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閱讀了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要相信孩子》這本書。從中見識到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要,理論知識的精湛,以及文筆的優美。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啟迪,也讓我感悟到很多東西。 “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像果園的園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樹,愛護它的每一枝、每一葉那樣,愛護和保持孩子們身上的一切好品質。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兒童的不好的、錯誤的地為,不要急著把兒童的所有缺點公諸于眾,而應當讓兒童發揮內在的精神力量來克服自己的缺點。讓集體看到的首先是每個兒童的優點,這才是育人的藝術所在。”這是蘇在《引導兒童自覺地改正錯誤》這篇文章里的建議。他認為,一開始就把孩子的缺點暴露于集體之中,這會讓孩子失去了做一位好孩子的積極性,而且嚴重地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去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讓思想品格得到升華,如可以讓經常遲到的孩子當紀律委員;讓貪小便宜的孩子管理班集體的財物;讓不愛勞動的孩子負責課室的保潔等等。當他們的工作哪怕是有一點點小進步,教師也要及時真誠地表揚。通過這些措施,一步一步地把他們的小毛病糾正過來,這比對他們的錯誤進行無休止的批評和說教來得更加奏效。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很認同這些觀點和做法,特別是對于那些平時就是這么做的教師來說,應該會深深地從中體會到這其中的巨大作用。道理每個人都明白,重要的是如何持之以恒,并用在每個孩子身上。 在《要相信孩子》這本書里,作者談到了這么一個例子。一位女教師在教育一年級的孩子們要保持清潔時,發現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臟。她就指著小男孩說:“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么臟!他沒有洗耳朵就來上學,這樣是不行的。”結果,第二天,小男孩雖然把耳朵洗得干干凈凈地來學校,但他從此卻變得非常緊張和膽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總覺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教師越責備他,他的情況就越糟糕。這位女教師根本不知道她已經傷害到了一個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傷了兒童的心靈。讀到這些文字時,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種情景:學生低頭站立,默默地接受著老師的批評。老師怒氣沖天,越批評越有勁,全班同學都在看著,享受著這個孩子的無奈。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無關緊要,有的隔岸觀火,有的心里打著激靈……作為此時此刻的孩子,倒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你老師唾沫飛濺,任你老師怒火中燒。唉,此時此刻的教師,無不感到委屈:我是在好心提醒你,你為什么就要犯錯誤,為什么就不愛清潔呢?為什么……老師啊,自認為善良的動機,往往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心里所思所想,去引領他們認識怎樣做就是好的,怎樣做就是對的,去激起他們的自尊心。后來男孩轉到別的班里,表現卻一天比一天好,過去被那位女教師認為沒有數學才能的他,恰巧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才能。事實上,女老師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們保持清潔——叫大家看一看某個干凈整潔的孩子,然后號召大家向好的榜樣學習,有意識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用通俗地話來解釋蘇的用意,就是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地改正不良行為和習慣。事實確實也會如此,比如,我在上課時,發現大部分孩子聽得很認真,可也有部分學生很隨意。這時,我會說,某某同學坐得真直,像小松樹一樣直。這么一說,話音剛落,那幾個不認真的同學立刻就開始認真起來了。所以,以表揚代替批評,以榜樣為示范,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引用的事例和我的工作實踐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當一名教師言行嚴謹的必要性,因為很可能自己一句不恰當的語言,或者甚至是一個眼神,都有可能影響著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孩子不僅知道而且體會到了教師對他個人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贊賞的話,那么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每一個孩子,沒有一個本質不好,也許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不管怎樣,我們一定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們要保護好孩子們幼小而純潔的心靈,讓他們長大后成為有自尊心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