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能夠教出好孩子的父母,一定是善于學習的父母,因為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 很多父母會說,我也知道當父母要學習,可是我不知道具體應該學些什么。 家庭教育的知識涵蓋很多方面,作為非專業人士的父母,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相關知識都學習一遍。 但是有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父母還是要了解的。雖然每個孩子的性格、成長環境都不相同,但是孩子在某個階段的心理特點、面對某些事情時的言行反應,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以下情況? 明明經常鼓勵肯定孩子,可是孩子的積極性還是不高,甚至厭煩聽到你的表揚。 用了各種方法獎勵孩子,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卻一年比一年低; 孩子同樣的錯誤犯了一次又一次,你重復多遍孩子還是記不住; 這些問題并非無解,只要你了解了以下心理學效應,就能找到孩子出現這些反應的原因,以及應對的方法。 增減效應 英子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自學育兒方面的知識,深知在教育孩子時不能一味打壓否定,要多考慮孩子的感受。 每次孩子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她都會先找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表揚一通,然后再指出孩子的缺點。 在她看來,先夸孩子,讓孩子心情好,他才能把我們的建議聽進去,孩子心里也不會那么難受。 事實真得如此嗎? 英子的兒子剛開始還能接受媽媽的建議,長大一些,每次聽到英子夸他,他就會不耐煩地打斷英子的話:“你想要說我哪里做得不好就直接說吧。” 要想扭轉這種局面,英子需要了解的是增減效應,又稱阿倫森效應。 著名心理學家阿倫森做過一個實驗,分4組人對實驗對象進行不同的評價,借此觀察實驗對象對哪一組最有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他肯定夸獎,第二組始終否定貶低,第三組先褒后貶,第四組先貶后褒。 經過多次的實驗,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對第四組最具有好感。 增減效應的核心理念是,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愛、褒獎不斷增加的人事物,最不喜歡對自己的喜愛表揚逐漸減少的人事物。 而很多父母恰恰做了不被孩子喜歡的事情:孩子小的時候一味地夸獎孩子,隨著孩子年齡變大,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多,批評也越來越多。 經歷了這種變化的孩子,自然是越來越不喜歡父母,越來越聽不進去父母的話。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合理利用增減效應。 先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再找出孩子的優點進行肯定和表揚,這可以幫助孩子從被批評的表揚中走出來,同時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進步是能夠被爸媽看到和認可的。 德西效應 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孩子剛上一年級,考試考了兩個一百分回來,家長高興得獎勵了一百塊錢。二年級,考了一個98一個100,孩子得到了50塊錢的獎勵。到了四年級,學習變難了,孩子可能得不到獎勵,還要挨罵。 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也隨著獎勵的變少而逐漸變低,這就是德西效應在家庭教育中的體現,過度的物質獎勵會削弱孩子的學習興趣。 物質獎勵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也只是方式之一,父母不能完全依賴“獎勵”這一手段。 孩子對于不感興趣的事物基本沒有內驅力,這時候父母可以通過“獎勵”這一外部驅動力來讓孩子對某些事情產生興趣。 當孩子逐漸產生了興趣或養成了習慣時,父母要逐漸減少外部物質獎勵,更多地以精神獎勵來替代。 例如:孩子一開始對英語沒什么興趣,為了讓孩子學英語,媽媽答應只要學會20個單詞就可以兌換一個小禮物。喜歡的禮物讓孩子對學英語這件事有了動力,但父母不能一直用這個方法來激勵孩子。 當孩子開始學習之后,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挖掘內在的學習動力,隨著孩子學習時間的增加,他懂的會越來越多,成就感越來越強,興趣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隨著孩子興趣的增加,父母要逐漸減少物質獎勵,讓孩子體驗學習帶給他的樂趣和成就感。 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這在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見: “我家孩子做作業就是粗心大意,我說多少遍都沒用。” “每次做作業都要我一遍又一遍地叫,不叫個七八遍他是不會去寫的。” 媽媽的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的缺點還是一點沒改,就是因為媽媽對孩子的責罵、要求過多,孩子的心理自然地產生了超限效應。 既然父母心里清楚“我說多少遍都沒用”這個事實,就應該管住自己的嘴,不要一遍又一遍去說同樣的話。 孩子因為上課玩手機被叫了家長,父母當著老師的面把孩子批評了一頓。回到家又把孩子批評一頓,后來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想到上次被喊家長的事,又把孩子罵一頓。 孩子的心理會隨著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提起這些事情而逐漸發生變化,剛開始會覺得自己做錯了內疚、想要改過,隨著父母批評次數的增多,這種內疚會被厭煩所替代,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你不讓我這樣我偏要這樣”。 孩子犯一次錯,父母批評一次就夠了。如果真的有必要再次說這件事,父母也應該換個角度、換個說法。 表揚孩子也一樣,對孩子來說,并不是夸得越多越好。一些重復又沒有實質性內容的夸贊,對孩子同樣沒有好處,比如“你真棒”、“你真厲害”之類的話,孩子天天聽,也不會再產生什么積極的效果。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且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有些父母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一直在學習提升自己。 這幾個簡單易懂的心理學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