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 并有特定稱號的腧穴。 特定穴在十 四經腧穴中的數量上占有相當比例,其主治規律強,運用廣泛,在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方面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下面,進入特定穴的應用。 五輸穴是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穴的總稱。共60個。其分布規律是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按井、滎、輸、經、合穴的順序)。 五輸穴的最早記載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五行屬性:陰井木,陽井金。 1.主治作用 《難經·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滎俞治外經,合治內腑。” 2.臨床應用 主要是子母補瀉取穴法。 (1)本經子母補瀉取穴法:肺經實證(金)——瀉其子(水)——陰經井穴為木,合穴為水,故取肺經合穴尺澤。 (2)他經子母補瀉取穴法:肺經實證(金)——瀉其子經的屬于水的子穴——子經為腎經,子穴為腎經的合穴即陰谷。 1.俞穴 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稱“背俞穴”。它們均排列于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共計12個。 2.募穴 是臟腑經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稱“腹募穴”。 俞為陽,是陰病行陽的重要場所;募為陰,是陽病行陰的重要場所。 3.應用 (1)臨床通過觀察、觸及俞募穴處的異常變化來診斷疾病。 (2)利用針刺、艾灸作用于俞募穴來治療相應臟腑疾病,常俞募配伍應用(前后配穴法)。 (3)俞募穴單獨應用還可治療與臟腑相聯屬的組織器官所發生的病證,如肝俞治目疾。 原穴:“原”本源、原氣之意,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經脈在四肢各有一個原穴,故曰“十二原”。 絡穴:絡脈從經脈分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叫絡穴。 原絡配穴法(主客原絡配穴法):屬表里配穴法的一種,指本經原穴與其相表里經的絡穴相互配合應用的一種配穴方法。如肺經先病,取其原穴“太淵”,稱為主;大腸經后病,取其絡穴“偏歷”,稱為客。 八脈交會穴指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相交會的八個腧穴。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應用:主治奇經病證。按一定原則配伍,可以治療兩脈相合部位的病證。 八會穴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 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懸鐘)。 應用:用于治療相應的臟腑組織病證,治療某些熱病。 “郄”,空隙,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 十二經脈及陰陽蹺、維脈各1個,共計16個,多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應用:陰經郄穴多治血證,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痛證。與八會穴配合應用,稱“郄會配穴”,如肺病咳血,取孔最與膈俞。 下合穴指手足三陽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六個腧穴。 胃——足三里;大腸——上巨虛;小腸——下巨虛(足陽明);膽——陽陵泉(足少陽);膀胱——委中;三焦——委陽(足太陽)。 應用:合治內腑。 交會穴指兩經或兩經以上的經脈相交或會合處的腧穴。 內容:《針灸甲乙經》。 應用:具有治療本經和交會經病證的作用,如三陰交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