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五):孝明天皇21.光格天皇光格天皇(1771年9月23日-1840年12月11日),幼名祐宮(さちのみや),名諱最初為師仁(もろひと),但因其漢字音讀與死人(しにん)音相近而于即位時改名兼仁(ともひと)。 出身自旁系的閑院宮家,為閑院宮典仁親王第六王子。復興中世紀以后消失的朝廷儀式。與生父閑院宮典仁親王同樣擅于歌道。 光格天皇幼時被寄養在圣護院的忠譽入道親王家,原本預定在以后出家并成為圣護院住持。不過后桃園天皇于安永八年(1779年)突然駕崩,只有一位尚在襁褓的女兒欣子,沒有預先立儲。宮內先秘不發喪,對外宣稱天皇病危并開始選擇儲君;當時有三位皇族被納入考慮,閑院宮家的美仁親王、師仁王以及伏見宮家的貞敬親王(日語:伏見宮貞敬親王)。考慮到欣子將會被內定為新天皇的中宮,已婚的美仁親王就被排除;貞敬親王最年幼而且跟欣子年齡最近,也獲得后櫻町上皇、前攝政近衛內前支持,可是師仁王跟后桃園天皇血緣關系更近,而關白九條尚實也更支持師仁王。于是,師仁王很快被迎入宮中,過繼為后桃園天皇的養子,以欣子之母、女御近衛維子為養母,次月即繼任為天皇。欣子于安永九年十二月十三日(1781年1月7日)獲內親王宣下,之后在寬政六年(1794年)入內并被立為中宮。 光格天皇個性敦厚,在其任內恢復了石清水八幡宮與賀茂神社的臨時祭,以及其他朝廷的儀式。同時他也熱衷于學問,多才多藝。而因為天皇生父,閑院宮典仁親王在其子即位后仍然地位如故,因此他希望能為父親加上太上天皇的尊號,以示孝心,然而幕府老中松平定信認為這會混亂名分,予以反對,引發朝廷與幕府的不和,是為尊號事件。雙方一來一往的溝通,朝廷被迫罷免數位公卿的職務。同時期的將軍德川家齊是由一橋家迎立,其生父德川治濟也仍然在世,不能援例成為大御所,所以松平定信因而被罷免。最后幕府同意以增加典仁親王一千石的待遇做為妥協,但在光格天皇有生之年終究無法給父親太上天皇的名分。典仁親王直到近一百年后,于1884年才被明治天皇追贈為“慶光院太上天皇”。 天皇在1817年時,讓位給惠仁親王(仁孝天皇),并于1840年過世,其謚號“光格”是恢復了自光孝天皇以來近千年沒有使用的漢風謚號,葬于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區今熊野泉山泉涌寺內的后月輪陵。 22.仁孝天皇仁孝天皇(1800年3月26日-1846年2月21日)是日本第120代天皇,于1817年10月31日 - 1846年2月21日間在位。名諱惠仁(あやひと),幼稱寬宮(ゆたのみや)。 1809年,由中宮欣子內親王(新清和院)收為養子,正式冊封為太子。1817年由父皇讓位,成為天皇。他沿襲光格天皇的志向,恢復朝廷儀式,尤其是恢復已斷絕了近千年的漢風謚號,謚其父“光格”二字。此外,他鼓勵學術研究,1847年,即仁孝天皇駕崩隔年,遵循其遺志在御所建春門外建立學習所以供公家講學,后由孝明天皇賜名為“學習院”(京都學習院),為1877年明治天皇下令設立皇族與華族教育機關“學習院”的前身。 1846年過世,葬于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區今熊野泉山泉涌寺內的后月輪陵。 23.孝明天皇孝明天皇(1831年7月22日-1867年1月30日)是日本第121代天皇(在位:1846年2月21日-1867年1月30日)。諱統仁(日語:統仁/おさひと Osahito),幼名熙宮(日語:煕宮/ひろのみや Hiro no miya)。 在位時德川幕府將軍分別為:第12代將軍德川家慶、第13代將軍德川家定、第14代將軍德川家茂,以及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