。而在連年的內戰中,蒙古各部分裂成三大部,即明朝史書中所謂的韃靼,瓦剌,兀良哈。 先說韃靼,即由“黃金家族”統帥的蒙古部落聯盟,其勢力范圍主要包括今天鄂嫩河,克魯倫河和貝加爾湖以南。永樂元年,韃靼“太保”阿魯臺殺鬼力赤后,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擁立從帖木兒帝國“政治避難”回來的忽必烈后裔本雅失里為可汗,此后阿魯臺“挾可汗以令諸侯”,自任“太師”執掌大權,一面頻繁騷擾明朝邊境,一面與西部的瓦剌相互攻殺。從洪武末期的朱元璋到永樂初年的朱棣,皆曾多次派使者赴韃靼處招撫,卻多被置之不理。 瓦剌,又稱“衛拉特蒙古”,元朝時稱翰亦刺,最初居住于俄羅斯葉塞尼河流域,元朝時逐漸南遷,定居在今阿爾泰山山麓至色愣格河一帶,共分為三大部,分別是輝特部及其首領禿孛羅,綽羅斯部及其首領馬哈木,客列亦錫部及其首領太平,其中的客列亦錫部,即是后來土爾扈特的前身。深通“遠交近攻”的明王朝,自洪武末年開始便頻頻向瓦剌三部派遣使節,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冊封輝特部首領孛羅為“太平王”,綽羅斯部首領脫歡為“順寧王”,客列亦錫部首領太平為“賢義王”,渥巴錫歸還給乾隆的“永樂印”,即是由此而來。 其后,“順寧王”馬哈木漸成其中最強一支,逐漸掌握了瓦剌大權。并與東部的韃靼長期內戰,兩家相互攻殺不休的同時,也意圖借助明朝的力量,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后不久,韃靼,瓦剌同時遣使入貢,朱棣熱情接待,其后又利用經濟手段大力拉攏蒙古各部,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下令在西北設置多處“馬市”,用以招募蒙古部落,冊封瓦剌三部的同時,也賜予其部落各中下層首領以“都督”“同知”“千戶”等官職,更在邊境劃撥土地,招撫歸降的蒙古人。 永樂七年(1409年),先是韃靼“國公”阿灘布花率部歸降,繼而韃靼“丞相”暫卜率眾三萬歸附寧夏,朱棣皆“宴厚勞之”,明軍更時時在邊地招募蒙古人從軍,授予官職且賜予漢名,即使是偶爾出現歸附后叛亂的情況,朱棣的態度也相當寬容,永樂八年(1410年),蒙古歸附首領虎保誤信流言,率部叛逃,朱棣禁止明邊軍追殺,并派使者騎快馬追上虎保,宣布赦免其罪過,并表示“來去自由”,終感動得虎保率部南歸,后被安置在甘肅臨洮一帶定居,此后為保衛邊疆出生入死,終生對大明忠心耿耿。懷柔之下,終明一世,蒙古人南下歸附的事件史不絕書,朱棣的永樂時代尤其多。 至于蒙古三部中力量相對稍弱的兀良哈,實為朱元璋時代歸附大明的遼東納哈出部“整編”而來,其屬地以嫩江為中心,包括今天西遼河和老哈河一帶,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在當地設泰寧衛,朵顏衛,福余衛,又稱“兀良哈三衛”“朵顏三衛”,原為朱元璋之子寧王朱權所統轄,后跟隨朱棣參加“靖難之役”立功頗多。戰后,朱棣將寧王南遷至江西,把原屬寧王的大寧地區(今內蒙古寧城)盡數劃撥給兀良哈三衛,并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在吉林開原設立馬市,開展貿易。同瓦剌三部在永樂朝接受明朝冊封相比,他們早在之前的洪武朝,就成為明王朝的“朝廷命官”。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數次遭明王朝沉重軍事打擊的韃靼部“太師”阿魯臺,接受了明朝“和寧王”的冊封。至此,從朱元璋到朱棣,歷經四十年苦心經營,韃靼,瓦剌兩部皆接受明王朝的“封號”,從而建立了蒙古各部相互牽制且由明朝“垂拱而治”的統治體系。終明一朝,蒙古高原風云變幻,這個體系雖偶被打破,卻始終未變,最終演變成了清朝的“盟旗”制度,這個體系也意味著北元時代相對于明朝是“外國”的蒙古各部落,如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所言,變成“明朝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政權”。 三 而維持這個平衡的方式,除了明王朝的懷柔政策外,也有各大勢力相互征戰中的此消彼長。這一時期的戰爭,可謂是明蒙戰爭與蒙古各部內戰相互交織,錯綜復雜。 而從永樂元年(1403年)瓦剌與韃靼開戰以來,在人口和資源方面占盡優勢的韃靼節節勝利,志得意滿下,阿魯臺對明朝也極盡傲慢,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以祝賀本雅失里繼任可汗為名,譴禮科給事中郭驥(即曾被帖木兒扣押近十年的那位大明使臣)至韃靼“王庭”和林出使,送還往年交戰的俘虜,并贈送彩幣等物,且在國書中說“可汗王朔漠,彼此可相安無事”。極力表達和平誠意。孰料阿魯臺竟將郭驥斬首,大明使團中僅隨軍百戶李咬逃回。 阿魯臺隨即整頓兵馬,準備南侵為明朝“屏障”的兀良哈三衛。消息傳來后朱棣震怒,九月派淇國公邱福率十萬精兵遠征,孰料大軍行至克魯倫河后,邱福不聽副將李遠勸阻,率數千親兵脫離大部隊冒進,遭韃靼軍圍殲,邱福陣亡,隨后韃靼軍乘勝追擊,十萬明軍大潰,副將王聰,李遠,火真皆戰死。敗報傳來,朱棣決意雪恥,次年正月下詔親征,集結五十萬大軍,于二月十三日出居庸關北進,大軍一路掃蕩漠北,韃靼部堅壁清野,遠撤避戰。經過周密偵查,終于五月在成吉思汗家鄉韓難離河捕捉到韃靼軍主力,五月中,朱棣與本雅失里在翰難河決戰,朱棣身先士卒,率麾下親兵親自沖鋒,本雅失里大潰,僅帶七人逃竄,朱棣隨即下令將捕獲的蒙古俘虜全部釋放,并發放口糧。“攻心”下各蒙古部落紛紛來降。 六月八日,朱棣軍于飛云塹圍困阿魯臺,阿魯臺以“請降”為緩兵之計,朱棣將計就計,先假意與阿魯臺談判,繼而發動突襲,以柳升的神機營火器轟炸,追殺百余里大破阿魯臺。七月三日,大軍返歸開平,至此,明朝的第一次北征,以重創韃靼而結束。 戰后,永樂八年(1410年)十二月,阿魯臺遣使謝罪,貢獻馬匹,并借機懇請朱棣允許他遷至遼東管轄女真部落,朱棣也想用阿魯臺牽制瓦剌,故拒絕了阿魯臺的請求,但表示既往不咎,同年十二月,朱棣遣使將阿魯臺流落在明朝,失散近二十年的哥哥和妹妹送回,從此兩家關系越近。但彼時瓦剌首領馬哈木卻借機坐大,不但吞并了原屬韃靼的許多領土,更捕獲了韓難離河戰后逃跑的蒙古可汗本雅失里。 永樂十年(1412年)五月,馬哈木殺本雅失里,并派使臣向明朝“邀功請賞”,朱棣深感馬哈木“此奴驕矣”,雙方裂隙日深,次年,馬哈木又派使者向明朝交涉,要求明朝歸還投奔到甘肅,陜西等省的瓦剌部落,朱棣反派宦官海童出使瓦剌,當面申斥馬哈木罪過。雙方關系日益惡劣,阿魯臺則趁機在同年連續五次遣使入貢,七月,朱棣封阿魯臺為和寧王,馬哈木聞之大怒,頻繁發兵攻打阿魯臺,十一月,馬哈木大破阿魯臺,借機兵抵飲馬河,意圖徹底平滅韃靼,統一漠北。 為不使馬哈木得逞,朱棣“決意討之”,經悉心準備,次年三月十七日,朱棣率五十萬大軍再度北進,特命皇長孫朱瞻基(即后來的宣德皇帝)隨行,馬哈木以誘敵深入計,派小股部隊不斷騷擾明軍,且戰且退,意圖引誘明軍深入作戰再行圍殲,朱棣一路向北,于六月一日抵達忽蘭失溫,馬哈木已在此地集結瓦剌三部最精銳的數萬騎兵,早已以逸待勞,六月七日決戰打響,瓦剌軍屯于高山上,居高臨下發起沖鋒,朱棣命神機營以火器轟擊,繼而親率鐵騎沖擊,瓦剌三部兵馬盡數沖殺,雙方陷入混戰,一時僵持不下,明軍都督朱崇以火器轟擊瓦剌軍右翼太平部(即“土爾扈特”軍),打開缺口,豐城侯林彬(即后來客死越南的明“安南都指揮使”)從左翼包抄,在付出慘重傷亡后沖垮孛羅部,朱棣趁機率親兵沖擊馬哈木中軍,更命火器齊射,殊死沖擊加“高科技”,瓦剌終于全線崩潰,明軍乘勝追擊,在土刺河再破瓦剌軍,馬哈木,太平,孛羅三人趁天色已黑分頭逃竄,朱棣本想繼續北進,但隨行的皇長孫朱瞻基勸他“不須窮追”,隨即撤兵。此役令瓦剌傷亡慘重,實力大損。蒙古高原局勢,再次回到“相互牽制”中。 瓦剌“順寧王”馬哈木屋漏偏逢連夜雨,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阿魯臺發動奇襲,殺掉馬哈木擁立的傀儡可汗答里巴,馬哈木轉立成吉思汗弟弟的后裔額森虎為可汗,次年進兵韓難離河,又被阿魯臺擊敗,其本人被殺。朱棣聞訊后遣使吊祭,并命其子脫歡繼承“順寧王”爵位。永樂十七年,十九年,阿魯臺兩攻瓦剌,大獲全勝,春風得意下,他再次拒絕向明朝朝貢,并拉攏兀良哈三衛共同反明。 眼看漠北的“平衡”將再次被打破,朱棣隨即于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發動第三次親征,大軍于三月三十日出師,在漠北掃蕩數月,最遠抵達今蒙古烏蘭巴托附近,而阿魯臺卻早已遠逃,七月,朱棣在回師路上下令對勾結阿魯臺的兀良哈三衛進行攻擊,在內蒙古屈裂河大破兀良哈,兀良哈遣使謝罪,朱棣遂班師回朝。阿魯臺雖逃脫,但實力大損,于同年接連被脫歡擊敗。耿耿于懷的朱棣于第二年七月借口阿魯臺正圖謀犯邊,發動了第四次北征,大軍七月出發,在蒙古高原掃蕩三個月,終未找到阿魯臺,雖如此,大批韃靼部落卻紛紛歸附,尤其是本雅失里之子也先土干來投,令朱棣高興異常,賜名為“金忠”。 隨即于十月回師。金忠將阿魯臺的“軍事機密”盡數相告,并一再慫恿朱棣繼續北征,永樂二十二年三月一日,以金忠為向導,朱棣發動了第五次北征,大軍在蒙古高原進行“地毯式搜索”,至六月已行至今俄羅斯境內,卻終不見阿魯臺蹤影。六月十五日,明軍得到情報,阿魯臺就在向西不足百里,名將張輔“自請一月糧,率精騎深入”。朱棣卻終于厭倦,下令班師。七月十七日,朱棣在回師路上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五歲。而根據蒙古國史料記錄,張輔自告奮勇要求追擊的那一天,阿魯臺就躲在距離西邊明軍主力僅兩日行程的哈喇山中,滅頂之災,就在朱棣的一念間改變。 但阿魯臺“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雖未與明軍接戰,但疲于奔命也導致其實力大損,頻遭瓦剌部脫歡打擊,明朝與瓦剌的兩面夾擊,終令阿魯臺日暮途窮。而朱棣至死沒想到的是,這個他親手構筑的蒙古高原“戰略平衡”,正因他晚年兩次草率的北征被徹底打破。 繼任“順寧王”的脫歡,雖表面上終其一生對明朝采取友好態度,頻繁遣使入貢,但實際上既不“忠順”更不“安寧”,他一面于洪熙元年(1425年)立本雅失里的侄孫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稱“太師”,另一面瘋狂向阿魯臺發動進攻,趁朱棣晚年頻繁打擊阿魯臺的機會,迅速東進占據了韃靼的屬地,并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在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成功擊斃阿魯臺,從而控制了韃靼。對明朝“屏障”兀良哈三衛,他也極力拉攏,多次派使者前往招募,兩家逐漸勾連。與此同時,他在內部大肆清楚異己,就在朱棣去世后三天,“賢義王”太平遭脫歡殺害,一年后,“太平王”孛羅被脫歡擊敗后自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將太平的“客列亦錫部”改名為土爾扈特部,即蒙古語中“護衛親軍”的意思,這就是這個后來締造下“東歸奇跡”的部落的由來。 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脫歡過世,其子也先承襲“順寧王”爵位,此人因為在后來的“土木堡之變”里創下活捉明朝皇帝的神話,被明廷上下所熟知,但在此之前,他已然在蒙古高原乃至中亞地區戰無不勝。對內他仿照元朝制度,設“中書省”和“六部”,鞏固統治。對明朝他很有“經濟頭腦”和“政治頭腦”,一面頻繁通好令明朝君臣放松警惕,一面利用與明朝的“互市貿易”大發橫財,更借機勾結明朝官民走私火器,招募明朝邊境因軍屯兼并而逃亡的士兵工匠“教習火器操練之法”,很快擁有了一支冠絕蒙古高原的火器部隊。 對兀良哈,他采取聯姻,賄賂等手段,將之拉攏到自己一邊,向西,他不但于正統六年(公元1442年)攻陷了朱棣苦心經營的新疆哈密,赤斤等衛所,且順勢進兵中亞,于正統七年(公元1443年)大掠帖木兒帝國等中亞國家,“以戰養戰”掠奪財寶無數,甚至在正統九年(公元1445年)擊敗彼時正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東線軍隊(即明史和蒙古史料都提到的“吐魯密國”)。“土木堡之變”前,瓦剌經過兩代領袖開疆拓土,已然建立起一個表面忠實于明朝,實則實力強大的蒙古部落聯盟,朱棣終生苦心維持的“戰略平衡”,不到二十年就被輕易打破。 說到這個“戰略平衡”的被打破,也少不了兀良哈三衛,“靖難之役”后,朱棣將原寧王屬地賜給兀良哈,使其實力膨脹,永樂年間,雖曾在朱棣第三次北征時遭到痛打,但到朱棣去世后,又很快和韃靼勾連,同明朝摩擦不斷,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曾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親征,于十月出喜峰口,在寬河戰役里大破兀良哈三衛聯軍,慌得兀良哈首領完者帖木兒等人連忙入京謝罪。 但兩年后,明朝卻擅自放棄了九邊重鎮開平衛(今內蒙古多倫),開平衛是前元朝的“上都”,明朝自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攻克后,數十年苦心經營,朱棣將其看做戰略要地,聲言“開平穩固,則遼東,甘肅,寧夏無憂”。朱棣賜寧王故地給兀良哈后,開平衛更成為鉗制兀良哈的關鍵棋子。但明宣宗無遠略,于宣德五年將其遷至獨石堡(今河北省石堡縣),棄地三百余里,失去鉗制的兀良哈從此有恃無恐,在瓦剌的支持下大肆擴充,并時常攻掠明朝邊關,昔日“屏障”,今卻成“邊患”,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意識到問題嚴重的明朝派朱勇,徐亨,馬亮,陳懷兵分四路出擊兀良哈,明正統皇帝朱祈鎮嚴令“搜捕剿殺”,但朱勇一路走到河北平泉縣就不敢行進,徐亨一路怯懦不敢戰,僅在老哈河流域屠戮一番平民即回來冒功。 陳懷和馬亮則搜捕一番,根本沒有找到敵人。唯獨宣府總兵楊洪趁機奇襲,攻克“三衛”中的福余衛,活捉首領馬里奇。但此戰并未真正打擊兀良哈三衛的實力,心懷怨恨的兀良哈三衛從此更鐵了心投靠瓦剌。而明朝與“蒙古部落聯盟”的一場注定的大戰,也從此一觸即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