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說多少遍了,你怎么還這么磨蹭???”自從小寶懂事開始,小寶媽就天天重復無數遍這個句型的話,只是根據情況的不同,把“磨蹭”改為“粗心”或別的內容罷了??墒牵瑢寢尩膰Z叨小寶就當沒聽見一樣,依然我行我素,起床還是那么磨蹭,作業也還是那么粗心。寶媽媽犯愁了:“小寶怎么這么不聽話呀?怎么樣說孩子才愿意聽、愿意改呢?”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類似寶媽媽的困惑,對家長三番五次重復強調的事情,孩子為什么就不聽啊?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其實,這事還真不能都怨我們的孩子,而是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在作怪。 “超限效應”,百度詞條中是這樣解釋的:“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對這種效應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人接受任務、信息、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個容量,人就不愿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 孩子們都嫌父母啰嗦,就是因為父母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多次重復要求,甚至是喋喋不休,超過了孩子接受的限度,從而引起了孩子內心的反感,產生反抗的心理和行為,出現“我偏要這樣”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就提醒我們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特別注意“超限效應”對孩子心理的影響,無論是規范孩子做事、批評孩子犯得小錯誤,還是表揚孩子,都不能超過限度,一旦觸犯了超限效應,無論父母出發點是多么的正確,多么為孩子著想,效果都會適得其反。 當孩子考試粗心時,父母不要抓住這一件事多次重復批評,針對孩子的問題只批評一次,讓孩子覺著父母非常信任自己,沒有對自己的錯誤“揪住不放”,自己再不好好表現可就對不起父母的信任了。如果一次批評無效,家長也不要再簡單地重復批評,而是換個角度、換種說法,可以用和孩子聊天、講故事或和孩子比賽等不同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粗心帶來的危害,這樣做才不會讓孩子產生逆反,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上來。 同樣的,對孩子表揚也要注意“恰到好處”,孩子這次考試成績不錯,表揚、鼓勵孩子是必須的。但要注意“適可而止”,如果你忍不住在親戚、朋友甚至是鄰居面前多次重復夸獎、表揚孩子,“火候”過了,可能就會引起孩子的內心反感,認為父母是故意的,名義上表揚,實際上是提醒自己注意下次別考砸了,“這不是不信任我嗎”,聽到表揚孩子就大為惱火可就麻煩了。 其實,很多時候,讓孩子體驗錯誤的后果比父母的嘮叨更有效。比如:當孩子早上磨蹭著賴床不起時,媽媽忍住只叫一次,讓孩子承擔“吃不完飯餓肚子”或“上學晚了挨老師批評”的后果,保證會比你叫多少遍都有效;當孩子不聽話又把玩具摔壞了時,讓孩子承擔“弄壞了玩具不再買新的玩具”或“幾天不能玩”的后果,孩子再玩玩具就一定會小心了。 墨子曾經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話不在多少,而在于恰當。田間的青蛙每天都叫個不停,但是人們都不與理睬,而雄雞每天只是啼鳴兩三聲,人們就應聲而起?!弊屛覀兗议L引以為戒吧,教育孩子把握好一個“度”,才能避免“物極必反”的“超限效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