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風暮雨 永樂八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在斡難河和闊灤海子兩戰打垮了韃靼部,韃靼太師阿魯臺向明朝稱臣進攻,明朝北疆獲得安寧。 但好景不長,瓦剌接收了潰逃的部分韃靼部眾后,實力逐漸強大起來。 明成祖畫像 瓦剌首領馬哈木得意忘形,趾高氣揚,漸漸不把明朝放在眼里,明成祖敏銳地察覺到這一變化,一面對阿魯臺好言慰問,希望能保持之前的和平關系,一面封阿魯臺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師和寧王,希望扶持阿魯臺來牽制馬哈木。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開平備御成安侯郭亮派人上報稱:根據捕獲的瓦剌斥候招供,馬哈木率領大軍已經到達飲馬河(即臚朐河)一帶,表面上宣稱攻打阿魯臺,實際上企圖進犯大明邊關。 明成祖接報,龍顏大怒:之前一直擔心的瓦剌入寇,終于還是來了!既然戰爭無法避免,與其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像當年征討韃靼那樣,讓馬哈木也嘗嘗犁庭掃穴的滋味! 明成祖傳令集結部隊,籌備糧草輜重,為出征做準備! 永樂十二年三月,明成祖親率50萬大軍(另有資料稱為30萬),第二次北征蒙古。 這次出征,與第一不同,除了明成祖之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隨軍出征——皇太孫朱瞻基,即后來的明宣宗。 五月二十一日,大軍抵達飲馬河,一路之上,明軍未遇到瓦剌騎兵的抵抗和襲擾。 戰爭經驗豐富的明成祖認為:馬哈木集中全部主力,于某處集結,伺機突襲,傳令大軍加強搜索和戒備,防止敵人偷襲。 到了六月,明軍前鋒擊潰小股瓦剌騎兵,還捉了幾個俘虜,經審訊,俘虜供稱:馬哈木在忽蘭忽失溫(今烏蘭巴托東)一帶,而且沒有做準備。 俘虜的口供,明成祖并不完全相信,他認為馬哈木在忽蘭忽失溫為真,豪無準備為假,馬哈木應該已經占據有利地形,等著經過長途跋涉的明軍找上門,然后,以逸待勞擊潰明軍。 那么,明軍到底去不去忽蘭忽失溫呢?去!當然要去! 軍事奇才明成祖出發之前,已經考慮到這種情況,所以,他這次出征,帶來了京城最精銳的部隊——三大營,他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三大營可以擊潰敵人。 明成祖這個決定,直接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步、騎、炮多兵種協同作戰的好戲! 六月初七,明軍推進到忽蘭忽失溫,和明成祖預料的一樣,馬哈木親率騎兵主力三萬余人,占據制高點,列陣于山頭上,企圖趁明軍立足未穩之際沖下山,憑借騎兵的高速沖擊,一舉將明軍擊潰。 蒙古騎兵風馳電掣一般沖下山,手掄大刀,嘴里嗬嗬呼叫,聲勢駭人,可惜的是,這一切早在明成祖的預料之中,蒙古騎兵將會付出慘重代價。 隨著一聲令下,明軍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使出“神機銃炮”猛轟,在天崩地裂一般的爆炸聲中,蒙古騎兵人仰馬翻,死傷無數,史書記載:寇死者無算! 僥幸逃過“神機銃炮”打擊的蒙古騎兵,沖到明軍近前時,遭到明軍的兩翼夾擊,激戰中,明成祖親率騎兵沖鋒。 瓦剌大敗,余眾敗走,明軍緊追不舍,馬哈木收攏部隊,回頭再戰,又被明軍擊敗。 馬哈木抱頭鼠竄,一直逃過土剌河。 忽蘭忽失溫之戰,明軍大獲全勝,殺瓦剌王子十余人,斬虜首數千級,盡收其牛羊駝馬十余萬而歸。 這場戰斗,還開創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首次使用槍炮與步騎兵協同作戰的戰例。 值得一提的是,戰斗中,皇太孫朱瞻基帶領一對人馬追擊殘敵,遭大股敵人包圍,激戰中,幸虧明成祖派出部隊,擊退了瓦剌兵,朱瞻基安然無恙。 明宣宗畫像 朱瞻基繼位后,廟號明宣宗,所以,忽蘭忽失溫之戰也是明朝唯一一次有兩位皇帝同時參與的戰役。 明成祖準備一鼓作氣,徹底追殲馬哈木時,皇太孫朱瞻基建議:“陛下督戰勤勞,天威所加虜眾破膽矣。今即敗走假息無所,寧敢返顧乎。請不須窮追,宜及時班師。”大意是窮寇莫追,及早班師。 數十萬北征的明軍,大部分為步兵,而且深入草原,后勤補給僅能維持一段時間,這樣的部隊組成,適合犁庭掃穴,直搗敵人巢穴,不適合運動戰、追擊戰。 與力勸明成祖乘勝追擊的諸多將領相比,朱瞻基年紀輕輕,就能有這番見識,確實了不起! 明成祖采納朱瞻基的建議,傳令班師回京,并賜名忽蘭忽失溫為“殺胡鎮”,八月初一,大軍返回北京,大宴文武群臣。 明成祖第二次北征,殲滅了瓦剌主力,為邊關換來十年的和平。 永樂二十二年,韃靼的阿魯臺再次與明朝反目,進犯邊關,于是,明成祖率軍第三次親征漠北。 參考資料:《明史》、《明成祖實錄》、《北征后錄》 |
|
來自: 昵稱34398161 > 《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