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經單一前方腹直肌外側切口前柱鋼板加后柱順行拉力螺釘固定治療髖臼前后柱骨折的手術技巧及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單一前方腹直肌外側切口前柱鋼板加后柱拉力螺釘固定治療28例髖臼前后柱骨折患者資料,男12例,女16例;年齡19~61歲,平均41.4歲。髖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半橫形骨折18例,雙柱骨折10例,骨折均未涉及髖臼后壁;其中15例合并骨盆環骨折,9例合并四肢骨折,6例合并其他臟器損傷;13例為多發損傷。手術經前方腹直肌外側切口進入,直視下復位髖臼骨折,將預彎的鋼板放置于四方體的內側面固定前柱,通過牽拉、撬撥復位后柱骨折,經小骨盆環上緣向坐骨棘或坐骨結節方向打入直徑6.5 mm空心螺釘導針后,沿導針順行拉力螺釘固定后柱。 結果 28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X線及CT檢查均示髖臼前后柱骨折復位固定良好,無一例發生圍手術期并發癥。按Matta影像學復位標準:優20例,良5例,可3例,優良率89.2%(25/28)。28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18個月,髖臼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8~14周,平均12周。根據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評分系統評價髖關節功能:優19例,良7例,可2例,優良率為92.8%(26/28)。2例分別于術后6、11個月行走時出現疼痛,影像學表現為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口服氨基葡萄糖片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 結論 經單一腹直肌外側切口入路術中能充分顯露髖臼前柱及后柱內側面,并能直視下對髖臼前、后柱骨折進行有效復位與固定,療效滿意。 髖臼骨折的手術效果與骨折損傷程度、復位效果及手術中副損傷呈正相關。因髖臼位置深、解剖關系復雜、骨性結構不規則,加之周邊有坐骨神經、髂外血管、精索、閉孔血管神經等包繞,且手術操作復雜、手術風險大,同時可能發生坐骨神經損傷、異位骨化、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等,所以髖臼骨折術后療效相對較差。目前,對涉及髖臼前、后柱骨折,手術入路主要采用前方髂腹股溝入路聯合后方Kocher-Langenbeck入路(K-L入路)。髂腹股溝入路可通過3個手術操作窗口顯露髖臼前柱、前壁,手術操作復雜,需要解剖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股血管等重要結構,同時對四方體、高位髖臼骨折的顯露和固定較為困難,術后易發生股血管血栓、腹股溝疝等并發癥。后方K-L入路需縱劈臀大肌,甚至切斷部分臀中肌,廣泛剝離髖臼后壁肌肉止點,手術創傷大、出血多,有坐骨神經損傷和術后異位骨化發生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因此,聯合前、后方入路手術時間明顯加長,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增加。鑒于此,我們在透徹了解骨盆解剖結構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新的經腹直肌外側切口、腹膜后顯露骨折的手術入路,其克服了髂腹股溝入路操作復雜、創傷大、顯露不充分的缺點,僅通過前方單一切口復位及固定前、后柱骨折,避免了聯合后路造成的更大創傷及手術并發癥。2012年1月,我們采用該手術入路治療髖臼前、后柱骨折,至2014年6月已治療28例,本研究對這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目的是:(1)總結經腹直肌外側切口治療髖臼前后柱骨折的手術操作要點;(2)與髂腹股溝入路比較,闡明腹直肌外側切口治療髖臼骨折的優勢;(3)評價術后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的預防。資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