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紙堆里,不停的查看 在巷里坊間,細細的搜尋 斷壁殘垣處,勤快的翻找 遺老遺珍中,匆忙的搶救 看不見的是其中的辛苦和太多的無力與迷茫…… 與此同時,對于日本,大多數中國人骨子里帶著不屑和鄙夷,卻也在贊嘆著日本人對傳統的傳承和堅守,羨慕著他們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完整性。 日本的茶也同樣如此,自榮西禪師將茶籽帶回,后逐漸廣種于日本各地,800余年,喝茶的方式至今未變,是從宋朝點茶法學來的抹茶道;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影響400多年且延續至今,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茶人,非常嚴格的保留下來。 因此,經常有人說,日本人有傳承,中國人卻經常把老祖宗的東西輕易地丟棄;僅僅從喝茶方式舉例:唐以前是煮茶法,唐朝是煎茶法,到了宋朝卻變成了點茶法,經蒙元斷裂期,到了明代又換做泡茶法延續至今;一個茶文化史,竟變換了這么多的主流泡茶方式,中國人實在多變。 然而 首先,以中國人五行屬水的性格,對比日本人五行屬土的性格,有這樣的差異也便很容易解釋。 其次泡茶法自明清至今延續600余年,時間并非不長久。不是中國人易變,而是中國文化史實在太長。 ……………………………………………………
關于中國人是否真的輕易丟棄傳統,是否多變,以上觀點都不再多做論證。 我希望能夠從另外的角度做一個對比: 從中國人雅俗生活坐標中,我們可以看到:越是追求內心的事物,排名越是靠前,其傳承也越是有序而完整。 古琴,首當其沖。我們注意到,在古琴的口傳心授中,學生必嚴格按譜索音,且指法一絲不可亂。從古琴聲中,聽中國人的內心,三千多年以來也都不曾有太多變化。從《高山流水》,到《蔡氏五弄》,繼而《廣陵散》、《碣石調·幽蘭》、《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古怨》、《梅花三弄》等等,其高尚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因此,“士無故不撤琴瑟”。 其次,圍棋。僅僅黑白兩子,十幾道縱橫棋盤,中國人也是一玩就玩了三四千年。 書法,關于行書,不也是照著王羲之練了1700年? ………… 都如同日本茶道的修習,具有嚴格的規程。 這一點是極其相似的。 中國人并沒有輕易丟棄傳統,以儒家崇古好古為主流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堅守并傳承有序的(以一千年為“及格線”): 中國人選擇了茶之外的事物,古琴、圍棋、書法、國畫、中醫、詩詞等等。 而日本,選擇了茶道、花道、香道、書法、能劇等。 此時,再反觀中國茶的雅俗共賞。 中國茶更重于演化,像歷史一樣演化,跟人類一起演化;從內心的追求,到日常生活的必需。而且,為適應不同階層的人,茶不可避免的要承載最廣泛的中國人的需求,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都要兼顧。 因此他放棄了孤獨的存在,把曲高和寡交付給其他雅興,選擇去適合所有的中國人,進而適合了全世界的人(紅茶)。 往期文字推薦: |
|