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常常都有這樣的感受:認為自己是一個自卑的人,會被身邊的人際關系所困擾。因為曾經自己的某些經歷而造就了現在的結果,總是在幻想未來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發生在你的生活中。 是的,這些情緒似乎是做為一個普通人都無法避免的。社會的不斷進步,信息的更新迭代,新的東西不斷涌現出來,而我們內心困擾的問題,卻從來沒有因此而替換掉。久而久之,這些煩惱與情緒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當然,也是人生路上的一種負擔。 如我同樣如此,我也常常給自己貼標簽,如:我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我是一個不喜歡熱鬧的人,因為曾經沒有怎樣,現在只好怎樣。我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視為一種因果結論。直到我讀到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才發生這一切的情緒與心病背后有著清晰的原因,一切問題的深處可以用一種全新的思維的去得新審視。 作為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被討厭的勇氣》沒有像其它專業書一樣以一種理論的方式開展,這是非常特別的一點。這樣做無疑增加閱讀的趣味性。書中的觀點和理論是一個“禪師”和一個“青年”對話來引申。禪師在書中以哲人的身份出現,他是一個知識淵博、智慧過人、幸福自由的高人。更重要的是,他是呼稱心理學三大巨頭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精修者。對話的青年,是一個圖書館理員,他內向、自卑、糾結、痛苦。 書中的五個章節分別為哲人的青年對話的五夜為內容。起初青年總是試圖駁倒哲人,在經過一夜又一夜的長談時,終于找到的幸福的意義。他們就人際關系、生活選擇、幸福根源、自我價值、與他人關系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觀念做了深入討論。由此在哲人解答青年的困惑過程中,我們所面對的難題,一個人浮出水面。 在本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講到“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我首先要學會分離自己是他人的課題,并且不干涉他人的課題。分清會么是他人課題的標準是: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負擔。我要盡其力來援助別人,但不要強迫別人改變。由此,我們大概會回想到,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最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觀點就是在第五夜中提到的: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什么。而一時忽視此時此刻,這是一人生謊言。哲人說:人生很簡單,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了第一個現在,就沒有什么必要令其過于深刻。站在現實性角度的時候,人生總是處于完結的狀態。 書中我喜歡喜愛的語錄摘抄: 1、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2、答案不是從別人哪里得到,而是自己親自找出來。 3、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4、所謂追求優越性,是指自己的不斷地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5、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 6、當人能夠感受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愛。 7、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8、人只有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9、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地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