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老爺蓋發掘區航拍圖。 本報訊:陜北高原屢屢出土獨具特色的青銅器,但其來源與歸屬一直都是個謎。昨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傳來消息,清澗辛莊遺址有了新的重要發現。考古隊在該遺址首次發現了鑄造青銅器用的陶范、母模與泥芯,由此證明了這些銅器屬李家崖文化的事實,也證明這一文化代表人群確實有自己的鑄銅業。 今年首次發現鑄造青銅器的工具 2014年,陜西考古部門在清澗縣李家塔鎮辛莊村東的梁峁上,發現了一組由主體建筑和兩級回廊組成的大型建筑遺跡,總面積約4200平方米,是目前發現除殷墟之外規模最大的商代晚期建筑遺跡。 2015年,為進一步細化和探討城址內部的功能區劃和聚落演變,我省考古工作者在遺址前老爺蓋山峁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多組商代小型房屋建筑、灰坑、龍山窯洞等遺跡,出土大量的陶、骨、石等遺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次發現了鑄造青銅容器的陶范、陶模、芯等鑄銅遺存近20件。 發掘領隊、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種建榮表示,出土器物無論器物類型還是紋飾特征,都與辛莊以往的發現近似,年代為晚商時期。經過器形對比,這幾件青銅器陶范鑄造的器物至少包括青銅容器和車馬器,這些陶范是從位于山梁西面低處的房址廢棄填土中發現的,而非出自作坊原位。 由于陶范和陶器一樣,不大可能從遠處搬來,專家推測,附近當有鑄銅作坊存在。但因這個區域還沒有發掘,這個青銅器作坊遺址的規模、持續使用的時間、生產與管理組織等目前還不能定論。 陶范。 鑄造工藝可能學自商都 此次發掘區位于前老爺蓋山峁頂北側較低處。此前陜北高原出土的青銅器,無論從風格還是器型上看,不僅能找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子,也能找到安陽殷墟青銅器的特點,其中還有明顯的本地器皿特色。 此前專家們一直推測,陜北銅器群應屬于李家崖文化范疇,可苦于出土的青銅器都是單獨出現,沒有任何線索佐證是李家崖文化的產物。但這次出土的陶范、母模和泥芯,能清楚地證明陜北青銅器群和李家崖文化的聯系,這意味著當時陜北高原居住的部族已經能夠獨立鑄造青銅器。 種建榮推測:“辛莊鑄銅工藝應該是當地人習自商都,并加以創新而來。” 這里或有一個獨立政治集團 目前在辛莊遺址附近發現了8個類似的遺址,而陜北高原東南部和它具有共同特征的遺址有140多個。加之大型建筑與鑄銅陶范的發現,上述種種都指向李家崖文化,代表在商代北方有一個強大的、與商王朝關系密切的方國。 種建榮說,根據文獻記載,晚商北部有很多方國,與殷商時而交好時而對立。綜合辛莊遺址歷年的考古成果分析,陜北李家崖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集團,或與文獻記載中頻現的部族“鬼方”有關。 “此前發現李家崖文化的青銅器上除自身特色外,還有殷墟青銅器的特點,工藝與商朝一脈相承。”種建榮說。在壟斷的環境中,還能學到商朝的青銅器鑄造工藝,專家推測這個方國在當時應是與殷商交好的政治集團。文/記者張佳圖/記者張宇明通訊員種建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