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汗病(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中醫(yī)診療方案(試行)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癥部分》(ZYYXH/T40-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實用中醫(yī)內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 (1)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 (2)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者。 2.西醫(yī)診斷:參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第二版(貝政平、蔡映云主編,科學出版社,2007年)。 (1)汗出,可訴不穩(wěn)、易消長的全身乏力感,頭暈、頭痛、頭重、心悸、胸悶、腹瀉等自主神經(jīng)性軀體癥狀。 (2)可見自主神經(jīng)功能檢查的異常:眼心反射,Schelloug起立試驗,皮膚劃痕試驗,心電圖,(體表)微小震動圖,指尖容積脈波等。 (二)證候診斷 1.肺衛(wèi)不固證:自汗,頭面、頸胸部時時出汗,活動后尤甚,怕風,平素易感冒,倦怠乏力,面色黃白光白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2.營衛(wèi)不和證:自汗,汗出惡風寒,肢體酸楚,或有微熱,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苔薄白,脈緩。 3.濕熱熏蒸證:自汗為主,頭部蒸蒸汗出,口膩作渴,身熱不揚,身體困重,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4.陰虛火旺證:盜汗,夜寐盜汗,五心煩熱,或兼見午后潮熱,兩顴紅赤,口渴,尿黃便結,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5.陰陽兩虛證:自汗、盜汗、腰背酸軟疼痛,頭暈眼花,發(fā)脫齒搖,耳聾耳鳴,小便清長或夜尿頻,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無力。 二、治療方案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 1.肺衛(wèi)不固證 治法:益氣固表。 推薦方藥:玉屏風散加味。黃芪、防風、白術、浮小麥、糯稻根、大棗、甘草等。 中成藥:玉屏風散、玉屏風顆粒等。 2.營衛(wèi)不和證 治法:調和營衛(wèi)。 推薦方藥:桂枝湯加減。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龍骨、牡蠣等。 3.濕熱熏蒸 治法:清熱化濕。 推薦方藥:①十味溫膽湯加減。太子參、麥冬、五味子、法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生龍骨、生牡蠣、浮小麥、甘草等。②三仁湯加減。杏仁、薏苡仁、豆蔻、厚樸、法半夏、通草、滑石、竹葉、蒼術、防己等。 4.陰虛火旺證 治法:滋陰降火。 推薦方藥:①關腠散加減。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黃連、蓮子、肉桂、浮小麥、五味子等。②當歸六黃湯加減。生地、熟地、當歸、黃芩、黃連、黃柏、黃芪、肉桂、五味子、烏梅等。 中成藥:當歸六黃丸等。 5.陰陽兩虛證 治法:滋陰溫陽 推薦方藥:二仙湯加減。仙茅、仙靈脾、知母、焦黃柏、當歸、巴戟天、女貞子、旱蓮草、浮小麥、生龍骨、生牡蠣、甘草等。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等。 (二)針灸治療 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用下面一種或幾種方法。 1.針刺療法 ①取穴:主穴,陰郄、后溪、合谷;配穴,復溜、肺俞等。 針刺操作: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針具取無菌30號1.5寸毫針,主穴穴位直刺進針1~1.5寸,如果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 ②“華佗夾脊刺”治療:取華佗夾脊穴,采用自上而下依次左右交替針刺,直刺0.5~1寸,用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后留針30分鐘,每日針刺1次。 2.溫針灸 取大椎穴,以毫針得氣后在針柄上放上艾炷,每次3~5壯,每日1次;另取神闕、氣海、關元、大椎、合谷、復溜中的2~3穴/次,治療自汗。用艾條灸左陰郄,約40分鐘,每日1次,治療盜汗。 3.刺絡拔罐與穴位埋針治療 刺絡拔罐:穴取肺俞,常規(guī)消毒,先用抽氣罐以肺俞為中心用較大吸力拔罐1分鐘左右,使局部皮膚充血至紫紅色,然后取下抽氣罐,用三棱針點刺肺俞1~2下后,再在原處拔罐3~5分鐘,出血量一般可達3mL左右,1~3天左右治療1次,與穴位埋針同時進行。 穴位埋針:穴取尺澤、復溜,消毒后埋植皮內針(麥粒型),皮內針針刺方向與經(jīng)絡循行路線垂直,醫(yī)用膠布固定,視氣溫高低,埋針時間可在1~3天左右。 4.耳穴壓豆 王不留行籽,選擇耳穴交感、皮質下、內分泌。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6cm見方的膠布對準穴位敷貼。用手指按壓3分鐘,每日5次,隔日換穴1次。 (三)中藥外治法 臨床上可以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用下面一種或幾種方法。 1. 中藥足浴 泡腳方藥組成:淫羊藿、補骨脂、黃芪、茯苓、小黑豆,浮小麥等。可用于陰陽兩虛證。 用法: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煎熬至約1500ml,取出藥汁倒入盆中,泡腳時先將腳架在盆邊用蒸氣蒸雙腳,同時雙腳不斷相互搓擦,待水溫降至約50℃時,將雙腳浸泡在熱水中,繼續(xù)搓擦約30分鐘。 2. 中藥外敷療法 (1)外敷止汗方:五倍子、郁金組成,用蜂蜜調勻敷臍。適用于各種汗出。 (2)取黃芪、五倍子、五味子,研末,用醋調成糊狀,敷兩側內關穴,貼于神闕。24小時更換1次,7~8天為一療程,適用于各種汗出。 (3)取五倍子、五味子等量,共研細末,加入70%乙醇適量,調成“雙五子”糊劑,將適量的“雙五子”糊劑放在塑料薄膜上,貼于肚臍正中,24小時更換1次,一般7~8天即可見效,適用于各種汗出。 3.中藥塌漬 塌漬劑藥物組成:五倍子、冰片、蜂蜜。 (1)頭頸部出汗塌漬劑敷于胸椎2~4處; (2)軀干出汗塌漬劑敷于胸椎6~10處; (3)下肢出汗塌漬劑敷于胸11~腰2處,每次20分鐘。 (四)其他治療 可根據(jù)病情應用多功能溫灸儀。使用方法:接通電源,調溫開關中間位置為關閉,撥至(Ⅰ)位置為低溫,(Ⅱ)位置為高溫。然后調整工作溫度,在室溫(23度+2度),選擇功率為25W,電壓220V/50Hz時,預熱3分鐘后即可使用。取穴同溫針炙,每次15分鐘,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以汗出癥狀計分為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汗出癥狀完全消失(治療后降至0分)。 顯效:汗出癥狀明顯減輕(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少6~9分)。 有效:汗出癥狀略減輕(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少2~5分)。 無效:汗出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二)評價方法 汗出癥狀計分:由患者每天根據(jù)自己24小時的出汗癥狀對照計分表進行判斷及記錄:總分值=日間計分+夜間計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