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2015年即將匆匆過去,回顧近11個月的電力形勢,猶如翻過一本厚重的畫卷,掩卷沉思,“大變化與大趨勢”躍然而出。電力供需、節能減排、體制改革等方面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變化”,而新的發展理念、目標、戰略及要求則引領電力發展“大趨勢”。 自中國電力工業誕生起,長期以來,中國電力人持續與電力短缺、投資不足和技術落后作斗爭。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奮斗,電力工業逐步由小變大,不論是裝機容量、發電量、電網規模都躍為世界第一。不僅實現了人均發電裝機容量1千瓦的夢想,而且電力工業技術水平也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實現了電力由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的轉變。然而,我們還未來得及仔細品味豐碩果實的滋味,還未來得及認真總結輝煌的成就,就又迎來了經濟社會新常態和能源大轉型的時代。 2015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大變化”成為描述中國電力行業狀況的核心關鍵詞,電力行業正經歷著改革與發展的陣痛,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電力從業者應改變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式,重新定位方向、調整戰略、改革管理模式,以適應“大趨勢”的要求。 電力新常態的特征,一是要能反映電力行業基本特性,二是這些特性變化具有由量到質的飛躍,或對行業發展有全局性、長期性的影響。電力供需特性、節能減排、電力體制改革都是反映電力新常態的重要方面。電力供需特性,既可反映出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又可反映出電力行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貢獻情況,還可通過規模及結構的發展變化,反映我國電力行業在國際上同業間的相對位置。節能減排情況,可綜合反映出電力行業的技術水平、設備水平、管理水平及電能質量狀況。電力體制改革動態,則可反映出電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基本矛盾的變化,以及電力發展方向的變化。下面從以上三個方面初步分析電力形勢新常態的大變化。 大變化之電力供需新常態 電力消費增速明顯回落,用電結構明顯改善 電力消費增速明顯回落、用電結構明顯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這種變化不是短期突發,而是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征,即經濟發展對電力需求的影響為需求偏弱、結構向好、電耗走低。 需求偏弱。宏觀經濟由高速向中高速轉型,工業生產增長趨緩,特別是部分重化工業生產明顯下滑,對電力的需求整體偏弱。從圖1可以看出2010~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的增長情況。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3.8%,增速為1998年(2.8%)以來的年度最低水平。2015年的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產能過剩矛盾相對突出的粗鋼、生鐵、水泥和平板玻璃產量同比分別下降2.1%、3.3%、4.7%和7.5%,相應電力需求明顯下降。前三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4.1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8%,增速同比回落3.0個百分點。預計全國2015年全年電力消費增速同比增長低于1%,創1974年以來年度最低水平。 結構向好。第二產業用電比重不斷降低,由2011年的75%下降到2014年的73.6%,而2015年前三個季度進一步降低1.3個百分點,其中四大高耗能行業用電量比重同比降低0.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占全社會用電的比重同比分別提高0.8和0.5個百分點。從產業用電增長率看,第二產業及其工業用電同比分別下降1.0%和0.9%;四大高耗能行業合計用電同比下降2.2%,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建材行業用電同比分別下降7.8%和6.4%,同比分別回落9.6和13.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用電同比增長7.3%,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用電同比增長15.1%;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比增長4.6%,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 電耗走低。節能提效產生明顯效果,如第二產業單位增加值電耗下降,經測算,前三季度同比下降6.6%。 電力供應能力充足并相對過剩,發電結構持續向好 截至2015年9月底,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裝機13.85億千瓦,同比增長9.4%;預計2015年全年新增發電裝機超過1億千瓦,同比增長超過7.5%。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同比增長0.1%,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2972小時,同比降低232小時。全國電力供需較2014年更為寬松,部分地區富余。東北和西北區域供應能力富余較多,華北、華中和南方區域供需總體寬松、部分省份富余,華東區域供需總體寬松,但省級電網中,山東、江西、河南個別時段存在錯峰,海南8月前電力供需矛盾較為突出。預計2015年全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4000小時左右,其中火電設備利用小時低于4400小時,降幅較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