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用作狀語 現代漢語里,名詞不能直接修飾謂語動詞;而在古代漢語里,名詞可以直接修飾謂語動詞,構成“名+動詞(謂語)”現象。我們稱這種情況為名詞作狀語。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表狀態。如:其一犬坐于前;天下云集響應(《聊齋志異·狼》);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史記·項羽本紀》)。翻譯為“像……一樣”的形式。 2,表態度。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翻譯為“像對待……一樣”的形式。 3,表工具。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鐘山記》)?翻譯為“用(以)……(相應動詞)”的形式,“用(以)”有時也可以省略。 4,表處所。如:廷見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面刺寡人之過者(《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翻譯為“在(當)+名詞”的形式。 5,表頻率。如: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莊子·庖丁解牛》);日飲食得無衰乎(《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聊齋志異·促織》)。翻譯為“每+時間名詞”的形式。 6,表層遞。如: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李密《陳情表》);日削月割(蘇洵《六國論》);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孔雀東南飛》)。翻譯為“一天(月、年)比一天(月、年)地……”或“一天天(月月、年年)地……”的形式。 7,表趨向。如:孔雀東南飛;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荀子《勸學》)。翻譯為“向+方位名詞”的形式。 二、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用作動詞,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名+名(代)。如:冠切云之崔嵬(屈原《離騷》);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翻譯為相應的動詞,有時也可以附帶上相關的狀語,“冠”譯為“戴著”,“刃”譯為“用刀殺死”。 2,能愿動詞+名詞。如:云青青兮欲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勸學》);能官能民。翻譯為相應恰當、得體的動詞,“雨”譯為“下雨”,“水”譯為“游泳”,“官、民”譯為“做官、為民”。 3,所+名。因為所與后面的動詞構成所字結構。如: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翻譯為相應恰當、準確的動詞,“罾”本意為“網”,這里是“用網捕(的)”的意思。 4,副+名。如:失時不雨,民且狼顧;不翼而飛;不毛之地。翻譯為恰當、準確的動詞,“雨”譯為“下雨”,“翼”譯為“長翅膀”,“毛”譯為“生長(草木)”。 5名+補。如:沛公軍(于)霸上(《史記·項羽本紀》)。翻譯為相應的、能夠恰當搭配的動詞,“軍”譯為“軍隊駐扎”。 三、名詞用作使動 主語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表示的人或物,簡言之,就是“主語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如: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龔自珍《病梅館記》);先破秦入成陽者王之(《史記·項羽本紀》)。特點如下: 翻譯為“……使(讓)……(怎么樣)”。“病”譯為“使……病態”,“王”譯為“讓……為王”。 四、名詞用作意動 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是這個名詞表示的人或物。如: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糞土當年萬戶侯。特點如下: 翻譯為“……認為……(怎么樣)”或“……把……當成(什么)”。“賓客”譯為“把他父親當成賓客(款待)”,“糞土”譯為“把當年的萬戶侯看成糞土”。 五、動詞用作名詞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改變了一個動詞的用法,充當句子的主語或賓語,這一用法就叫動詞用作名詞。如:懼有伏焉;趙王之子孫侯者,其譬有在者乎(《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翻譯為“語境動詞+相應的名詞”。“伏”譯為“伏兵”,“繼”譯為“后繼人”或“繼承人”。 六、動詞用作使動 就是主語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發出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簡言之,就是“主語使賓語動”。如: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序八州而朝同列;外連衡而斗諸侯(《過秦論》);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其特點如下: 翻譯為“……使(讓)……(怎么樣)”的兼語式,或“及物動詞+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的后補式動詞。“聞”譯為“傳到”,“朝”譯為“使……朝拜”,“斗”譯為“使……相斗”,“活”譯為“救活”。 七、動詞用作為動 動詞不是直接支配賓語,而是表示為賓語或對賓語施行某一動作。即:主語為賓語(而產生這個動作)。如: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廬陵歐陽修自序其詩;帝感其誠;既泣之三日。翻譯為“為……(怎么樣),對……(怎么樣),被……(怎么樣)”等。“死”譯為“為……而死”,“序”譯為“為……作序”,“感”譯為“被……感動”,“泣”譯為“對……哭泣”。 八、形容詞用作名詞 當形容詞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這個形容詞用作了名詞。如:吊有憂,賀有喜;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翻譯為“語境形容詞+(補出的相應的)中心詞(名詞)”。“憂”譯為“憂事”,“喜”譯為“喜事”,“舊”譯為“舊交情”,“遠”譯為“遠方的國家”。 九、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 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而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動詞。如: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史記·項羽本紀》)。翻譯為相關的動詞,有詞語關系的, 要把詞語關系體現出來。“善”譯為“跟……交好”。 十、形容詞用作使動 主語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必先苦其心志;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特點如下: 翻譯為“……使(讓)……(怎么樣)”的兼語式,或“后補式動詞”。“高”譯為“抬高”,“苦”譯為“使……痛苦”,“弱”譯為“削弱”。 十一、形容詞用作意動 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成以其小,劣之;漁人甚異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特點如下: 翻譯為“……認為(覺得)……(怎么樣)”。“劣”譯為“(成名)認為它低劣”,“異”譯為“(漁人)覺得他們與眾不同”,“恥”譯為“……認為……是恥辱(的事情)”,“美”譯為“認為我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